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化脓性乳腺炎是产后哺乳期女性常见的乳房急性化脓性疾病,好发于产后3~4周,以初产妇多见。由于本病发病急、变化快、易化脓,一旦延误治疗,不但可导致乳房缺损,而且可导致败血病,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其严重影响母乳喂养,对婴儿的健康发育不利。在大力提倡优生优育、母乳喂养的今天,本病已引起人们广泛关注。
急性化脓性乳腺炎多由于葡萄球菌或链球菌通过破裂的乳头感染所致,如产后乳汁瘀积,不及时排空,易致感染。细菌侵入乳腺管后,继续向实质部侵犯,则可形成此病。
通常是由于哺乳姿势不正确,婴儿未将乳头及大部分乳晕含在口内,且固定于一侧的哺乳时间过长所致。
急性乳腺炎主要的病原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少数为链球菌。
细菌可直接经乳管侵入,因为乳汁淤积潴留,分解的产物为酸性,不仅对乳腺管有刺激,而且是细菌繁殖很好的培养基。
细菌自乳头破损或皲裂侵入,沿淋巴管蔓延至乳腺小叶及小叶间的结缔组织,引起化脓性蜂窝织炎。
产褥期产妇身体其他部位感染的病原菌,可经血循环引起乳腺感染。
由婴儿体内的病原菌,如口腔、鼻咽部感染,在哺乳时直接沿乳腺管逆行侵入乳腺小叶,还会在淤积的乳汁中生长繁殖,进而引起乳腺感染。
常见于继发性的乳汁淤积,不完全吸空乳房、不规律性哺乳及乳房局部受压是其主要原因。
产后全身免疫力低下,可诱发急性化脓性乳腺炎。
由于初产妇无哺乳经验,乳汁多,婴儿往往不能把乳汁吸尽,致使有多余的乳汁淤积在乳腺小叶中,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且初产妇的乳汁中含有较多的脱落上皮细胞,易引起乳腺管的堵塞,使乳汁淤积加重。
初产妇如孕期不经常擦洗乳头,上皮脆弱,婴儿吸吮时间过长,乳头表皮浸软,易发生皲裂。发生皲裂后婴儿吸吮引起母亲剧烈疼痛,影响充分哺乳,乳房不易排空,乳汁易淤积。此外,乳头发育不良,如短平、过小、内陷等,也会影响哺乳,乳汁更易淤积。
哺乳期急性化脓性乳腺炎发病率为2.9%~4.8%,绝大多数病人是产后哺乳妇女,以初产妇多见。如果产妇发生一次乳腺炎,再次产后发生乳腺炎的机会增加三倍。本病通常发生在产后第三或第四周,因此亦称产后乳腺炎,其中约有10%会发展为乳腺脓肿。
初产妇和哺乳期妇女容易好发此病,因为此类人群可能会因为乳汁未排干净,造成乳汁淤积,从而并发急性化脓性乳腺炎。
急性化脓性乳腺炎如果没有及时发现或治疗会导致乳腺癌。其实局部早期乳腺炎患者虽然在乳房部尚未能够触摸到明确的肿块,特别是绝经后的妈妈,但常有局部不适感,有时会感到一侧乳房轻度疼痛不适,或一侧肩背部发沉、酸胀不适,甚至牵及该侧的上臂。乳腺炎早期症状包括乳头溢液、乳腺外形改变、乳房肿块等。
局部皮肤红、肿、热、痛,出现较明显的硬结,触痛更加,同时病人可出现寒战、高热、头痛、无力、脉快等全身虚状。此时腋下可出现肿大的淋巴结,有触痛,化验血白细胞计数升高,严重时可合并败血症。
由于治疗措施不得力或病情进一步加重,局部组织发生坏死、液化,大小不等的感染灶相互融合形成脓肿,脓肿可为单房性或多房性。浅表的脓肿易被发现,而较深的脓肿波动感不明显,不易发现。如果乳腺炎病人全身症状明显,局部及全身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时要注意进行疼痛部位的穿刺,待抽出脓液或涂片中发现白细胞来明确脓肿的诊断。
乳腺的疼痛伴有触痛,这些是乳腺的炎症性表现,多见于急性乳腺炎和乳腺脓肿。如果乳房局部疼痛,应该与月经周期有关,多见于乳腺的单纯性和囊性增生。
乳腺肿块是乳腺肿瘤的主要症状,乳腺肿块也见于乳腺结核、乳腺增生等。
触摸乳腺时发现比周围稍厚的组织,界限不清,所以很难测出它具体的大小,临床上一般诊断为增生。在没有闭经的女性身上尤为随月经周期有些大小的变化,这种情况多为生理性。增厚组织长期存在与月经周期变化无关,或者每天都在增厚以及范围增大,特别是出现在绝经后妇女时,应该要引起重视,因为这类病变大概8%是癌肿。
在非哺乳期间,一旦发现乳头溢液,可能就是导管内乳头状瘤,或者是乳腺囊性增生和乳管扩张症状。大约15%的人患上的是乳腺癌,大家要特别注意血性溢液并伴有乳房肿块的情况。
病人持续高热、面色潮红、谵妄,可出现转移性脓肿。
脓肿形成期脓肿可见乳腺内、外破溃,形成皮肤坡口和乳腺瘘管。如处理不当可形成长期不愈合的脓瘘或乳瘘,临床可见从瘘管排出乳汁及脓液。
由于该病与炎性乳癌的表现较为相近,本病误诊的原因之一,同时病变位置特殊,应及时发现。缺少应有的检查,也容易漏掉。炎性乳癌转移早,体征不明显,故一旦乳房出现不适感应及时就医。
初产妇乳房的胀痛,局部皮温高、压痛,出现边界不清的硬结和有触痛应立即就诊。若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气促,甚至晕厥,需要立即就医且拨打120。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乳腺外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头痛、发热等,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如感染科等。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有无乳头破损或乳汁排出不畅?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 (如畏寒、发热、头痛、全身乏力等)
是否有以下情况?(如乳房肿块出现时间、疼痛性质、有无波动感)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是否有家族史?
早期乳房肿块较硬,边界不清,压痛明显,局部皮肤发红、发热。
脓肿形成后肿块中央变软,有波动感,后期可有皮肤溃破。
患侧腋下淋巴结肿大。
常表现为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上升、C-反应蛋白升高。
哺乳期化脓性乳腺炎可行超声检查,在早期表现为低回声杂乱区,呈液性暗区。
局部有波动感或经超声证明有脓肿形成时,应在压痛最明显的炎症区域进行穿刺,如有脓液,则表示肿已形成,对脓液可进行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
急性化脓性乳腺炎的诊断比较容易,根据穿戴严实的初产妇的表现,如乳房红、肿、热、痛,体温高达39~40℃,血象白细胞计数增高,即可做出诊断。
如果脓肿位置较深,脓腔位于腺体后间隙,皮肤红肿往往不明显。此时需要穿刺抽出脓液,才能证实。
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乳腺导管阻塞,乳管内脂性物质所致的乳腺组织的无菌性炎症,炎性细胞中以浆细胞为主。临床60%呈急性炎症表现,肿块大时皮肤可呈桔皮样改变。40%开始为慢性炎症,表现为乳晕旁肿块,边界不清,可有皮肤粘连和乳头凹陷,此时肿块质硬如石,边界不清,无包膜,无一定的形状,与乳癌极为相似,为确定诊断,行病理检查后才能决定诊断。
在我国农村较为常见,乳腺上也可触及肿块,直径一般3~6cm,质地偏韧。穿刺时如有干酪样物对诊断有肯定作用,如肿块穿破后可形成窦道,可以此鉴别。
并不多见,特点是发展迅速、预后差。局部皮肤可呈炎症样表现,开始时比较局限,不久扩展到乳房大部分皮肤,皮肤发红、水肿、增厚、粗糙、表面温度升高。而急性化脓性乳腺炎会出现局部胀痛,可以此鉴别。
恶性程度低、发展慢,乳头瘙痒、烧灼感,后期出现乳头和乳晕皮肤变粗糙、糜烂,如湿疹样,进而形成溃疡,部分病人乳晕区可出现肿块。而急性化脓性乳腺炎没有湿疹的症状,可以此鉴别。
哺乳期的妇女奶水较多,疏通不畅容易导致乳汁的瘀滞。加之喂养宝宝时,乳头容易造成损伤,致使细菌感染引发乳腺炎。所以对其的治疗主要是药物治疗和手术引流,以免病情恶化,带来其他并发症。
脓肿形成前患侧乳房停止哺乳,采取积极措施促使乳汁排出通畅,减轻淤积。
热敷、药物外敷或理疗,以促进炎症的消散,可选用金黄散、鱼石脂软膏或0.1%乳酸依沙吖啶溶液湿敷,局部皮肤水肿明显者,可用硫酸镁湿敷。
首选青霉素类,或根据脓液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由于抗生素可被分泌至乳汁,故应避免使用对婴儿有不良影响的抗生素,如四环素、氨基糖苷类、磺胺类和甲硝唑等。
可以服用清热解毒类中药,促进炎症消退。
感染严重、脓肿引流后或并发乳瘘者应终止乳汁分泌,常用方法有口服溴隐亭、中药炒麦芽及肌注苯甲酸雌二醇。
乳腺脓肿形成较小的可先采用穿刺排脓,在局麻下用粗针头刺入脓肿,吸出脓液,注入抗生素,至无脓时为止。
范围较大的脓肿或穿刺抽脓效果不好的病人应行切开引流术,切口一般以乳头、乳晕为中心呈放射形,乳晕下浅脓肿可沿乳晕做弧形切口。脓肿位于乳房后,应在乳房下部皮肤皱襞1~2cm做弧形切口。
本病可由乳汁淤积所致,因此用吸奶器将乳汁吸出,可缓解病情。
及时正确的治疗后都能痊愈,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为局部未控、复发,其次为远处转移。局部治疗成功与否对预后影响很大,故早期干预,足量抗生素治疗。
急性化脓性乳腺炎可以治愈,而且治愈率高。
急性化脓性乳腺炎一般不影响寿命。
急性化脓性乳腺炎经治疗后1个月后复查,或有症状随时复查。
目前对于急性化脓性乳腺炎没有太多针对性饮食宜忌,但生活中注意多喝水,有利于乳汁排出,减缓乳汁淤积的情况。
多吃坚果、种子类食物、鱼类及海产品、牛奶及乳制品,以及各色水果、蔬菜、谷类、大豆类、食用菌类。种子、坚果类等食物包括含卵磷脂的黄豆、花生等,含丰富蛋白质的杏仁、核桃、芝麻等,其中含有大量的抗氧化剂,可起到抗癌的效果。
忌燥热、辛辣刺激、油腻的食物,少吃油脂类食物,防止肥胖。尽量避免食用含有雌激素的药物,不吃用雌激素喂养的鸡、牛肉。
忌咖啡,过量摄入咖啡、可乐等刺激性饮料,容易增加乳房组织的体液,加重乳房的肿胀感,使乳房感到不舒适。
因婴儿口腔血供丰富,容易发生感染,所以术后口腔护理尤为重要。同时患者还应注意自身哺乳姿势,以及乳房的清洁和心理动态变化。需要平时适当进行锻炼,禁烟酒,以增强机体免疫力。
早期注意休息,暂停患侧乳房哺乳,清洁乳头、乳晕,定时用吸乳器吸净或挤净乳汁。
用宽松的胸罩托起乳房,以减轻疼痛和肿胀。
以促进局部血循环和炎症的消散。
遵医嘱早期应用抗生素。
患者需要在家中注意自身乳房变化,查看乳汁流出情况,还有自身乳房是否出现胀痛感。若有任何不适,需及时就医。
高热者予物理降温,必要时遵医嘱应用解热镇痛药。
应终止哺乳,保持引流通畅,定时更换切口敷料。
目前对于急性化脓性乳腺炎的预防,只是孕妇自身注意其局部卫生,及时排空乳汁,保持乳汁通畅。另外,还要注意喂奶姿势、睡觉姿势,以免误导致乳腺管阻塞。
对孕妇、初产妇进行产前宣教,对于生产后乳房出现胀痛、乳腺肿块、红肿、发热等,早期干预。
妊娠期的乳房卫生极为重要,从孕后6个月开始,每天用清洁水或中性肥皂水擦洗乳头、乳晕,或用白酒、75%酒精棉球蘸涂乳头及乳晕,以提高局部的抵抗力。
对先天乳头畸形的患者,在孕后加以矫正。
一定要保持乳汁通畅,乳汁淤积是引发乳房炎的重要因素,绝不可忽视。如定时哺乳,每次将乳汁吸尽,如吸不尽,可用吸乳器或按摩挤出,以使乳汁尽量排空。如乳汁过稠,发生凝乳阻塞乳管,要多进汤液饮食。
对机体其他的感染病要妥善的治疗。
要注意乳婴的口腔卫生。
不要养成乳婴含乳头睡眠习惯,注意哺乳姿势。
一旦发现乳房有异常变化,应即时处理,以免病情发展。
多饮用液体,使乳汁变稀,减少淤滞,利于乳汁排出。
管理好个人情绪,对已有乳头皲裂者要积极治疗。
4602点赞
[1]陈孝平,汪建平.外科学第8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72-273.
[2]中华医学会. 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88-89.
[3]张保宁.乳房疾病知识大全[M].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4:121-122.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