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外侧型突出就是椎间盘后面最偏外的部分突出。此种类型的椎间盘突出,它压迫的神经表现类似于上一椎间隙后外侧型椎间盘,而实际上压迫在下一椎间隙神经根出椎间孔处或椎间孔外。如果在关节突下外侧部位未暴露,突出部可以遗漏。此型椎间盘突出多发生在腰4~5椎间盘,次之为腰3~4椎间盘,无一例发生在腰5~骶1椎间盘。患者的下腰背疼痛症状和体征,如疼痛、椎旁肌肉痉挛和压痛、脊柱运动受限的严重程度等,不如后侧及后外侧型椎间盘突出严重。此种背痛主要对受压神经根刺激,而不累及后纵韧带及前方硬膜。牵涉痛主要是髓核对神经根的直接接触,随着病程发展,腰背痛逐渐缓解,以下肢放射痛为主要症状。
椎间盘突出向头侧移位至椎弓根下缘,不伴后外侧突出。
椎间盘突出向头侧移位至椎弓根下缘,伴有后外侧突出。
极外侧间盘突出,向头侧轻度移位,不伴后外侧突出。
极外侧间盘突出,向头侧轻度移位,伴后外侧突出。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与其特殊的解剖结构有关,在病人出现腰椎间盘突出、骨性增生等情况下造成椎间孔狭窄,易引起临床症状。
腰骶神经根从硬脊膜囊前外侧穿出,在椎管内斜向外下走行,经椎间孔出椎管。椎间孔的前缘是上位椎体的后下缘、椎间盘后外侧及下位椎体的后下缘,后缘是黄韧带、椎弓峡部及上关节突,上下缘由上下椎体椎弓根组成。由于椎间孔四周均为骨性结构,其内部被韧带及静脉丛占据,因此神经根在椎间孔最容易受压。腰椎间盘突出、小关节突滑膜肿胀及骨性增生均可造成椎间孔狭窄,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
长期久坐或坐姿不端正,走路驼背都有可能是椎间盘受力过大,诱发本病。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约占整个腰椎间盘突出的5%~12%。鉴于部分患者误诊或漏诊,实际发病率应更高,好发于老年人。
老年人容易发病与其出现退行性改变、小关节的倾斜度有关,在退变节段,小关节倾斜度加大,会造成椎间盘生物力学失衡改变,从而引起发病。
尤其是长期坐办公室的人群,腰部会比站着时承受更多的压力,容易发生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坐姿不端正,驼背都会使腰部比正常姿态下受力更多,会使椎间盘前侧压力过大。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通常症状重,体征少,主要症状有腰部、下肢疼痛,下肢感觉运动障碍等,本病一般不并发其他并发症。
由于出行根在椎间孔处活动余地小和背根神经节多位于此,压迫因素可导致下肢疼痛剧烈,而腰部疼痛程度较轻。
合并椎管内突出时可同时累及多条神经根,表现为下肢感觉和运动障碍范围大、程度重,膝腱反射减弱发生率高。
出现腰部下肢疼痛剧烈,应及时就医,医生查体后怀疑有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需完善腰部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后,应及时治疗。
当患者出现腰痛、下肢疼痛、下肢感觉障碍时应及时就诊。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骨科就诊。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腰部疼痛有多久了?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腰部疼痛、下肢疼痛、下肢麻木等)
最近是否有腰部外伤史?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体格检查发现有腰部压痛、叩痛,腰椎生理曲度变直,直腿抬高试验多阴性,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率高。
可显示椎间隙狭窄。脊髓造影也可显示根袖处不充盈,近侧神经根肿胀,比在斜位X线片时清楚。另一表现为根袖处中断并有硬膜囊,或在下方神经根出口处有小的缺陷。
薄层、高分辨率CT可清楚显示突出物的部位、大小及程度,并能明确同位节段神经根的受压情况,目前已成为诊断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首选方法。
MRI扫描对软组织分辨率较高,能清晰显示突出髓核组织形态、位置、信号特点及神经继发性改变,并可获得多层面、多角度图像。
存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症状,如腰部、下肢疼痛,下肢感觉运动障碍等。结合医生查体和腰椎影像学检查,不难诊断。CT检查能够较为清晰地显示椎间盘突出的位置和程度,通过触诊患者一般有压痛感。
患者也会出现腰部疼痛、活动受限,但患者一般不会出现下肢的放射性疼痛、麻木,通过医生查体和腰部影像学检查,不难鉴别。
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应多休息,治疗方式根据该病严重程度有所区别,可选择非手术或手术方式治疗。
患者应卧床休息,减少腰部活动,若需下床,应佩戴腰椎护具。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如果疼痛症状明显,可以遵医嘱适当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如阿司匹林、布洛芬、塞来昔布等。
患者若出现神经学体征,可以使用营养神经类的药物治疗,如甲钴胺等。
对于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症状严重、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有手术指征的情况下,可以选择手术治疗。传统开放手术治疗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较多,主要包括椎板间开窗或扩大开窗入路、经峡部横突间入路、经关节突入路及椎间孔切口入路。
椎板间开窗或扩大开窗入路是目前治疗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最有效的手术方式,可在直视下摘除突出的髓核充分减压,保留椎间关节。同时可处理椎管内的其他病变,如合并的后外侧间盘突出、侧隐窝狭窄等;但是该术式对椎旁肌剥离范围广、创伤大,术后可发生肌纤维瘢痕化、腰背肌无力及腰背痛等影响手术疗效。
经横突间入路术中能充分显露椎间孔外侧、“出口根”及突出的椎间盘组织,保留了脊柱后部结构,特别是小关节突的完整性,且手术不经过椎管,风险小;但缺点在于无法对神经根管进行充分显露,视野较差,术后复发率较高,远期疗效并不确切。多数选择经关节突入路切除单侧关节突关节,椎弓根钉固定及椎间植骨是比较好的治疗方法。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经过正规治疗,及时手术后,预后较好;若患者未及时接受治疗,本病发病一般较严重,患者腰痛会一直持续,对日常生活影响较大。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一般能治愈。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若患者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将不能长时间直立、行走,腿部发麻,对生活质量影响较大。
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保守治疗结束第1、3、6月复诊,若患者手术治疗,应第2周、1、3、6月复诊,查看手术伤口愈合情况,复查腰部X片,评估手术疗效。若患者出现病情变化,应及时就医。
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饮食以清淡、富有营养为主,多进食易于消化、含粗纤维丰富的食物。尽量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以免便秘。
忌辛辣食品,不要吃辣椒、生姜等食物,避免便秘。
多食含粗纤维丰富的食物,以刺激胃肠蠕动,防止大便秘结。可以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补充维生素,如菠菜、芹菜、白菜、菠萝、西瓜、梨子等。
患者应多休息,最好是卧硬板床休息,必须活动时,需用腰围保护。因坐位时,椎间盘内压力最大,使用腰围可减少其压力,还可增加腰部肌肉力量,避免上下车时弯腰动作的影响。
患者应加强腰背肌的功能锻炼,以防止腰背肌萎缩。
复诊时复查腰部X片,观察治疗效果。若为手术患者,还应监测手术切口愈合情况。
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特别是伴随腰椎不稳的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运动不当,造成脊髓损伤。
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预防需注意日常姿势,保护腰椎。对于老年人应注意减少体力活动,久坐的人尽量减少长时间持续的久坐,坐姿不端正的人需改变坐姿。
高危人群如长期久坐、坐姿不、驼背的人应定期体检,及时发现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中老年人要减少重体力活,要注意保护自己的腰。对于喜欢跳舞的中老年女性,不要参加需要扭腰幅度过大的舞蹈,注意保护自己的腰部。
久坐的人一般坐40分钟,起来活动一会,比如散步、伸展下肢体。
坐姿不端正、驼背的人要选用有腰背的椅子,腰部有支撑时,坐骨可以很好地支撑在椅子上,减少腰椎部位的压力。
4600点赞
[1]关家文.CT定位脊柱微创手术[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2]孙晨,孙志波.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与治疗进展].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7.1.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