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阵发性交接区性心动过速是交接区异位节奏点自律性增高,而引起的一种短阵发作的心律失常,最常见于服用洋地黄过量、风湿热、急性心肌梗死,无明显疾病偶尔也可发生,特征是其心率一般为70~130次/分钟,但大多不超过100次/分钟。患者大多无症状,少数人可能有心悸感觉,更有很少数患者当心律从窦性转为房室交接性心动过速时感到咽痒、不断咳嗽,待发作停止后症状消失。除基础心脏病的体征外,无其他特殊阳性体征,治疗时主要针对基本病因。
无房室脱节的非阵发性交接区性心动过速。
合并房室脱节非阵发性交接区性心动过速。
非阵发性交接区性心动过速是异位起搏点发生在房室交界区,在病理状态下引起起搏点的自律性增高,超过窦房结的水平而引起,常在窦性心律稍减慢时,以加速的交接区逸搏开始。少数患者发病原因不明,部分患者无心脏器质性疾病。
由急性感染、电解质紊乱、尿毒症等引起,累及房室交界区阻滞,导致不同程度的缺氧、缺血、炎症、变性、坏死等,交接区的自律性增加而发生非阵发性交接区性心动过速。主要见于不合并房室脱节患者,多为一过性,通常只由一次心电图记录到,复查时即消失,尤其以心率在60~69次/分者居多,是一种较为良性的心律失常。
由心脏内手术、洋地黄过量、风湿热、急性心肌梗死、心肌梗死以及肺炎、肺囊炎等导致,可累及房室交界区阻滞,引起不同程度的缺氧、缺血、炎症、变性、坏死等,从而引起交接区起搏点的自律性增高。超过窦房结的水平而发病,主要见于合并房室脱节(房室分离)的患者,可在数小时、数天内消失,可分为四类:
单纯性房室脱节者,大多有心脏或周身疾病,如风湿热、心肌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嗜铬细胞瘤患者高血压危象发作等,多为一过性,数小时或数天内消失。
房室脱节合并房室传导阻滞多有心脏疾患,以洋地黄过量最多见,其次为心内手术后、风湿热、心肌病及急性心肌梗死、肺心病等。
窦房结及交接区交替控制心房与心室多有心脏受损表现,以冠心病、心肌病多见。
双重交接性心动过速,多见于冠心病、心肌病。
房室结双径路消融后静脉点滴异丙肾上腺素,有可能增加已受损伤的交界区自律细胞的自律性,从而诱发非阵发性交接区性心动过速。
可导致交感神经兴奋而引起呼吸、心跳频率加快、血压升高等一系列生理变化,亦可致植物神经功能发生紊乱,增加心房、心室的应激性,加强心肌收缩力,使心脏搏动加快加强、收缩时间缩短、传导速度加快,而发生非阵发性交接区性心动过速。
可引起房室交界区阻滞,导致不同程度的缺氧、缺血、炎症、变性、坏死等,使交接区的自律性增加而发生非阵发性交接区性心动过速。
非阵发性交接性心动过速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无性别差异。
如有房间隔缺损患者、室间隔缺损患者、心肌病患者等。
如肺炎患者、尿毒症患者、急性胃肠炎患者等。
如冠心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等。
由于非阵发性交接区性心动过速的频率为70~130次/分钟,所以对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影响,患者大多无症状,少数人可能有心悸感觉;偶有患者当心律从窦性转为房室交接性心动过速时,感到咽痒、不断咳嗽、心悸,待发作停止后症状消失。除基础心脏病的体征外,无其他特殊阳性体征。
非阵发性交接区性心动过速对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影响,故无明显典型症状,少数人可能有心悸、气短、乏力、头晕的感觉。
当患者出现心悸、咽痒、咳嗽、气短、乏力、头晕时应及时到心血管内科就诊,可以通过心电图检查进行判断。
心率为70~130次/分,患者有心悸感觉,偶感咽痒,不断咳嗽,待发作停止后症状消失,可以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如果患者有洋地黄药物服用史,心率为70~130次/分,有心悸感觉,需要立即就医。
非阵发性交接区性心动过速患者考虑去心血管内科就诊。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心率快是一过性还是持续的?持续时间有多长?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
是否有以下心脏疾病或全身性疾病?(如风湿热、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肺源性心脏病、肺炎、肺囊炎、心肌病等)
是否过量服用洋地黄?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医生询问患者既往病史,结合患者症状以及体征进行判断。
心电图是诊断该病最重要的一项辅助检查方法,医生可以通过患者心电图波形特点进行判断。
心律具有房室交界区来源的特点,有逆行P波(Ⅱ、Ⅲ、aVF导联上P波倒置,VP波直立),P波可在QRS波之前、中或后,P-R间距小于0.12s,QRS波正常范围(可有室内差异性传导)。
心室率为70~130次/分之间。
有房室脱节。
窦性心律夺获心室。
两者鉴别主要在频率,前者心室率为40~60次/分,是房室交界区的被动心律;而后者心室率快于或等于70次/分而未达到140次/分,又称为加速的交接性心率。
非阵发性交接区性心动过速的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变化,属于良性疾病,通常不需特殊处理,常随着原发病的好转而消失。所以治疗主要是消除病因,治疗原发疾病。
当心房颤动患者使用洋地黄出现非阵发性交接区性心动过速,常提示洋地黄过量或中毒。洋地黄中毒时应立即停用洋地黄,同时应用钾盐、苯妥英钠。
如果心室率过快时,可用β受体阻滞药普萘洛尔、普鲁卡因胺等,但有心力衰竭时应避免使用。
如心率过快或存在心力衰竭时又未用过洋地黄者,可使用洋地黄类药物治疗,如地高辛,但应严密观察。
当出现房室分离(脱节)时,由于心房收缩不能帮助心室的充盈使心排血量降低,此时可考虑应用阿托品使窦性心律增快。通过窦-交界区心律的竞争,使非阵发性交接区性心动过速和房室分离消失,心排血量即可增加。
能有效缓解心绞痛,有利于避免非阵发性交接区性心动过速的发生。
可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缓解患者的症状。
单纯非阵发性交接区性心动过速无手术治疗,如果由其他原发疾病导致的,需手术治疗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相应手术。
非阵发性交接区性心动过速,因为它本身不引起明显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患者无明显症状,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可随着消除病因好转或消失,能够维持正常的生活质量。
原发性疾病治愈后非阵发性交接区性心动过速即可消失。
如果患者无器质性心脏病,无其他严重的全身疾病,非阵发性交接区性心动过速一般不影响自然寿命。如果患者存在心脏疾病,如冠心病甚至心力衰竭,生存时间会受到影响。
非阵发性交接区性心动过速患者3个月后可复查普通心电图或者动态心电图。
非阵发性交接区性心动过速患者应注意营养均衡、合理膳食、清淡饮食,应多吃维生素丰富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忌食有刺激神经兴奋的食物,慎食肥甘油腻之品。
应多吃维生素丰富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如萝卜、山楂、蘑菇等。
宜饮食清淡,忌食肥腻的食物。
忌食有刺激神经兴奋的食物,比如辛辣食物、咖啡和可乐等。
少吃甜食。
非阵发性交接区性心动过速患者的护理以减少原发病的发生为主,还需避免急性感染、电解质紊乱、增强免疫力等。
口服用药治疗各种基础性心脏病及全身性疾病,了解各类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正确服用。
生活规律,养成按时作息的习惯,保证睡眠,因为失眠可诱发心律失常。
运动要适量,量力而行,不勉强运动或运动过量,不做剧烈及竞赛性活动,可打太极拳。
养成按时排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长时间的便秘对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有不良影响。
避免着凉,预防感冒,不从事紧张工作。
平时不要激动,以免引发高血压。
戒烟、戒酒,避免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
日常生活中注意监测心率,一过性或持久性的心率过快要引起注意。
由于非阵发性交接区性心动过速,主要是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及全身性疾病患者,特别是洋地黄中毒者颇多,所以要预防洋地黄中毒,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对预防原发性疾病发生或避免疾病进一步加重有益处。
对于初次发生非阵发性交接区性心动过速的患者,应检查是否有器质性心脏病或其他全身性疾病,是否过量服用洋地黄,及时发现并治疗。
因多见于洋地黄中毒,所以在使用洋地黄药物时要掌握好适应症,治疗过程中要严密监测血药浓度和临床症状,一旦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
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不熬夜,有助于预防心血管疾病。
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如出现不适应立即就医,避免发生当非阵发性交接区性心动过速。
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应定期体检,积极治疗原发病。
4400点赞
[1]夏宏器,邓开伯.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与决策[M].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413-417.
[2]夏宏器,邓开伯.心律失常临床诊疗手册[M].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270-279.
[3]李宜富,石丹,杨鹏生等.异丙肾上腺素诱发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的临床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3,(06):347-348.
[4]程志远,林玲.情绪激动诱发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1例[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28):354.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