颈肋综合征属先天发育异常,指正常颈椎出现肋骨或第七颈椎横突过长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颈肋是来自第七颈椎的畸形肋骨,颈肋将臂丛神经和锁骨下动脉顶起,使胸廓出口缩小,增加了对血管、神经的牵张。临床上常应用药物以及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手术后患者应积极参与康复训练,以回归正常生活,经过治疗患者一般预后较好。
颈肋综合征是由于颈肋的存在而引起。颈肋是一种先天性的畸形肋骨,来自第七颈椎的畸形,由于第七颈椎的横突异常增生,隆突形成肋骨,而使胸廓的出口狭小,以致出现神经和血管的压迫症状。常在先天因素的基础上,由外伤、劳损或其他原因诱发。
第七颈椎的畸形,横突异常增生使胸廓出口变小,或前中斜角肌融合成为一块,因此臂丛神经必须劈开前、中斜角肌的纤维穿过,导致臂丛神经受压。
可以是原发,也可以是继发于臂丛神经受刺激,而引起的前斜角肌痉挛,进一步压迫颈丛神经。
前斜角肌的附着点靠外,造成三角间隙的狭窄,进而导致神经血管受压。
俯卧、高枕看书或电视,可能会导致颈肋向臂丛方向位移达到失代偿时,即会发病。经常提拿重物的人可以引起肩带肌肉和韧带肥厚,从而引起神经血管束的压迫症状。经常过度外展上肢的工作人员或某些体育运动员,长期处于含肩头向前伸的体位的工作人员也会出现此病。
中年人颈肋软骨逐渐骨化,血管弹性差,血管和神经容易受到压迫。女性肌肉力量弱,25岁以后肩胛带下垂较男性多,肩胛带下垂可使臂丛紧张、肋骨及肋骨间隙变窄,臂丛受到刺激更使前斜角肌痉挛和肥厚,将第一肋骨上提,使胸阔出口更为狭窄,致使臂丛和锁骨下动脉受压而出现临床症状。
颈肋综合征为先天性畸形,临床罕见,其发生率约0.05%~1%,而颈肋综合征中有神经血管受压症状者不足10%,该疾病可发生于15~60的人群,男女比为1:(2~3),以20~40岁的女性发病率最高。
颈肋综合征通常发生于以下人群中。
中老年人,尤其是女性。
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作人员。
颈肋综合征患者多数无症状,只有10%的患者出现症状。双侧颈肋综合征患者往往只有一侧有症状。患者常主诉下颈部肿块,肿块固定、质硬如骨。在颈部肿块叩击时Tinel征阳性,即叩击时,患侧肢体远端有麻刺感。
患侧颈肩部疼痛,或前臂痛、手痛,一般多在尺神经和正中神经支配区,多为持续性,呈钝痛或刀割样疼痛。有的患者有感觉异常,如麻木感、烧灼感、蚁行感、痛觉过敏等,以尺神经支配区最明显,任何外展活动都可使症状加重。据报道90%以上患者都出现神经症状。
动脉受压迫导致患肢血流障碍,可出现疼痛、无力、发凉、怕冷、手指苍白,并有缺血性疼痛。患肢上举时疼痛加重,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此征阳性率可达72%。静脉受压时患肢肿胀、手部发绀、水肿、静脉扩张等。
患肢在出现神经、血管症状的同时,常有疲劳感,如握拳无力、持物不稳或脱落,但肌力无明显改变。病程长者,日久可出现受累肌肉的萎缩,如肌力下降、精细动作困难等。
晚期可有手部诸肌肉萎缩,伴有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偶或累及胸长神经而有前锯肌萎缩。
手部皮肤苍白发凉或青紫,偶见雷诺氏综合征。即由于寒冷或情绪激动引起发作性的手指(足趾)苍白、发紫,然后变为潮红的一组综合征。
如颈肋短而小,神经和血管压迫症状不明显时,患者无明显症状,可不做治疗。若出现上肢、手部麻木、疼痛、怕凉、有疲劳感时,及时就医,进行X线平片、血管造影等检查,以明确诊断。同时颈肋综合征需要与颈椎病、脊髓空洞症进行鉴别。
患者出现下颈部肿块,肿块固定,质硬如骨,且前臂、手部出现疼痛、麻木、感觉过敏(上肢对轻微的刺激就反映强烈,如用手指甲轻刮胳膊的皮肤就感觉到痛感,或不敢让别人碰自己,亦不敢洗澡)、蚁走感(患者感觉到上肢有类似蚂蚁爬行的感觉,时轻时重,常不自觉的搔刮)等症状时,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患者在体检或其他情况下,发现超声显示一侧或双侧锁骨上区,可见与C7颈椎相连的条形骨性强回声结构,即颈肋时,应及时就医。
患者疼痛严重,影响正常工作及生活时,应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骨科、神经外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发凉、怕冷、手指苍白等,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如血管外科等。
患者症状持续多久了?
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
患者是否有外伤史?
患者从事什么工作?
经常做哪些运动?
应常规行胸部、颈椎及肩部X线片,在胸片上可观察是否有右肺上部肿瘤,颈椎片主要检查是否有颈肋、第七颈椎横突过长、锁骨和第一肋骨畸形以及其他颈椎异常。但不应过分强调X线片的诊断价值,因有时虽有颈肋存在,但症状却是由其他疾病引起或完全无症状,而有时X线检查并无阳性发现,但却可存在纤维肌肉素带引起的压迫症状。
包括动脉造影与静脉造影,不宜常规采用。可显示血管受压的部位以及血管内的改变,其中以动脉造影更为常用。
可显示斜角肌间隙、肋锁间隙处的臂丛受压情况。
检查肌肉在静止和收缩时的生物电变化,有助于确定病变是在周围神经还是在肌肉本身。
存在以下情况可对该疾病进行诊断。
上肢麻痛、感觉异常,以手、前臂内侧或肩胛部疼痛为主,或上肢疼痛、乏力、怕冷、容易疲劳等。
神经分布区域皮肤感觉减弱或消失。
斜角肌试验、过度伸展试验、肋锁试验阳性。
胸部X线片显示颈椎横突过长,形成颈肋。
颈椎病疼痛多以颈肩部为主,颈肋综合征以手部麻痛为主。颈椎病很少有大、小鱼际萎缩,没有血管受压体征。颈椎正侧位X线片、颈椎MRI有助于确诊。
年龄多发生在20~30岁,男性多见,男女比例为3:1,感觉障碍呈分离现象(痛觉消失,触觉存在)严重。后期空洞扩大损害前角细胞时,可出现萎缩及腱反射消失。上肢虽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但无血管受压体征,MRI对诊断此病有重要价值。
临床对于有颈肋综合征但无任何症状者,不予特殊处理。症状较轻者以保守治疗为主。对于症状持续、严重影响工作而保守治疗无效者,多需手术切除颈肋或过长的横突,并应切除纤维束带和颈肋的骨膜。
肌肉注射行封闭疗法,可扩张血管,恢复血供。
止痛作用较强,用于中度至重度急性疼痛,缓解患者颈肩部疼痛症状。
可达到活血、消炎、镇痛的效果,缓解患者颈肩部疼痛症状。
营养神经,缓解神经性疼痛,改善上肢麻木,对于改善肌肉萎缩也有一定效果。
适应症为发育较完全的Ⅲ型和Ⅳ型颈肋综合征患者,一般经锁骨上路切断前斜角肌及颈肋,进而缓解病情。
适应症为Ⅰ、Ⅱ型颈肋综合征伴纤维束带致神经血管受压者,路径为经腋窝入路进行操作。
康复训练与物理治疗是保守治疗的主要方式之一,目的是增加胸廓出口处的空间,平衡颈肩部肌肉。
消除持重或上肢上举等使症状恶化的动作是基础,同时要纠正不良姿势来使肋锁间隙扩大及臂丛神经松弛。例如避免久坐,避免在工作的时候驼背和头前倾,必要的时候还可以通过体态训练来纠正。
动作要领为面向墙角,双侧手臂抬起略高于头, 双手扶墙壁,身体前倾,感觉肩关节前方有牵拉感,维持姿势不动。注意前倾时保持身体挺直,脚跟不要离地,坚持15~30秒,每天3组,每组3次。
动作要领为取坐位,同侧手扶住椅子,固定身体,挺胸、收下巴。另一只手扶住耳后,向对侧牵拉,当有明显拉伸感时保持住,20~45秒,然后换对侧。
动作要领为取坐位,向地笔直地昂起头,保持下颚位置,坚持5 秒。
动作要领为双手置于两侧肩峰部,两臂对称做外展和外旋,20~30次。
颈肋综合征患者经过有效、规范的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均可治愈,预后良好,能够减轻或消除神经血管症状,维持正常的生活质量。但若不及时接受正规治疗,有可能随着疾病的进展,会出现肌肉萎缩、坏疽的情况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
患者经过积极、有效的治疗,一般可治愈。
患者及时接受正规医院的治疗后,护理也得当,则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术后1~3月内,若症状复发,应及时复诊。
颈肋综合征患者饮食方面并无特殊注意事项,合理膳食,保持良好饮食习惯即可。
颈肋综合征患者的护理以促进患者症状减轻,并能够胜任原来工作及日常生活为主。注意休息,保护患部。在伤口完全愈合后,经常活动胳膊,但注意避免提重物。
要适当休息,悬吊患肢,缓解对神经血管的压迫,促进血液循环。
伤口拆线后,可适当运动,但避免肢体疼痛及疲劳,禁止提重物。肩部可做耸肩活动,局部可热敷、按摩。
严格遵医嘱进行服药,若出现皮肤红疹、瘙痒感,则及时就医。
由于颈肋综合征时是先天性畸形,目前还没有特异而有效的预防方法。但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对预防疾病发生,或避免疾病进一步加重有益处。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调整日常生活与工作方式,避免过度劳累,纠正不正确的工作和劳动姿势。
对于中年妇女,若依然进行重体力劳动工作,则应注意休息,以免诱发出病。
适当运动,如拉伸身体和肩关节活动训练等,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
4015点赞
[1]吴绪平.中国针刀治疗学[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577-580.
[2]韩杰,李明.当代神经系统疾病概论[M].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148-151.
[3]杨茂有,王德山.解剖生理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339-342.
[4]王月香,曲文春.肌骨超声诊断·超声诊断实用手册系列[M].人民军医出版社,2013:112-115.
[5]杨昆.胸廓出口综合征[J].中华养生保健,2014,11,(11):35.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