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堡病毒病是由马尔堡病毒引起的以急性发热,伴严重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传染性疾病,经密切接触传播,传染性强,病死率高。由于马尔堡病毒来自于非洲绿猴,主要在非洲流行,因此马尔堡出血热又称靑猴病和非洲出血热。
受马尔堡病毒感染的动物是重要的传染源,许多灵长类动物都可感染马尔堡病毒,人类在偶然情况下被感染后成为重要的传染源。通常先由被感染的非人灵长类动物(如绿猴)将病毒传染给人,然后再由患者传染给其他人。
接触过被马尔堡病毒感染的灵长类动物,如绿猴。
接触马尔堡病毒病患者的体液,如血液、尿液或分泌物。
接触马尔堡病毒污染的环境而引起传播。
马尔堡病毒病的自然流行至今只局限于一些非洲国家,发病无明显季节性,目前暂无其他具体数据。
主要经密切接触传播,即通过接触病死动物和患者的尸体,以及带毒动物和患者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等,经黏膜和破损的皮肤传播。
通过含马尔堡病毒的气溶胶感染。
通过使用被污染的注射器等可造成医源性传播。
患者在临床康复3个月内仍可在精液中检出马尔堡病毒,因此存在性传播可能性。
经常接触感染动物及患者尸体的人员,在接触的时候有可能不注意防护或者防护不到位可能会造成该疾病。
密切接触患者的亲属和医护人员,有可能会存在交叉感染的情况,患者可能将病毒传染给亲属,然后在由亲属传染给医护人员。
马尔堡病毒病潜伏期一般为3~9天,较长的可超过2周。临床表现为多系统损害,以发热、出血症状为主,病情严重。主要症状为发热、剧烈头痛、呕吐、腹痛,发病后第4~6天出现出血倾向,所有患者均可出现麻疹样皮疹。
起病急,多于发病数小时后体温迅速升至40摄氏度以上,为稽留热或弛张热,伴有畏寒、出汗,持续3~4天后体温下降,但有些患者可于第12~14天再次上升。伴乏力、全身肌肉酸痛、剧烈头痛及表情淡漠等毒性症状。
发病后第2~3天可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可持续1周。严重者可因连续水样便引起脱水。可有肝功能异常及胰腺炎等。
发病后第4~6天出现出血倾向,表现为鼻、牙龈、结膜和注射部位等皮肤黏膜出血,咯血、呕血、便血、血尿、阴道出血,甚至多脏器出血。严重者可发生DIC及失血性休克。严重出血是本病最主要的死因。
所有患者均可出现麻疹样皮疹,皮肤充血性皮疹是本病特异的临床表现。
可有浅表淋巴结肿大、咽痛、咳嗽、胸痛,少尿、无尿及肾衰竭。多数患者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谵妄、昏迷等,心律失常甚至心力衰竭及肝功能障碍等。后期可因病毒持续在精液、泪液和肝脏中存在,引起睾丸炎、睾丸萎缩等,并成为潜在的传染源。
后期可因病毒持续在精液中存在,引起睾丸炎、睾丸萎缩等,并成为潜在的传染源。
后期可因病毒持续在肝脏中存在,引起肝炎,并成为潜在的传染源。
后期可因病毒持续在泪液中存在,引起视网膜炎、葡萄膜炎,并成为潜在的传染源。
多数患者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谵妄、昏迷等,少部分发展为脑炎、脊髓炎。
对于从高危地区返回人员,如出现发热、腹痛、出血、皮疹等症状,或有疑似马尔堡病毒病临床表现的患者更应该及时就诊以明确诊断。通过血常规及生化检查等检查可基本确诊本病,还需注意与埃博拉出血热等疾病相鉴别。
对于从非洲刚果、安哥拉等流行国家返回人员,如果患者出现发热、腹痛、呕吐或出血情况,一定要尽快就诊,明确诊断。
从马尔堡病毒病流行地区旅行回国的人员如出现发热、腹痛、出血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感染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神志不清、昏迷等,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如急诊科等。
最近的尿量有无变化?
这段有没有外出过,去过哪些地方?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发热、腹痛、出血等)
症状出现多久了?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白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减少,血常规可见幼稚淋巴细胞。血小板明显减少,于6~12病日降至最低,可低至10×10^9/L。血浆纤维蛋白原减少,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增加。血沉加快、血清转氨酶升高,发病早期即可检测到蛋白尿。
应用间接免疫荧光实验检测特异性IgM和IgG抗体,一般IgM抗体在发病后第7天出现,持续2~3个月,单份血清IgM抗体阳性即可诊断。
马尔堡病毒抗原检测,病毒核酸检测,病毒分离培养,阳性者可以诊断。
将急性期血标本接种于Vero细胞培养或接种于豚鼠的腹腔内,在细胞培养中,用免疫荧光法可看到抗原集聚在细胞质内,用电镜可找到典型的病毒结构。
可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和单克隆抗体的ELISA法,ELISA法检测感染动物的肝脾中的病毒抗原,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可达92%~98%。也可应用RT-PCR法检测病毒RNA,具有既敏感又特异的优点。
近期有疫区逗留史、与感染者或动物接触史。
起病急、发热、肌肉酸痛、头痛、咳嗽、胸痛、呕吐、腹痛、腹泻、皮下和结膜有出血点及其他部位出血表现,在躯干和肩部出现紫红色斑丘疹,少尿、无尿,谵妄、昏迷等。
病毒抗原阳性,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增高,从患者标本中检测出病毒RNA或分离到马尔堡病毒。
体温高于38.6℃,且伴随严重的头疼、肌肉酸痛、呕吐、腹泻、腹痛及不明原因的出血症状,埃博拉病毒核酸阳性。
一般表现为发热、头痛、眼眶痛及腰痛,有典型的发热、出血和肾损害“三大主征”,有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等五期临床经过,流行性出血热抗体阳性。
马尔堡病毒病为急性起病,当前全球尚没有特效的治疗手段,所有治疗主要在阻止或缓解疾病造成的损害,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需要隔离患者,卧床休息,综合治疗。心功能不全者给予强心治疗,肾衰竭者给予利尿、限制液体治疗,肝功能受损者给予保肝治疗,抗菌药物用于预防感染。
心功能不全者应用强心药物。
肾性少尿者,可按急性肾衰竭处理。限制入液量,应用利尿剂,如螺内酯、呋塞米。
肝功能受损者可给予保肝治疗,如复方甘草酸苷。
可用于预防感染,如头孢噻肟钠、头孢他定。
马尔堡病毒病无需手术治疗。
卧床休息,就地隔离治疗。
补充足够的液体和电解质,以保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有明显出血者应输新鲜血,以提供大量正常功能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预防及控制出血。
给早期患者注射恢复期患者血清,可能有效。
肾衰竭一般治疗无效时,采取透析疗法。
马尔堡病毒病如果治疗及时,病情控制良好,能够完全治愈,一般不影响自然寿命。体内病毒量高、肝肾等主要脏器功能损害严重者预后差。
马尔堡病毒病为急性病,积极治疗能够完全治愈。若并发肝肾等脏器功能损害的状况预后较差,病死率为25%。
马尔堡病毒病如果护理得当,治疗及时,病情控制良好,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但如果治疗不及时,病死率较高。
马尔堡病毒病为急性病,经过积极治疗后可完全治愈,无需复诊。
马尔堡病毒病无特殊饮食注意事项,正常饮食即可。
因马尔堡病毒病患者具有传染性,需要隔离治疗,减少探视。康复期患者可适当增加体育锻炼,提高免疫力。需严密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注意个人卫生。
马尔堡病毒病属于传染性疾病,故应限制陪人,减少探视,避免不必要的交叉感染。
适当运动提高免疫力,建议在医师指导下开展运动,循序渐进,并长期坚持。
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波动情况,做好降温准备,警惕患者出现面色、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急剧变化。对于出汗较多的患者,应及时补充水、电解质,嘱咐多饮水,加强口腔护理干预,清理呼吸道分泌物。
患者应按时、按量用药,若出现反胃、皮疹等不良反应,应暂时停用,尽快去医院复查。
马尔堡病毒病重症患者可引起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率高,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加强预防。一般个人预防措施包括搞好个人防护和卫生,尽量避免前往病情高发地。
尽量避免前往马尔堡病毒病高发地区。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增强锻炼、早睡早起。
在户外活动时尽量穿长衣长袖,避免与其他野生动物直接接触。
接触感染的动物要注意安全操作。
对患者应早期发现和早期严格隔离,以防扩散流行。
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要严格消毒,具有传染性的医疗污物应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或焚烧等处理。
该病目前尚无疫苗可用。
4338点赞
[1]林果为,王吉耀,葛均波.实用内科学第15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364-365.
[2]胡必杰,潘钰,高晓东主译.哈里森感染病学中文第1版[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889-895.
[3]林瑞炮,林冰影编著,人畜兽共患性疾病[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09:136
[4]耿贯一,流行病学第2卷第2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03:1347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