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状结肠扭转是乙状结肠以其系膜为中轴发生旋转,导致肠管部分或完全梗阻,甚至发生血运障碍,是结肠扭转最常见的发生部位,约占65%~80%,是乙状结肠肠袢沿其系膜长轴旋转而造成的闭袢性肠梗阻。同时使肠系膜血管受压引起的病理生理改变,属于绞窄性肠梗阻,病情发展迅速,可在短时间发生肠绞窄、坏死,死亡率为15%~20%, 应及时手术治疗。
约占80%,多见于老年男性,常有慢性便秘史。大部分发病缓慢,主要表现为中下腹持续性隐痛、阵发性加重和进行性腹胀,无排便、排气,恶心、呕吐,但呕吐量少,晚期有粪臭味。查体可见腹部明显膨隆,不对称,有时可触及压痛的囊性包块,无明显腹膜刺激征,听诊有高调肠鸣音或气过水声的低位不全性或完全性肠梗阻表现。部分病人曾有腹痛发作,并随排气、排便以后腹痛自行消失病史。
约占20%,比较少见,多见于青年人,起病急骤,剧烈腹痛,为全腹弥漫性疼痛,呕吐出现早而频繁,易发生休克。腹胀反而较轻,主要为典型的绞窄性低位肠梗阻表现,查体可发现急性腹膜炎刺激征、腹胀不对称、肠鸣音消失,提示可能发生肠坏死。
乙状结肠扭转主要病因包括解剖因素、病理、病例因素、结肠动力改变,好发于有慢性便秘习惯的中老年男性。主要病因为肠腔内常有粪便积存,由于重力作用,体位突然改变或强烈的肠蠕动可诱发扭转。扭转以顺时钟方向多见,扭转超过180度可造成肠梗阻,超过360度肠壁血运可能受到影响,扭转形成的肠梗阻为闭袢性肠梗阻。
乙状结肠过长,而乙状结肠条膜附着看处又短、窄,近侧和远侧肠管接近,肠襻活动度大,是容易发生扭转的解剖基础。
如果有大便秘结、肠内蛔虫团、先天性巨结肠等,可使肠襻的本身重量增加,由于重力关系,若体位突然改变,容易发生扭转。
突然改变体位;强烈的肠蠕动,比如进食过快或润肠食物导致的肠功能亢进。
病理因素:在解剖因素基础上如果患者有盆腔炎、粘连、瘢痕形成,可使乙状结肠系膜根部短缩。若肠壁或肠系膜内有肿大的淋巴结、肿瘤等,可能是扭转的诱因。
在我国结肠扭转的发病率不高,占肠梗阻2%~4%。在结肠扭转中以乙状结肠扭转最为常见,占65%~80%,并以中老年人居多。本病是结肠扭转最常见的部位,约占65%~80%,其次为盲肠和横结肠,60岁以上的老年人是年轻人发生率的20倍。
有慢性便秘史的中老年男性。
乙状结肠扭转的主要症状为腹痛和进行性腹胀,临床上分为亚急性(约80%)和急性(20%)两类。
多见于老年男性,常有慢性便秘史。大部分发病缓慢,主要表现为中下腹持续性隐痛、阵发性加重和进行性腹胀,查体可见腹部明显膨隆,不对称,有时可触及压痛的囊性包块,无明显腹膜刺激征,听诊有高调肠鸣音或气过水声的低位不全性、完全性肠梗阻表现。部分病人曾有腹痛发作,并随排气、排便以后腹痛自行消失病史。
多见于青年人,起病急骤,有剧烈腹痛,呕吐出现早而频繁,腹胀反而较轻,主要为典型的绞窄性低位肠梗阻表现,查体可发现急性腹膜炎刺激征、腹胀不对称。
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导致出现乏力、神志淡漠。
感染性休克。
由于系膜发生扭转,如扭转时间长,肠壁血运障碍,可导致缺血坏死,严重者发生肠梗阻,患者常有剧烈的腹痛症状出现。
主要见于急性扭转,患者常有频繁呕吐,可造成水电解质酸碱紊乱,部分患者可导致低钠血症、低钾血症、代谢性碱中毒等。
肠壁穿孔,由于大肠粪便的污染,可能导致腹腔严重污染,导致感染性休克。
部分患者由于反复腹痛,胃肠功能紊乱,导致营养不良。
当患者出现有腹部疼痛,腹胀明显,肛门停止排气、排便,呕吐一般不明显,需积极就医。乙状结肠扭转的治疗原则应按肠梗阻治疗原则进行处理,包括禁食、胃肠减压、纠正水及电解质平衡失调等,注意观察腹部体征,明确是否存在肠绞窄,根据病情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
出现突发剧烈腹痛,伴频繁呕吐,需要立即就医,明确诊断。
缓慢出现的中下腹持续性隐痛,阵发性加重或进行性腹胀症状,应及时就医。
慢性便秘的患者出现腹痛,肛门排气、排便后腹痛可缓解的情况,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一般出现腹痛、腹胀、呕吐等肠梗阻症状至普外科就诊。
怀疑乙状结肠扭转或肠道疾病,首选肛肠科就诊。
请问有什么不舒服?做过哪些检查及治疗?
腹痛是什么时候?什么原因开始的?腹痛之前剧烈运动了吗?
腹痛的位置在哪儿?腹痛的性质是怎样的?有没有加重的趋向?
除了腹痛还有什么症状吗?
以前生过什么疾病吗?有没有便秘的情况?
可通过腹部的触诊,明确腹痛的位置、腹部包块,以及腹膜刺激征等。
X平片显示见马蹄状巨大的双腔充气肠袢,圆顶向上,两肢向下;立位可见两个液平面。
见扭转部位钡剂受阻,钡影尖端呈“鸟嘴”形。
对怀疑乙状结肠扭转者可明确诊断,并对肠扭转进行复位,而且可排除诱发乙状结肠扭转的肠道病变。
灌入生理盐水<500ml,即可证明扭转梗阻在乙状结肠。
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结肠镜检查。
老年男性,有慢性便秘或既往有类似腹痛史,呈低位肠梗阻表现,部分患者左中下腹可扪及囊性肿块,应考虑乙状结肠扭转。
X平片显示见马蹄状巨大的双腔充气肠袢,圆顶向上,两肢向下;立位可见两个液平面。
可见扭转部位钡剂受阻,钡影尖端呈“鸟嘴”形。该检查方法仅适用于一般情况较好的早期病例,有腹膜刺激征或腹部明显压痛时,禁行此项检查,以免发生肠穿孔。
对怀疑乙状结肠扭转者可明确诊断,并对肠扭转进行复位,而且可排除诱发乙状结肠扭转的肠道病变。
也有可能表现低位肠梗阻,但病史较长,一般无突然腹痛史。结肠癌的肿块坚硬,边界清楚。而乙状结肠扭转则是膨胀的肠管,触诊时质地较软,边界不清,常会出现突然的腹痛,钡剂灌肠可以明确看到扭转的肠腔。
当患者消化道溃疡穿孔时,虽也会出现出现剧烈腹痛症状,但是在进行X平片时不会显示马蹄状巨大的双腔充气肠袢,而乙状结肠扭转多会有马蹄状巨大的双腔充气肠袢出现,两者通过进行X线平片即可进行鉴别。
乙状结肠扭转的治疗按肠梗阻治疗原则进行处理,包括禁食、胃肠减压,纠正水及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等,注意观察腹部体征,明确是否存在肠绞窄,根据病情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
禁食、胃肠减压,纠正水及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早期使用抗生素防止感染等。
抽出胃肠道内容物和气体,以减少消化道内容物继续流入腹腔,有利于炎症的局限及吸收。
温盐水低压灌肠法:将37℃的生理盐水与肥皂水混合均匀,缓慢灌进直肠和乙状结肠。水进入乙状结肠促使扭转复位,但压力不易过高,以免扭转的肠管破裂。该方法简单易行,兼有诊断价值,临床上对于病情较轻、无休克,扭转的肠管无绞窄坏死的情况下可作为试验性方法使用。
乙状结肠插管法:取左侧卧位,将乙状结肠镜伸入直肠上方,可看见扭转部位多距肛门缘15~25cm,如扭转的部位黏膜完整,可将直径约7mm,长约40~60cm的涂有润滑剂的肛管,经乙状结肠镜插入直肠,缓慢旋转管端,使之通过扭转处,插入扭转肠袢内。当排出大量气体和稀粪,表示肠梗阻解除,扭转复位。肛管可留置于乙状结肠内2~3天,每天冲洗肛管,以免短期内再发生扭转,该方法复位率可达80%~90%。
纤维电子结肠镜复位:直视下边充气边缓慢插入纤维结肠镜,将镜头插入扭转上方的肠袢内,以盐水冲洗,吸出粪便和气体,使扭转复位,并可检查扭转部位上下方的肠壁情况。如黏膜完好,可在乙状结肠内放置肛管,固定于肛门旁,此法直视下操作安全、成功率高。
主要针对禁食补充水电解质,以及营养支持药物。如合并细菌感染,选择广谱的抗菌药物,如第三代头孢药物头孢哌酮,加奥硝唑等抗厌氧菌药物。
利用该手术可以防止疾病复发,适用于一般情况好的患者,术中可大量生理盐水加抗菌药物灌洗全结肠。
对于术中发现肠坏死或积粪多、污染严重,患者一般情况差,可采用该种手术方式。
对于有急性乙状结肠扭转有坏死及腹膜炎征象、肠腔内出现血性肠内容、反复发作的乙状结肠扭转、经非手术复位治疗失败,病程超过48小时,有肠坏死趋势者,可在自身情况允许时进行结肠切除术。
可补充脂肪乳、氨基酸、白蛋白等,必要时需建立深静脉进行肠外营养。
对于老年,有慢性腹痛、病程较长,伴营养不良患者,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症状,及时心理疏导尤为必要。
可予中药治疗,内服或者灌肠,清热利湿、行气止痛,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方药选择大承气汤加减,亦可结合中医穴位注射、穴位敷贴、超声药物导入治疗。应注意如肠梗阻完全,慎用口服中药。
乙状结肠扭转总体预后良好,如治疗及时,无并发症,早期行乙状结肠切除,通常可治愈。如出现肠穿孔、坏死等并发症,可能需要二期手术,但术后仍可恢复的较好。
乙状结肠扭转可治愈,病情严重者需要二期手术,可能遗留术后并发症,如肠粘连等。
乙状结肠扭转一般对患者整体寿命影响不大,但出现肠粘连、肠梗阻、营养不良患者寿命可有一定影响。
非手术治疗复位后患者建议复位1~2周行乙状结肠切除;一期乙状结肠切除的患者一次性治愈,术后常规体检随访;造瘘的患者门诊定期随访,术后6个月左右还纳;有并发症者定期门诊随访。
乙状结肠扭转急性期需要患者禁食,慢性腹痛患者需要易消化、低纤维、低糖、高蛋白及高热量食物。
急性期需要禁食。
饮食清淡、易消化,以及高蛋白、高热量饮食。
慢性便秘患者平素可以适当的添加蔬菜、水果。
忌食生冷、刺激性食物。
卧床患者要鼓励其经常活动,以防深静脉血栓;术后注意伤口的护理,预防肺部感染,压疮等发生;预防跌倒意外。
按时遵医嘱服用药物,了解各种药物副作用。
平素注意饮食清淡,适当的添加蔬菜、水果,适当地体育锻炼;可指导患者进行腹部功能操锻炼,促进胃肠蠕动。
除了日常护理外,要及时了解患者内心的变化,多交流,家人要给予足够的关心,避免患者出现悲观情绪。
警惕患者出现肠扭转、穿孔、坏死,感染性休克等情况。
对于乙状结肠扭转的预防,首先是病因上预防,如预防及治疗便秘;如果发生乙状结肠扭转,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尽量避免并发症。
主要是预防慢性便秘,平素注意饮食清淡,适当的添加蔬菜、水果,适当的体育锻炼;可指导患者进行腹部功能操锻炼,促进胃肠蠕动。
如出现腹痛、呕吐、腹部包块等情况,及时就诊明确诊断。
平素可运动增加体质,提高免疫力。
4016点赞
[1]张启瑜,钱礼腹部外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53-454.
[2]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57-458.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