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门息肉是指生长在直肠肛管上的带蒂的圆形或类圆形肿物,触之柔软,可移动,其蒂多为粪便或其他因素使肠黏膜牵拉延长所致,是一种常见的直肠的良性肿瘤。
较为多见,为癌前病变,多呈隆起型、扁平型、凹陷型,分有蒂、亚蒂和无蒂三种。
体积较大,其表现为正常组织的错乱排列,息肉体积较大,且充血明显,表面有糜烂,一般不会癌变。
又称化生性息肉,较小,直径小于5mm,是非肿瘤性病变。
又称假性息肉,一般不癌变,多见于炎性肠病、血吸虫病等。
肛门息肉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由诸多因素共同导致肛门息肉发病,目前认为可能与肠道长期慢性刺激以及遗传因素有关。
如粪便等长期停留肠道,可造成肠道黏膜损伤或形成长期黏膜刺激,导致肛门息肉。
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具有家族遗传性,一些具有家族性腺瘤病病史的人群患有此病的可能性更高。
细菌和胆酸的相互作用可能是腺瘤性息肉形成的基础,高脂饮食会刺激胆汁分泌,从而导致结直肠息肉的发生。
吃低纤维食物可能造成便秘,增加对肠道的刺激,长期吃红肉也可能会造成肠道的长期慢性刺激,从而诱发肛门息肉。
目前国内外缺乏肛门息肉相关的流行病学数据。
长期便秘可导致粪便长期缓慢刺激肠道,继而引发肛门息肉。
高脂饮食可刺激胆汁分泌,诱发直肠细胞异常增殖,继而增加息肉的发生率。
本病与遗传的关系较为密切,具有本病家族史的人群,发病几率较其他人群更高。
直肠炎症的慢性刺激可引起直肠黏膜的息肉形成,为肛门息肉形成的诱发因素。
肛门息肉最突出症状是长期便血,如果息肉过大或排便时用力过猛可能造成息肉脱垂,息肉对肠道长期慢性刺激可能造成一系列肠道刺激症状,比如腹泻等,有时还会出现头晕、乏力等其他症状,可长期便血导致长期慢性失血,造成慢性贫血。
息肉对肠道黏膜长期的慢性刺激,可能导致出血进而导致便血,其特点为排便中带血或排便后出血,且无痛,出血颜色为鲜红,出血量一般较少。
息肉过大或排便时用力过猛,可造成肠黏膜牵拉与肌层分离而出现脱垂。
息肉对肠道长期慢性的刺激所致,具体症状包括腹泻、腹部不适、脓血便等。
肛门息肉患者由于长期便血,可造成贫血,出现头晕、乏力、皮肤苍白等症状。
长期便血导致长期慢性失血,可造成慢性贫血。
当患者出现明显的无痛性便血、肛周有肿物脱垂,或诸如腹泻、腹部不适、脓血便等肠道刺激症状时,应及时就医于肛肠外科,并做相关检查明确诊断,但要与痔疮、直肠癌等疾病进行区别诊断。
出现无痛性便血时,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如出现肛周有肿物脱垂或诸如腹泻、腹部不适、脓血便等肠道刺激症状时及时就医。
出现头晕、乏力等贫血情况应立即就医。
肛门息肉患者优先考虑去肛肠外科。
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症状?
这些症状持续多久了?
这次出现症状前有什么诱因吗?
还有其他的不适吗?
既往有无其他病史?
直肠指检是检查低位直肠的最简便、最有效的方法,若触及肛管内有突起物可进一步做直肠镜确认。
可快速准确的检验是否有便血的症状,便血是肛门息肉的典型表现。
在进行直肠指诊后或直接进行直肠镜检查,若发现肿物可在直肠镜下夹取标本送病理科活检,可确诊,但应注意避免大出血的发生。
有明确的肛门息肉相关的临床表现,如便血、息肉脱垂、腹泻等。
直肠指检、便潜血试验或直肠镜观察到肠道异常。
直肠镜下可见痔疮团块为曲张的静脉丛,其内有痔核。肛门息肉多数无痔核,若息肉过大或排便时用力过猛,可形成息肉脱垂。
直肠癌直肠镜取活检可见异常增生的细胞,肛门息肉进行直肠镜检查一般无异常增生细胞,部分可发现肿物。
当患者出现明显的无痛性便血、肛周有肿物脱垂,或诸如腹泻、腹部不适、脓血便等肠道刺激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
药物只适用于家族性腺瘤病的治疗,可选用的非甾体类抗炎药有塞来昔布、布洛芬等。
通过在息肉的基部放置一个套索或套圈器,然后在内镜下将其切除,本法适合于较小的且病变局限于黏膜层情况简单的息肉,损伤小,恢复快,若息肉过大则无法使用本方法。
直接经肛门括约肌切除息肉,本法适合于较大的、病变范围广或情况复杂的息肉,但是恢复时间相较于内镜下圈套摘除术长,出血量也较多。
本病预后与发病时间长短、患者自身情况、息肉性质以及治疗情况有关,早期配合进行相关治疗的患者预后良好,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但是要遵医嘱定期复诊。
大部分患者能治愈,少数合并有其他症状的患者治疗起来可能会比较困难。
肛门息肉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本病患者术后应遵医嘱及时复诊,如果出现了排便时出血,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若是肿瘤性息肉,应该在术后6个月复查,非肿瘤性息肉在术后一年内复查。
肛门息肉患者的饮食以保持清淡,尽量使血糖、血脂正常或维持理想水平为主,减少高油、高糖、高脂饮食,减少红肉摄入,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
严格限制各种甜食,包括各种食糖、糖果、甜点心、饼干、水果及各种含糖饮料等。
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如韭菜、芹菜、地瓜等。
少吃牛肉等红肉,减少肠道刺激。
手术的患者需遵医嘱禁食几日,待肛门排气后可以给予流质食物,再过渡至半流质食物,以减轻肠道负担,促进伤口的愈合。
肛门息肉患者的护理主要还是术后护理,术后尽早下床适当锻炼,避免术后伤口粘连,要注意休息,尽早恢复身体机能。
术后伤口注意换药,防止感染。
术后尽早下床适当锻炼,避免术后伤口粘连。
生活中减少增加腹压的姿态,如下蹲、屏气。
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避免便秘刺激肛门息肉。
保持良好的心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劳逸结合。
患者要放松心情,不要过分紧张,对于疾病的治疗一定要有信心。
如果肛门息肉患者出现贫血症状,应立即就诊。若是肿瘤性息肉,应该在术后6个月复查,非肿瘤性息肉在术后一年内复查。
早发现、早治疗与本病的预后较为密切,高危人群定期体检,日常生活中应加以预防,应坚持适当的户外活动或参加体育运动,保持乐观心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加钙的摄入。
高危人群应定期体检,最好做肛门指检或结直肠镜等排查相关疾病,可早期发现本病。
尤其是有家族性腺瘤病病史的人群应做好体检,最好做肛门指检或结直肠镜等排查相关疾病,可早期发现本病。
适当锻炼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平时要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排便时避免看报、玩手机、听广播,以免排便时间过久。
4213点赞
[1]吴肇汉,秦新裕,丁强.实用外科学[M].上册.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2]赵玉沛,陈孝平.外科学[M].上册.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3]李乐之,路潜.外科护理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