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于童年的情绪障碍主要指特发于童年时期的一组心理障碍,其发生率逐年增高,与生物学、社会心理学及个性特征等因素有关。特发于童年的情绪障碍的临床表现与成人有明显差异,主要表现为焦虑、恐惧、强迫等症状,严重者导致社会功能受损。通过心理治疗、家庭辅导、物理治疗及药物治疗,80%可以治愈,预后良好。
特发于童年的情绪障碍包括儿童分离性焦虑症、儿童恐惧症、儿童社交恐惧症和儿童广泛性焦虑症。
儿童分离性焦虑症又称儿童分离性焦虑障碍,儿童分离性焦虑症是指儿童对其依恋对象分离感到过度焦虑,是儿童时期较常见的一种情绪障碍。
儿童恐惧症又称儿童恐怖障碍,指儿童不同发育阶段的特定恐惧情绪。表现对日常生活一般客观事物和情境产生过分的恐惧、焦虑达到异常程度。
儿童社交恐惧症又称儿童社交性焦虑障碍或儿童社交敏感性障碍,指儿童对新环境或陌生人产生恐惧、焦虑情绪和回避行为达到异常程度。之前有部分学者将选择性缄默作为儿童特发性情绪障碍的类型,但现在学者认为选择性缄默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社交恐惧表现。
主要是表现为对未来的事情、个人的行为与能力、社会可接受性等方面过分的担心与忧虑,对批评敏感,情感上容易受伤害,他们给别人的感觉是过度成熟。
童年情绪障碍的发病原因很多,其发病与遗传因素、个人心理素质、社会家庭因素密切相关,常伴有诱因。好发于身体存在缺陷的儿童、有精神障碍家族史的儿童、经历来自于外界过大的刺激,性格抑郁的儿童。
儿童情绪障碍与遗传因素有关,如敏感、多疑、易怒、悲观等情绪特质或人格特征可具有遗传倾向,而具有易患性的患儿在不良环境因索的作用下容易出现儿童情绪障碍。
家庭气氛紧张、不良的教养方式、亲子关系问题、对孩子的苛刻要求及过分保护等均可影响儿童正常的心理发育,从而易发生情绪障碍。其次为社会和教育因素,如不良的社会环境、学习负担过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等也是儿童发生情绪障碍的重要因素。
幼年期的精神创伤及严重的精神刺激对该病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如亲属死亡、父母离异、监护人虐待等事件发生,造成一些列严重的精神刺激。
因某些躯体疾病、残疾或畸形,使儿童社会适应能力下降,难以适应日常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从而易引起儿童情绪障碍。
特发于儿童的情绪障碍是儿童比较常见的精神疾病,但是详细的、全面的流行的病学的调查资料较难获得。可能与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限制,他们用语言表达的情绪、心境的体验比较困难,则影响了判断,同时也与儿童精神障碍的评判标准有关。近年来特发于儿童的情绪障碍发生率逐年增高,上升为儿童心理障碍的第二位。
多见于身体存在缺陷的儿童,身体因素的影响导致儿童的情绪变化过大,易产生心理疾病。
经历来自于外界过大的刺激,性格抑郁的儿童。
有精神障碍家族史的儿童。
特发于童年的情绪障碍的典型症状就是焦虑障碍、强迫障碍、躯体化障碍、心境障碍、抑郁、恐怖、躯体功能障碍等。
分离性焦虑患者担心父母或儿童自己在分离后会受到伤害,如担心父母之一会在某种意外事件中受到伤害,会被谋杀或被绑架等。因此,不愿离开父母,拒绝去上学或单独就寝,做与分离有关的噩梦,以致多惊醒。并常常诉述头痛、胃痛等各种躯体不适的症状,但无相关疾病。在分离后患儿可出现烦躁不安、哭喊、痛苦、淡漠、退缩等表现。
一般来说,年幼儿童更可能担心有灾难降临到亲人身上,故拒绝离开亲人去上学。年长儿童更可能是在与亲人分开时表现出苦恼,少年期则主要表现为躯体症状与不愿上学。但拒绝上学是分离性焦虑的表现之一,拒绝上学也可能是由其他多种原因造成的,并不都是因分离性焦虑而产生。
分离性焦虑症多发生于3~15岁儿童,发病高峰是6~11岁。随年龄上升发病率逐渐下降,7~11岁儿童发病率为4. 1%,12~16岁为3.9%,14~16岁为1.3%。平均发病年龄为7.5岁。
对日常生活中的一般客观事物和情境产生过分的恐惧情绪,出现回避、退缩行为。惊恐时常伴有心悸、出汗、脸色苍白、尿失禁、瞳孔散大等自主神经症状。
儿童在与陌生人交往时,存在持久的焦虑和回避行为,对此,儿童本身的自我意识导致感到尴尬或过分关注。这种行为明显地影响社交关系导致交往受限,由于社交困难与学习适应下降而出现辍学的可能性增加。但当患儿与家人或熟悉的人在一起时,社交关系尚好。社交恐惧症的发生有两个高峰年龄,第一个为5岁以前,第二个为13岁左右。青春期之前的社交恐惧并不多见,诊断需要排除其他精神疾病。
选择性缄默被看做是一种特殊的社交恐惧现象,多在3~5岁起病,表现为在某些特殊场合拒绝说话或不愿意说话,从在家中不对同胞说话到在学校不与陌生成人说话。主要是在离开家庭时不愿讲话,以在学校不愿讲话最多。一些儿童在缄默的场合无任何交流,一些儿童则可以使用手势、点头、摇头、耳语等方式交流。緘默的患儿常常伴有胆小、害羞、退缩,社交焦虑也往往是他们的特点,绒默越严重,焦虑也越重。绒默的患儿也常常表现违抗、执拗等性格特点。他们的不愿讲话有时被看做是违抗与执拗的表现,是儿童与成人之间的一场斗争,这种情况往往和家庭结构关系有很多联系。
广泛性焦虑障碍主要是表现为对未来的事情、个人的行为与能力、社会可接受性等方面过分的担心与忧虑,对批评敏感,情感上容易受伤害。他们给别人的感觉是过度成熟,在完成任务和职责时要求过分完美,总是寻求消除担忧和自我怀疑,他们试图让他人快乐但是主观上总是相信他们自己的行为从来不会足够好。
强迫症有时也会出现在情绪障碍的患儿身上,儿童强迫症平均起病年龄10岁左右。儿童早期和青春早期是发病高峰,10%起病于7岁以前,男孩发病比女孩平均早2年。多见于男孩、有家族史和伴有抽动障碍的儿童,儿童强迫症的症状与成人强迫症较为类似,包括强迫观念与强迫行为两类主要表现。多数患强迫障碍的儿童具有多种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在较年幼儿童中,症状以强迫性行为为主,强迫性思维不明显。另外他们对从事强迫性行为并无焦虑与痛苦体验,对这些症状的出现与存在并没有认识,只是当别人打断或干扰他们的重复行为时会就表现出烦躁。轻度强迫症患儿往往症状不典型,难以被发现。多数儿童所描述的强迫观念与担忧较为接近,但更复杂。这种强迫观念是过度和非理性的,指向一些不可能的、不现实或被严重夸大的生活事件。
强迫障碍儿童的仪式行为往往需要家人的配合,他们会要求家人重复某些动作或按某种方式回答他们问题。这种固执表现有时会被误认为是行为问题,但进一步评估后,能够被确认为是强迫障碍的一种表现。
情绪障碍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患儿可出现该种情况,儿童期抑郁症的基本表现与成人相同。但相对比较典型的与儿童日常生活关系更大,如作业和游戏。症状包括悲伤的表情、淡漠和退缩、欢乐能力降低、有被人拒绝和讨厌的感觉、躯体不适(头疼,腹痛,失眠)、阶段性滑稽和粗鲁的行为、持续的自我谴责、幻听。长期抑郁的结果可能是厌食,体重下降、失望感加重、自杀动机。
但抑郁很多时候可能被过度好动、攻击性、反社会性行为所掩盖。只有到了一定年龄后,抑郁才能被清楚识别为一种临床障碍,如7岁前的判断难度就较大。但注意年幼儿童的抑郁症状十分重要,因为这些不明显症状往往会逐渐发展成为抑郁障碍。
当儿童出现长期情绪低落、不爱说话、自闭、没有朋友,严重影响生活和学习时需要到医院精神科或儿科就诊,并做相关检查明确诊断。
当患儿出现以下症状表现时,建议及时就医咨询:
患儿在日常生活中粘人,面对分离时,情绪激动、哭闹,分离后淡漠、不安。
患儿面对如绳索、家禽、大风、雷电等客观事物存在有明显的异常的恐惧,出现心跳加速、空洞放大,躯体蜷缩等收到严重惊吓的表现。
患儿拒绝前往学校,有明确的情绪反应,在外界的时间,患儿不爱说话、远离人群。
患儿在日常生活中情绪暴躁、不安、有强迫性行为。
当患儿出现自残或自杀倾向时,应立即将其带往医院就诊,切勿耽误病情。
一般去精神科就诊。
有什么异常行为?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焦虑、恶心等)
是否有发生过什么难以接受的事?
情绪变化会不会很大?
异常行为持续多久了?
作为心理学方面的疾病,观察患者行为,采集病史尤为重要,在收集病史资料时要考虑:
年幼儿童情绪障碍的特殊性,包括内在体验、外在行为与躯体化症状三个部分。但是因其心智发展水平低,语言表达有限,不能客观描述内在体验,一般不会叙述“不安”“烦恼”等描述内心感受的词汇。而表现为哭闹、发脾气、违抗不听话、情绪不稳定等行为症状。也不会叙述“心慌”“难受”“发抖”等自主神经兴奋的症状,更多的是表现为肚子痛、厌食、睡眠不安等躯体化症状。
由于儿童往往难以配合各种医学检查,若采取直接面谈的方式可导致检查的失败。因此医生通常会在在游戏区域中,观察儿童玩婴等自然情境下的行为。或者透过与儿童画画,玩角色扮演,发泄性、想象性的游戏,观察他们的异常行为和反映的情绪冲突。
对于有情绪问题的幼儿,一定要准确地评估其发育水平,因为不同发育水平的儿童,其情绪控制能力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均不同,易表现出不同的情绪问题。
要了解父母的个性特点和养育儿童的方式,因为幼儿情绪问题往往与父母的性格和养育方式相关。如焦虑的父母可导致儿童过分焦虑,过分胆小的父母可影响儿童产生恐惧性焦虑,过分急躁的父母可促使害羞与过度行为抑制的幼儿发展为社交焦虑等。
各种情绪与行为量表可帮助收集各种行为信息,是幼儿情绪障碍的辅助诊断工具。常应用的精神量表如下:
气质量表,可了解儿童的气质特征,有情绪障碍的幼儿往往表现为回避性高、适应性差、负性情绪明显、反应阈值偏低,属于难养型或发动缓慢型气质类型。
中国城市幼儿情绪及社会性发展量表中,内化域的各因子可评定幼儿的忧郁、退缩、焦虑、恐惧和强迫等情绪。外化域可评定幼儿有否冲动性、攻击性与违抗性行为。失调域可了解幼儿的睡眠、负性情绪、饮食和感官敏感性等躯体化症状信息。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是评估幼儿情绪问题的工具。
学前儿童行为量表,可用于测量2.5~6岁学前儿童的行为问题。其中退缩、焦虑、情绪控制和躯体化4个因子以及内向性行为问题量表可比较敏感的测量幼儿的情绪问题。
阿肯巴克(Achenbach)编制的儿童行为量表中,内向性量表和退缩、躯体主诉、焦虑抑郁等分量表可评定幼儿的情绪问题。
学前儿童焦虑量表,包括分离焦虑、躯体伤害恐惧、社交恐惧、强迫-冲动障碍、广泛性焦虑和创伤后应激障碍6个分量表。测查的内容与临床诊断的焦虑性障碍条目一致,是专门用于测查学前儿童一般焦虑症状的评估工具。
患儿常会自述身体又不是症状,需要进行系统检查,观察是否存在相应疾病,帮助医生进行判断患儿是否精神症状。常用的检查手段为血常规、脑电图、MRI等一系列实验室或影像学检查。
症状标准,至少有下列3项:(1)过分担心依恋对象可能遇到伤害,或害怕依恋对象一去不复返。(2)过分担心自己会走失、被绑架,被杀害或住院,以致与依恋对象离别。(3)因不愿离开依恋对象而不想上学或拒绝上学。(4)非常害怕一人独处,或没有依恋对象陪同绝不外出,宁愿待在家里。(5)没有依恋对象在身边时不愿意或拒绝上床就寝。(6)反复做噩梦,内容与离别有关,以致夜间多次惊醒。(7)与依恋对象分离前过分担心,分离时或分离后出现过度的情绪反应,如烦躁不安、哭喊、发脾气、痛苦、淡漠或退缩。(8)与依恋对象分离时反复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躯体症状,但无相应躯体疾病。
严重标准: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受损。
病程标准:起病于6岁前,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1个月。
排除标准:不是由于广泛发育障碍、精神分裂症、儿童恐惧症及具有焦虑症状的其他疾病所致。
症状标准:对日常生活中的一般客观事物和情境产生过分的恐惧情绪,出现回避、退缩行为。
严重标准: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受损。
病程标准: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1个月。
排除标准:不是由于广泛性焦虑障碍、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广泛发育障碍等所致。
症状标准:(1)与陌生人(包括同龄人)交往时,存在持久的焦虑,有社交回避行为。(2)与陌生人交往时,患儿对其行为有自我意识,表现出尴尬或过分关注。(3)对新环境感到痛苦,不适、哭闹、不语或退出。(4)患儿与家人或熟悉的人在一起时,社交关系良好。
严重标准:显著影响社交(包括与同龄人)功能,导致交往受限。
病程标准: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1个月。
排除标准:不是由于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癫病所致精神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等所致。
症状标准:以烦躁不安、整日紧张、无法放松为特征,并至少有易激惹,常发脾气,好哭闹;注意力难于集中,自觉脑子里一片空白;担心学业失败或交友遭到拒绝;感到易疲倦、精疲力竭;肌肉紧张感;食欲不振、恶心或其他躯体不适;睡眠紊乱(失眠、易醒、想睡却又睡不深等)等中两项症状。
严重标准:社会功能明显受损。
病程标准:起病于18岁前,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6个月。
排除标准:不是由于药物、躯体疾病(如甲状腺机能亢进)及其他精神疾病或发育障碍所致。
孤独症患儿在某些方面可能与情绪障碍患儿表现相近,如社交障碍、沉默、刻板行为等表现也会出现在患有情绪障碍的患儿身上,这使得两者不易区分。但孤独症患儿多伴有智力障碍和脑部发育不良,因此通过观察患儿的各种行为和影像学检查即可降二者鉴别。
治疗是帮助儿童恢复正常发展功能,预防功能受损和并发症。常见治疗方法有心理支持、心理治疗、家庭辅导、物理治疗及药物治疗,80%可以治愈,需要3~5年持续治疗。
药物治疗对于年长儿童与青少年的治疗与成年人类似,但是治疗6岁以下儿童的情绪障碍很少使用药物。不仅缺乏有关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评估,而且用于治疗6岁以下儿童情绪障碍的任何药物及剂量尚未批准。
对可用药的,并辅助以心理治疗的患儿,可对症状严重者可短期使用抗焦虑及抗抑郁药。
对于焦虑、烦躁、恐惧、害怕症状可适当选用抗焦虑药,如地西泮、艾司唑仑、氯硝西泮。对于抑郁症状的个体可选用三环类抗抑郁药、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药,如小剂量的多塞平、氟西汀等药物。对于具有强迫症状的患儿可选用氯米帕明等药物治疗。
特发于童年的情绪障碍无手术治疗。
在儿童时期,父母或老师过高的期望,学习的负担过重,导致孩子的情绪处于低落或者偏激的状态。所以在此过程中,要耐心地倾听患儿心理的想法,对于他们内心的想法表示赞同,慢慢地指导他们去接受自己的情绪,融入环境,增强克服情绪障碍的信心。特别是父母要改变自己的一些强硬的态度,以孩子的个人感受为主,让孩子知道我们对于他行为的支持。
包括系统脱敏治疗就是消除儿童对于各种恐怖性刺激带来的焦虑和紧张,暴露和冲击疗法是让她们暴露在假想或者真实的环境中。导致这种焦虑恐惧的场景,让他们最大限度的体验,随着长时间反复的暴露后,会逐渐消失。示范疗法就是儿童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来学习增强并获得一个良好的行为,减少和消除不良行为。
第一了解情绪障碍的特点,第二安排治疗进程根据了解的情况治疗时应该依次的由易到难。有计划、分阶段安排治疗进程的时间表,逐步的去分析患儿歪曲的认知模式。并且与患儿共同讨论合理化的思维方式,每次治疗时间为一个小时左右。每次治疗完毕要布置家庭作业,家庭作业可以是记录病情日记,也可以是认知记录单。第三治疗技术,要根据不同的情绪障碍,可以采用行为矫正、松弛技术、阳性强化、阴性消退等一些技术进行治疗。
特发于童年的情绪障碍接受积极的治疗后,通常预后良好,可以治愈,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特发于童年的情绪障碍可以治愈。
特发于童年的情绪障碍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特发于童年的情绪障碍饮食上无特殊注意事项,由于患者是儿童,所以要注意饮食调理,多食优质蛋白,适当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了解各类抗焦虑、抗抑郁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适当运动。父母不要对孩子随便乱发脾气,不要过分的溺爱孩子,孩子要学会正确的释放自己的情绪。
患儿家长应了解各类抗焦虑、抗抑郁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并指导孩子正确服用,当患者出现发作用是立即与主治医师沟通。
适当的运动,对稳定情绪有一定作用,可以增加身体免疫力及抗病能力。
预防特发于童年的情绪障碍就要从源头上杜绝儿童不良情绪的发生,减少对儿童心理造成伤害的事件,多关爱青少年心理健康。
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庭氛围是很重要的,一般来说家庭和谐,父母关系稳定和谐,这样家庭的孩子,性格一般积极乐观向上的。
教育方式因人而异,我们要充分了解儿童的性格特点,重视培养孩子乐观的心态。
家长应配合学校对儿童的心理健康进行调节和干预,增强孩子在情绪方面的控制能力。
4955点赞
[1]李雪荣.儿童期情绪障碍的治疗进展[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0,8(5):314-315.
[2]郑毅.ICD-100特发于童年与少年时期的行为与情绪障碍在中国的应用与修改建议[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23(12):875-878.
[3]吴宝铮.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患者人格特征的研究[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17,28(006):552-553.
[4]王临虹主编.中华医学百科全书.公共卫生学.妇幼保健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8.01.193-195.
[5]屈建新等编著.精神科疾病诊断与治疗策略[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05.249-252.
[6]亓高超.新编临床精神病学[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08.419-425.
[7]王长虹,栗克清主编.精神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12.177-178.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