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膜性肠炎是一种多在应用抗生素后导致正常肠道菌群失调,难辨梭状芽胞杆菌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而致病的肠道急性黏膜坏死、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以黏膜表面覆有黄白色或黄绿色假膜为特征,以腹泻、腹胀、腹痛、发热,并可引起低蛋白血症、中毒性休克甚至死亡为主要表现的肠道传染性疾病。
假膜性肠炎(PMC)是由难辨梭状芽孢杆菌引起的结肠及小肠急性黏膜坏死性炎症,是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特殊类型,往往发生在大手术后,特别是在应用广谱抗生素后容易发生,也可发生于休克、心力衰竭、尿毒症、结肠梗阻等一些患者。
难辨梭状芽胞杆菌侵袭入人体后异常繁殖,产生细胞毒素及肠毒素,后者通过黏膜上皮细胞的环核苷酸系统,使水、盐分泌增加产生分泌性腹泻,甚而引起黏膜出血。常见毒素为毒素A,即肠毒素;毒素B,即细胞毒素;蠕动改变因子;不稳定因子。
常见诱因是长期应用抗生素或免疫抑制剂,造成患者尤其是危重患者肠道菌群失调,难辨梭状芽胞杆菌异常繁殖,产生细胞毒素及肠毒素,造成结肠黏膜损伤。
本病好发于50~60岁中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多发生于结肠,部分在小肠,病变主要累及黏膜及黏膜下层。2007~2008年调查显示,假膜性肠炎的发病率为13.4人/万,2010年调查发现应用抗菌药物后难辨梭状芽孢杆菌的感染率为23.8%。
50%以上为间接传播,间接传播的方式包括床栏杆、洗脸池、坐便器和其他生活用品被病菌或芽胞污染,芽胞在外界可存活6个月以上。
往往发生在大手术后的患者,特别是在应用广谱抗生素后容易发生。
休克、心力衰竭、尿毒症、结肠梗阻等一些患者。
年龄大于65岁的人。
免疫缺乏或免疫低下的患者。
假膜性肠炎患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腹泻、腹胀及腹痛,有时还会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以及大量白蛋白丢失甚至死亡,还会并发中毒性巨结肠、肠梗阻、肠穿孔等症状。
腹泻常为首发症状,每日有数次至数十次的水样便,重症者可为海蓝色水样便,混有脱落的假膜甚至假膜管型。
查体可见腹部压痛,甚至肌紧张、反跳痛。
容易被误认为原有感染性疾病的恶化。
在病变发展过程中,可出现类似急腹症的腹痛。如持续用有关抗生素,则症状加重,可伴脱水、电解质紊乱,大量白蛋白丢失甚至死亡。
临床表现为病情急性恶化,毒血症明显,有脱水与电解质平衡紊乱,出现肠型、腹部压痛,以及肠鸣音消失。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X线腹部平片可见结肠扩大,结肠袋消失,预后差。
初期表现为上腹部胀和不适,阵发性上腹部痛。后可出现腹痛和呕吐,呕吐物为宿食,有腐败酸臭味。
表现为患者突发上腹部剧痛,呈“刀割样”,腹痛迅速波及全腹。
当患者出现水样便、腹痛、腹胀等症状时,需要及时就诊于消化内科或普外科,并做相关检查明确诊断,但要与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进行鉴别。
长时间应用某些广谱抗生素、化疗,重症疾病或大手术后的住院患者加强监测非常有必要,一旦出现每日有数次水样便,伴混有脱落的假膜甚至假膜管型,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发现水样腹泻、腹痛、腹胀等症状,高度怀疑假膜性肠炎时,应及时就医。
已经确诊假膜性肠炎的患者,若出现水、电解质紊乱,以及肠麻痹和肠扩张应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消化内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中毒性巨结肠、肠穿孔等,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如普外科等。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发热、乏力、脱水、电解质紊乱、低血压、脓血便,甚至休克等症状)
每天腹泻多少次?粪便里可以看到其他东西吗?
既往有无类似的病史?家人有无类似症状?
近期有无抗生素服用史?
白细胞计数可高达20×10^9以上,且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腹部X线平片可见肠积气但无液平,肠轮廓亦不规则,有时可见广泛而显著的指印征,有时仅局限于一节段。
气钡灌肠双重造影显示肠黏膜紊乱,边缘呈毛刷状,黏膜表面可见许多圆形或不规则结节状阴影。
CT扫描可见肠壁增厚、皱襞增粗。
黏膜水肿、充血、白色斑点状假膜,或者许多斑块状、地图状假膜,呈黄色、黄褐色或黄绿色。
粪便或者肠内容物细菌涂片发现明显菌群失调,或者培养出大量真菌、难辨梭状芽胞杆菌(毒素鉴定为致病菌)等。
可见肠黏膜炎症细胞浸润、出血和上皮细胞坏死、假膜形成等。
具有以下1~3条加上4~6中任何一条即可诊断。
患者有大量或者长期使用抗生素史,或者正在应用抗生素。
临床上出现非特异性腹泻、腹胀、腹痛、发热、白细胞升高等表现,特别是重病、年老体弱、手术后、恶性肿瘤等患者应用广谱抗生素后出现上述表现。
影像学检查腹部X线平片可见肠积气但无液平,肠轮廓亦不规则,有时可见广泛而显著的指印征,有时仅局限于一节段。气钡灌肠双重造影显示肠黏膜紊乱,边缘呈毛刷状,黏膜表面可见许多圆形或不规则结节状阴影,CT扫描可见肠壁增厚、皱襞增粗。
内镜检查发现黏膜水肿、充血,白色斑点状假膜,或者许多斑块状、地图状假膜,呈黄色、黄褐色或黄绿色。
粪便或者肠内容物细菌涂片发现明显菌群失调,或者培养出大量真菌、难辨梭状芽胞杆菌(毒素鉴定为致病菌)等。
组织活检可见肠黏膜炎症细胞浸润、出血和上皮细胞坏死、假膜形成等,假膜由纤维素样物、炎症细胞、细胞碎片及细菌菌落组成。
多发生在20~40岁,起病缓慢,病程可为持续或呈活动性与缓解期交替的慢性过程。一种原因不明的主要发生在结肠黏膜层的炎症性病变,以溃疡糜烂为主,多起始于远段结肠,亦可遍及全部结肠,以血性黏液便、腹痛、里急后重、腹泻为主要症状。
好发于50~60岁中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主要表现为腹泻、腹胀及腹痛,有时还会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以及大量白蛋白丢失甚至死亡,还会并发中毒性巨结肠、肠梗阻、肠穿孔等症状。
表现为慢性起病、反复发作的右下腹或脐周腹痛、腹泻,可伴腹部肿块、梗阻、肠瘘、肛门病变和反复口腔溃疡,以及发热、贫血、体质下降、发育迟缓等全身症状,阳性家族史有助于诊断。
多发生于创伤和大手术以及应用大量广谱抗生素后。常见症状有腹泻、发热、腹痛、腹胀、恶心和呕吐,确诊需进行难辨梭状芽胞杆菌培养。
与C型产气荚膜芽胞杆菌感染有联系的一种急性炎症性肠炎,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便血、发热、呕吐和腹胀。
假膜性肠炎是由难辨梭状芽胞杆菌毒素引起,主要发生于结肠,也可累及小肠的急性黏膜坏死、纤维素渗出性炎症,黏膜表面覆有黄白或黄绿色假膜。
本病治疗周期一般为7~10天,一般采用内科治疗,如药物治疗、对症支持治疗,也可采用手术治疗,以改善肠道正常菌群,减弱或消除细菌毒素的作用,改善腹部和全身症状。
了解存在的诱因并及时消除,立即停用抗生素。
轻型患者可用乳酸菌、双歧杆菌、酪酸菌等肠道微生态制剂。对病情危重不能口服的患者,可采用正常人粪便滤液(10g溶于生理盐水200ml,多层纱布过滤),保留灌肠。
补充血容量、纠正失水及酸中毒,视病情适当补充血浆或白蛋白等,必要时用升压药物。腹痛腹泻一般不宜用抗胆碱能解痉剂或止痛剂,以免加重毒素吸收及诱发中毒性巨结肠。
对于中、重型患者,首选万古霉素,分4次口服,儿童分2~4次口服。
甲硝唑需口服,疗程7~10天。
复发性难辨梭菌感染,应给予万古霉素并逐渐减量。万古霉素口服,每6小时一次,服用一周,第二周每12小时一次,第三周每日一次,第四周隔日一次,第5~6周三天一次。
其他药物:非达霉素、利福昔明、替加环素等。
积极非手术治疗病情无明显改善者,怀疑并发暴发性中毒性巨结肠、肠梗阻以及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时,在去除诱因、积极对症支持治疗同时,及时剖腹探查,并进行手术治疗。
复发性难辨梭菌感染可使用粪菌移植治疗。
本病经过有效规范的治疗,大多数患者可治愈,不会影响自然寿命,能够减轻或消除腹部症状,维持正常的生活质量。当患者腹痛、腹泻症状有所加重,或发生毒血症表现,如发热、谵妄以及定向障碍等症状需要及时到医院复诊。
经过有效规范的治疗,大多数患者可治愈,极个别患者好转后可再度发生腹泻。重症者尤其是高龄肠手术后患者,死亡率可达50%~70%。近年来由于及时诊断和治疗,死亡率已降到30%以下。
本病轻症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重症者尤其是高龄肠手术后患者,死亡率可达50%~70%,经过及时的诊断死亡率可以降至30%以下。
假膜性肠炎治疗中,腹痛、腹泻症状有所加重,或发生毒血症表现,如发热、谵妄以及定向障碍等症状,或其他不适,需及时去医院诊治。治疗结束后,应追踪治疗。
假膜性肠炎患者应合理、均衡地分配各种营养物质,控制总热量,合理营养物质分配,合理餐次分配,忌食辛辣温热食物,慎食肥甘、油腻食物。
少吃或不吃高脂食物和含纤维多的食物,如肥肉、奶油、韭菜、芹菜等,有促进肠蠕动,刺激肠壁的作用,也会加重腹泻。
避免吃生冷、坚硬、粗糙、烟熏、油炸及辛辣刺激性食物及调味品,如酒精饮料、浓茶、咖啡、辣椒等。
不宜喝牛奶和豆浆,因会增加肠道产气,加快肠道蠕动,使腹泻症状加重。
规律饮食,避免暴饮暴食。
应多吃易消化的食物,以流质或半流质食物为主,如稀饭等。
可以适量饮用含有益生菌的酸奶,帮助恢复正常肠道菌群。
注意保持心情舒畅,充分休息,避免重体力活动。保护肛周皮肤,保持清洁干燥,以免加重病情,定期复诊行腹部X线平片或粪便检查,出现症状时应该及时就医,不要自行选用药物。
充分休息,减少精神和体力负担。随病情好转可逐渐增加活动量,避免重体力活动。
大便后要用温水清洗肛门,保持清洁干燥,同时注意保护肛周皮肤。
患者家属接触患者后应及时洗手,预防交叉感染。
保持良好的心态非常重要,保持心情舒畅,有乐观、豁达的精神状态。
复诊时行腹部X线平片或粪便检查,以判断细菌存在情况及指导预后。
出现症状时应该及时就医,不要自行选用药物,如果治疗不及时或者用药不当会加重病情。
假膜性肠炎多由于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后,机体免疫力降低,肠道菌群失调导致。故而除合理膳食、积极锻炼外,还应严格掌握抗生素的使用指征。合理应用抗生素,是增强自身抵抗力预防感染的主要措施。
一旦出现相关的症状时应该暂停相关抗生素并及时到医院就诊。
严格掌握抗生素的使用指征,防止滥用。
使用抗生素时,应密切观察其并发症,及早识别和确诊,以免延误治疗。
合理膳食,三餐规律,注意补充营养。
充分休息,减少精神和体力负担,避免重体力活动,生活规律,不熬夜,营养均衡。
患者家属接触患者后应及时洗手,做好隔离措施,预防交叉感染。
多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自身免疫力。
4145点赞
[1]段志军.消化内科学[M]高级医师进阶.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6:293.
[2]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J].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8.
[3]陈灏珠,终南山.内科学[M]第9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392.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