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阑尾炎化脓坏疽或穿孔,如果此过程进展未控制,大网膜可移至右下腹部,将阑尾包裹并形成粘连,形成阑尾周围脓肿,本病的临床表现有腹胀、腹痛,右下腹可触及一包块,边界不清,压痛明显状,与周围组织粘连、严重的患者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任何年龄均可发病。
阑尾周围脓肿继发于急性阑尾炎,因此会引起急性阑尾炎的发病因素也是本病的主要病因,包括阑尾穿孔、坏疽等,肠道异物或不洁饮食等是其发病诱因。
阑尾周围脓肿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急性阑尾炎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炎症进一步发展,导致阑尾出现化脓、坏疽,甚至出现穿孔,而阑尾周围的组织连同脓液包裹,防止炎症扩散而形成阑尾周围脓肿。
可能损伤肠道黏膜引起细菌入侵,导致急性阑尾炎甚至阑尾周围脓肿。
随着年龄增长,肠道蠕动变慢,大便干燥,容易形成粪块堵塞阑尾管腔。
阑尾周围脓肿继发于急性阑尾炎,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发生率占急性阑尾炎的4%~10%。
任何人群均可发病。
阑尾周围脓肿的患者有急性阑尾炎相关表现,右下腹局限性固定压痛点,出现腹痛、腹胀、发热、心率增快、腹膜刺激征象等,病情严重者,还可出现内外瘘、弥漫性腹膜炎、脓毒血症、化脓性门静脉炎等并发症。
多为右下腹痛,右下腹可触及包块,有压痛,合并麻痹性肠梗阻的患者还会有腹胀、呕吐。
发病早期可能有厌食、恶心,呕吐也可发生,但程度较轻,有的病例可能发生腹泻。弥漫性腹膜炎时可致麻痹性肠梗阻,腹胀、排气排便减少。
炎症重时出现中毒症状,心率增快,发热达38℃左右。阑尾穿孔时体温会更高,达39℃或40℃,如发生门静脉炎时可出现寒战、高热和轻度黄疸。当阑尾化脓坏疽穿孔并腹腔广泛感染时,并发弥漫性腹膜炎,可同时出现血容量不足等感染性休克、败血症表现,甚至合并其他脏器功能障碍。
反跳痛、腹肌紧张、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等,这是壁腹膜受炎症刺激出现的防卫性反应,提示阑尾炎症加重,可能出现化脓坏疽或穿孔等病理改变。但是在小儿、老人、孕妇、肥胖、虚弱者或盲肠后位阑尾炎时,腹膜刺激征象可不明显。
经肛门直肠指检可发现引起炎症阑尾所在位置压痛,压痛常在直肠右前方。当阑尾穿孔时直肠前壁压痛广泛,当形成阑尾周围脓肿时,有时可触及痛性肿块。
阑尾周围脓肿如未及时引流,少数病例脓肿可向小肠或大肠内穿破,亦可向膀胱、阴道或腹壁穿破,形成各种内瘘或外瘘,此时脓液可经瘘管排出。X线钡剂检查或者经外瘘置管造影可协助了解瘘管走行,有助于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脓肿可因脓液多、内压高,溃破脓肿壁而成弥漫性腹膜炎,或形成腹腔内多发脓肿,可继发麻痹性肠梗阻。
重症感染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抗感染治疗,会引发细菌入血导致脓毒血症,甚至感染中毒性休克。
部分患者脓肿部位的病菌可蔓延到肝脏,引发化脓性门静脉炎或多发性肝脓肿,导致死亡率增高。
最常见的是黏连性肠梗阻、女性附件黏连造成将来不孕、输尿管压迫造成右侧输尿管肾脏积水。
急性阑尾炎患者应及时医院就诊治疗,避免发展为阑尾周围脓肿,如果出现右下腹压痛性包块,需要及时就诊于普通外科、急诊科治疗,儿童就诊于小儿外科。进行血常规检查、X线检查、B超等检查,以判断是否为阑尾周围脓肿。
若出现以下症状,应及时就医。
右下腹疼痛,间断发作,伴有恶心、呕吐、厌食、发热。
触及右下腹包块,包块按压有疼痛,腹胀、排气减少。
若出现以下症状,应立即就诊或拨打120急救电话。
高烧达到39°C~40°C,并伴有黄疸、腹肌紧张、心率增快,甚至出现意识模糊。
出现右下腹疼痛,间断发作,触及右下腹包块,包块按压有疼痛,有恶心、呕吐、厌食发热等症状及时就诊普通外科,儿童就诊于小儿外科。
如果出现持续难以缓解的腹痛,或者排气、排便停止,应及时就诊于急诊科。
什么时候开始腹痛?
腹痛间断还是持续?什么情况下加重或减轻?
有没有过急性阑尾炎发作?
有没有触摸到右下腹包块,已经多久了?
有没有发热、恶心、呕吐?发热和腹痛出现的时间顺序?
有没有不洁饮食或暴饮暴食?
让患者平躺,触诊患者腹部,判断有无包块、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
血常规,显示为白细胞计数增高。
CRP(C反应蛋白)、PCT(降钙素原)均有不同程度升高。
可见盲肠远端局限性管腔狭窄,管腔僵直,边缘毛糙、受压。消化道造影检查可见肿块与右下腹肠管粘连,肠管可有痉挛和激惹现象,肠腔缩小,盲肠可缩短。
可见右下腹炎性囊实性包块,周围边界模糊。
可见肿块与盲肠关系密切,与周围结构粘连。右下腹或盆腔内囊性肿块,壁薄或厚,增强后环形强化,内部或可见高密度粪石,肿块内可见小气泡或气液平影。CT的敏感性优于超声,尤其有助于阑尾周围脓肿的诊断。
对确定诊断起决定作用,也可以同时进行治疗。一般情况下,除非采用腹腔镜进行手术,否则无此必要。
结合患者临床表现、体征以及检查结果有助于确诊:
急性阑尾炎发病后,未经及时治疗或使用一般性抗生素治疗,其症状迁延未消退,或发病后5~7天,阑尾处扪到包块时应考虑有阑尾周围炎或脓肿形成。出现全身中毒症状或有发热,也要警惕阑尾周围脓肿。
查体右下腹或右髂窝内扪及边界不清、固定压痛的包块,可伴麦氏点压痛、右下腹转移痛等急性阑尾炎体征,甚至腹膜刺激征象等。
B超检查和CT检查有助于发现阑尾周围脓肿,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增高,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PCT)均可升高。
该病患者右下腹有肿块,多无急性阑尾炎病史,其它炎症表现也不明显,剂灌肠检查一般有助于鉴别。
本病常可并发阑尾炎,检查时右下腹有肿块,鉴别比较困难。只要是右下腹实质性肿物,不断长大,脓液少或无脓者,一定要提高警惕,必要时可手术做病理检查才能确诊,通过病理检查出癌细胞是与本病的主要鉴别方法。
有类似阑尾炎或阑尾周围脓肿时的临床表现,如慢性腹痛、腹胀、阵发性腹痛,合并混合感染时更像急性阑尾炎的腹部体征。如果仔细询问病史和查体会发现,既往有盗汗、乏力、腹痛位置不固定、腹部压痛位置不确切现象,此时应该想到结核性腹膜炎的可能,需要借助X线胸部摄片、腹穿抽吸腹水检查,与本病鉴别。
患者若阑尾穿孔已被包裹形成阑尾周围脓肿,病情较稳定,宜应用抗生素治疗或同时联合中药治疗,促进脓肿吸收消退。如脓肿扩大,无局限趋势,宜先行超声检查,确定切口部位后行局部穿刺手术切开引流。
减轻胃肠道积气,促进胃肠道恢复蠕动。适用于严重腹胀或频繁呕吐的患者,还应保证充分休息。
可以给予肠外营养,静脉输注营养液补充能量和电解质、微量元素等。
清除脓肿,减少吸收,避免感染扩散。适用于脓肿较小且症状不重的患者,也适用于全身情况不佳,难以耐受大手术的患者。
抗生素能杀灭致病菌,促进脓肿消退,避免发生感染性休克等严重后果。选择应兼顾需氧菌和厌氧菌,联合应用广谱抗生素,例如头孢哌酮、头孢他啶、甲硝唑、替硝唑、奥硝唑等。可以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根据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
阑尾脓肿一般采用非手术疗法多可治愈,当疼痛明显,肿块边界清楚,叩诊实音,说明已与局部腹部形成粘连,或感染迅速向周围扩延时,应行穿刺或切开引流。
在右下腹肿块隆起明显处或压痛最明显部位做切口,切口常位于髂嵴之上内方,为一短切口。一般长3~5cm,视腹壁厚度而定。切开脓肿前一定要做试验性穿刺,抽出脓液后沿穿刺针用弯血管钳或手指分开脓肿壁,排出并吸净脓液,再扩大切口,取出坏死的组织和粪石,然后用温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脓腔并吸净。根据脓腔大小,放置引流管吸引,由切口引出。引流物在术后第3天开始逐渐向外拔除,至5~7d完全拔除,继续使用抗生素,导尿管术后尽早拔除。
阑尾脓肿非手术疗法治愈后其复发率很高,因此应在治愈后3个月左右择期手术切除阑尾,相比急诊手术效果好。此时阑尾周围的炎症已消退,粘连较松弛,切除阑尾较安全。若阑尾立即见于脓腔之内,可在不破坏脓腔壁之原则下试行切除,一般采用右下腹斜切口。
腹腔镜下可分离腹腔内粘连、切除阑尾、清除脓肿,依据情况可放置引流,达到治愈目的。
阑尾周围脓肿经及时规范的治疗,可以治愈,也不影响寿命,部分保守治疗患者未切除阑尾则容易复发,如果没有及时治疗,并发脓毒血症或者化脓性门静脉炎,会增加死亡率。
阑尾周围脓肿经及时规范的治疗,可以治愈。
通常不影响寿命,如果并发脓毒血症、感染中毒性休克或者化脓性门静脉炎,会增加死亡率。
本病可能会导致粘连性肠梗阻、女性盆腔黏连附件粘连导致不育。
本病术后2周门诊复查,根据伤口情况确定拆线时间,同时复查血常规、阑尾影像学检查,根据复查情况确定下一次复查时间。
阑尾周围脓肿的患者饮食原则为少食多餐,不暴饮暴食,保证充足的营养和多种必须微量元素的摄入。如果是术后患者,必须在肛门排气以及腹胀消失后逐步恢复饮食。
用药期间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另外可以高维生素高纤维食物,保持大便通畅,例如南瓜粥、面条,保证新鲜水果、蔬菜摄入。
适当进食优质动物蛋白质,例如鱼肉、鸡肉,少吃动物内脏等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食物烹饪方式避免麻辣、油炸、烧烤。
手术患者术后要在肛门排气以及腹胀消失后逐步恢复饮食,从流质缓慢过度到半流质,再到固体饮食。流质饮食如果汁、米汤、豆浆;半流质饮食如稀粥。
阑尾周围脓肿患者的护理主要在于进行脓肿引流术后或者阑尾切除术后的护理,注意手术部位清洁消毒,不要沾水,不要洗澡,术后逐步恢复运动和饮食,戒烟、戒酒,保持大便通畅。
术后注意手术部位清洁、消毒,不要沾水,不要洗澡。
术后如果放置引流,需要避免活动时引流脱出。保证引流管与伤口部位清洁,防止感染,一般放置带负压引流装置,如果是普通的引流袋位置不可高于伤口平面,避免液体倒流。
非手术患者在条件允许下,可以适当进行慢跑等有氧运动,手术患者先从坐起逐步过度到站立、短距离行走。
不要憋尿,保持大便通畅。
戒烟、戒酒。
患者在治疗期间严密观察体征变化以及包块情况,包括包块大小、压痛轻重及肌紧张的范围是否缓解,中毒症状是否改善,必要时复查彩超、化验等。
用药期间如果出现皮疹、瘙痒或者恶心等药物不良反,应要及时就医。
按医嘱疗程服药,特别是抗生素,不可擅自用药或者停药。
阑尾周围脓肿继发于急性阑尾炎,因此预防急性阑尾炎发生就可以预防阑尾周围脓肿,包括增强抵抗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大便通畅。另外一旦确诊急性阑尾炎,给与及时有效的治疗,也可以预防阑尾周围脓肿。
每年体检一次,50岁以上中老年人每1~2年检查肠镜,尽早筛查出是否有阑尾部位的畸形病变,及时进行治疗。
增强体质,讲究卫生,平日应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体力劳动,可增强体质,提高胃肠道功能,提高机体抗病力,这对于预防阑尾炎来说是必要的。
注意不要受凉,注意饮食习惯和饮食卫生,盛夏酷暑切忌贪凉过度,尤其不宜过饮冰啤酒,以及其他冷饮,平时注意少吃油腻刺激的食物。
应当避免重体力劳动和剧烈活动,过度疲劳和身体强烈动作都是阑尾炎的诱因,尤其是在饱腹时暴急奔走。
如果有慢性阑尾炎病史,更应注意避免复发,平时要保持大便通畅,及时治疗便秘及肠道寄生虫,必要时行阑尾切除术。
4521点赞
[1]吴孟超,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第9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370-378.
[2]罗鹏飞,林国乐.李军腹腔镜与开放手术治疗阑尾周围脓肿临床对比研究[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7,37(09).1035-1038.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