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泡膜细胞瘤是来源于卵巢性索间质的功能性肿瘤,临床少见,多为良性,仅占全部卵巢肿瘤的0.5%~1.0%,常见于中老年女性,特别是绝经后女性,多数是无意的盆腔肿块或体检时发现,或是有内分泌功能异常、并发腹痛、腹腔积液、胸腔积液等就诊时发现。本病主要通过药物、手术以及化学药物治疗为主,本病多数为良性肿瘤,预后较佳。
卵泡膜细胞瘤的发生可能与年龄、遗传基因突变、环境和生活因素等密切相关。本病流行病学数据表明,好发人群为中老年女性,尤其是绝经后女性。
常见于中老年女性,特别是绝经后女性。
吸烟、高脂饮食、肥胖等因素可能与卵泡膜细胞瘤的发生有关。
卵泡膜细胞瘤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卵泡膜细胞瘤占卵巢肿瘤的0.5%~1%,平均发病年龄59岁,多发生在绝经后妇女,不到10%的患者小于30岁。
卵泡膜细胞瘤常见于中老年女性,特别是绝经后女性,暂无明确的好发原因。
如长期接触X射线等工作者。
如甲苯、乙苯、霉菌霉素、亚硝胺等物质。
卵泡膜细胞瘤的症状主要表现为腹胀、腹痛、腹部包块、阴道异常出血,部分患者可表现为腹腔积液或胸腔积液,本病严重患者可并发有肿瘤破裂、蒂扭转。
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腹胀、腹痛、腹部包块是其主要表现。
为卵巢功能性肿瘤,有内分泌功能,可引起雌激素水平升高,出现子宫内膜增生、月经过多或闭经、不规则阴道出血以及绝经后阴道出血等。
个别患者有乳房增大,泌乳现象,以及性早熟。
有些卵泡膜细胞瘤的患者也可表现为腹腔积液或胸腔积液等表现。
可因囊壁缺血坏死或肿瘤侵蚀穿破囊壁引起自发性破裂,或因受挤压、分娩、妇科检查及穿刺致外伤性破裂。
较常见,为妇科急腹症之一。多见于瘤蒂长,中等大小、活动度大、重心偏向一侧的囊性肿瘤,多发生在体位急骤变动时。蒂扭转后,由于肿瘤静脉回流受阻,引起充血,呈紫褐色,甚至血管破裂出血。
当患者出现腹痛、腹胀等腹部不适症状,或月经紊乱、阴道不规则流血时均应立即到妇科或急诊科就诊,通过做超声检查、CT检查、MRI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查、腹腔镜检查确诊,卵泡膜细胞瘤需要与带蒂的浆膜下子宫肌瘤、阔韧带肌瘤、卵巢无性细胞瘤、卵巢癌进行鉴别。
患者出现腹痛、腹胀、腹部包块等表现时,需要及时就医。
患者出现月经紊乱、阴道不规则流血等表现时需要及时就医。
已确诊患者出现急性腹痛,可能是出现肿瘤扭转需要立即就医或拨打120急救。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妇科就诊,若患者出现持续性剧烈腹部疼痛或不适,伴恶心、呕吐等症状时需要就诊于急诊科。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出现这种症状多久了?是否加重或减轻?
是否有腹胀、腹痛、月经改变等表现?
近3个月体重是否有改变?
既往有无卵巢疾病及家族史?
医生通过触诊等方式进行初步检查,为进一步诊治提供支持。
检查患者体内激素含量,辅助确诊本病。
B超检查表现为圆形或分叶状实性肿物,有完整的包膜回声,内为实性低回声或中强回声条索样结构伴有坏死、液化时,可见多个囊性小区,肿物大小悬殊,小的卵巢显示常大。由于卵泡膜细胞瘤分泌雌激素,子宫内膜作为靶器官,往往可以引起增生性病变或癌变或合并子宫肌瘤,中老年妇女附件区肿物应考虑到卵泡膜细胞瘤的可能性。
多为单侧附件区中等大小的实性肿块,肿块呈类圆形或椭圆形,可有分叶,边界清晰。平扫时肿瘤的密度略低于或接近子宫密度,瘤体较小时密度较均匀;较大者多不均匀,肿块内可见弥漫分布的细点状、散在分布的小斑片状或中央不规则低密度影,少数肿块内可见点状钙化,增强后肿块轻度强化。部分患者可伴腹水或胸水,也可能伴子宫内膜增厚、子宫增大、子宫肌瘤。
较小肿瘤为实性,较大者为囊实性,大部分见完整或不完整包膜,边界清。增强后早期病灶实体多呈轻度强化,少数为中等程度强化,延迟后强化程度有所增加。
甲胎蛋白、CA125、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等指标。
腹腔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肿块外观及周围组织情况,还可进一步进行局部组织活检并抽取腹腔积液进行细胞学检查。
抽取的腹腔积液或胸腔积液进行细胞涂片检查,在腹水或胸水中查找肿瘤细胞。
卵泡膜细胞瘤可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相关检查结果进行初步诊断,确诊需要依据病理诊断结果。
典型的临床表现为腹胀、腹痛、腹部包块、月经过多或闭经、不规则阴道出血以及绝经后阴道出血等。
CT检查:看到散落在小片状低密度区域。
MRI检查:T1WI和T2WI出现普遍的低信号,T2WI则出现夹有结节状、絮状则为高信号。
病理组织学检查:含有脂质且类似内卵泡膜细胞,并有不等量的纤维母细胞成分的间质肿瘤。
肌瘤好发于孕龄期妇女,而卵泡膜细胞瘤以绝经后多见且子宫肌瘤钙化更常见,典型呈环形钙化,且增强后多明显强化,且强化程度接近子宫肌层,动态增强曲线呈“快进型”而卵泡膜细胞瘤钙化少见,多呈动脉期轻微强化并轻微延迟强化,动态增强曲线呈“慢进慢出型”,浆膜下肌瘤直接由子宫动脉供血,而卵巢肿瘤由沿输卵管走行的卵巢动脉或子宫动脉的卵巢分支供血
发病年龄小,多为20岁以下女性,为来源于生殖细胞的恶性肿瘤,多为实性,增强扫描强化明显,强化程度较卵泡膜细胞瘤高,病灶以环形强化包膜及纤维血管分隔为其特征性表现。
为恶性肿瘤,多为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增强扫描呈不规则明显强化。常有腹腔、腹膜、肠系膜转移,并伴大量腹腔积液。卵泡膜细胞瘤可通过CT、MRI等影像学检查,结合细胞学检查与上述疾病鉴别。
卵泡膜细胞瘤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具体术式选择取决于患者的年龄、生育状况、肿瘤的病理类型和是否合并子宫病变。药物方面主要为针对合并盆腔感染的患者进行抗生素治疗,恶性卵泡膜细胞瘤患者术后可进行辅助化疗改善。
对于卵泡膜细胞瘤的患者,一般积极治疗全身性疾病,提高机体体质,供给足够营养,消除患者精神紧张和焦虑。
若卵泡膜细胞瘤患者存在盆腔感染的情况,应积极使用抗生素治疗,常用的有头孢类,如头孢哌酮、头孢曲松,甲硝唑、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阿米卡星。
对于体内激素异常的患者,可选择激素调节内分泌,如雌二醇、他莫昔芬、来曲唑等。
手术是卵泡膜细胞瘤的首选治疗方式,术式选择取决于患者的年龄、生育状况、肿瘤的病理类型和是否合并子宫病变。有生育要求者可行单纯肿瘤切除或患侧附件切除;绝经前无生育要求者原则上采用卵巢肿瘤剥除术或患侧附件切除;绝经后患者为避免子宫内膜癌等继发病变可行全子宫加双附件切除术;高龄或体弱者可酌情采用创伤较小的卵巢肿瘤剥除或患侧附件切除。
利用放射线治疗肿瘤,达到治愈肿瘤或缓解症状的目的。
对于部分恶性卵泡膜细胞瘤,术后需及时、足量、规范使用化疗药物治疗,常用的化疗药物为顺铂、卡铂、紫杉醇、环磷酰胺、甲氨蝶呤等。
卵泡膜细胞瘤绝大多数为良性,一般经过有效规范的治疗均可治愈,能够减轻或消除症状、维持正常的生活质量。该疾病一般不会影响患者自然寿命,因此一般无需过度担心,患者应注意术后按时随访超声、肿瘤标记物及激素改变。
卵泡膜细胞瘤一般经过有效规范的治疗均可治愈,能够减轻或消除症状、维持正常的生活质量。
卵泡膜细胞瘤多为良性,因此一般不会影响患者自然寿命。
卵泡膜细胞瘤患者出院后需要定期门诊随访,随访内容包括妇科检查、盆腔B超(注意子宫内膜情况)、性激素测定、CA125测定等。
患者的饮食以促进患者症状减轻并消退,合理、均衡地分配各种营养物质为主。饮食方面要注意营养平衡,蛋白质摄入要充足,同时特别注意补充维生素A、维生素C及维生素E的物质,忌吃胆固醇含量较高的食物。
宜吃含维生素A较丰富的食物,如菠菜、豌豆、胡萝卜、青椒、南瓜等等。
宜吃维生素C含量丰富的食物,如柠檬、柑橘、猕猴桃、番茄、青椒、油菜、西兰花、芹菜等
宜吃维生素E含量丰富的食物,如玉米、黄绿色蔬菜,这类食物具有抗氧化、清除体内氧化自由基的作用。
忌吃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
卵泡膜细胞瘤的患者需要注意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适当进行体育锻炼;适当加强营养,增强体质;不要过分紧张,避免精神刺激,以免加重病情,患者术后需要按时随访。
患者应遵医嘱用药,切勿自行停药、换药,如出现不良反应及时就医。
患者接受放疗或者化疗治疗期间,可能出现恶心、头晕、呕吐等症状,此为正常现象,严重时及时就医。
普通患者应适量运动,增强自身免疫力;手术患者需遵医嘱逐渐开展运动,可在家属帮助家进行轻度运动,术后一周开始正常活动,但不可进行剧烈运动。
卵泡膜细胞瘤患者需要在术后6个月监测肿瘤标志物及复查超声。
术后患者需要注意手术切口周围是否有红、肿、热、痛等表现,如有这些症状,应立即就医。
对于卵泡膜细胞瘤的预防需要女性定期妇科体检,有高危因素的女性需要可以做相关肿瘤标志物的筛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还应该增强体质,保持良好的心态。
30岁以上女性需要每年进行一次妇科检查,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平时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
对于有肿瘤家族史的女性,需要接受遗传咨询及相关肿瘤标志物的筛查。
保持心态良好。
4343点赞
[1]谢幸,苟文丽.妇产科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248.
[2]盘宏彪,卢绍路,郭子霞.卵巢卵泡膜细胞瘤的磁共振成像表现特征[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9,20(4):410-411.
[3]杨婷,田思娟,贾泓然.卵巢卵泡膜细胞瘤32例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7,28(10):1262-1264,1267.
[4]王新玲,李庭芳,李霞,et al.37例卵泡膜细胞瘤的临床分析[J].现代肿瘤医学,2008(03):422-424.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