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泪腺炎是病程缓慢的增殖性炎症,多为双侧。表现为泪腺慢性出血和单纯性肥大,其肿胀可以持续数月,一般没有疼痛,可以有轻微胀痛、压痛、复视。上眼睑外上方肿胀、上睑下垂、眼眶外缘可以触及分叶状包块、质硬、可以活动,有压痛。眼球推向鼻下方,向外上方注视有复视,睑部泪腺炎翻开眼皮可见泪腺肿块。本病病因可有急性泪腺炎迁延而来,多是眼眶疾病的一部分,如炎性假瘤、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等;也可以是沙眼性和结核、梅毒性,病原体多由血行播散。良性的淋巴细胞浸润、淋巴瘤、白血病等可以引起;此外干燥综合征、肉瘤样病可以累及泪腺;伴有腮腺肿大者称之为米库利兹综合征。
根据病变部位可以分为睑部泪腺炎和眶部泪腺炎。
根据不同病因可以分为细菌性泪腺炎、结核性泪腺炎、梅毒性泪腺炎、沙眼性泪腺炎、麻风杆菌性泪腺炎、免疫相关性泪腺炎。
慢性泪腺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极为复杂。免疫相关性反应是主要原因,可以由微生物感染引起。不同类型其病因不尽相同,即使在同一类型中也存在异质性。
慢性泪腺炎多为原发性,亦可由急性转变而来。经过缓慢,病变多为双侧,原发性感染可能由结膜囊经泪腺腺管入侵或血源性,发病前可有上呼吸道感染,有时呈流行性,并伴有明显的全身症状。继发性感染多由全身血液循环或局部感染灶经过淋巴管或泪腺排出导管逆行进入泪腺组织,引发泪腺炎症反应。
机体抵抗力差、体质虚弱,易诱发此病。
自身患有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易诱发此病。
慢性泪腺炎是眼科常见病,暂无本病发病率等流行病学数据。
该疾病可通过接触、飞沫等传播。
此类人群可能会由于常常用眼,不注意保护眼部而导致该疾病。
拥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疾病会侵犯患者全身系统,最终导致患者发生感染。
结核和梅毒患者身体素质较差,抵抗力较弱,最终会出现此疾病。
该人群由于身体免疫力较弱,最终导致,出现此疾病。
慢性泪腺炎双眼发病,进展缓慢。患者因慢性发病,自觉症状不明显,仅于健康检查时发现,容易并发泪腺萎缩、干燥角结膜炎等并发症。
为最常见之一种,双侧或单侧肿大,无疼痛,伴有耳前淋巴结肿大。患者多数能自愈,但也有呈干酪样坏死,形成寒性脓肿,穿破皮肤后形成结核性瘘管。
沙眼对泪腺的影响可能有两方面,一是沙眼在结疤痕的过程中,引起泪腺排出管道之阻塞一导致泪腺继发性萎缩,一是沙眼病毒沿排泄管侵入泪腺,而形成沙眼性泪腺炎,但需充分证实。
典型者是以双侧泪腺和腮腺肿大的慢性炎症,多发性30岁以上,多数发病缓慢。初发为单侧,继发为双侧。不伴疼痛及全身反应。泪腺肿胀、对称、柔软,可移动,有弹性,无压痛,有时伴肝脾肿大及全身淋巴结肿大之症状。常常在同时或在几周或几年以后,腮腺开始对称性肿胀,有时侵犯副泪腺及腺,使唾液分泌量减少,致口腔、鼻腔、咽喉黏膜干燥。
为一种侵蚀网状内皮系统的肉芽炎症,患者多发生在20~40岁之间,双侧发病,但不一定同时发病,泪腺表现为逐渐肿胀,呈无病结节状,质地坚硬,与眶组织有联系,但在皮肤与眶缘下可被自如推动。
患者也可以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症状体征,微生物感染的原发病症状体征。
慢性泪腺炎长期的炎症反应,可以引起泪腺组织破坏导致腺体萎缩,表现泪腺体积缩小,分泌泪液功能障碍。
泪腺炎晚期可以引起泪腺萎缩,导致泪液分泌减少而表现眼睛干涩,结膜角膜干燥、灰暗、污浊、没有光泽,角膜点状上皮脱落等。
慢性泪腺炎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控制病情、改善症状、预防并发症极其重要,尤其对于高危人群,要定期进行眼科筛查。对于有疑似慢性泪腺炎临床表现的患者更应该及时就诊以明确诊断。
对于高危人群(如年龄≥20岁、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等),定期眼科体检非常有必要,重视体检中的泪腺检查。无论是不是高危人群,一旦体检中出现泪腺肿大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在体检或其他情况下发现泪腺肿大,并出现胀痛、压痛、复视等症状,高度怀疑泪腺炎时,应及时就医。
已经确诊泪腺炎的患者,若出现泪腺肿块进行性增大,应立即就医。
慢性泪腺炎需要眼科检查。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如眼科、肿瘤科、血液病科等。
是否存在其他免疫类的疾病?
泪腺肿大是一过性还是持续的?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压痛、胀痛、复视等)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泪腺肿大进行性增大等症状)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可以了解睑部泪腺以及泪腺导管的病理性改变。
泪腺影像学检查发现不规则泪腺肿大,有时可见干酪样坏死区、钙化、液化等。眼眶CT可以发现病变与眼球呈现铸造形外观。
可以为明确病因诊断提供客观依据。
典型的慢性泪腺炎自觉症状(双眼发病,病程漫长,泪腺处肿胀轻微胀痛、压痛、复视)和客观体征(上眼睑外上方肿胀、上睑下垂、眼眶外缘可以触及分叶状包块、质硬、可以活动,有压痛。眼球推向鼻下方,向外上方注视有复视。睑部泪腺炎翻开眼皮可见泪腺肿块)加上影像学(CT可以发现病变与眼球呈现铸造形外观)、血象(结核菌素试验阳性、梅毒血清学检查阳性、血沉快、C反应蛋白高等)检查,就可以明确诊断。
表现为肤色正常,可以触及圆形、或者椭圆形肿块,光滑质硬或者有波动感,弹性好,与骨膜无粘连可以有一定活动度,可以因为外伤发生破裂,引起局部疼痛性炎症反应。影像学检查眼眶X线、眼B超、眼眶CT、眼眶MRI等有助于诊断。
多位于眼眶骨缝,也可以见于眼肌以及骨膜间隙或者肌锥内,骨内皮样囊肿罕见,临床表现出现比较晚,病变进展缓慢,囊肿增大到一定程度可以压迫眼球、肌肉,造成眼球突出、移位、视力下降,眶缘难以触及瘤体。影像学检查眼眶X线、眼B超、眼眶CT、眼眶MRI等有助于诊断。
根据慢性泪腺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细菌感染引起的使用全身抗生素治疗,病毒感染引起需要全身抗病毒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目前仍缺乏特异性治疗。临床中主要遵循早期和长期、积极而理性、综合治疗、治疗措施个体化等原则,对慢性泪腺炎患者积极配合医生进行药物、手术治疗。
腮腺炎或EB病毒感染性腮腺炎,全身抗生素治疗,克拉维酸口服或氨苄西林-舒巴坦静滴。
单纯疱疹病毒或带状疱疹病毒性泪腺炎,全身抗病毒治疗,一般使用阿昔洛韦。
结核性泪腺炎,一般需要全身规范化抗结核治疗。注意药物引起的毒副作用。
梅毒性泪腺炎,驱梅治疗,一般使用青霉素。
淋球菌性泪腺炎,全身抗生素治疗,头孢曲松静滴。
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慢性泪腺炎一般使用糖皮质激素或者其他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容易引起柯兴征、骨质疏松、精神障碍等副作用,其他免疫抑制剂容易引起血常规异常、肝肾功能异常等,需要注意药物的毒副作用。
慢性泪腺炎脓液形成可以考虑手术切开排脓。
慢性泪腺炎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可以考虑手术部分切除。
局部热敷或者离子导入。
慢性泪腺炎尤其是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可以考虑放疗。
慢性泪腺炎通过早期积极治疗以后,一般是可以治愈的,预后较好,不会影响正常生活,但是一些免疫类的疾病导致的,只能通过药物来缓解症状,无法彻底治愈。
微生物感染引起的慢性泪腺炎,通过规范化治疗预后会痊愈;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慢性泪腺炎目前还无法治愈。
慢性泪腺炎患者一般不会影响患者的自然寿命。
患者在慢性泪腺炎治疗刚开始,至少每周复查一次;达到治疗目标,病情控制稳定后,可每月复查一次。
慢性泪腺炎患者应注意膳食多样化,避免不规律进食、暴饮暴食,多使用粗纤维食物,不吃辛辣刺激食品。
慢性泪腺炎患者忌吃油炸、油煎食物,少食动物内脏、蟹黄、虾子、鱼子等含胆固醇高的食物,不吃辛辣刺激食品,如大蒜、辣椒等。饮食清淡为主。
不吸烟不饮酒,每天食盐<6g。
可以食用水果、蔬菜,补充维生素,如苹果、橙子、梨等。
慢性泪腺炎患者的护理以促进患者疾病恢复或者病情稳定为主,还需避免慢性泪腺炎反复发作等。
了解各类抗炎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正确服用。
炎症期让眼多休息,避免剧烈活动。
配合医生进行疾病知识学习,正确热敷眼睛。
患者需要密切观察炎症反应,并进行记录,出现异常立即就医。
慢性泪腺炎避免反复发作,慢性泪腺炎的患者在使用免疫抑制剂药物注意其毒副作用。
慢性泪腺炎由微生物感染引起,提高机体抗病能力,避免微生物感染是关键。由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慢性泪腺炎,目前还没有特异而有效的预防方法,但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对预防疾病发生,或避免疾病进一步加重有益处。
对于成年人的慢性泪腺炎高危人群,宜及早开始进行泪腺炎筛查,最好每年体检一次。
经常运动,提高机体免疫力,目前认为低强度、持续时间长的运动有慢跑、游泳。
注意眼部卫生,避免视力疲劳。
注意眼睛的保护,不要用眼过度,当眼部疲劳时,可以适当用一些眼药水等来缓解疲劳。
4216点赞
[1]葛坚,王宁利.眼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54.
[2]刘家琦,李凤鸣.实用眼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44.
[3]杨培增,范先群.眼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71.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