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肥厚性鼻炎是鼻黏膜、黏膜下层及鼻甲骨的增生肥厚性改变,一般由慢性单纯性鼻炎发展而来。黏膜上皮纤毛脱落,变为复层立方上皮,黏膜下层由水肿继而发生纤维组织增生,从而产生黏膜肥厚。典型表现是持续性鼻塞,可伴发嗅觉减退、头痛等。主要采取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
慢性肥厚性鼻炎是一种常见的鼻腔黏膜及黏膜下层的慢性炎症,多由急性鼻炎反复发作或治疗不彻底造成。此外,慢性扁桃体炎、鼻中隔偏曲、鼻窦炎等邻近组织病灶反复感染的影响都可导致本病。本病好发于患有鼻炎的人、在化学环境中工作的人等,多由自身因素和环境因素诱发。
急性鼻炎反复发作或治疗不彻底而演变成慢性鼻炎。
由于邻近的慢性炎症长期刺激或畸形,致鼻发生通气不畅或引流阻塞,如慢性鼻窦炎、鼻中隔偏曲、慢性扁桃体炎或腺样体肥大等,从而引起慢性肥厚性鼻炎。
常见于久用滴鼻净之后,鼻腔用药不当或过量、过久形成药物性鼻炎,演变成慢性肥厚性鼻炎。
长期慢性疾病:如内分泌失调、长期便秘、肾病和心血管疾病等,而致鼻黏膜长期或屡发性充血或瘀血,引起慢性肥厚性鼻炎。
维生素缺乏(如缺乏维生素A或维生素C)与烟酒过度可影响鼻黏膜血管舒缩而发生障碍,长此以往演变成慢性鼻炎。
长期服用利血平等降压药物,可引起鼻腔血管扩张而产生鼻炎的症状,逐渐进展成肥厚性鼻炎。
本身患有急慢性鼻炎的人容易诱发慢性肥厚性鼻炎。
在有水泥、烟草、煤尘、面粉或化学物质等环境中的工作者,鼻黏膜受到物理和化学因子的刺激与损害,可造成慢性鼻炎。温度、湿度急剧变化的环境,如炼钢、冷冻、烘熔等车间工人也较易发生此病。
慢性肥厚性鼻炎是耳鼻咽喉科门诊的常见病及多发病,慢性鼻炎的门诊量可达耳鼻喉门诊总量的25%,且近年来随普遍人群精神压力加大与环境污染的加重,其发病率呈显著增高趋势,本病常于季节交替之时急性发作。
有过单纯性鼻炎病史的群体。
长期生活在污染环境中的人群,如水泥工人、炼钢工人等。
慢性肥厚性鼻炎的症状以持续性鼻塞、鼻音重、耳鸣、听力减退为主,易继发慢性鼻窦炎、咽炎、喉炎。同时合并有头痛、头昏、记忆力减退、精神委靡、失眠等症状。本病容易并发下呼吸道感染、耳部疾病等症状。
持续性严重鼻塞,闭塞性鼻音比较重。鼻涕常不多,但在鼻窦口受阻、引流不畅的时候容易诱发鼻窦炎,此时脓鼻涕增多。
下鼻甲后端肥大压迫咽鼓管口时,容易造成耳鸣和听力减退。
前端鼻黏膜肥厚,阻塞鼻泪管开口时会导致溢泪,继发泪囊炎、结膜炎等。
肥厚鼻甲会增加患者的呼吸困难,因有效的通气量不足导致患者经常张口呼吸,加之鼻腔的分泌物长期刺激咽喉,很容易造成咽喉部的慢性炎症及咳嗽。
由于鼻腔分泌物堵塞鼻腔,甚至破坏周围组织,引起嗅觉减退。
如果慢性肥厚性鼻炎病变较重,犯病的时间较长,患者时常有失眠、记忆力下降、精神萎靡、头疼等脑部症状。
慢性肥厚性鼻炎若是导致中鼻甲肥大从而压迫鼻中隔时,可引起第一支三叉神经疼痛,产生筛前神经症候群的症状。
慢性肥厚性鼻炎导致持续鼻塞,故患者常用口呼吸,可影响肺功能,使口腔及咽部黏膜干燥,常伴咽炎及喉炎,易发下呼吸道感染。
下鼻甲后端肥大时压迫咽鼓管口时,侵及咽鼓管,容易造成耳鸣和听力减退。
慢性肥厚性鼻炎导致的鼻塞蔓延至鼻泪管,可使其狭窄、阻塞,从而出现泪道阻塞。
慢性肥厚性鼻炎会刺激鼻前庭皮肤,引起鼻前庭炎。
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常以持续不缓解的鼻塞起病,患者或可以为只是轻度感冒不以为意,直到出现张口呼吸,自觉明显的呼吸困难才就医。应首选耳鼻喉科就诊,通过鼻内镜、鼻窦CT等检查结合病史及体征确诊本病。
出现持续性鼻塞不缓解等症状者应及时就医。
下鼻甲肥大、鼻腔黏膜肿胀等症状者应及时就医。
出现耳鸣和听力减退、嗅觉减退等症状者应立即就医。
张口呼吸、出现慢性咽炎症状者应立即就医。
该病患者优先去耳鼻喉科就诊。
有什么症状?(如持续鼻塞)
症状持续多久?
既往有无单纯性鼻炎的病史?
既往有无其他系统疾病的病史?
有无家族疾病史?
从事什么工作?周围有无环境污染?
镜下可见鼻甲黏膜肿胀、苍白、粉红色或紫红色,表面粗糙不平,呈结节状,以下鼻甲前后端最明显,触之较硬,探针压迫不易凹陷,凹陷后又不立即复原。有时下鼻甲骨质增生肥大,触之硬感。中、下鼻甲后端均肥大,严重者呈桑葚状,中隔后缘有时易肥厚。
通过鼻窦CT扫描可以了解鼻炎的炎症范围,可了解是否合并鼻窦炎,为本病提供重要的诊疗依据。
通过受检者闭眼时仅凭嗅觉能否判断出受检者提供的液体的名称,可判断患者有无嗅觉下降,推断鼻黏膜被炎症累及的程度。
向鼻腔内滴1%麻黄碱,健康的鼻腔黏膜可迅速收缩,本病患者的鼻腔黏膜则反应较差。
患者有持续性鼻塞、嗅觉减退、耳鸣和听力减退等症状可初步确诊。
可见下鼻甲前端肥大,鼻黏膜增生、肥厚,呈暗红和淡紫红色。黏膜表面不平,呈结节状和桑椹状,可确诊为慢性肥厚性鼻炎。
肉眼所见黏膜肿胀,表面光滑、湿润、暗红色。探针触诊为黏膜柔软,富有弹性,压迫时容易凹陷,移开探针后黏膜易复原。可通过血管收缩试验来鉴别,应用血管收缩剂,肿胀的黏膜很快收缩。本病则出现黏膜不收缩或收缩很少。
多清涕、阵发性喷嚏、鼻痒可伴有哮喘。鼻内镜检查鼻黏膜苍白或充血,鼻腔内较多清涕,常能查到过敏原。可通过探针试验来鉴别,过敏性鼻炎的实验结果为探针压迫可轻易凹陷,肥厚性鼻炎探针压迫不易凹陷,凹陷后又不立即复原。
慢性肥厚性鼻炎为慢性病,不易根治,故需长期维持治疗。临床常用疗法如病因治疗去除原发病。局部治疗缓解症状,尽量帮助患者保持鼻腔畅通。鼻腔黏膜增生、肥厚严重者可行手术治疗,常用术式包括等离子射频消融术、下鼻甲部分切除术等。
本病患者要去除病因,积极治疗局部和全身疾病,改善工作、生活条件,戒烟酒,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患者要保持鼻腔通畅,以利引流。可用温生理盐水冲洗鼻腔,清除黏稠分泌物。
鼻腔滴用血管收缩剂,如0.5%~1%麻黄碱生理盐水、0.05%羟甲唑啉也可与5%~10%弱蛋白银交替使用。治疗不可过于依赖血管收缩剂,有引起药物性鼻炎的不良反应。对婴幼儿最好不要使用或慎用,如确有需要,应选用低浓度、小剂量。
局部应用具有显著抗感染作用的糖皮质激素。
普鲁卡因鼻内封闭有一定疗效,可用普鲁卡因注射于鼻丘或下鼻甲黏膜下。
黏膜肥厚严重,对血管收缩剂无明显反应,尤其是有下鼻黏膜结节样或桑葚样变者,应行下鼻甲部分切除术,主要是切除下鼻甲下缘及后端肥厚的黏膜。原则上不应超过下鼻甲的1/3,如切除过多,可引起继发性萎缩性鼻炎。对下鼻甲骨增生者,应行下鼻甲黏膜下切除术,既可改善鼻腔通气引流又无损黏膜的生理功能。
下鼻道宽敞者可将下鼻甲上端骨折,把下鼻甲向外移位,以增加总鼻道宽度,从而获得良好的鼻腔通气。
可获得理想的鼻腔通气引流通道,符合鼻腔生理。重建鼻腔通气引流后,使肥厚的下鼻甲黏膜炎症可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
肥厚性鼻炎主要以Nd:YAG激光治疗为主。由于解剖部位特殊,CO2激光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不如Nd:YAG激光灵活方便。应用激光治疗即能收到较好的疗效,优于传统的鼻甲黏膜硬化法和常规手术的切除法。手术前应该对慢性肥厚性鼻炎的增生程度进行全面的了解。如果系鼻甲中后肥大,应该在纤维支气管镜或纤维鼻镜(即鼻后孔镜)下观察,做好激光手术的准备。
将特制的冷冻头置于下鼻甲表面做冷冻,使病变黏膜坏死脱落而再生黏膜。
低温等离子波使组织缩小,对黏膜生理功能的保存有重大意义。
下鼻甲黏膜下电凝固肥厚的黏膜组织,使产生瘢痕收缩。
针刺迎香穴、鼻通穴,每日或隔日一次,七次为一疗程,也有一定效果。
慢性肥厚性鼻炎病程呈慢性经过,难以彻底治愈,可通过药物治疗保持鼻腔通畅,且本病症状控制得当者不会出现对寿命的影响。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尽量避免引起本病急性发作的诱发因素,出现鼻腔不畅,甚至需要张口呼吸时及时就医。
本病难以彻底治愈,治疗多为尽量保持患者鼻腔畅通。
及时治疗,症状控制良好,尽量保持鼻腔畅通者不影响寿命。
患者日常生活应小心注意避免感冒的发生,单次治疗结束后应自我监测症状,有鼻腔不通、张嘴呼吸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建议应保持至少每年一次的全身体检,每半年一次到耳鼻喉科行鼻内镜检查鼻腔黏膜。
患者可到医院行变应原检查,筛查过敏物,避食引起过敏急性发作的食物。
饮食清淡、易消化,禁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注意补充维生素。
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
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应注意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避免季节交替时感冒的发生。出现鼻塞时不可大力擤鼻,以免引发中耳炎。注意工作环境与居住环境的清洁卫生,远离粉尘等刺激物质。戒烟限酒,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患者日常可积极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戒除烟酒不良习惯,注意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患者注意生活、工作环境卫生,避免粉尘等有毒害物质长期刺激。
患者在鼻塞时不可强力擤鼻,以免引发中耳炎。出现明显鼻塞不畅,需要张口呼吸时及时就医。
患者应注意鼻塞有无引起嗅觉不灵敏、听力下降等症状,如有这些症状,立即就医。
本病所有用药均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完成,不可长期使用血管收缩剂。患者个人体质不同,用药后如果出现头晕、头痛等表现,及时就医更换药物,调整剂量。
慢性肥厚性鼻炎无特效的预防手段,预防要从日常生活做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本病尚无简洁有效的早期筛查手段,建议曾有急性鼻炎或上呼吸道感染迁延不愈史者做好每年一次全身体检。
季节交替之时做好保暖防护,避免感冒。
日常掌握正确的擤鼻方法,即压住一侧鼻翼擤出,或吸至咽部吐出。感冒鼻塞时避免大力擤鼻,以免引发中耳炎。
日常加强身体锻炼,提高免疫力。
出行可戴口罩,工作、生活均应远离大量粉尘漂浮的空间等。
4938点赞
[1]苏金柱,石磊,庞秋华.五官科疾病诊疗手册[M].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9(07):33.
[2]赵瑞力,赵岩,张国峰.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治医师851问[M].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3(02):94.
[3]黄少军.实用激光手术学[M].航空工业出版社.2011(05):156.
[4]王佃亮.当代全科医师处方[M].人民军医出版社.2016(01):812.
[5]陈宁.全科医生临床诊疗手册[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6(06):399.
[6]田燕.邓卅著.北京名医世纪传媒家庭用药必备知识[M].第2版.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01):297.
[7]彭德忠.针灸推拿与护理[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6(09):277.
[8]王春生,曾熙媛,顾美仪.中华当代护理大全.第2卷.护理实践与管理中[M].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05):117.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