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igh脑病是一种少见的、病因不明的遗传性疾病,常可同时累及脑部和脊髓,目前认为主要是染色体突变累及电子链复合物Ⅰ~Ⅴ,导致复合物缺陷所致。大部分患者发病年龄在6岁以前,通常在2岁时起病,无性别及种族倾向,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轻度肌张力降低、短促痉挛、中度腱反射迟钝。Leigh脑病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主要通过对症治疗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Leigh脑病的发生目前认为主要是染色体突变累及电子链复合物Ⅰ~Ⅴ、丙酮酸脱氢酶导致复合物缺陷及线粒体mtRNA突变所致,主要好发于男性婴幼儿及儿童。
线粒体呼吸链5种酶复合物(Ⅰ、Ⅱ、Ⅲ、Ⅳ、Ⅴ)缺陷、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缺陷及线粒体mtRNA突变等均可引起Leigh脑病,以呼吸链复合物Ⅰ和Ⅳ缺陷最多见,其发病机制是基因突变导致的线粒体呼吸链功能异常,从而导致氧化磷酸化障碍,ATP产生减少,常累及基底节区、脑干和第四脑室周围。
Leigh脑病较为罕见,发生率占新生儿的1/40000,多为婴幼儿及儿童发病,男性多于女性,目前暂无季节及地区相关性的文献报道。
Leigh脑病主要见于男性婴幼儿和儿童,多与本病部分为X-连锁的隐性遗传病有关。
Leigh脑病临床表现复杂,根据起病年龄的不同,临床表现也有所不同,常表现为肌张力降低、呼吸困难、腱反射消失等症状。另外,还可伴有其他症状,如肾损害、肝损害、神经肌肉损害的相关症状,严重时可出现营养障碍、代谢性酸中毒等并发症。
喂养困难、生长发育停滞、惊厥、肌张力低下、呼吸异常,早期死亡率极高。
常于1岁以内起病,发病前精神运动发育多正常,主要表现为进行性的精神运动倒退、无力、共济失调、惊厥、喂养困难、呕吐、视力听力减退、眼球运动障碍及其他颅神经损害,阵发性中枢性呼吸功能障碍为本症的另一特征。部分病例周围神经和脊髓损伤,腱反射消失,肌肉无力,起病后进展迅速,多于2岁内死亡。
常为隐匿起病,或因发热、疲劳、饥饿等刺激诱发发病,逐渐出现痉挛性截瘫、共济失调、运动不耐受、心肌损害、眼震、斜视、视力下降及帕金森样表现,常经过一段静止期后突然恶化,晚期以呼吸困难为主。
十分罕见,大多患者在婴幼儿期死亡。
主要表现为水肿、高血压、尿量减少等。
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食欲不振,严重者可有黄疸。
本病患者多伴有神经肌肉的损害,表现为疲乏、肌肉酸痛、眼球运动障碍等。
患者多存在喂养障碍或进食困难,导致营养物质摄入不足,随着疾病发展,多合并营养障碍,表现为体重减轻、消瘦、皮下脂肪减少、精神萎靡及贫血等症状,可导致生长发育受限、抵抗力低下等。
患者血液中丙酮酸、乳酸明显升高,随着病情进展多并发代谢性酸中毒,表现为呼吸深而快、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等,严重者可导致心力衰竭、昏迷等。
患者出现眼球活动异常、呼吸困难、肌张力低下、进食困难、视力及听力下降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大部分患者优先到儿科就诊。医生通过询问病情及相关辅助检查进行诊断,该病需与Wernicke脑病、手足徐动症等疾病相鉴别。
患儿出现惊厥、视力听力下降、心肌损害、共济失调、进食困难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病情进展急剧或出现视力减退或消失、严重呼吸困难、心力衰竭、昏迷等并发症表现时,应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儿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视力听力下降等症状时,可到五官科就诊。
部分患者出现共济失调、运动障碍、肌张力低下时,可到神经内科就诊。
症状是一过性还是持续的?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
家族里有没有人有类似的症状?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是否进行过相关检查?
包括血及尿常规检查、脑脊液检查等,通过检测血、尿、脑脊液中的乳酸、丙酮酸水平,有助于本病的诊断。血液、脑脊液氨基酸分析、血气分析等检测均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颅脑CT和MRI检查有助明确颅脑病变的部位及程度,本病CT及MRI检查结果显示病变多为双侧大致对称性分布,形态不规则,大小不等,呈斑块状。病变主要累及脑干、基底节及丘脑部位,可引起受累脑组织肿胀及脑萎缩改变。MRI检查可显示脑内病变呈长或稍长T1、长T2信号。
运用皮肤成纤维细胞、淋巴细胞或神经细胞培养,进行线粒体呼吸链酶学分析,运用基因诊断,可对部分患者进行一些常见突变的筛查。但本病遗传学病因复杂,故技术难度大。
肌肉或神经的活检有助明确病变的性质,其病理特征为中枢神经系统,如脑干、基底节、丘脑、脊髓等的灰质中心出现对称性的坏死性病变,呈海绵样改变伴毛细血管增生。
Leigh脑病可通过下述的临床表现、以及相关检查结果明确诊断。
患者多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如眼球活动异常、呼吸困难、肌张力低下、运动障碍、进食困难、惊厥、视力听力下降、心肌损害、共济失调等。
多数病例血、尿、脑脊液中的乳酸、丙酮酸明显升高,部分病例血液、脑脊液氨基酸分析可见丙氨酸增高。血气分析可见代谢性酸中毒,阴离子间隙增大。部分患儿伴血氨增高、低血糖、心肌酶谱异常、肉碱缺乏。
CT可见壳核对称性低密度区,对称性病灶还可以见于脑干的顶盖及被盖部、中央灰质、脱服体、丘脑、大脑灰白质及小脑白质等处。MRI可以更清楚地显示脑室四周白质、延髓及黑质等处的病变。
线粒体DNA检测发现相关位点的mtRNA的点突变,如mtRNA8993位点突变。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干、基底节、丘脑、脊髓等的灰质中心出现对称性的坏死性病变,呈海绵样改变伴毛细血管增生。
Wernicke脑病是由于维生素B1严重缺乏引起的营养障碍性脑病,主要发生于慢性酒精中毒患者,临床以“眼外肌麻痹、共济失调、精神及意识障碍”三联症为主要表现。病理上常见导水管周围、第三脑室周围和乳头体患病,此外还可见侧脑室周围、中间块、中脑网质结构和盖板受侵,乳头体是最易被侵犯的部位。Leigh脑病是病因不明的遗传性疾病,主要好发于男性婴幼儿及儿童,病变主要累及脑干、基底节及丘脑部位,可引起受累脑组织肿胀及脑萎缩改变。MRI检查可显示脑内病变呈长或稍长T1、长T2信号。
本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特征为肌强硬和手足发生缓慢、不规则的扭转运动,四肢远端较近端显著。先天性者通常出生后即出现不自主运动,发育迟缓,这种不自主运动可因情绪紧张、精神刺激或做随意运动时加重,安静时减轻,入睡时停止,肌张力痉挛时增高,肌松弛时正常,半数有智力障碍,T2WI多可见双侧下丘脑、壳核对称性高信号,部分可见侧脑室周围高信号。Leigh脑病的主要表现为轻度肌张力降低、短促的痉挛、中度腱反射迟钝、嗜睡、呼吸困难等,一般不伴有智力障碍,MRI检查可显示脑内病变呈长或稍长T1、长T2信号。
Leigh脑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主要通过对症治疗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一般无需手术治疗。治疗原则主要是补充线粒体氧化呼吸链中的相关辅酶,如各种维生素、辅酶Q10、左旋肉碱等疗法,治疗周期多为1~3个月。
可以补充维生素B1、维生素B2,能有效缓解症状,维生素B1从不同方面作用于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组合运用可以加速氧化代谢,减少乳酸生成。
对于代谢性酸中毒患者,可以使用碳酸氢钠纠正代谢性酸中毒,但避免过量引起代谢性碱中毒。
还可以使用辅酶Q10、艾地苯醌、维生素C、维生素E、左旋肉碱、生物素等,有助于改善线粒体功能及神经系统症状。
如果患者合并心、肾、肝等合并症,应针对合并症进行治疗,如服用保肝药物等。
Leigh脑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Leigh脑病患者大多无法治愈,多在数周或数月内死亡,无后遗症,应根据病情及治疗效果定期复查。本病预后较差,发病愈早,预后愈差,婴幼儿期死亡率极高。
Leigh脑病大多患者无法治愈。
本病死亡率极高,多在数周或数月内死亡。
根据疾病的进展及治疗效果定期复查,一般需1~2周复查1次,复查项目包括血生化的检查及颅脑CT及MRI的检查。
Leigh脑病患者根据病因多推荐生酮饮食及中链脂肪酸,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减少丙酮酸生成,进而减少乳酸的生成,高脂肪饮食对本病患者也有利,宜进食富含大剂量维生素B1、维生素B2等多种维生素的食物,如有机蔬菜、新鲜水果等,可有效补充体内缺乏的此类物质。
Leigh脑病患者的护理主要包括休息、运动等方面的护理,以及药物治疗的患者应注意用药护理,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疗效。
药物治疗的患者应遵医嘱用药,并密切观察药物的疗效及疾病的进展,疾病进展迅速时,应及时告知医生。
家属可辅助患者进行相关的可耐受体能训练和运动,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如被动的肢体关节的运动、散步等。
患者应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注意保暖。
Leigh脑病尚无有效的疾病监测方法,多根据临床症状的发展判断疾病的发展。
Leigh脑病为遗传病,因此无有效的预防措施,主要是在患儿出生前采取措施,如严禁近亲结婚,孕前体检等,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患儿的出生。
有该病家族史的人群,孕前应进行遗传咨询和基因检测,孕期应定期产检,进行基因检测及产前诊断。
禁止近亲结婚。
致病基因携带者进行遗传咨询,接受基因检测及产前诊断。
确诊的患者建议选择终止妊娠,避免患儿的出生。
4160点赞
[1]方方,沈颖,沈丹敏,刘志梅,丁昌红,张五昌,孙素真,吕俊兰,韩彤立,王晓慧,张炜华,杨欣英,李久伟,吴沪生.儿童Leigh综合征临床及遗传特征分析[J].中华儿科杂志,2017,55(03):205-209.
[2]陈志晔,马林.Leigh综合征的MRI表现[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19(11):839-843.
[3]唐瑶,刘赫.Leigh综合征的认识、特征及处理[J].实用糖尿病杂志,2018,14(04):4-6.
[4]高艳丽,王一斌,余涛.Leigh综合征临床和影像学表现:病例报道和文献复习[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8,26(01):104-105.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