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基质炎是角膜基质层的非溃疡性和非化脓性炎症,以细胞浸润和血管化为特点,通常不累及角膜上皮和内皮。角膜基质炎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眼部及全身检查,全身病引发的角膜基质炎需要相关专业医师的协助才能确诊,但临床上大多数角膜基质炎很难找到病因。角膜基质炎的形态学表现多样,角膜基质炎的形态学表现多样,角膜基质水肿、炎性浸润伴有深层新生血管是其共同的特点。临床共聚焦显微镜检查对深层角膜基质炎的诊断有参考价值,除了炎细胞外,可以发现免疫细胞的参与。
角膜基质炎根据发生的病因不同,可分为梅毒性角膜基质炎、结核性角膜基质炎、麻风性角膜基质炎、单纯疱疹性角膜基质炎。
多在青少年时期(5~20岁)发病,发病初期为单侧,数周至数月后常累及双眼。女性发病多于男性。起病时可有眼痛、流泪、畏光等刺激症状,视力明显下降。
较少见,多单眼受累,侵犯部分角膜,在基质的中、深层出现灰黄色斑块状或结节状浸润灶,有分支状新生血管侵入。病程缓慢,可反复发作,晚期角膜遗留浓厚瘢痕。
主要是由于病毒侵袭伴免疫炎症反应引起的中央基质盘状水肿,不伴明显炎性浸润和新生血管,后弹力层可有皱褶;伴有前葡萄膜炎时,在水肿区域角膜内皮面出现沉积物。
角膜基质炎的病程较迁延,病因多而复杂,与全身性疾病密切相关。角膜基质炎通常是全身疾病的眼部表现,故重视全身病的病因学诊断尤为重要。角膜基质炎可能与细菌、病毒、梅毒螺旋体、寄生虫感染有关,其中病毒感染是角膜基质炎最主要的致病因素。虽然致病微生物可以直接侵犯角膜基质,但大多数角膜病变是由于感染原所致的免疫反应性炎症;也可能是全身疾病如糖尿病和类风湿累及角膜,角膜准分子激光手术后可以发生弥漫性层间角膜炎,又称撒哈拉沙漠反应,是一种在LASIK角膜瓣层间的非感染性弥漫性炎症。其被认为是对内源性和外源性致病因素的一种免疫反应,由于手术刀具的改进,此类手术并发症已经少见。
角膜基质炎病可由于梅毒螺旋体感染、结核杆菌感染等;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等;寄生虫感染(阿米巴虫感染);系统性疾病(Cogan综合征等);LASIK术后角膜炎、硬化型角膜基质炎等造成。其中病毒感染是角膜基质炎最主要的致病因素。
出现感冒等发热性疾病,感染可能直接或间接地通过激发自身免疫反应侵及角膜基质。
全身或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时,可诱发本病。
全世界每年因病毒性角膜炎导致视力低下甚至盲可达40000人,其中角膜基质炎引起的约占44%。在青霉素使用前,角膜基质炎占梅毒性眼部表现的5%~15%,多数来自先天性梅毒。
角膜基质炎好发于以下人群。
免疫力低下、老年人、既往病毒感染过的人群。
既往有不安全的性接触史,孕妇梅毒感染史,输血史的人群。
全身疾病患者累及角膜。
角膜准分子激光手术后的患者。
角膜炎的临床症状有很大的差异,轻症者可无明显症状,重症者临床症状明显,视力下降程度与角膜炎症的部位及炎症的程度有关。角膜基质炎的形态学表现多样,角膜基质水肿、炎性浸润伴有深层新生血管是其共同的特点。
主要表现为疼痛、畏光、流泪等刺激症状,重症者伴有水样分泌物和眼睑痉挛。
眼部体征有睫状充血或混合充血,早期角膜上皮完整,可有弥漫性、扇形的角膜基质浸润,伴有灰白色KP。
随着角膜基质层炎症反应的加重,基质层和上皮层水肿加重,呈毛玻璃样外观。新生血管呈毛刷状侵入角膜基质内,前房反应加重,基质层和上皮层水肿加剧,有的还可以出现前房积脓,反复发作。角膜病灶区炎性浸润,脂质样变性,伴有深层血管,呈黄白色外观,病变可能局限于角膜的周边,也可能波及整个角膜。
随着治疗炎症消退,逐渐出现血管闭塞,角膜形成永久性瘢痕。有时角膜基质的炎症来自于相邻的角膜缘和巩膜,某些深层巩膜炎累及到相邻角膜基质时,称为硬化型角膜基质炎,反复发作可以向角膜中央进展。
患者眼部疼痛加重,视力迅速下降,角膜基质层溶解坏死。
由于各种原因对角膜内皮细胞造成严重损伤,角膜内皮失代偿,从而出现了角膜大泡。
由于维持角膜无血管的平衡因素被破坏,角膜缘的毛细血管侵入角膜周边部1~2mm,即可视为角膜新生血管形成。
角膜部位包含虹膜的组织向前异常隆凸,可表现为整个角膜隆凸,外观上有牛眼之称。大部分病例视力丧失。
角膜基质病灶进一步扩大,导致角膜变薄,进而穿孔。
当患者发现出现视力下降、畏光等情况时,应及时就医并由相关专业医师通过裂隙灯检查、眼压检查等方式协助诊断。同时该疾病还需要与细菌性角膜炎、真菌性角膜炎等进行鉴别。
若出现眼部疼痛、畏光、流泪等刺激症状,及时就医。
有梅毒或结核病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若眼部出现不适,应及时就医。
对于反复发作的病毒性角膜炎患者,应足疗程抗病毒治疗,控制复发。
大部分患者优先到眼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全身其他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低热、咳嗽、神经系统症状等,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如呼吸科、神经内科等。
眼睛疼痛是一过性还是持续的?
是否出现视力下降、畏光、流泪等情况?
既往是否不安全的性接触史、孕妇梅毒感染史、输血史?
院外是否进行过对症处理?
通过裂隙灯检查判断患者病变部位是否为角膜基质内,并且了解是否存在其他并发症。
通过该检查可以判断患者目前病变程度,了解病损情况及严重程度。
通过观察患者眼底情况,判断是否为梅毒感染。
通过实验室检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梅毒、结核菌素等感染情况,了解病因。
出现眼部症状,如疼痛、畏光、流泪、眼红等。
典型的扇形或弥漫性角膜炎症浸润,可伴有或不伴有角膜后沉着物,随进展出现角膜基质深层血管。
梅毒血清学检查和特异性梅毒螺旋体抗体测定、结核菌素试验阳性有助于诊断。
因细菌感染而引起的化脓性角膜炎,又称细菌性角膜溃疡。病情多较危重,若得不到有效控制,可发生角膜溃疡穿孔,甚至眼内感染,最终眼球萎缩。通过实验室检查可以判定致病菌,从而进行鉴别。
由致病真菌引起的、致盲率极高的感染性角膜病。真菌性角膜炎起病缓慢、病程长,病程可持续达2~3个月,常在发病数天内出现角膜溃疡。在我国,农民患者居多。通过实验室检查可以判定致病菌,从而进行鉴别。
角膜基质炎的治疗以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滴眼液和非甾体类抗炎药为主。近年来,局部应用免疫抑制剂滴眼液也有较好治疗。
通过抑制炎症细胞的聚集、阻止炎前因子的合成、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增生移行发挥作用,但长期使用并发症较多。
抑制病毒DNA的合成,从而起到广谱抗病毒作用。
通过减少角膜病灶区前列腺素的合成,减轻新生血管化。
是有效的免疫调节剂,能移植T淋巴细胞,显著抑制新生血管生长,延长角膜移植术后植片的存活时间。
对于角膜瘢痕形成造成视力障碍者,可行角膜移植。角膜移植手术应该在有眼库和具备相关技术的大型医院进行。术前要对病人进行全面评估,评估瘢痕所达层次以及选择角膜移植的方式,如角膜移植、深板层角膜或穿透性角膜移植等;手术后的病人应该定期复查,3~6个月后根据角膜愈合情况行角膜拆线。
角膜基质炎通过有效且规范的治疗,能够减轻或消除眼部症状,避免角膜瘢痕形成导致视力下降。通过积极治疗患者预后较好,但仍需积极复诊。
角膜基质炎患者经治疗后能治愈。
角膜基质炎患者在治疗后,若护理得当,则不影响寿命。
药物治疗患者前期每周复诊,待稳定后可延长复诊时间,以后再次出现症状后及时复诊。
角膜基质炎患者饮食方面并无特殊注意事项,规律进食,合理膳食即可。
角膜基质炎的护理主要为用眼、用手卫生,控制眼部感染,避免并发症,及时发现并到院处理眼部并发症。
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滴眼液时如出现眼部胀痛不适,应及时关注眼压变化。
角膜移植手术患者,若出现视力下降、眼红、流泪等症状加剧,需立刻急诊就医。
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对预防疾病发生,或避免疾病进一步加重有益处。
规律用药可以有效预防单纯疱疹性角膜基质炎复发。
规律产检、及时、正规治疗孕妇梅毒,是预防先天性梅毒角膜基质炎发生的有效手段。
4606点赞
[1]秦秀虹,卢建民.疱疹性角膜基质炎的研究进展[J].眼科新进展,2016,36(008):783-787.
[2]陈兵.LASIK后弥漫性角膜基质炎的预防[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4,22(005):361-362.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