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丹毒(erysipeloid)是由猪丹毒杆菌,又称红斑丹毒然菌,经皮肤伤口感染皮肤引起类似丹毒样损害的急性而进展缓慢的感染性皮肤病。类丹毒是一种职业性疾病,多发生于从事畜牧业、屠宰业、炊事业和渔业的工人或农民,经皮肤外伤,因接触而受感染,发生类似丹毒的损害,好发于夏季与初秋。本病的病原是猪红斑丹毒丝菌或称猪丹毒杆菌,是一种革兰阳性的微嗜氧杆菌,无荚膜,不形成芽胞,不活动,多存在于病畜生肉上(特别是病猪),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很强。感染后一周内出现局部隆起的紫红色斑块、瘙痒、疼痛。临床皮肤性病学患手活动受限,但本病是自限性的,一般无区域淋巴结受累,极少发展为全身性疾病。罕见菌血症,罕见脓毒性关节炎或感染性心内膜炎。
这类型临床上比较常见,主要表现为手部的红斑,多伴随有瘙痒症状,可有水疱或者坏死,可以自行痊愈。
这类型较少见,皮肤出现弥漫性的红斑以及破损,多伴随有发热、关节肿胀、活动受限的症状。
这类型较少见,全身症状比较严重,血清中有类丹毒杆菌以及毒素,可合并有心内膜炎。
类丹毒的病因为感染类丹毒杆菌,这种菌可存在于猪、牛、羊、鸡、鱼等动物体内,若手部受伤后接触带菌的动物或者在接触过程中造成手部受伤容易导致类丹毒杆菌的感染。
手部受伤后,类丹毒杆菌可通过破损的伤口处入侵人体,造成类丹毒杆菌的感染。
临床上最常见的为清洗带菌鱼类时手部被刺伤,若不及时清理干净,类丹毒杆菌可在伤口处大量繁殖,造成类丹毒。
部分患者可无明显外伤,仅因为接触带菌的猪肉、鱼肉而被感染。
类丹毒杆菌可通过破损的皮肤入侵人体,引起感染。
对于屠夫、兽医等需要长期反复接触动物的特殊工作人员,可诱发类丹毒的发生。
既往有足藓、湿疹等皮肤病者,可因局部瘙痒而反复挠,然后继发类丹毒感染。
红斑丹毒丝菌属丹毒丝菌属,为革兰阳性杆菌。在土壤及鱼类、猪、鸟类动物体表及肠道等处都有本菌分布。从事肉食业、皮毛业、渔业等人员及兽医、炊事员等,可通过手部的割扎伤或细微破伤而接触感染致病。
类丹毒可通过接触传播,从带菌动物传染给人类。
类丹毒杆菌最常见分布在猪身上,屠夫接触带菌动物的几率较大,通过接触或经伤口感染的可能性较大。
家庭主妇在处理鱼类时容易被刺伤,若鱼类合并有类丹毒感染,则家庭主妇患病的几率很大。
渔民每天接触大量的鱼类,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少带菌鱼,容易引起类丹毒感染。
感染类丹毒的病猪、病羊在接受兽医诊治的过程中,可将类丹毒传染给兽医。
类丹毒杆菌感染人体后,临床上以局限型最为多见,表现为局部皮肤隆起的红斑,可伴水疱及皮损症状,弥漫型和败血症型较为少见,但临床症状较重,需要及时进行治疗。
临床上常见手部,发病初期表现为一个疼痛的红点,然后逐渐扩大,成为一片边界清楚的紫红色斑状肿块,中央部分逐渐消退,边缘部分稍高起,不化脓,也不破溃,可合并有水疱。
红斑肿块区域患者可自觉有瘙痒以及轻微的疼痛感。
潜伏期开始患者即可出现发热、浑身酸痛不适等症状。
类丹毒红斑累及手指时,可造成手指的肿胀、活动受限,不能自由屈伸。
皮损可能是类丹毒杆菌入侵人体的途径,也可能是因局部瘙痒红肿患者反复挠所致的。
临床上较少见,细菌可随着血液循环流动,最终附着于心脏瓣膜处,造成心功能不全。
在患者免疫力低下时,类丹毒杆菌可侵入血液循环,并在血中大量生长、繁殖,产生毒素造成全身感染,甚至造成多脏器的衰竭。
若类丹毒累及手指,若不及时进行治疗,类丹毒杆菌可引起关节腔内的感染,造成关节内的软骨、骨组织的破坏,造成关节活动障碍。
类丹毒杆菌侵入血液循环后,可随着血液流动而流动,可附着于心脏瓣膜处,引起心脏的感染,影响心供血功能,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心功能不全症状。
类丹毒临床上多见局限型,虽然此型类丹毒病情较轻,仅表现为皮肤炎症病变以及轻微全身症状,但若不及时就医,类丹毒杆菌可在患者免疫力低下时乘虚而入,入侵血液循环,可造成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等严重并发症。
接触动物或肉类后出现局部红斑情况下需要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红斑伴水疱、皮损及时就医。
高热、浑身酸痛、肝脾肿大情况应立即就医。
出现红斑,水疱及皮损等症状应及时前往感染科或皮肤科就诊。
做什么工作?
最近有没有接触过鱼类、猪肉、牛肉等?
皮肤红斑出现多久了?
皮肤红斑主要分布在什么位置?
除了皮肤瘙痒之外,还有没有别的不适症状?
通过血常规检查可以发现白细胞计数增高,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高,尤其是败血症型类丹毒时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更为明显。
C反应蛋白以及降钙素原的检查可以早期诊断炎症反应。
是确诊类丹毒的重要依据,败血症型细菌血液培养为阳性,而弥漫型和局限型细菌血液培养为阴性。或者可以用Gram-Weigert染色在局部红斑处真皮深层、皮下组织的血管周围查见类丹毒杆菌。
在类丹毒皮肤红斑局部,表皮、真皮乳头层有明显水肿,真皮及皮下组织血管周围有炎症细胞浸润,经检查浸润细胞主要为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浆细胞。
有猪肉、鱼、禽鸟接触史和手部外伤史。
手部出现边界清楚的紫红色斑,不化脓或脱屑,伴有灼痛或胀痛。
败血症型血培养阳性。
丹毒与类丹毒都有皮肤红斑,但是丹毒的红斑为鲜红色,水肿显著,好发于小腿及颜面,全身症状明显。而类丹毒的红斑多呈紫红色,好发于手指及手足背,全身症状较轻,有职业接触史,通过细菌培养检查可以进行鉴别诊断。
多见于颜面及躯干部,临床上多表现为弥漫性红肿,可破溃成为溃疡,全身症状明显,病程急,发展速度快,细菌培养检查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或溶血性链球菌,可通过细菌培养检查与类丹毒进行鉴别诊断。
类丹毒的治疗以抗生素药物治疗为主,积极控制感染,也可以配合理疗因子加快疾病的恢复,缓解病人的不适症状,对于合并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应该住院密切监测病情。
类丹毒患者应注意多卧床休息,可适当抬高患肢,缓解手指、手背、足背的水肿。
类丹毒的首选药物为青霉素,对青霉素过敏的患者可以选用其他四环素、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抗生素可以有效消灭体内的类丹毒杆菌。
对于局部红斑伴有局部皮损的患者,可以考虑用青霉素与盐酸普鲁卡因混合在病灶周围进行环状封闭治疗。
对于弥漫型或败血症型类丹毒患者,除用青霉素抗生素外,还可以考虑服用磺胺类药或注射免疫血清,增强机体免疫力同时消灭类丹毒杆菌。
3%翻酸溶液或0.5%呋喃西林溶液皮损局部湿敷,外用鱼石脂软膏、金霉素软膏或其他抗生素软膏。
目前无针对性手术治疗方法。
红斑、皮损、水疱处应该注意避免水洗,皮损局部还可以考虑用紫外线隔天照射1次或者用局部激光促进血液循环、消炎。
存在关节积液者,还可以考虑针刺抽吸引流受累的关节积液。
临床上常见的局限型类丹毒经治愈后预后良好,而临床上较少见的败血症型、弥漫型。若不积极治疗,患者的死亡率较高,预后较差。
类丹毒经积极治疗可以完全治愈。
一般不影响自然寿命。
类丹毒主要表现为皮肤炎症性病变,若不积极治疗或者患者皮肤修复较差,可遗留瘢痕影响外观。
类丹毒疾病的复发率很高,患者治愈一月后应去医院复查。
类丹毒患者的饮食应严格戒辛辣、刺激性食物,这类食物不利于皮肤的修复,应该多摄入一些有清热解毒功效以及利于皮肤黏膜修复的食物。
类丹毒早期可以多喝板蓝根、金银花茶、蒲公英、大青叶茶等,这些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类丹毒患者应该多摄入橘子、柠檬、梨、芹菜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可以促进皮肤黏膜的尽快修复。
类丹毒患者的饮食宜清淡,尽量避免煎、炸、烤等烹饪方法。
类丹毒患者的护理情况影响着患者的预后情况,若护理不得当,皮肤局部感染进一步恶化,疾病可向弥漫型、败血症型类丹毒发展。但若注意加强护理,可以大大缩短病程。
注意多休息,可以适当抬高患肢,缓解肢体水肿情况。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选择纯棉柔软的贴身衣服,避免粗糙的衣物摩擦加重皮肤炎症,避免挠、抓、挤皮肤红斑。
注意保护原发部位,防止意外碰伤、蚊虫叮咬、抓挠等,防止疾病复发。
要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不与家人共用洁具,防止出现接触性传染。
洗澡水温度应适宜,过热、过冷的水均会刺激皮肤,加重皮肤症状。
指甲应清洁而短,夜间可佩戴棉质手套,以防夜间不自觉抓挠皮肤。
皮肤瘙痒症状比较严重的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给予抗组胺药物或者镇静类药物。
皮肤红斑、皮损、水疱等应该每天监测有无好转,破损严重的应该进行定期消毒。
大多数患者因皮肤症状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医务工作者以及家属应该多与患者交流沟通,多开导患者,树立自信心。
服用抗生素应遵医嘱,如果服药2~3天后体恢复正常,仍需要坚持用药,防止疾病复发。
服用抗生素期间注意防晒,因为抗生素可能引起光敏感。
预防类丹毒的发生可以从控制感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来入手,加强对鱼类、肉类等的卫生检疫工作,接触动物、肉类时注意个人防护可以有效预防类丹毒的发生。
从事屠夫、渔民、兽医等特殊职业者,接触动物较多,应定期进行细菌学培养进行筛查。
接触鱼类、肉类,动物时应该注意个人防护,防止刺破损伤皮肤。
肉类加工、渔业工作人员、兽医等的卫生宣传教育工作需要加强,树立安全防护意识。
相关检查部门应该加强对肉类产品的卫生防疫工作。
有足藓、湿疹等类丹毒诱因且从事高危特殊职业者,应该高度重视,可以考虑改变职业,降低患病风险。
4053点赞
[1]张国惠,赵娟,刘婧,董丽琴.类丹毒一例[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6,48(06):668+636.
[2]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525.
[3]陆海涛.临床皮肤性病学 上 第2版[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9-11.
[4]吴志华,史建强,李定等,张锡宝,王建琴,郑敏.皮肤性病诊断与鉴别诊断[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8.166-167.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