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底节血肿是一种脑功能区的损伤。基底节包括尾状核、壳核、苍白球及周边组织如内囊及丘脑等重要功能结构。基底节血肿分为两型,即单纯性基底节血肿和复合型基底节血肿。一般由外伤比如车祸、坠落等原因造成,也可能发生在高血压、中老年人等群体。治疗一般为手术治疗,基底节血肿如果血肿较大,会留下后遗症,预后不良。
基底节血肿可分为两大类
基底节血肿为基底节出血导致,基底节出血一般为脑外伤导致,或者由于高血压导致基底节血管破裂,本病好发于脑外伤人群、中老年人、高血压人群,可由突然情绪波动较大、未及时服用药物诱发。
基底节血肿在年轻人群中一般是由于脑外伤导致,常见的由于车祸、高空坠落导致,基底节血管破裂出血,可能会伴随颅内出血。
基底节血肿一般在中老年人群中出现一部分是因为中老年人血管本身脆弱,在突然激动后容易破裂,另一部分则为高血压患者,由于血压升高导致基底节血肿。
在中老年人群中由于一些影响情绪的事情造成情绪大起大落,使得血压升高,基底节血管破裂。
高血压患者,未及时服用降压药。
该疾病一般发生在出现脑外伤患者、中老年患者、高血压患者等人群,青年人一般为脑外伤居多,大部分发病人群为中老年,发生部位在基底节处。
由于车祸、高空坠落导致,基底节血管破裂出血,可能会伴随颅内出血。
由于中老年人群血管脆弱,在突然激动后容易导致血管破裂,导致基底节血肿。
由于血压升高对血管的压迫致使血管破裂导致基底节血肿。
基底节血肿的典型症状就是头伤后早期出现完全偏瘫,而意识障碍相对较轻为特征,部分患者可出现颅内出血及其他部位血肿。本病可合并出现对侧偏瘫、偏身感觉缺失、偏盲。
完全性一侧肢体瘫痪,意识障碍相对较轻。
合并其他部位血肿,意识障碍较重,颅内压显着升高,一侧瞳孔散大等症状。
部分患者除基底节血肿还伴随颅内出血及其他部位血肿。
严重者可见三偏体征(对侧偏瘫、偏身感觉缺失和偏盲等)。
对侧偏瘫是指右侧脑出血所支配的左侧肢体出现偏瘫症状。脑出血后出现言语不利及肢体乏力麻木等都属于脑出血后遗症,可服用些营养脑神经脑组织药物,但功能不能完全恢复。
偏身感觉缺失就是身体的一侧出现的感觉障碍。
一侧或双侧眼睛正常视野中一半的缺失(通常是左侧或右侧)
当患者存在脑外伤且合并出现偏瘫、颅内压显着升高、一侧瞳孔散大时需要及时到神经外科就诊,通过做CT检查确诊。基底节血肿需要与基底节区出血进行鉴别。
当发生脑外伤应立即明确诊断、治疗,应立即就医。
当发生神经系统症状有问题,应立即就医。
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出现相关偏瘫、颅内压显着升高、一侧瞳孔散大等症状时,应该及时就医。
本病患者优先考虑去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就诊。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高血压、糖尿病等)
是否有过脑外伤?(车祸、坠落等)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偏瘫、意识障碍等)
都做过什么检查?
是否进行过治疗?效果如何?
本病主要靠CT检查确诊,主要表现为高密度影、有占位效应,可明确血肿的大小、累及范围及病情能否稳定,来决定是否进行手术治疗。
交通事故病史、跌伤、高血压、血液病史等。
外伤或情绪激动后出现完全偏瘫、意识障碍神经系统紊乱等。
脑CT提示高密度影、有占位效应。
基底节区出血:基底节区出血症状较本病要危重,且多为中老年高血压患者在活动或情绪激动时突然发病,迅速出现偏瘫、失语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以及严重头痛、呕吐及意识障碍等,常高度提示脑出血可能,CT检査可以鉴别。
基底节血肿轻症患者可进行保守治疗结合盐酸甲氯芬酯胶囊、偏瘫复原丸、七十味珍珠丸改善,病情严重患者可以通过穿刺引流术、脑内放置导管引流、骨窗或骨瓣开颅清除血肿等手术治疗改善。
保守型治疗:患者伤后意识有所改善,血肿小于30ml,颅内压不超过3.33kPa(25mmHg),CT无严重脑室、脑池受压、中线移位未超过10mm,未穿破脑室者可进行保守性治疗,需要按时用药。
适应症为外伤性昏迷、酒精中毒、新生儿缺氧症、儿童遗尿症。能促进脑细胞的氧化还原代谢,增加对糖类的利用,对中枢抑制患者有兴奋作用。口服。高血压患者慎用。
补气活血,祛风化痰。用于气虚血瘀,风痰阻络引起的中风瘫痪,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痰盛气亏,言语不清,足膝浮肿,行步艰难,筋骨疼痛,手足拘挛。
为安神剂,具有安神,镇静,通经活络,调和气血,醒脑开窍功效。用于“黑白脉病”、“龙血”不调;中风、瘫痪、半身不遂、癫痫、脑溢血、脑震荡、心脏病、高血压及神经性障碍。
手术治疗是针对基底节血肿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对单纯性基底节血肿可采用钻孔穿刺引流术,在额或颞部,避开脑重要功能区钻孔或锥孔,按CT所示位置定向穿刺血肿,小心抽出其中液态部分,达到减压目的,放入导管作为术后引流,缝合伤口。若单纯性基底节血肿已破入脑室,则直接行脑室穿刺放置导管引流。
对复合性基底节血肿,伴有同侧颅内血肿时,按CT所示部位设计骨瓣或骨窗开颅,除开颅术清除复合血肿外,对基底节血肿亦应行骨窗开颅或至少采用扩大钻孔的方法,经外侧裂或颞上回切开脑皮质,在直视下清除基底节血肿,彻底止血,以免术后发生再出血。
轻微早期基底节血肿经过有效规范的治疗可治愈,预后较好,中度和重度基底节血肿经过有效规范治疗后能够减轻相关症状、维持正常的生活质量,但严重时可致死。患者可在手术治疗后一个月后进行复诊,药物治疗一年后再次复查。
轻微基底节血肿可治愈,无不良影响,中度或重度可能无法完全治愈会造成一定的偏瘫、意识障碍。
病情轻者治愈后不影响患者寿命,血肿位置较大,或出血较多时可能致死。
在基底节血肿治疗完成后一个月左右进行复诊,持续药物治疗,一年以后进行再次复查。
基底节血肿患者的护理以促进患者症状减轻并消退,合理、均衡地分配各种营养物质。注意营养的补充。平时的饮食应该清淡,比如鱼,肉类食物,低盐低脂,避免辛辣刺激油腻生冷不易消化的食物,补充丰富的营养,多吃水果蔬菜。
应供给营养丰富和易消化的食品,满足蛋白质、无机盐和总热量的供给。
多饮水,应常吃半流质食物,瘫痪病人常有怕尿多,而尽量少饮水的心理,这是不对的,瘫痪病人应有充足的水分供应,病人清晨饮一至两杯淡盐水,可预防便秘。
食物不可过于精细,注意膳食纤维的摄入,增加胃肠蠕动,以预防便秘的发生。
忌浓茶、酒类、咖啡和辛辣刺激性食物。
偏瘫患者,要保证每天吃300-500克的谷类食物,如米、面、杂粮等,从谷类中,主要能得到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膳食纤维和维生素b等营养,并能获取身体所需的能量,每天大约吃蔬菜300克,1-2只中等大小的水果,从中获得维生素a、b、c多种矿物质和膳食纤维。
基底节血肿患者日常要注意遵医嘱用药,注意日常清洁以及养成良好的排尿、排便习惯,同时需要定期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以及具体症状。家属可指导患者完成利索能力的运动。
口服用药:了解各类脑外伤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遵医嘱正确服用。
日常清洁:按时翻身,预防褥疮,患者肢体忌用冰和热水袋防冻伤烫伤。保持呼吸道通畅,轻拍背部以利于排痰,必要时可以人工辅助排痰。
管理好尿便,供给足够的水分,适当进食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指导患者完成力所能及的日常生活,如脱衣服,洗脸,吃饭等,加强运动。
基底节血肿可通过预防外伤、积极治疗原发疾病进行预防。
注意安全,预防外伤。
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影响脑部血管和功能结构的疾病。
一旦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应该尽早就医,尽早诊断,尽早治疗。
4638点赞
[1]李家亮,于春江.外伤性基底节区血肿的诊断和治疗[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6,22(2):83-85.
[2]刘微波,张新平.外伤性基底节血肿发病机制的探讨[J].西部医学,2009(05):800-801.
[3]李海蒙,侯典琦,顾勤.小骨窗微创血肿清除术与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重症自发性基底节血肿的疗效比较[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13(0z1):153-155.
[4]郑钧,张志杰,周三权.老年人创伤性基底节血肿11例[J].中华创伤杂志,2007,23(5):355-355.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