筛窦恶性肿瘤是发生于筛窦的恶性肿瘤。早期肿瘤局限于筛房可无症状,也不易被发现。肿瘤侵入鼻腔则出现单侧鼻塞、血涕、头痛和嗅觉障碍。本病目前以手术治疗为主,不能被治愈,只能通过治疗延缓病情发展。
2002年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鼻腔筛窦癌的分期标准如下。
T,原发肿瘤。
T1,肿瘤局限于一个部位,伴或不伴有骨侵犯。
T2,肿瘤侵犯单个区域的两个部位,或侵犯鼻筛骨内的一个邻近区域,伴或不伴有骨侵犯。
T3,肿瘤侵犯眶下壁或内壁、上颌窦、腭或筛板。
T4a,肿瘤侵犯眶前内容物,鼻或颊部皮肤,前颅窝的微小侵蚀,翼板、蝶窦或额窦的任何一个部位。
T4b,肿瘤侵犯眶尖、硬脑膜、脑、中颅窝,除三叉神经外的脑神经、鼻咽或斜坡的任何一个部位。
筛窦恶性肿瘤的病因至今尚未明确,可能与长期炎症慢性刺激造成黏膜上皮的大面积鳞状化生有关。
长期窦腔内炎性刺激或中鼻甲及筛窦因息肉等反复手术、放射性刺激、外伤等,导致恶性肿瘤的发生。
原发于筛窦的良性或临界性肿瘤病变,如乳头状瘤、浆细胞瘤等,病因尚未明确。
本病好发年龄为40~60岁,男性多于女性。
鼻腔反复手术、存在放射性刺激或外伤的人群,可能造成黏膜上皮的大面积鳞状化生,从而导致本病。
筛窦恶性肿瘤患者早期局限于筛房可无症状,也不易被发现,肿瘤侵入鼻腔则出现单侧鼻塞、血涕、头痛和嗅觉障碍等症状,若肿瘤继续产生压迫,患者可出现眼部症状,其并发症主要为颈淋巴结转移、脑膜炎、脑脓肿。
最常见症状之一,多为一侧进行性鼻塞,系因窦内肿瘤侵入鼻腔所致。
凡一侧鼻腔流脓血性鼻涕,且持续时间较长,在成年人应怀疑本病,晚期可有恶臭味。
主要原因是嗅区因黏膜肿胀、炎症性水肿或肿瘤破坏嗅区黏膜引起。
肿瘤压迫鼻泪管,则有流泪;如向上压迫眶底,使眶缘变钝,眼球向外上方移位,眼肌麻痹、眼球运动受限,可发生复视,但视力很少受影响,还可出现眼眶内侧疼痛。
鼻咽部受累后,有耳鸣、耳闷、听力下降或卡他性中耳炎征象。
头痛或面部压迫感多为持续性,且常为一侧。
可在晚期发生,多见于同侧下颌下淋巴结,可触及肿大的转移淋巴结。
肿瘤向颅内进展,继发细菌感染出现脑膜炎、脑脓肿,可表现为发热、呕吐、癫痫、意识混乱等症状。
当普通人群出现单侧渐进性鼻塞、血涕、头痛或嗅觉减退或出现突眼、眼球运动障碍、复视等症状时,需引起警惕,及时就诊,进行前、后鼻镜检查、鼻腔及鼻内镜等检查,以便明确诊断为筛窦恶性肿瘤,注意与血管瘤、内翻性乳头状瘤等疾病相鉴别。
普通人群出现单侧渐进性鼻塞、血涕、头痛或嗅觉减退等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行进一步检查。
普通人群出现突眼、眼球运动障碍、复视等症状时需要及时就诊,进行详细的鼻腔检查。
大多患者优先去耳鼻咽喉科就诊,确诊后去肿瘤科或放疗科就诊。
鼻塞吗?多长时间了?鼻塞是渐进性加重吗?
头痛吗?什么时候痛?
近期是否有感冒或有上呼吸道反复感染病史?
有鼻涕中带血吗?视力怎么样?眼球有胀痛感吗?
嗅觉有减退吗?
外观检查有无眼内侧无痛性包块,以及眼球移位、运动受限等现象。
肿瘤侵入鼻腔,在鼻腔中可见新生物常呈菜花状,基底广泛,表面常伴有溃疡及坏死组织,易出血。如未见肿瘤则应注意中、下鼻甲有无向内侧推移现象,中鼻道或嗅裂中有无血迹、息肉或新生物。对每一病例必须进行后鼻镜检查,尤其要注意后鼻孔区、鼻咽顶及咽鼓管咽口情况。
纤维鼻咽镜及鼻内镜检查,可观察肿瘤原发部位、大小、外形、鼻窦开口情况。对筛窦仅能窥见其鼻内中鼻甲、中鼻道及嗅裂等部位的异常情况,亦有助于诊断。主要是鼻顶塌陷,中鼻甲下移,鼻腔外上壁饱满,中鼻道和嗅裂有血性分泌物或血痂,中鼻甲可呈息肉样变。
诊断依据病理学检查结果,必要时须多次活检。肿瘤已侵入鼻腔者,可行鼻腔内取材活检。对病理学检查结果阴性而临床上确属可疑者,可行鼻腔、鼻窦探查术,术中结合冷冻切片检查确诊。
影像学检查为鼻部恶性肿瘤必需的检查方法,可显示肿瘤大小和侵犯范围,并有助于选择术式,同时也是随访复查局部有无复发的重要依据,通常以鼻部增强CT检查为主,联合MRI可更加详细地了解肿瘤情况。鼻部CT可见鼻腔或鼻窦实性肿块影,并可见虫蚀样骨质破坏或吸收,晚期扩散可见周围部位组织受累,有时伴有阻塞性炎症。注射造影剂增强扫描可见癌组织密度增高,可借此与阻塞性炎症相鉴别。MRI检查的特点在于软组织分辨率高,能够更加清楚地显示肿瘤范围及侵犯深度,还可了解肿瘤于血管的关系。
可根据患者典型症状、相关检查结果可诊断为筛窦恶性肿瘤。
单侧渐进性鼻塞、血涕、头痛或嗅觉减退或出现突眼、眼球运动障碍、复视等。
可见鼻内中鼻甲、中鼻道及嗅裂等部位的异常情况。
鼻部CT可见鼻腔或鼻窦软组织肿块影,可破坏周围骨质并扩散,有时伴有阻塞性炎症。注射造影剂增强扫描可见癌组织密度增高。
诊断的金标准,可明确肿瘤的病理类型。
好发于鼻中隔,尤以前下区多见,瘤体呈红色或紫红色,出血量多,通过临床表现可相鉴别。
呈桑葚状,常见于鼻前庭与鼻中隔,临床上常不易与恶性肿瘤区分,且有10%发生癌变,因而需作病理检查鉴别。
鼻内窥镜检查可见单个或多个苍白、半透明肿物,不痛、不易出血。根据鼻内窥镜的结果可以与鼻窦炎鉴别,但也有部分患者同时患有鼻息肉和鼻窦炎。
患者鼻塞、流脓涕、涕中带血,面部软组织隆起,鼻腔出现坏死组织和干酪样物,伴眼球突出、眼肌麻痹、视力减退等鼻窦X线或CT显示窦腔阴影模糊,有钙化影或有骨质破坏。病理或真菌培养可得到证实。
筛窦恶性肿瘤患者主要采取手术、放射治疗和化学疗法,根据肿瘤性质、大小、侵犯范围以及患者承受能力决定,当前多主张早期采用以手术为主的综合疗法,患者治疗周期一般为长期间歇性治疗。
患病期间多饮水,清淡饮食,保证大便通畅,合理休息。
若头痛或局部疼痛剧烈,可适当用镇静剂。
监测体温和外周血白细胞数目,以评估药物疗效和决策下一步的治疗方案。
主要采取化学药物治疗,多为辅助疗法或姑息疗法。一般主张联合用药,如顺铂、长春新碱、紫杉醇等药物,具体治疗方案由医生决定,一般为放射治疗及手术治疗的辅助用药。
除少数体积小、表浅而局限的恶性肿瘤外,大多数需经面部作外切口或经口腔切口进行手术,手术的类型较多,术中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变换术式。其中鼻侧切开术、上颌骨全切除术2种基本术式。
鼻侧切开术主要适合于切除鼻腔恶性肿瘤。该术式有利于充分暴露鼻腔,并经适当延长切口可将手术延伸到各鼻窦,但因术野受限,不适于行上颌骨全切除术。
上颌骨全切除术是处理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常用术式,尤其适用于上颌窦、筛窦恶性肿瘤。但对于肿瘤已破坏上颌窦后外壁侵入翼腭窝或颢下窝者,较难处理。如果鼻窦恶性肿瘤已侵及眼眶者行上颌骨全切术,同时应行眶内容物摘除术。
单独根治性放射治疗,只适用于对放射线敏感的恶性肿瘤,如肉瘤、未分化癌,但疗效并不完全满意。对晚期无法根治的患者,仅能作为单独的姑息性放射疗法。术后复发者及不能耐受手术者也可行放疗。一般主张术前放疗4~5周,剂量为全量的3/4,然后行肿瘤切除术,剩余1/4放射剂量于术后进行。
化学疗法多为辅助疗法或姑息疗法。一般主张联合用药。所用药物如顺铂、长春新碱、紫杉醇等药物,具体治疗方案由医生决定。
使用生理盐水或高渗盐水冲洗鼻腔可以冲洗掉手术或放疗后鼻腔的干性结痂。
筛窦恶性肿瘤患者不能被治愈,且预后一般,5年生存率在30%~50%左右,患者需要半年复诊一次,进行相关检查,如脑CT检查,了解目前病情的情况。
筛窦恶性肿瘤患者不能被治愈,只能通过治疗延缓病情发展。
筛窦恶性肿瘤患者的预后一般,5年生存率在30%~50%左右。
筛窦恶性肿瘤患者需要半年复诊一次,进行脑CT检查,以便明确病情发展情况。
筛窦恶性肿瘤患者应注意清淡饮食,忌食油腻、刺激性食物,以清淡富有营养的食物为主,保证每天所需营养。
多吃含维生素C及维生素A的食物,如大白菜、小白菜、菠菜、白萝卜等。
多食用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牛奶、鸡蛋、豆制品等。
忌吃不宜消化的油腻食物,如肥肉等。
筛窦恶性肿瘤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适量运动,并要有良好积极的心态对待病情,同时患者需要定期复诊,若出现同侧下颌下、颈部无痛性淋巴结肿大,需立即就医诊治。
注意适量运动,提高免疫力。合理的休息有助于身体抵抗力的提高。
有良好的心态,稳定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注意患部卫生,防止继发感染。
筛窦恶性肿瘤患者需要按照医生建议的时间,定期去医院进行复查,以便了解身体恢复情况,不适随诊。
如果出现同侧下颌下、颈部无痛性淋巴结肿大,要考虑颈淋巴结转移的可能,需立即就医诊治。
若之前患有关癌症者,尤其是鼻咽附近的癌症,需要每半年进行检查,筛查有无筛窦恶性肿瘤的产生,平时要预防感冒,避免产生慢性炎症,减少外伤,对于筛窦恶性肿瘤的预防有一定作用。
患者以前有过鼻咽附近的癌症,容易扩散到筛窦处,需要每半年进行检查,如脑CT检查,对于筛窦恶性肿瘤有一定的筛查作用。
积极治疗鼻炎、鼻窦炎、鼻息肉等疾病,减少长期鼻腔炎症慢性刺激。
避免放射性物质刺激。
预防鼻部外伤。
4245点赞
[1]姜战胜,兰岚,潘战宇,等.22例原发筛窦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2010,37(24):1455-1458.
[2]王小婷,时光刚,刘亦青,等.鼻腔鼻窦肿瘤临床特征和病理组织学特点的分析[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1,25(023):1071-1075.
[3]王浩,汪和平,张德贵.原发性筛窦恶性肿瘤7例报告[J].陕西医学杂志.2005,(2).316-317.
[4]胡伟汉,谢方云,傅晓莹,等.23例原发性筛窦恶性肿瘤临床分析[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03,12(003):207-208.
[5]张先锋.鼻内镜手术切除治疗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分析[J].医学信息,2015,000(015):176-177.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