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是一种慢性病程进展的获得性的周围神经系统疾病,可在任何年龄发病,该病在儿童十分常见。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在临床上常表现为肢体无力和感觉障碍,脑神经可受影响,通常以运动障碍为主。病因不明,自身免疫为其发病的主要机制。至今尚未找到特异性致敏抗原,但患者血清中多种髓鞘成分抗体升高,10%~71%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含有糖脂和神经节苷脂抗体升高,高滴度(1:1000)的抗体的出现对本病的诊断具有特别意义。
临床上根据临床表现不同,将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分为以下两大类:
可在任何年龄发病,常表现为对称的感觉、运动障碍,复发病例不常见,一般预后较差。
包括纯运动型、纯感觉型、轻型、多灶型、远端型、慢性免疫性感觉性多发性神经根病。
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的病因不清,发病机制未明。考虑可能与免疫介导有关,起源于细胞免疫反应和体液免疫反应,对特征未完全确定的周围神经抗原的协同相互作用。
在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中,自身免疫反应性T细胞和B细胞发生分化,引起周围神经的自身免疫性损害,分子模拟可能是重要的病理启动机制。
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发病率较低,并且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增加。50~70岁易发病,病程多为单相进展型,还有40%~60%的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患者为缓解-复发型。
病因与自身免疫有关,表现为慢性进展或缓解复发。
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起病缓慢,临床表现主要为对称性肢体远端或近端无力,大多自远端向近端发展,近端受累较重,可有感觉障碍描述,出现深感觉受损时可出现假性手足徐动症。
患者出现四肢感觉障碍,可有手套、袜套样针刺觉减退,可伴有深感觉减退,严重者出现感觉性共济失调。还有腱反射异常表现,可有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甚至正常肌力者的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少部分病人出现面或眼肌麻痹,偶可累及延髓肌脑神经,少数有视盘水肿。还可出现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可表现为体位性低血压、括约肌功能障碍及心律失常等。
选择性累及运动纤维,传阻滞较常见。
以肢体末端感觉障碍起病,甚至出现感觉性共济失调,随着病程进展可出现运动受累的症状。
肌力通常是正常的,出现的症状主要包括远端肢体出现感觉障碍,可有麻木或无力,并且随着病程延长可进展。
临床表现为多灶性神经病,受累神经存在传导阻滞,存在感觉损害的证据。
近端肌力不受累,远端出现肌力受累,表现为肌无力。
临床表现为感觉性共济失调和大纤维性感觉缺失。
部分患者可出现面瘫面或眼肌麻痹,严重者可累及后组颅神经,少数患者还会出现视乳头水肿。
部分患者出现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体位性低血压、及心律失常室上性心律过速,皮肤干燥,营养不良等。
当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患者出现深感觉受损时,可导致不自主运动,主要表现为手指粗大、震颤。
患者一旦出现肌无力情况,应及时就诊于神经内科,进行电生理检查、脑脊液检查,以排除癌性周围神经病等疾病,以确诊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需注意与POEMS综合征、癌性周围神经病、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等疾病相鉴别。
一旦出现肌无力情况,需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若发现脑神经异常,甚至出现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者,应及时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神经内科就诊。
若患者的免疫功能有缺陷时,可到内分泌科就诊。
目前有哪些症状?
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这些症状?
有没有呼吸困难、讲话不清楚?
既往有无出现过类似现象?
早期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F波潜伏期延长,提示脱鞘病变,发病数月后30%患者可有动作电位波幅减低提示轴索变性。
可见蛋白细胞分离,蛋白含量波动于0.75~2g/L,病情严重程度与脑脊液蛋白含量呈正相关。少数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患者蛋白含量正常,少数患者可出现寡克隆IGG区带。
可见反复节段性脱鞘与再生形成的“洋葱头样”,提示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
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的诊断为排除性诊断,符合以下条件的可考虑本病。
症状进展超过8周,慢性进展或缓解复发。
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肢体无力,多数呈对称性,少数为非对称性,近端和远端均可累及,四肢腱反射减低或消失,伴有深、浅感觉异常。
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
电生理检查提示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减慢、传导阻滞或异常波形离散。
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周围神经病。
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表现为多发性周围神经病(髓鞘脱失为主)、脏器肿大(如肝、牌、淋巴结肿大)、内分泌异常(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低下等)、M蛋白(通常为lgG型,A轻链增多)和皮肤改变(肤色变深)。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一般无皮肤改变,需通过全身多系统检查,方可与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鉴别。
癌性周围神经病是由于癌症引起的非转移性周围神经损害,对周围神经的损害多为局部压迫或浸润,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一般无局部压迫。癌性周围神经病为纯感觉性或感觉运动性,感觉症状较明显,病程进行性发展,部分病人血清中可检出肿瘤相关的自身抗体。周围神经受损可先于癌症出现,也可同步或后续出现。多见于中老年人,免疫治疗效果差,主要通过对癌症的全面检查得以确诊和鉴别。
慢性获得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可见于原因不明的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最多见的是IgM型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与经典型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不同的是,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伴发的周围神经病感觉症状重于运动症状,远端受累更明显,约50%病人抗髓鞘相关糖蛋白(MAG)抗体阳性。该病对免疫抑制药或免疫调节药治疗反应差,但可能对利妥昔单抗治疗有效。偶尔IgG或IgA型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亦可伴发慢性获得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其临床和电生理特点与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相似,免疫固定电泳发现M蛋白,是诊断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伴周围神经病的关键。
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是一种慢性疾病,治疗方案需要个体化,其主要通过药物治疗,如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进行控制或者缓解病情。血浆置换可作为有用的辅助治疗。
为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首选治疗药物,常用药物如甲泼尼龙、地塞米松、泼尼松,先静脉滴注连续3~7天,逐渐减量后改为口服,维持一段时间后逐渐减量。尽管激素有效、方便、便宜,但长期大剂量应用可引起严重的副作用,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包括体型改变、体重增加、失眠、情绪变化、高血压恶化、血糖增高,精神亢奋、消化道溃扬、白内障、骨质疏松导致的脊柱压缩性骨折、股骨头坏死等。可以对症预防治疗减少副作用,如抗酸药(H受体拮抗药),低钠、低糖类、高蛋白质饮食,以及使用钙剂预防硫松,可加用免疫抑制药减少激素的剂量和疗程。
免疫球蛋白对新诊断和未经治疗患者很有治疗价值,但免疫球蛋白的费用较高,需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选择。
如上述治疗效果不理想,或产生激素依赖或激素无法受者,可选用或加用硫唑嘌呤、环磷酰胺、环孢素、甲氨蝶呤等免疫抑制药。临床较为常用的是硫唑嘌呤,适用于对激素反应差或有严重副作用的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患者,使用过程中需随访肝、肾功能及血常规等。
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推荐有条件者尽早应用。每次血浆交换量为30~50ml/kg,在1~2周内进行3~5次。血浆置换的禁忌证主要是严重感染、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凝血系统疾病等。
病情稳定后,早期进行正规的神经功能康复锻炼,以预防失用性肌萎缩和关节挛缩。
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病因未明,若能早期治疗,80%患者能改善症状,但需要注意的是,此病无法治愈,病情稳定后需定期复查。
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病因未明,无法治愈。
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若能早期治疗,80%患者能改善症状,病情得以稳定,可以接近自然寿命。
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刚开始至少每2周复查一次,病情稳定后,可1个月复查一次。
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与饮食调理联系不大,患者可正常饮食。
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患者的护理,以注重患者的心理健康为主,保持良好心态,积极参与治疗,正确服用药物。
对于肌无力轻症的患者,应给予辅助工具,在家属的陪同下行走,防止摔伤,加强锻炼对恢复十分重要。
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要多翻身拍背,防止压疮。
首先药物不宜长期服用,以免产生药物依赖性。其次儿童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应注意密切观察不良反应,而且按医嘱服药,不可擅自停药、加药。
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病因并不明确,缺乏明确的针对性的预防。建议患者在流感易发季节做好一定的防护,加强锻炼,增强自己的抵抗力。
在流感易发季节尽量不要去人多、密集的地方,做好一定的防护,多喝水,保持室内通风,天气冷时应及时增添衣物,避免受凉,避免感染。
增强自己的抵抗力,加强锻炼,每天坚持适度运动,可以选择慢跑、快走、游泳等运动,增强自身体质。
4370点赞
[1]邵鹏,神经内科常见病诊疗精要[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06:264.
[2]郭艳芹,郭晓玲.神经病学[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6.11:275.
[3]舒惠蓉,实用神经内科学[M].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05:176.
[4]曾昭龙,陈文明.神经内科常见疾病诊断与治疗[M].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04:220.
[5]王拥军.神经内科学高级教程[M].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16.06:145.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