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素化未破裂卵泡综合征即卵泡发育成熟过程正常,但不破裂,卵细胞未排出而原位黄素化,能分泌相应雌、孕激素,进而使体效应器官出现一系列类似排卵周期的改变。其是无排卵月经的一种特殊类型,也是女性不孕原因之一,属于卵巢性不孕。
根据B超动态监测可分为小卵泡型、卵泡滞留型及持续增大型三种类型。
在预计排卵日卵泡体积不变,卵泡直径小于17mm,持续数月,卵泡内光点逐渐消失。
预计排卵日卵泡体积不变,囊泡壁渐渐增厚。2~4d内卵泡内充满大量强光点,然后逐渐消失。卵泡直径在25mm左右或表现为预计排卵日卵泡体积过度增大,直径可达31~50mm,子宫直肠窝没有游离液出现。
黄素化未破裂卵泡综合征多数认为与中枢调节紊乱、盆腔局部障碍、药物、精神心理等因素有关。
排卵是一个复杂的由多种激素协同作用完成的过程,中枢内分泌紊乱时可直接影响卵泡的生长发育及排卵的发生。
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等可造成盆腔黏连而导致卵泡不破裂无排卵,但内源性促黄体生成素可促使卵泡细胞黄素化。
因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服用大剂量氯米芬、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等促排卵药物或因治疗炎性疼痛服用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非甾体类消炎药物,可以导致本病的发生。
长期应用避孕药等激素类药物可造成中枢内分泌紊乱。
长期处于焦虑、紧张情绪往往会导致中枢内分泌紊乱而诱发本病。
资料显示,该疾病在正常生育妇女中发病率为9%~55%,不育妇女中为6%~83%,特别多见于不明原因不孕患者。
中枢内分泌紊乱时可直接影响卵泡的生长发育及排卵发生,此类女性容易患黄素化未破裂卵泡综合征。
当患者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等时可造成盆腔黏连而导致卵泡不破裂无排卵,但内源性促黄体生成素可促使卵泡细胞黄素化。
患者一般表现为月经周期规律,基础体温典型或不典型双相(高温相上升缓慢,持续时间短),宫颈黏液由稀薄变黏稠。经前诊断性刮宫子宫内膜呈分泌期变化,与正常排卵周期相似,但是患者可出现长期不孕。
患者月经周期正常,基础体温呈双相,与正常表现无异,但是可出现持续不孕。
育龄期女性,如果存在性生活且未避孕,但是长期不孕,可能患有黄素化未破裂卵泡综合征,需要及时就医排查。注意本病需和多囊卵巢综合征、高催乳素血症、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相鉴别。
育龄期女性1年以上未采取任何避孕措施,性生活正常且月经周期规律,但仍未受孕,应及时就医。
患者可至妇产科就诊。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
今年多大年龄?
月经周期是否规律?
月经的颜色、量是否正常?
是否有痛经?
是否近期生活压力大(如情绪焦虑、紧张)?
既往有无其他病史?
患者体温可呈典型的或非典型的双相,通过体温监测,判断有无排卵样变化。
有正常的组织分泌象,即显示黄体期改变,提示有无周期性变化。
B超表现为发育正常的卵泡不破裂而持续性增大;包膜逐渐增厚,界限模糊,张力降低;囊泡内由无回声暗区逐渐变成少许细弱光点;直到下次月经来后囊泡才逐渐萎缩消失。这些可帮助诊断疾病。
排卵后在卵巢被膜排卵处形成排卵口,发现排卵口最早可发生在基础体温下降的那一天,最晚可发生于基础体温上升后10天,最容易发现排卵口的时间是预测排卵日后2-4天之内。患者在基础体温上升后2~4天腹腔镜检查看不到排卵口,腹腔液量较少,迅速凝固,且雌二醇、孕酮浓度明显低于正常值。腹腔镜可同时对卵巢囊肿、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粘连等进行检查与治疗,对不明原因性不孕进一步明确诊断。但腹腔镜检查有损伤,不宜首选与反复应用。
成熟卵泡液中含大量的雌、孕激素,卵泡破裂时释放入盆腔,使腹腔液中雌、孕激素浓度明显高于血液中浓度,通常孕激素含量高3倍以上。于黄体早期行后穹隆穿刺取腹腔液或在进行腹腔镜观察排卵孔的同时取腹腔液,测雌、孕激素水平与血液中浓度比较,可推断卵泡曾否破裂。
根据以下几点即可诊断:
基础体温(BBT)呈典型或不典型双相。
月经规律无异常。
卵泡有正常的组织分泌象,即显示黄体期改变,孕酮>3ng/ml。
符合相应的B超表现。
腹腔镜检查在基础体温上升后2~4天见不到排卵口。
排除其他原因所致不孕不育。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生育年龄妇女常见的一种复杂的内分泌及代谢异常所致的疾病,以慢性无排卵(排卵功能紊乱或丧失)和高雄激素血症(妇女体内雄激素产生过剩)为特征。主要临床表现为月经周期不规律、不孕、多毛、痤疮,是最常见的女性内分泌疾病,可通过临床表现以及性激素检查进行鉴别。
各种原因导致血清催乳素异常升高,主要表现为月经紊乱、不孕、溢乳、闭经、多毛等,检查血清催乳素水平可诊断。
是指女性在40岁之前出现卵巢功能减退,主要表现为月经异常、不孕不育、雌激素波动性下降等,基础内分泌测定可协助诊断。
目前,黄素化未破裂卵泡综合征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因此无特效的治疗方法,首先应治疗原发病,原则是尽早诊断,消除和减灭原发病灶。
对于第一次出现本病的患者,由于可在下次月经来潮前自然消失,可不治疗,B超连续观察直至病症消失。
了解存在的诱因并及时消除,如长期服用避孕药等相关激素类药物,应及时停用。缓解精神紧张、焦虑,有助于恢复正常排卵功能。
若患者存在酶、激酶不足或缺陷或前列腺素缺乏,应积极补充相关物质。
一般认为主要原因是月经中期促黄体生成素峰值不足,因此多采用大剂量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疗,有望降低发病率。
在积极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疗下,若仍不能促使排卵,则配合使用绝经后促性腺激素。
如果本病与卵巢炎或盆腔粘连有关,建议对此类患者行腹腔镜手术,必要时剖腹探查,手术解除病因,术后6~8个月内可明显提高受孕率。
穿刺卵泡反复发生黄素化未破裂卵泡综合征,而输卵管通畅、无明显盆腔因素者,预测排卵日在阴道B超引导下用取卵穿刺针刺破卵泡。穿刺后指导同房或人工授精,有利于妊娠。
有研究表明中药及针灸在治疗本病上有一定的疗效,可提高排卵率和怀孕几率。
对于反复发生而用促性腺激素疗法无效的患者,可采用体外受精成功后将胚胎移植入体内的治疗方法。
本病预后要根据每个人状况而异,轻症患者可能自行恢复,但是较为严重的患者预后较差,难以恢复生育能力。
本病无法彻底治疗,但是大部分患者经过及时规范治疗,可以恢复生育功能,病情严重的患者预后较差,难以恢复生育能力。
本病经过治疗后,一般不影响自然寿命。
在消除相应致病因素后建议在每个月基础体温上升后2~4天检查有无排卵。
黄素化未破裂卵泡综合征患者的饮食调理主要是合理均衡的搭配各种营养物质,控制热量,忌食辛辣、寒凉、刺激的食物,谨慎食用油炸、甜腻的食物,可以适当吃一些豆制品,补充植物性雌激素。
保证充分的休息,进行适当的体育活动,如打太极拳、散步、练气功等。调整好心态,调养好身体,健康的心态有利于身体康复。
日常若有需要服用避孕药等相关激素类药物,要明确其剂量、用法及注意事项等,切不可盲目用药。
保持良好心态,避免熬夜,劳逸结合,积极运动。
定期复查,复查宫颈黏液涂片及妇科超声,必要时可检查腹腔镜。
本病容易被忽视,若患者月经正常,存在未避孕措施性生活但长期不孕者,应及时就医,及时排查。
本病的发生目前认为主要与内分泌系统紊乱有关,应保持良好的心态,尽量避免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日常应保持性生活卫生,注意采取合理措施避孕。
1年以上未采取任何避孕措施,性生活正常且月经周期规律仍未受孕应时应及时筛查妇科超声。
尽量减少避孕药等相关激素类药物的应用,保持内分泌系统的稳定。
保持个人卫生,尽量避免宫腔操作。
保持心情愉悦,寻求适当的方法缓解压力,消除紧张、焦虑的情绪。
保证充分的休息,进行适当的体育运动,保持强健的体魄。
4928点赞
[1]金志春.实用不孕不育诊疗与治疗技术[M].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239-24.
[2]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第3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2789-2791.
[3]吴阳,熊桀,游卉,唐诗,雷磊,尤昭玲.辨治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征的临床经验撷要[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5187-5189.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