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中毒型痢疾是急性细菌性痢疾的危重型,起病急骤,临床以高热、嗜睡、惊厥、迅速发生休克及昏迷为特征。本病多见于3~7岁儿童,病死率高,必须积极抢救。治疗以降温止惊、控制感染、抗休克、防治脑水肿和呼吸衰竭等为主。近年来由于早期诊断,及时改善微循环,病死率已显著降低。
小儿中毒型痢疾根据其主要表现可分为休克型、脑性、肺型和混合型。
是以皮肤内脏微循环障碍为主,大量血液瘀滞在外周,有效循环血量不足。
以脑微循环障碍为主。
以肺微循环障碍为主,此型少见,常在脑型或休克型基础上发展而来。
是指上述类型同时存在或先后出现。此时毒痢患儿由于全身严重的微循环障碍,重要器官的血流灌注锐减,组织缺血缺氧严重,甚至发生组织细胞坏死,极易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混合型病死率甚高。
小儿中毒型痢疾的主要病因是痢疾杆菌感染,毒素从肠壁吸收入后,引起发热等全身中毒症状。传播途径为粪-口途径传播、接触传播。好发于3~7岁体格健壮的儿童。
我国主要是福氏志贺菌多见,志贺菌毒素从肠壁吸收入后,引起发热等全身中毒症状。
误食药物、农药、变质食品等有害物品、接触有害化工品、有害动物等都是本病的诱因。
小儿中毒型痢疾传染源广泛,传播途径复杂,人群易感性较高,菌群型多样而抗原性不同,且病后免疫力不持久等,使其迄今在世界各地存在,地理分布极广,遍布于世界各国。
小儿中毒型痢疾夏秋季多见,多见于体格健壮的小儿,发病年龄以3~7岁多见,可能是这个年龄段的儿童体质对细菌内毒素的强烈过敏反应,引起急性微循环障碍为主的病理过程。
急性慢性痢疾病人及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通过食物水、生活接触或经媒介(苍蝇)污染食物等方式经口传染给易感者。
主要是通过手,常见于农村、托儿所、家庭中在病人周围的接触者中续发痢疾。
小儿中毒型痢疾好发于3~7岁体格健壮的儿童。
小儿中毒型痢疾潜伏期通常为1~2天,但可短至数小时,长达8天。起病急骤,突发高热,常在肠道症状出现前发生惊厥,短时期内即可出现中毒症状。由于全身各脏器微循环障碍程度不同,临床上可表现出为休克型、脑型、肺型、混合型,可伴有多器官功能不全等。
主要表现为感染性休克。初起面色灰白、唇周青灰、四肢冷、指趾甲白、脉细速、心率增快。后期出现青紫、血压下降、尿量减少、脉细速或细弱,甚至不能触及,心音低钝、无尿,重者青紫严重、心率减慢、心音微弱、血压测不出。
病初起时小儿烦躁或萎靡、嗜睡,严重者出现惊厥,惊厥可反复发作,病初发作前后神志清楚,继之可转入谵妄昏迷,并可在持续惊厥后呼吸突然停止,这是由于脑细胞缺氧引起脑水肿产生脑疝所致。眼底检查可见小动脉直径变细,小静脉淤血扩张。此型较重,病死率高。
主要表现为呼吸急促、发绀等,严重者出现意识障碍,以肺微循环障碍为主,常由中毒型细菌性痢疾的休克型或脑型发展而来,病情危重,病死率高。
上述两型或型同时存在或先后出现,表现面色灰白、唇周青灰,为呼吸困难、神志不清,严重者出现意识障碍、呼吸困难等。此型极为凶险,病死率更高。
小儿中毒型痢疾毒素入血时,可引起血液凝固机制被激活,凝血功能亢进,在毛细血管和(或)小动脉、小静脉内有大量纤维蛋白沉积和血小板凝集,形成广泛的微血栓。由于凝血过程加速,消耗了大量的血浆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同时激活了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引起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亢进,从而导致广泛性出血、循环障碍、栓塞和溶血等一系列临床表现。
小儿中毒型痢疾可导致感染性休克,引起尿少、无尿,短期内肾功能急剧下降或丧失的临床综合征,患儿出现氮质血症、水及电解质紊乱和代谢性酸中毒等症状。
小儿中毒型痢疾严重时毒素入血,可引起溶血、休克等,临床以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和急性肾衰竭为特点。好发于婴幼儿和学龄儿童。
小儿中毒型痢疾病情凶险,必须及时抢救治疗。患者出现腹泻、发热等症状时需及时去儿科就医,医生通过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病史和检查结果确诊本病。
患者出现腹泻、发热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
痢疾患者发生精神萎靡、反复抽搐、嗜睡、昏迷等状况时需立即就医。
大多小儿中毒型痢疾患者优先考虑去儿科就诊。
有无不洁饮食?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发热、腹泻等)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惊厥、尿量减少、呼吸困难等症状)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但发热仅数小时的患儿可以不高。
可见成堆白细胞、吞噬细胞和红细胞,尚无腹泻的早期病例。应用生理盐水,灌肠后作粪便检查,粪便常规一次正常,不能排除该病的诊断,需要复查。
可分离出志贺菌属痢疾杆菌。
采用核酸杂交或聚合酶链反应可直接检查大便中的痢疾杆菌核酸,其灵敏度较高,特异性较强,快捷方便,是较有发展前途的检测方法。
血钠、血钾、血氯多偏低,血气分析多呈代谢性酸中毒。
毒痢患儿脑型早期可见甲皱毛细血管袢数减少,休克型可见血色变紫,血流缓慢不均匀严重者有凝血。
可见小动脉痉挛,严重者视网膜水肿,颅内压增高者可见视乳头水肿。
主要反映回心血量和右心室排血功能之间的动态关系,不能表示左心功能。
毒痢患儿易并发此病的根据需要送检。
小儿中毒型痢疾可通过以下相关病史、临床表现以及粪便检查结果进行确诊。
本病起病急,发展快,突然高热,患儿多有与菌痢患儿接触史或不清洁饮食史。
出现中枢神经系统中毒症状,如精神萎靡、嗜睡、躁动、谵安、惊厥、半昏迷或昏迷等;出现循环系统症状,如面色苍白、四肢发凉、脉弱、脉压差小、血压下降等;出现呼吸系统症状,如呼吸浅快不规则、叹息样呼吸、双吸气、呼吸减慢、呼吸暂停等。
粪便检查发现较多白细胞及红细胞,大便培养可分离出志贺菌属痢疾杆菌。
本病多见于婴幼儿,过去常有高热惊厥史,惊厥发生在体温上升时且多不反复发作,惊厥后面色好,神志正常,并常可找到引起高热的疾病,粪便培养无明显异常。小儿中毒型痢疾粪便培养可分离出志贺菌属痢疾杆菌。
该病与毒痢均为急性起病,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早期可致休克,脑水肿,但X线检查肺部可有大叶或节段性炎性病变,粪便培养无明显异常可做区别。小儿中毒型痢疾X线检查无肺部异常,粪便培养可分离出志贺菌属痢疾杆菌。
流脑与毒痢均为急起高热,均有内毒素所致微循环障碍表现,合并惊厥。流脑多发于冬末春初,而毒痢则多见于夏末秋初;流脑患儿70%以上可见皮肤、黏膜出血点及瘀斑,常有头痛、颈强直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症状。小儿中毒型痢疾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中毒症状,如精神萎靡、嗜睡、躁动、谵安、惊厥、半昏迷或昏迷等。
小儿中毒型痢疾与乙脑由于发病年龄及好发季节大致相同,首发症状均为急起高热,伴有精神萎靡嗜睡、惊厥等神经系统症状,但二者发病时间不同,毒痢多在起病当日发生惊厥,而乙脑多在起病第3~4天后才发生惊厥;乙脑有颈强直、巴宾斯基征阳性等神经系统体征,行脑脊液检查可见蛋白及白细胞增多,糖及氯化物一般正常,小儿中毒型痢疾的神经症状无颈强直、巴宾斯基征阳性,且脑脊液正常。
小儿中毒型痢疾起病急骤,发展快,应分秒必争,全力以赴地抢救,病程早期及时抢救是提高存活率的关键。救治过程中要严密观察病情,综合分析,抓主要矛盾,采取相应的综合治疗措施。小儿中毒型痢疾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抗感染、抗休克、呼吸支持治疗。
常见用药有山莨菪碱、东莨菪碱、阿托品。可以积极改善微循环,使面色变红润、呼吸平稳。
有镇静,改善其高热抽搐的作用。常用药物有地西泮、水合氯醛和苯巴比妥钠等。
通过利尿脱水,减轻肺水肿和脑水肿,降低颅内压,避免发生呼吸衰竭和脑疝。代表药有甘露醇和呋塞米。
常用洛贝林,适用于中枢病变,如脑水肿引起的呼吸衰竭,出现呼吸减慢,节律不整或呼吸暂停时遵医嘱使用,可改善上述呼吸状况。
可改善凝血功能紊乱,减轻出血,代表药有肝素。
可用于有感染、炎症的患者,通过杀死致病菌控制感染,通常选用两种痢疾杆菌敏感的抗生素静脉滴注。因近年来痢疾杆菌对氨苄西林、庆大霉素等耐药菌株日益增多,故可选用阿米卡星、头孢噻肟钠或头孢曲松钠等药物。
适用于物理降温效果不明显的患者,常用的有复方冬眠灵,即氯丙嗪与异丙嗪等量使用,以此降低体温,避免发生高热抽搐。
目的是补充血液容量,纠正钠、钾等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常用液体有生理盐水、低分子右旋糖酐、碳酸氢钠溶液。
可升高血压,扩充血容量,改善微循环,避免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常用药物有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
本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对于高热者可先进行物理降温,如在头部、双侧腋窝及双侧大腿根部放置冰袋适当降温。物理降温无效的情况下,可根据医嘱选择合适的药物降温。
保持患儿呼吸道通畅,保证血氧在正常范围内。如呼吸停止,应立即给予气管插管,人工呼吸机支持呼吸。
小儿中毒型痢疾若治疗及时,病情较轻的患者可以治愈,重者可挽救其生命,提高存活率。若治疗不及时,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危及生命。但是近年来我国对小儿中毒型痢疾加深了认识,改进了治疗方法,中毒型痢疾的病死率已显著下降。
小儿中毒型痢疾病情较轻的患者,在积极早期治疗后一般可治愈,病情严重者可提高生存率。
小儿中毒型痢疾及时治疗一般不影响患儿自然寿命。
严重患儿可有失语、癫痫、瘫痪等后遗症。
出院一个月后应积极复查大便常规、培养等,配合医生积极治疗,有药物不良反应者或其他症状者及时复查。
小儿中毒型痢疾患儿的饮食需根据患儿病情情况进行不同的饮食调理,以补充身体所需营养,增强抗病能力。同时应注意患儿饮食的干净卫生,以免引起疾病的复发。
严重腹泻伴呕吐者可暂时禁食6~8h,症状好转后少量进食。
轻症患者鼓励进食,腹泻期间饮食以清淡,少渣流质或半流质,避免牛奶等含乳糖食物,以免肠胀气。
恢复期,高热量、高蛋白、低纤维易消化半流质饮食,避免生冷、多渣饮食。
保证饮食的干净卫生,食用前应清洗干净,避免吃不熟的食物,不喝生水。
小儿中毒型痢疾患儿应做好日常护理,家长应帮助患儿做好臀部护理,积极监测病情变化,帮助患儿正确用药,避免加重病情。
帮助婴幼儿做好臀部护理,防止红臀及尿布皮炎。
每次便后用温水洗净,轻轻用小毛巾擦干,保持臀部清洁干燥。
帮助患儿正确用药,注意患儿有无不良反应。若出现恶心、呕吐、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入院初及病情最危重时,随时观察病情,每15分钟记录一次体温、血压、脉搏、呼吸、意识面色、瞳孔、尿量等变化。病情稳定或好转时,每30分钟记录一次;病情恢复期,每1小时记录一次,总结24小时液体人出量。由于毒痢在发病24小时内,随时可发生病情突然恶化。需密切观察病情,发现变化及时处理。
家属需加强患儿心理护理,因病情严重期间,易引起患儿烦躁、心理受创。所以,此时需家属积极开导且细心关爱患儿。
小儿中毒性痢疾无有效的早期筛查手段,其预防主要是加强卫生教育,改善家庭卫生环境,采取综合性的预防措施。
家长要加强卫生教育,培养儿童饭前便后洗手,不饮生水,不吃不洁的变质食物的卫生习惯。
搞好家庭卫生,经常灭蝇。
病儿的尿布和衬裤要煮过或用沸水浸泡后再洗,预防疾病传播。
4296点赞
[1]江载芳,申昆玲,沈颖.诸福棠实用儿科学.全2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1039-1043.
[2]桂永浩,薛新东.儿科学[M]第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514-516.
[3]段恕诚,刘湘云,朱启镕.儿科感染病学[M].上海科学技木出版社,2003:341-356.
[4]吴梓梁.小儿内科学[M]第9版.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909-911.
[5]申昆玲,黄国英.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235-238.
[6]李国华,小儿内科学·高级医师进阶[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6:500-503.
[7]王卫平,孙锟,常立文.儿科学[M]第9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314-316+344.
[8]吴敏.儿科护理常规[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39.
[9]王筱慧,张玲娟.现代临床内科护理学[M].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665.
[10]赵海霞,王云霞,朱国超,周斌,郭建强,侯士明主编;王华兵,徐玲文,常琦,刘学威等副主编.实用急危重症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6):471.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