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主要是指某些已经明确诊断的疾病,伴随着广泛血管内凝血及出血倾向的并发症现象。产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主要是由于感染性流产、过期流产胎死宫内、胎盘早期剥离、羊水栓塞、休克及重度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导致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子宫出血、皮肤及牙龈等出血、循环障碍、血压异常及休克等。由于该病症主要以凝血功能失常为主,因此在临床中其病症比较多变,实验室对该病症的诊断方法也各不相同,产生的治疗方案各有差异。
引起患者发生产科急性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原发病症有多种,其中羊水栓塞和胎盘早期剥离最为常见。其他有妊娠合并高血压、胎死宫内等。好发于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和有死胎史的孕妇。
羊水由多种颗粒物质组成,如果羊水流入血液中并参与了血循环,内外源凝血系统会立刻开启,激活大量凝血因子,最终导致患者发病,羊水栓塞对患者造成的伤害较为严重,导致患者死亡的概率较高。
重症感染时对凝血系统的影响因素:细菌产生的毒素和具有促凝活性酶类物质;细菌及细菌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感染引起的中毒、休克等。
胎盘的剥离面和损伤的蜕膜中的组织因子释放入母体循环,激活凝血系统,促使凝血酶原被激活,使纤溶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这一过程使凝血因子大量被消耗,尤以血小板及纤溶蛋白原含量大为减少,导致出血不止。纤维蛋白沉积,激活纤溶系统导致继发性纤溶亢进,纤溶亢进加重了凝血障碍导致的出血,引起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妊娠高血压疾病时,血液高凝程度病理性增强及凝血活素类物质入母血,循环血流量改变,血管痉挛,血液黏稠增加等导致全身组织器官发生缺氧;凝血因子改变也很明显,主要有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增高,血小板、纤维蛋白原量的减少,同时体内有抗凝血酶Ⅲ的减少。重度妊娠高血压疾病时,严重的小血管痉挛,血液浓缩致内皮细胞损伤可激活内、外源性凝血系统引起产后出血,产后出血进一步丧失了大量凝血因子,如休克未控制和补充血容量不足,可发生酸中毒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进而诱发DIC。
导致患者血清蛋白含量降低,致使患者凝血因子增多,进而导致患者出现凝血-出血现象。
死胎滞留并发DIC的原因是妊娠后体内处于高凝状态;死胎组织坏死、自溶,释放一些蛋白分解酶进入母体血液,激活体内凝血系统;变性或坏死的胎盘发生自溶,与羊水一道释放大量的组织因子,进入母体血循环,通过外源性凝血系统激活凝血过程,发生血管内溶血。
本病暂无准确的流行病学资料,该疾病在妇女妊娠期发病几率比较高,特别在孕晚期或分娩期的发病率更高,对孕产妇的生命造成严重的威胁。产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约占播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病数的80%以上。
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凝血因子改变也很明显,主要有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增高,血小板、纤维蛋白原量的减少。
死胎组织坏死、自溶,释放一些蛋白分解酶进入母体血液,激活体内凝血系统。
导致患者血清蛋白含量降低,致使患者凝血因子增多,进而导致患者出现凝血现象。
产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主要表现为发生血栓、出血、器官功能障碍等,甚至导致产妇出现重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对产妇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有时甚至并发脏器栓塞、休克等症状。
患者往往出现突发性的出血症状,但由于患者体质、症状严重程度各有差异,因此出血程度也各不相同,程度较轻者则表面为皮肤黏膜出血、伤口出血或者注射部位出现渗血现象,如果患者的情况比较严重,则表现为内脏出血、颅内出血、分娩后大量出血等,其中在内脏出血方面主要检查产妇的胃肠道、肺部、泌尿道系统等方面。
由于患者在治疗期间组织凝血活酶释放后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后,容易对患者血液循环造成严重的影响,并在患者的血管中产生栓塞,导致患者的器官出现缺血、缺氧,甚至出现功能障碍的现象,如果患者身体组织出现严重缺血、缺氧,则导致患者身体组织大量坏死。患者器官血液循环可能发生栓塞,若在肺部,则患者出现胸痛、呼吸困难、咯血等症状,若栓塞发生在脑部,则表现为头痛、偏瘫、瞳孔异常、意识障碍等现象;若栓塞发生在肾脏,则患者表现为腰痛、少尿、无尿等症状。
由于DIC后微血栓广泛形成,微血管狭窄,当红细胞流经纤维蛋白网眼及狭窄的微血管时,遭受挤压创伤,红细胞大量破坏以致溶血,出现如寒战、高热、黄疸、血红蛋白尿等症状,并伴有四肢及腰背痛。
血管闭塞后血液循环量减少,到达心脏的血液量减少,心脏排血量少,无法满足患者身体各个器官对血液的需求量,如果患者血液循环障碍严重,将导致患者出现低血压或者休克的状态。
患者发生休克后容易引起身体缺氧,导致酸中毒,再次加重了患者产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病症的发展,进而导致患者身体血液循环形成恶性循环状态,不利于患者的身体健康。
随着孕妇血液中的溶血栓塞越来越多,患者血管内的凝血现象不断加重,则血管将越来越窄,导致血管腔内形成纤维蛋白条索,在红细胞通过血管时出现损伤,甚至造成血管破损,乃至孕妇出现大量的黄疸,当患者体内的血小板技术小于一定量时,患者的凝血速度下降,进一步加重患者产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病症的发生。
栓塞发生在肾脏,则患者表现为腰痛、少尿、无尿等症状。栓塞发生在肺部,则患者出现胸痛、呼吸困难、咯血等症状。栓塞发生在脑部,则表现为头痛、偏瘫、瞳孔异常、意识障碍等现象。
由于微血栓阻塞微循环毛细血管网的通路,组织灌流量停止,组织细胞坏死可导致休克。也可出现微循环和体循环分流现象。虽然微循环被血凝块所阻,血液可不经毛细血管经动静脉短路回归静脉,临床表现可有正常的动脉压。播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休克不一定与出血量呈正相关,休克发生迅速,有休克出现早,且不易恢复的特点。
长期的血管内凝血容易造成脑垂体前叶与下丘脑之间的门静脉发生血栓,最终导致脑下垂体前叶发生坏死,各种促性腺激素水平大大降低,于是发生甲状腺、肾上腺皮质、卵巢等功能减退等各种症状,是一种严重的疾病。
孕产妇破膜或产时、产后突发胸闷,寒战、呼吸困难、脉速或昏迷等要及时就医治疗,可就诊于产科或重症医学科,并做相关检查明确诊断,但要与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进行鉴别。
存有易引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疾病,突发不同部位出血、栓塞或休克、广泛性出血倾向,尤阴道大出血且不凝应及时就医。
不能以原发病解释的循环衰竭,与出血量不呈比例时应及时就医。
孕产妇破膜或产时、产后突发胸闷,寒战、呼吸困难、脉速或昏迷等要立即就医治疗。
当出血量过大造成休克时应立即就医。
优先考虑去产科就诊。
情况严重危及生命考虑去重症医学科就诊。
腹部是否出现疼痛?是否随体位改变而减轻?
是否有妊娠合并症?(如妊娠期高血压)
症状出现多久了?
出血量大小?
既往是否有相关病史?
通过血常规了解患者出血情况和血小板计数。产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血小板由于参与微血栓的形成而被消耗,进行性下降。
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凝血功能异常,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低、血浆纤维蛋白降解产物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或缩短3s以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超过10s或缩短超过5s以上。
应先了解患者的血型,防止患者出血量过多时导致休克,这样可以做到缺血时及时输血。
全血、血块溶解试验凝固血块置于37℃下观察。正常24~48小时不溶解,如几十分钟、几小时内溶解,提示纤溶亢进。
血清纤维蛋白裂解产物增多(FDP)≥20mg/rnl。
凝血酶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显著下降FDP增多,使凝血酶时间延长。
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主要检查血浆中有无纤维蛋白单体及FDP。正常人为阴性,DIC患者血浆内有多量纤维蛋白的FDP可与纤维蛋白单体结合成水溶性复合物,如加微量鱼精蛋白,可使之分离产生纤维蛋白单体,又可聚合形成纤维蛋白束,肉眼观察为絮状物。15分钟内出现为3P试验阳性。
血片中可见2%以上的破裂红细胞。
根据临床表现辅以DIC血液学检查得以确诊
多发性出血倾向,不能用原发病解释的微循环衰竭或休克,多发性微血管栓塞的症状、体征,如皮肤、皮下黏膜栓塞及坏死,抗凝治疗有效。
血小板计数<100×10^9/L或进行性下降。
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1.5g/L。
3P试验阳性或血浆纤维蛋白降解产物超过20mg/L;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或缩短3s以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超过10s或缩短超过5s以上。
本病与播散血管内凝血有许多相似之处,如出血倾向、血栓形成、血小板活化等。但本病可急可缓,病程长,播散性血管内凝血起病急,病程短;本病多见黄疸,而播散性血管内凝血少见黄疸;本病血栓以血小板血栓为主,播散性血管内凝血以纤维蛋白血栓为主。
在产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之后,临床中应针对患者的实际临床症状对患者的疾病做出预判及诊断,在确诊之后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病情严重程度等为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治疗期间应以将发病源切除为主要原则,改善患者的微循环障碍,减少血管内栓塞现象的出现,合理使用肝素等药物,及时对患者的疾病及治疗方案作出确认及实施,最大程度上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从原发病的病原阻断促凝物质在产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病症治疗期间,首先诊断病症,然后根据病症进行采取治疗措施。主要从治疗原发病着手,即将激活患者体内凝血物质的来源进行阻断,才能有效的预防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病症的进一步发展。
在孕妇分娩期间为了控制产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病症的进一步恶化,需要控制感染,同时尽早帮助产妇分娩出胎儿,然后清理胎盘和子宫内的物质,如果产妇情况严重,则需要切除子宫。
由于产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病症的引发包括胎盘早剥、胎死宫内、感染性流产、出血性休克等,因此需要从上述方面加强孕妇的临床治疗。
在患者缺血、缺氧的情况下改善患者的上述症状,预防患者出现酸中毒。
要加深对原发病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采取积极预防措施。
在针对产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治疗过程中,肝素属于一种预防性的治疗药物。主要是由于肝素对于人体的纤维蛋白及血小板等凝血因子的消耗具有阻滞作用,促进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的恢复。由于产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疾病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该疾病血液的高凝期较短,高凝期结束后将会在短时间内进入消耗性的低凝期内,很难把握好肝素的使用时间,若没有在正确的时间运用将会导致出血概率增加及大出血难以控制现象的出现。在使用肝素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应严格在产妇高凝状态下使用,针对存在出血倾向或潜在出血疾病或出血创面未完全止血、溃疡病出血、严重肝脏疾病及高血压脑病等类型的患者应慎重的使用肝素进行治疗,降低意外现象的出现。
产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极易导致栓塞现象的出现,针对怀孕期间的产妇应对其微循环状况进行改善,帮助患者补充血容量,降低血液的粘稠度,增加了血管内血液流量,减少血管栓塞现象的出现,还能减少小动脉痉挛的现象。针对孕妇可以补充全血、葡萄糖及复方乳酸钠液等,促进血小板的聚集,提高右旋糖酐的修复内皮细胞的效果。在治疗中还应纠正水电解质失衡现象,禁止使用促凝血药物治疗,最大程度上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在产科临床中,如果产妇出现产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症状,在生产期间,如果对产妇使用催产素,则产妇容易出现因宫缩乏力而导致的子宫出血症状。由于产妇在子宫大出血情况下处于休克状态,患者肌肉松弛,因而肌肉失去了对药物的反应性,即使使用催产素,对患者所起的作用非常小。当患者情况严重的情况下,使用催产素反而不利于产妇分娩,因为使用催产素有可能将子宫血窦中的羊水和有形的物质再次挤入母体中,进一步加重了产妇的病情。如果在产科临床中弃用催产素,则需要做好产妇抢救的准备工作,尽最大可能为抢救患者争取时间。
产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极易出现出血性休克现象,临床中为了控制患者疾病的发展需要对激活患者体内凝血的物质进行阻断,因此不得不切除患者的子宫,减少胎盘剥离面大血窦现象及羊水和有形物质进入母体血液中的出现。现阶段临床中针对产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出现出血性休克患者一般在患者宫腔内喷洒凝血酶对出血现象进行控制,减少切除子宫现象的发生。但对于一些医疗技术并不十分发达的基层医院来说切除子宫是最有效的保证患者生命安全的方式,减少由于大出血导致的死亡现象。
产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经过及时合理的治疗,可治愈,不影响寿命。治疗不及时或病情严重可导致死亡,需要患者一个月后复查。
经过及时合理的治疗,产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可治愈。
经过及时合理的治疗,产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可治愈,不影响寿命。但病情严重者可短期内出现多器官衰竭,导致死亡。
该病患者一个月后复查凝血五项和血常规。
产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患者应补充富含铁的食物;应补充有助于凝血功能的食物;应食用高营养、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手术后的患者应食用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少量多餐;有消化道出血者禁食,给予肠外营养支持治疗。
宜食用富含铁的食物,有助于补血,如动物肝脏等。
应食用富含有维生素K的食物,有助于凝血功能,如鱼肝油、蛋黄、海藻、菠菜、甘蓝菜、香菜、大豆油等。
宜食高营养、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饮食,补充营养,有助于恢复,如鸡蛋、豆浆、苹果等。
手术后的患者宜食用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如小米粥、面条、蒸鸡蛋、排骨汤、馄饨、豆腐脑。
有消化道出血者禁食,给予肠外营养支持治疗。
产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的患者要加强基础护理,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温度湿度适宜,同时要注意患者心理的护理,严密监测胎儿宫内安危,如果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时要检测血压,及时控制血压。
加强基础护理,定时给予产妇翻身,按摩受压部位,防止褥疮发生。
保持正确的体位,若患者神志清楚可半卧位,并给予氧气吸入,保证有效通气。若患者呼吸困难、紫绀等,可采取端坐位,若患者出现神志昏迷,则需采取侧卧位,或平卧位并将头偏向一侧。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温度、湿度适宜。
每2~4小时听胎心1次,督促孕妇自数胎动,一天3次;定期进行胎儿监护,了解有无胎儿宫内缺氧;适时进行B超检查和生物物理评分,监测胎儿宫内情况。每周抽血检测E3、人胎盘催乳素及24小时尿E3值,监测胎盘功能;嘱患者左侧卧位,间断吸氧,必要时给予促进胎肺成熟。
对有高危因素的孕妇,密切注意临产先兆和宫缩情况。如孕妇主诉腹痛,一定要观察子宫敏感度,间歇期能否放松,检查子宫壁是否有压痛,并随时注意询问疼痛情况,及时发现“胎盘早剥”,及时终止妊娠,有效地防止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进一步恶化。
24小时心电监护,严格监测生命体征,正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防止多器官损害。输液中严格控制滴速,随时注意尿量,血压和中心静脉压,结合实验室检查,监测阴道出血量和尿量的变化,注意注射部位的渗血和皮下出血点。
由于病情变化突然,产妇情绪紧张、家属难以接受,因此抢救同时应鼓励、安慰产妇,给予心理支持,使患者主动配合和治疗,同时向产妇讲授疾病知识,以争取家属的支持与理解。
如果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时要监测血压,规律服用降压药物,控制血压。
产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病情凶险,可致死亡,早期预防尤为重要。孕产妇要定期检查,对于有危险因素的孕产妇要积极治疗原发病。
妊娠伴高血压的患者早期要筛查凝血因子及其他凝血功能方面的指标。
加强社会孕妇的健康宣教,提高孕产妇自我保健和主动接受医疗保健的自觉性。
要到正规医院建立围产期保健,定期做产前检查,生产时一定要选择正规医院。
对引起产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常见原因要高度重视,积极正确治疗原发病,阻断促凝物质继续进入血液循环。
4911点赞
[1]谢幸,孔北华,段涛主编.妇产科学[M].第9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徐丛剑,华克勤主编.实用妇产科学[M].第4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3]郑美玉,黄德珍主编,妇产科疾病防治进展[M],甘肃文化出版社,1996.09:121.
[4]《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编辑,王淑贞册主编,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妇产科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03:225.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