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炎性疾病是由女性上生殖道炎症引起的一组疾病,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脓肿和盆腔腹膜炎。由于定位不准确,疾病播散不局限于一个器官,所以统称为盆腔炎症疾病。病原体主要包括三大类病原微生物,其中最重要的是性传播型病原微生物,另外两类是需氧菌和厌氧菌病原微生物。盆腔炎性疾病的临床正确诊断比较困难,延误诊治可能导致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而盆腔炎的反复发作可能引发自身防御机制的破坏,造成不孕,且10%~15%的人会出现盆腔炎的反复发作。其次,慢性盆腔痛的发生率也在不断增长,即使患者进行了正规的盆腔炎治疗,仍然有18%~20%的几率会出现慢性盆腔痛。
依据部位不同,主要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炎、盆腔腹膜炎、输卵管卵巢脓肿、盆腔脓肿、宫旁结缔组织炎。炎症可局限于一个部位,也可同时累计多个部位,以输卵管炎和输卵管卵巢炎最常见。
女性生殖道存在自然防御,当自然防御遭到破坏或机体免疫力低下或外源性病原体侵入,均可导致疾病发生。包括外源性及内源性感染,两种病原体可单独存在,但通常为混合感染。通常通过上行蔓延、淋巴系统蔓延、血循环蔓延和直接蔓延进行播散,主要高危因素为20~40岁女性、性活动频繁、初次性生活过早、性伴侣存在传染性疾病、子宫腔内术后、性卫生不良等。
外源性及内源性感染,两种病原体可单独存在,但通常为混合感染。
主要为性传播疾病的病原体,如沙眼衣原体、淋病奈瑟菌、支原体等。
主要为原寄居于阴道内的微生物,包括厌氧菌及需氧菌,多以混合感染,常见的致病菌有大肠埃希菌、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阴道加德纳菌等。
盆腔炎性疾病多发生在性活跃期妇女,尤其是初次性交年龄小、有多个性伴侣、性交过频以及性伴侣有性传播疾病者。
如刮宫术 、输卵管通液术、子宫输卵管造影术、 宫腔镜检查等,由于手术所致生殖道黏膜损伤、出血、坏死,导致下生殖道内源性病原体上行感染。
经期性交,使用不洁月经垫等,均可使病原体侵入而引起炎症。此外,低收入群体不注意性卫生保健,阴道冲洗者盆腔炎性疾病的发生率高。
如阑尾炎、腹膜炎等蔓延至盆腔,病原体以大肠埃希菌为主。
盆腔炎性疾病所致的盆腔广泛粘连、输卵管损伤、输卵管防御能力下降,容易造成再次感染,导致急性发作。
最常见的发病年龄为20~40岁妇女,发病率受性传播疾病的影响较大,估计约占女性性成熟人口的1%~2%。盆腔炎性疾病在世界各地的发病率因地区不同,差异较大,主要与社会经济状况、婚姻家庭道德观念、性文化、性行为等有关。这类常见的疾病国内尚无很明确的大流行病学资料,国外的资料也不多。病原体主要包括三大类病原微生物,其中最重要的是性传播型病原微生物,另外两类是需氧菌和厌氧菌病原微生物,包括外源性及内源性感染,两种病原体可单独存在,但通常为混合感染。
该病一般不引起人与人之间传播,但肺结核可经呼吸道传播,可能引起继发性盆腔炎症,或因性病传播,引起继发性盆腔炎症。
女性生殖道20~40岁性活跃期的育龄期妇女。
盆腔炎性疾病不具备特殊的的临床表现,下腹痛是比较普遍的表现,而由于盆腔炎性疾病的种类、迁延部位、发病程度等的不同,患者具有不同表现,比如发烧、寒颤、休克等。由于病原体不同,患者临床表现也有差异,比如淋病奈瑟菌感染或沙眼衣原体感染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较多脓性分泌物;厌氧菌感染的患者出现输卵管卵巢脓肿的几率较大。另外,由于患者体征不同,临床表现也具有较大差异。
发病时下腹痛,若病情加重,可出现高热、寒战、头痛、食欲不振等表现。
阴道分泌物增多(脓性或脓血性白带,有臭味)。
直肠膀胱刺激症状。
月经不规则。
由于病程长,部分患者会出现精神不振、失眠等神经衰弱症状。
阴道不规则流血,伴有性交痛、月经过多或经期延长。
有的表现为食欲缺乏、腹部肿块等。
盆腔炎性疾病的常见并发症主要有败血症、脓毒血症、肠梗阻、不孕症、异位妊娠等。
当病原体毒性强,数量多,患者抵抗力降低时常发生败血症,甚至脓毒血症。多见于严重的产褥感染、感染流产。
当盆腔内器官发生严重感染,引起弥散性腹膜炎时可引起麻痹性肠梗阻。
输卵管炎性阻塞和盆腔粘连,可引起不孕症和异位妊娠。
若盆腔炎性疾病患者出现阴道大量分泌物,伴有下腹痛应及时就诊于妇产科。医生一般根据病史、 症状、 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可作出初步诊断。
若出现下列症状应及时就医:
下腹痛、发热、乏力、厌食。
性交痛或性伴侣出现了相关症状,有不孕的情况。
不规则阴道流血、阴道分泌物多,呈脓性。
排尿疼痛、排便困难,持续时间较长。
既往有子宫腔内手术史,出现上述症状。
大多患者优先选择妇产科。
结核菌感染,且处于活动期,需就诊于传染病医院感染科。
因为什么来就诊?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下腹痛、发热、阴道较多脓性分泌物等)
症状什么时候开始的?是否是持续的?
以前是否存在子宫腔内手术病史?
有无其他的症状?(如乏力、食欲减退等)
是否到医院就诊过?做过哪些检查及治疗?
发病以来一般情况如何?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盆腔炎性疾病血液检查提示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血沉加快、C反应蛋白升高。
阴道分泌物和宫颈分泌物检测,培养可找到致病的病原体。败血症、脓毒血症时,血培养可找到病原体。
B型超声检查提示盆腔内有炎性渗出或有炎性包块。
子宫直肠窝积脓时后穹窿穿刺可抽出脓液,经培养可找到病原体。
为侵入性检查,不推荐常规应用,通常诊断不明确或治疗48~72小时无效后可采用,对本病的诊断特异性高,可采集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查。
子宫压痛、附件压痛或宫颈举痛。
口腔温度≥38.3℃;子宫颈或阴道脓性分泌物。
阴道分泌物显微镜检查有白细胞增多。
红细胞沉降率升高。
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
实验室检查证实有宫颈淋病奈瑟菌或沙眼衣原体感染。
子宫内膜活检显示有子宫内膜炎的组织病理学证据。
经阴道超声检查或MRI检查显示输卵管管壁增厚、宫腔积液,可伴有盆腔游离液体或输卵管卵巢包块。
腹腔镜检查见输卵管表面充血、水肿或脓性液体渗出。
主要表现为右下腹痛,伴发热,恶心、呕吐等临床表现,结合患者腹部体征及阴道超声等检查可鉴别。
可表现为下腹痛、不孕、月经失调等症状,依据患者子宫内膜病理切片等可鉴别。
患者可出现不孕、月经失调、下腹坠痛、发热,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往往伴有淋巴结肿大,结合患者阴道超声及腹腔镜等检查可鉴别。必要时可剖腹探查确诊。
卵巢囊肿破裂或蒂扭转,有卵巢囊肿病史。突发下腹部疼痛,伴有恶心、呕吐,HCG阴性,妇科检查在子宫旁可触及张力较大的包块,同侧子宫外触痛明显,或原有的肿块消失或缩小,通过妇科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可以鉴别。
盆腔炎性疾病的治疗以抗生素抗感染治疗为主,正确规范使用抗菌药物可治愈90%以上的盆腔炎性疾病患者,只有不到10%的患者需要行手术治疗。抗生素治疗原则是经验性、广谱、及时和个体化,在盆腔炎性疾病诊断48小时内及时用药将明显降低后遗症的发生。
盆腔炎性疾病患者需加强营养,针对疾病的临床表现、严重程度及相关并发症,进行对症治疗,慢性患者可从事部分工作,但应注意劳逸结合。
主要为抗生素药物治疗,抗生素治疗可清除病原体,改善症状及体征,减少后遗症。经恰当的抗生素积极治疗,绝大多数盆腔炎性疾病能彻底治愈。由于盆腔炎性疾病的病原体多为淋病奈瑟菌、衣原体以及需氧菌、厌氧菌的混合感染,需氧菌及厌氧菌又有革兰阴性及革兰阳性之分,故抗生素的选择应涵盖以上病原体,选择广谱抗生素以及联合用药。在盆腔炎性疾病诊断48小时内及时用药,将明显降低后遗症的发生,常用的药物有头孢曲松、甲硝唑、左氧氟沙星、克林霉素,根据患者情况给予口服或静脉滴注。
脓肿经药物治疗无效:药物治疗48~72小时体温不降,中毒症状加重或包块增大者。
脓肿持续存在:药物治疗有效,继续控制炎症2~3周,包块仍未消失。
脓肿破裂:突然腹痛加剧,出现寒战、高热、恶心、呕吐、腹胀、腹部拒按或有中毒性休克表现,必须立即剖腹探查。
输卵管积脓或输卵管卵巢脓肿,经药物治疗好转,但肿块未消而局限者。
年轻妇女考虑保留卵巢功能。
年龄大,盆腔脓肿屡次发作,行全子宫加双附件切除。
对于极度虚弱的危重症患者,予以穿刺引流术或经阴道切开排脓。
取盆腔脓性分泌物做有关化验,应在病灶壁上取,阳性率高。
保护好周围组织,避免脓肿破裂流人盆腔。
分离时应注意解剖关系,避免损伤周围组织。
脓肿破裂者应放置引流管。
根据情况决定每天补液量、电解质及能量补充。
选用敏感抗生素,抗生素按药物半衰期,每12小时一次或每8小时一次,平均给予病人。
术后留置尿管24~48小时。
盆腔炎性疾病预后一般良好,但盆腔炎性疾病未得到及时正确的诊断或治疗,可能会发生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既往称慢性盆腔炎,可导致不孕、异位妊娠、慢性盆腔痛、盆腔炎性疾病反复发作。
盆腔炎性疾病经过积极的治疗,大部分患者都能治愈,但有一部分患者可能会反复发作。
盆腔炎性疾病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相关检查的恢复情况定期进行复诊。如出现发热、腹部不适及视物模糊等症状,及时就诊。
盆腔炎性疾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在注意休息、劳逸结合的基础上加强营养,提高体质,促进身体恢复。
尽量多食用温性、易消化的食物,多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如瘦肉、鸡肉、牛肉、鸡蛋、蔬菜及水果、米粥和各种汤羹类。
尽量少吃油炸、辛辣、刺激、生冷性食物,如葱、姜、蒜、辣椒、螃蟹、鳗鱼等,以免加重炎症。
盆腔炎性疾病患者应注意性生活卫生,加强个人防护,遵医嘱应用抗生素,充分了解病情,做好心理疏导,以利于疾病的恢复。
了解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指导病人正确服用。
注意性生活卫生,加强个人防护。
观察患者用药后有无不良反应,症状有无好转,阴道分泌物的性状和量是否正常。沙眼衣原体和淋病奈瑟菌感染的患者,应在疗程结束后再次检查病原体是否清除。
盆腔炎性疾病患者应该加强个人防护,注意性生活卫生,注意休息,劳逸结合,加强营养,适当锻炼,提高体质及时治疗下生殖道感染。
应针对高危女性进行早期筛查,如小于25岁的女性,有多个性伴侣或性伴侣有性传播疾病,应该及早的检查和治疗,可以减少盆腔炎性疾病的发病率。
注意性生活卫生,减少性传播疾病。
及时治疗下生殖道感染。
开展公共卫生教育,提高公众对生殖道感染的认识及明确预防感染的重要性。
严格掌握妇科手术指征,做好术前准备,术时注意无菌操作,预防感染。
及时治疗盆腔炎性疾病,防止后遗症发生。
4323点赞
[1]谢幸,苟文丽,等.妇产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2]杨慧霞,狄文,等.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规划教材(妇产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3]葛均波,徐用健,等.内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4]王盛强主编.医院健康教育管理规范[M].宁波:宁波出版社,2018.239.
[5]马继敏等编著,临床妇产科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514.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