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肌筋膜炎是指背部筋膜与肌肉等组织在各种病因作用下发生的无菌性炎症,又称背肌筋膜纤维织炎。主要表现为背部僵硬疼痛、活动不利等,多见于体力劳动的男性或长期伏案工作坐姿不良者。该病休息后可得到改善,少数症状顽固、久治不愈的患者需手术治疗。
背肌筋膜炎的主要病因是外伤和长期劳损,该病好发于重体力劳动的男性和长期伏案工作不良者,气候寒冷潮湿会诱发该病。
寒冷为本病常见病因之一,寒冷可引起背部血循环改变,包括血管收缩缺血、瘀血及水肿等,以致局部纤维渗出形成纤维织炎。
潮湿为另一常见的病因,尤其与寒冷同时存在时更易发病。在空气潮湿的环境中,由于皮肤代谢功能失调(尤其是排汗功能),皮下及筋膜处血循环易因血流减缓而引起微血管的充血、瘀血、渗出增加。
另外,各种较严重的损伤引起背部筋膜、肌肉等纤维化改变致使末梢神经受卡压表现出症状外,无菌性的炎症,如大气压的高低、某些病毒的感染、风湿病时变态反应等因素,也会使局部肌肉及其筋膜等纤维组织发生水肿、渗出,组织的张力升高,迫使神经卡压,产生疼痛等异常感觉。
气候寒冷潮湿是该病的诱发因素,长期生活在寒冷、潮湿的环境中,背部肌肉、筋膜血管收缩,背部组织在高张力状态下,轻微的外伤,肌肉劳损下,会诱发该病。
背肌筋膜炎暂无具体的流行病学统计。
长期体力劳动的人肌肉和筋膜劳损,可引起背肌筋膜炎。
长期伏案工作坐姿不良,局部肌肉、筋膜不在正确力线上,容易发生水肿、渗出,引起该病。
背肌筋膜炎的典型症状为背部肌肉疼痛、僵硬感,可在受累部位扪及条索状结节,若长期反复发作,可并发背部肌肉废用性萎缩。
背部除有麻痹、胀等不适感外,还会出现局部肌肉僵硬、痉挛、疼痛。以上不适一般都与天气变化有关,如阴雨天、潮湿、风寒等,可使症状加重。
两肩胛间是背肌筋膜炎常发部位,可在受累部位局部扪及条索状结节。
背部肌肉废用性萎缩,患者可因长期的背部疼痛,采取被迫体位,背部肌肉缺乏活动,会出现肌肉力量下降,久而久之会出现背部肌肉废用性萎缩。
背肌筋膜炎的高危人群,如长期体力劳动或伏案工作坐姿不良者,出现背部肌肉疼痛、僵硬感等不适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可根据需要就诊于骨科或疼痛科。在医生询问病情、体格检查、以及完善背部X线检查后可明确诊断,该病应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相鉴别。
重体力劳动的男性、长期伏案工作坐姿不良者应定期体检,一旦在体检中发现背肌筋膜炎的症状、体征,都应遵医嘱进一步检查。
发现背部肌肉僵硬、痉挛、疼痛、局部有条索状结节,应及时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骨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疼痛症状严重,可就诊于疼痛科。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近期是否有受过外伤?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局部肌肉僵硬、痉挛、疼痛、局部有条索状结节等)
从事什么工作的?是否经常重体力活动,是否需要长时间伏案工作?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颈、肩、背部活动可有不同程度功能障碍,受累部位出现压痛点,可在局部扪及条索状结节,部分患者背部肌力减弱。
一般无特异性表现,但可通过X线检查,排除骨质病变。
MRI成像较X线更清晰,肌筋膜属于软组织,MRI对于软组织有良好的对比度,可以显示软组织病变情况,并且可以帮助排除、鉴别其他疾病。
根据病情需要,可能会进行血常规、血生化、血沉、C反应蛋白等检查,用以明确有无免疫因素导致的疼痛或排除感染性疾病。
背肌筋膜炎可通过病史、患者症状、体征,结合X片检查,来明确诊断。
有外伤或外感风寒病史。
背部酸痛,肌肉僵硬,有沉重感,疼痛常与劳累及天气变化有关。
肩背部有明显的压痛点,沿肌肉走形可触及硬结或疼痛性筋膜条索带。
颈、肩、背部活动可有不同程度功能障碍。
X线检查无明显异常。
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背肌筋膜炎都有可能会引起患者出现背痛,但是背肌筋膜炎一般疼痛较为局限,进出现局部疼痛,而腰椎间盘突出症多因神经根受压,出现下肢的放射性疼痛、麻木,背肌筋膜炎影像学检查多无异常,而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部CT检查可发现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不难鉴别。
背肌筋膜炎患者应积极治疗,一般需要长期间歇性治疗。该病患者应注意休息,去除发病诱因,给予非甾体抗炎药物、肌肉松弛药物口服,配合物理治疗,必要时可手术治疗。
主要为去除诱因,如注意保暖,不要长时间待在寒冷、潮湿的环境中,注意休息以卧硬板床为佳,避免腰背部劳损等。
双氯芬酸钠肠溶片内服或使用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外用涂擦于胸背部皮肤,均可缓解炎症带来的疼痛。
盐酸乙哌立松片为常见的肌肉松弛药,配合常见的非甾体类抗炎药芬必得布洛芬缓释胶囊可有效减轻胸背部肌肉的痉挛,改善局部血运,从而改善肌肉痉挛和炎性渗出所带来的疼痛。
症状顽固、久治不愈的患者需手术治疗,手术时可发现在局部的筋膜上有裂隙,有脂肪从裂隙中突出,这就是临床上所扪及的结节。脂肪与周围组织包括筋膜及邻近的皮神经分支相粘连,这可能是疼痛的原因。手术应切除结节,修补筋膜,分离粘连及切除皮神经,效果常良好。
中频电刺激疗法联合超短波疗法现于临床上应用较多,通过中频电刺激能够刺激深部肌肉收缩,促进局部组织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起到镇痛的目的。超短波治疗能促使炎症组织中的pH值向碱性方向逆转,对抗炎有一定作用。予以中频电刺激和超短波联合疗法的患者比单纯给予中频电刺激疗法的患者见效更快,疗效更好。
背部肌筋膜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经过积极治疗能有效缓解疼痛症状,该病能够治愈,不会影响患者自然寿命,但是容易复发,需要定期复诊。
背肌筋膜炎能治愈,部分患者因不注意姿势,容易复发。
背肌筋膜炎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背肌筋膜炎经过治疗,应每6个月复查一次,患者应找医生查体,查看颈肩背部运动功能障碍是否改善,局部是否还存在压痛点,以及局部是否还存在条索状结节,以此帮助评估背肌筋膜炎的恢复情况,若出现疾病复发,应该及时复诊。
背肌筋膜炎的发病与外伤和劳损有关,饮食对该病影响不大,建议患者均衡饮食,避免辛辣食物摄入,避免便秘,加重病情。
患者可能会因为疼痛,活动下降,胃肠蠕动减弱,应清淡均衡饮食,可以多吃维生素、纤维素含量高的食物,患者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多吃梨子、西瓜、香蕉、白菜等。
患者应忌辛辣食品,不要吃辣椒、芥末,也要限制甜腻食物的摄入,如猪油、奶油、巧克力等。
应加强对背肌筋膜炎患者的护理,指导患者严格遵医嘱使用镇痛、肌肉松弛剂等药物,嘱咐患者不要过劳。
病人应根据医生指导正确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肌肉松弛剂,服用该类药物可能会出现胃肠道刺激症状,出现恶心、呕吐等,患者可以饭后服用。待病情缓解后可遵医嘱停药,若有过敏反应,如发生皮疹,应立即停药,咨询医生。
背肌筋膜炎急性期时患者应注意休息,待病情缓解后,应该加强腰背部的肌肉锻炼,可适当的做“桥式运动”、“大燕飞”动作,防止肌肉萎缩,日常应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弯腰负重。
日常生活中应注意环境的舒适,不要长久的待在寒冷、潮湿的环境中,一定要注意背部保暖。
患者应监测是否有背部疼痛加重、肌肉萎缩等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部分患者服用乙哌立松等肌肉松弛药物,可能会出现过敏症状,或者是出现肝功能恶化。建议患者注意观察,如发现有过敏或肝功异常,及时停药,告知医生处理。
背肌筋膜炎多是外伤或长期劳损引起,应采取措施来预防外伤、劳损,来预防该病。对于有患病高危风险的患者,应做好早期筛查工作。日常应注意劳逸结合。
重体力劳动的男性、长期伏案工作坐姿不良者,应早期筛查,发现有背肌筋膜炎的症状,如局部肌肉僵硬、痉挛、疼痛等,需要及时治疗。
应注意保持良好的姿势,不要弯腰驼背,在久坐后应该变换姿势。
注意劳逸结合,防止过劳,引起该病。
在劳动中注意做好防护,避免背部损伤,引起该病。
4770点赞
[1]吴肇汉,秦新裕,丁强.实用外科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2431.
[2]庞青民,赵欲晓.筋针疗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炎[J].中医正骨,2017,29(3):36-37.
[3]余宗贤,崔述生.排针刺法治疗背肌筋膜炎23例临床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7,13(19):119-120.
[4]赵明宇.平乐正骨“筋滞骨错”理论及临床应用.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135.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