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雄激素源性秃发又称妇女男子型秃发,其发病原因是由于雄激素的过量,遗传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临床表现为头顶部头发逐渐稀疏。脱发的进程一般很慢,程度因人而异。治疗主要为抗雄性素治疗,疗程均较长,起效缓慢。妇女雄激素源性秃发会影响外观和心情,从而影响患者正常工作和生活。经积极治疗可改善症状,但容易复发。
根据改良Ludwig分类将妇女雄激素源性秃发分为三个等级。
是妇女雄激素源性秃发的开始,患者冠状区前面头发变薄,需改变发型掩盖前额顶部的毛发薄,通常前额顶部中央脱发,发际线完整。常见于皮肤雄激素化综合征的年轻女性,伴有高雄激素的其他特征,如皮脂腺分泌旺盛、痤疮、多毛症、湿疹和轻微的月经改变。
随时间推移,冠状区毛发变薄更明显,受累区域扩大和短发数目增加,不能以发型掩盖或掩盖更困难,该型脱发常是雄激素过量的标志,这些雄激素通常来自于卵巢。血生化可有雄烯二酮和游离睾酮升高,二氢雄酮葡糖苷酸升高。
顶部几乎完全脱发或裸露,前额发际线仍保持完整。患者可能会以前额和颞顶部毛发来掩盖脱发区,但不必拨开头发即能看到脱发区,常发生于围绝经期和绝经期患卵巢和肾上腺疾病的女性。血生化二氢雄酮葡糖苷酸、雄烯二酮、脱氢异雄酮硫酸盐、游离睾酮水平升高,泌乳素水平升高。
妇女雄激素源性秃发的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雄激素的过量,妇女体内雄激素高于正常水平,遗传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女性突然发生男性型脱发,特别伴有痤疮、多毛、男性化或停经,应考虑妇女雄激素源性秃发,目前发病机制还不确切。
患者肾上腺雄激素分泌增加,表现为严重皮脂腺分泌旺盛,面、背部痤疮,向心性分布的多毛症,男性型脱发,发际线后移。月经周期延长、经量减少甚至停经,引起毛囊雄激素水平升高。
患者体内雄激素明显增加,常伴其他高雄激素特征,如多毛症、停经、嗓音改变,肌肉及体格可发生改变,肿瘤去除脱发可恢复。
雌、雄激素比率失调引起雌激素分泌降低性脱发,50~60岁开始出现,头发弥漫变薄,雌激素替代治疗通常无法改善。
更年期妇女突然出现脱发,一般不是由于绝经引起,与卵巢功能衰退无关,可能与服用具有雄激素作用的药物或补品有关,也可为卵巢肿瘤引起。
与遗传因素相关,常与该时期全身皮肤菱缩和营养缺乏有关。发病年龄不一,60岁多见。
女性体内雄激素水平过高、精神刺激、内分泌失调等可能诱发妇女雄激素源性秃发。
妇女雄激素源性秃发,发病比男子少见,病情亦较轻,多于青春期、20岁左右或40岁后发病。
女性,脑力劳动者多于体力劳动者,多见于社会活动活跃的女性及职业女性,于青春期、20岁左右或40岁后发病。
有家族史者也为好发人群。
肾上腺或卵巢肿瘤患者。
妇女雄激素源性秃发表现为逐渐秃发,秃发开始的部位和类型因人而异。脱发主要位于头顶部,颞额部很少累及。脱发呈弥漫性,病程较长,顶部头发逐渐稀疏,但不会出现顶部全秃,常伴有皮脂溢出或脂溢性皮炎。
脱发好发于头顶部,前发际多有保留。
头发逐渐稀疏,表现为弥漫性稀疏秃发,程度较轻,偶有顶部完全秃发。
头屑增多、头皮油腻、瘙痒。
头发由粗到细、由密集到稀疏、由长到短,逐渐变为无色的毳毛,最终现出光滑的皮肤、毛孔缩小,或残留少许细软毳毛。
妇女雄激素源性秃发目前没有权威研究表明会引起其他相关并发症。
妇女雄激素源性秃发表现为逐渐秃发,脑力劳动者多于体力劳动者,多有家族史,起病隐匿,多数只有秃发到一定程度才被自己或他人发现而就医。如果发现头顶部头发逐渐稀疏,伴有头皮屑增多、头皮油腻等症状要及时就医。
女性,尤其是脑力劳动者发现脱发严重,头发逐渐稀疏、头屑增多、头皮油腻、瘙痒,需要及时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皮肤科,确诊为妇女雄激素源性秃发后可至内分泌科就诊。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和表现?(如脱发严重、头发逐渐稀疏、头皮瘙痒、头皮油腻等)
近期是否精神压力过大?
家人如母亲是否有类似情况?
是否有其他病史?
这种脱发的症状持续多长时间了?
检测血清中的雄激素水平,一般患有妇女雄激素源性秃发的患者体内雄激素水平偏高。
雄激素源性秃发牵拉试验阳性。
可见毛发粗细不均、毛囊单位中毛发数量减少、毳毛增多。
可见毛囊缩小,微小化。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头顶部头发逐渐稀疏,血清检查雄激素高于正常水平,即可诊断。
弥漫性斑秃容易与雄激素性秃发混淆,应注意鉴别。弥漫性斑秃发病快,拉发试验阳性,皮肤镜下可见断发、黄点征和感叹号样发,而雄激素性秃发发病缓慢,拉发试验阴性,皮肤镜下表现为毛发粗细不均、细软毛发增多。
妇女雄激素源性秃发的常规治疗药物疗效较差,只有少数病人有效,而且需要半年至2年疗程时间,花费较大,多数病人不能坚持完成疗程。近年出现的新治疗方法及新药可归纳为抗雄激素治疗、生物反应修饰因子和手术治疗三类。
采用螺内酯、环丙孕酮等进行抗雄激素治疗,仅用于女性。局部可外用0.05%己烯雌酚酊或2%~4%黄体酮酊,亦可局部外用皮质激素制剂。
包括米诺地尔、二氮嗪、环孢素、维A酸、苯妥英钠。
主要用于斑片移植术时前发际线的修饰,克服斑片移植术时毛发呈束状,以显得更为自然。目前本法有了很大改进,可在头皮中部大面积采用。
最大限度地切除秃发区皮肤,尽量松解有头发的皮肤直达颈项部两侧枕动脉供血区,重新缝合皮肤,可获得满意效果。但可出现枕部头皮坏死,休止期脱发等并发症。
主要用于修饰前发际线的一种方法,为了避免前发际线术后出现不自然,将有发区的皮肤松解后做成皮瓣,修剪皮瓣的边缘成不规整,与前额同样被切成不整齐相连接,使术后发际线更自然。
适用于广泛的秃发而可作为供体的残存的有发区较少的患者。
妇女雄激素源性秃发影响女性的形象和心情,甚至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家人及朋友应给予患者足够的理解和安慰。不良的情绪对治疗不利,患者自身也要注意心理调节,积极面对,必要时可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妇女雄激素源性秃发经积极治疗可以好转,但是容易复发。目前有新的疗法如头皮移植等技术及新药物用于治疗此病,可以期待更好的预后。
妇女雄激素源性秃发目前尚不能治愈。
妇女雄激素源性秃发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治疗期间每3~6个月复查激素情况。
注意合理的营养,有利于头发生长和保持头发的颜色和光泽,可经常食用富含B族维生素及蛋白质的食物,脂溢性脱发者尤应少吃糖类、动物性脂肪和辛辣刺激的食物。
保持营养均衡,应适当多摄入利于头发生长的富含B族维生素及蛋白质的食物,如鸡蛋、牛奶、瘦猪肉、牛肉、鸡、鸭、花生、黄豆、豆制品及新鲜蔬菜、水果等。
清淡饮食,尽量避免或少吃糖类、动物性脂肪和辛辣刺激的食物。
妇女雄激素源性秃发患者日常应注意科学的护理头发,选择无刺激的洗发水。注意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不熬夜,戒烟、酒,保持心态平和,积极面对病情。
要清楚所服用或外用的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正确应用。
与精神因素有关者,首先要解除思想负担,坚定治疗信心,保持思想开朗,劳逸结合,以有利于头发的生长。
与感染病灶和内分泌功能失调有关者,应去除感染病灶和纠正内分泌功能失调。
注意合理的营养,有利于头发生长和保持头发的颜色和光泽。脂溢性脱发者,尤应少吃糖类、动物性脂肪和辛辣刺激的食物。
不要过度相信能增长头发的偏方,正规治疗。
如进行头皮移植,应严密观察头皮移植情况,避免感染。
妇女雄激素源性秃发主要与体内雄性激素过多及精神因素有关。对于会导致雄性激素分泌过多的疾病,如有感染病灶或存在内分泌失调等,要积极治疗调整,日常要避免精神压力过大。
有家族史者应密切关注体内激素情况,及早进行干预。
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适量运动。
科学护发十分重要。头发应经常梳理,避免用碱性强的肥皂洗头,最好选用对头皮和头发无刺激的中性或弱酸性洗发剂,对油性头发可用硫磺皂。洗发的水温不宜过高,洗发不宜过勤,不建议烫染头发。
不吸烟、不饮酒、不熬夜,保持心态平和。
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定期复查。
4528点赞
[1]李斌,陈达灿.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M].第3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
[2]王蕾,蒋红.实用皮肤病护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
[3]郭丽英.临床皮肤病护理与实践宝典[J].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