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崩亦称崩中、暴崩,是指妇女不在经期而突然出现阴道大量出血的妇科疾病。中医认为主要是由于劳伤过度、气虚下陷、统摄无权所致;或因暴怒伤肝,肝不藏血,经血妄行而发为血崩;也可能是由于素体热盛,复感热邪或恣食辛燥之品,积热化火,热迫血行而发病;另有经期产后,余血未尽,瘀血内阻所致。主要表现为阴道的大量出血,血色鲜红不能自止。本病发病急,如不及时治疗可产生严重的危害,甚则危及生命。
由于素体虚弱或饮食失节、劳倦过度等损伤脾气,导致中气不足,冲任不固,血失统摄,遂致经行量多。
由于素体阳盛或恣食辛燥、感受热邪等迫血妄行,遂致经行量多。
由于素性抑郁或忿怒过度,气滞而致血瘀或经期产后瘀血未尽,感受外邪,或不禁房事,导致瘀血内停,瘀阻冲任,血不归经,遂致经行量多。
血崩的主要发病机制是冲任不固,经血失于制约而致血量多。可因感受外邪、久病劳倦、情志过极、饮食不节、热病伤阴等,导致冲任失调,气血不受约束而出现的血不归经、血溢脉外的表现。好发于久病气血虚弱者、不节房事者、产后邪毒感染者。
外邪侵袭,损伤脉络,导致冲任气血失调,其中以感受热邪、湿邪为主。
久病损伤机体正气,伤及五脏六腑,导致气血亏虚,气虚不能摄血,血溢脉外,出现异常出血的现象。
长期郁怒伤肝,气郁化火,肝不藏血,经血妄行则容易出现血崩。
平素饮食不节,过食辛辣刺激之物,体内生湿生热或损伤脾胃,热伤脉络,血脉受损,也会出现血崩。
热病阴津耗伤,阴虚火旺,扰动血室,迫血妄行或久病伤阴,瘀血内阻,血行不畅,血不循经同样会出现血崩。
导致血崩的病因虚实夹杂,若饮食习惯较差,过食辛辣,加重脾胃正气的损伤,会导致血崩症状的加重。
对于经期的女性,一定要慎用活血的药物,避免导致出血的加重产生严重的并发症。
不良的情绪刺激会导致血崩的提前或者症状的加重,要养成乐观的心态,积极治疗疾病。
血崩好发于中老年女性人群,年老患者正气逐渐虚弱,肾气衰败,外邪容易侵犯机体。
好发于久病、大病伤及气血,冲任气血失于制约的年轻女性。
气血虚弱,机体抵御外邪的能力下降,容易伤及血脉,出现血崩。
过劳伤精耗气,肾气虚弱,不能制约经血,血溢脉外出现暴崩的现象。
产后气血虚弱,若防护不妨,造成邪毒感染,损伤血脉,也会出现血崩的现象。
血崩的临床表现主要是阴道的出血量突然增多,绝大数患者发病时会出现一系列的伴随症状,如腹痛、阴道少量的出血、乏力、饮食减少等。也有一部分患者前期并没有伴随症状的发生,突然出现阴道的大量出血,不能自止为主要表现。
暴崩下血,血色淡质稀,面色晄白或虚浮,神疲乏力,动则气短,查舌胖嫩质嫩有齿痕,脉细弱或芤迟。
突然血出如崩,量多,血色深红或有臭味,伴有头晕面赤、烦躁、口渴、心烦燥热,查舌红苔黄,脉滑数或弦。
血出淋漓不断,或猝然出血量增多,夹有血块,血色紫暗,小腹疼痛拒按,查舌暗红有瘀点,脉沉涩或沉紧。
血崩若治疗不及时,造成病情拖延,损伤气血,导致气血虚弱,容易出现贫血的后遗症。
若出血量较大,短时间血液迅速丢失,不能有效补充血容量,造成重要器官和组织血液灌注量不足,可能会出现休克的现象。
血崩治疗不及时,短时间内的大量出血可能会造成患者死亡。
血崩的治疗应该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及病变脏腑,结合证候的虚实及病情的轻重进行辨证施治。当出现阴道不规律出血时要及时前往中医科、急诊科就诊。
若阴道出血量较少,出血不规则,建议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以明确治疗方案。
若出血量增多,持续不能缓解时,同时出现其他伴随症状的发生,此时建议及时就医。
若出血量突然增加,血不能自止时,切记不可耽误,要立即就医。
大多数患者优先考虑前往中医科进行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贫血、休克等,要根据不同病情前往相应科室就诊,如急诊科、妇产科等。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阴道出血是断断续续的还是持续的?
目前的主要症状是什么?
是否存在乏力、头晕等伴随症状?
既往有无其他疾病?
平素月经是否规律?出血是否正常?
首先要化验血常规,判断出血的严重性和失血情况,为下一步治疗提供依据。如出现严重的贫血,如血红蛋白含量在60g/L以下,此时要输注血液制品以快速补充血容量;若血常规化验正常,一般说明失血量较小。
发生血崩时,一定要化验凝血指标,用来判断止血功能是否正常,若凝血指标异常,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容易出现大出血的现象,必要时需要抗凝治疗;若凝血时间正常,可以进一步完善其他相关检查。
血崩的患者往往会伴随剧烈的腹部疼痛,此时要及时行妇科彩超检查,明确出血的具体部位,针对不同的部位进行止血。同时进行妇科彩超可以排除其他妇科疾病,如子宫肌瘤、子宫内膜癌等。
根据疾病的临床表现、舌脉表现、实验室检查等一般可以明确诊断。
气虚型患者主要根据暴崩下血,血色淡质稀、面色晄白、乏力,动则气短,舌淡脉细弱等特点可诊断。
血热型患者主要根据出血量多,血色深红,伴有头晕面赤、烦躁口渴、舌红苔黄脉滑数等特点可诊断。
血瘀型患者主要根据出血量多,血色紫暗,夹有血块,小腹疼痛拒按,舌暗红脉沉涩等为诊断要点。
三者与血崩均是以月经经量增多为主要症状的妇科疾病,但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和月经先期均有一定的发病规律,随着月经的结束出血逐渐恢复正常。而血崩一般出血量较大,出血往往不能自行停止,没有规律性。
异任妊娠与血崩都可能会出现持续不止的阴道出血,但异位妊娠常常会出现剧烈的腹痛,异位妊娠属于妊娠期疾病,通过妇科彩超、血HCG(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化验等均可以鉴别。
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息肉和子宫肌瘤等疾病均可以出现不规则的阴道出血,容易和血崩相混淆,通过盆腔B超、MRI、宫腔镜、宫颈细胞涂片或宫颈组织病理学检查等可以发现病变组织,根据临床症状及检查一般容易鉴别。
治疗上主要以调理冲任、止血为原则。气虚型血崩以益气固本、健脾止血为原则;血热型血崩以清热凉血为治则;血瘀型患者以活血化瘀、凉血止崩为原则。
若血崩出血量过大,出现休克的并发症时,应该输血,迅速补充有效循环血量,维持微循环灌注,改善休克的症状。
气血虚弱的患者为首选方剂,对于实证、热证的患者不宜使用。
适用于气虚不能摄血的患者,同时伴有中气下陷的症状,对于实、热证以及瘀血阻滞的患者禁用。
血热型患者可以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方剂,由于用药较为寒凉,对于脾胃虚寒导致的血崩,不宜使用,避免出现出血量的增多。
对于瘀血阻络、损伤脉络、血不归经的患者为首选,而出血量过多、质清稀的患者则禁止使用。
对于器质性妇科疾病导致的血崩,如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增厚等,可以通过手术治疗的方式来减轻症状。
血崩轻症患者经过及时、规律的治疗,一般来说预后较好,在一定的疗程后症状可以逐渐恢复正常。重症患者需要长时间综合的治疗,恢复时间较长,延误病情时预后不佳。
一般可以治愈,极少数病情较重的患者难以治愈。
治疗及时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时才可危及生命。
血崩的患者在饮食上应该注意营养均衡,忌食生冷寒凉、辛辣刺激之品。
忌食辛辣之品,辛辣之物容易耗伤气血,加重血崩的症状。
忌食生冷寒凉的水果,对于属脾胃虚寒证型的患者,过食生冷寒凉之物,会加重脾胃正气的损伤,不宜服用。
血崩气血亏虚的患者应该增加益气养血之品的摄入,如红枣、黑枸杞、红豆、猪肝等食物,长时间服用可能会起到改善症状的效果。
血崩患者的日常护理主要以保证足够的休息,避免劳累为主,同时应该保持外阴部的干燥、清洁,天气过冷时应该注意保暖,其次要保持乐观的心态,避免不良情绪的长时间刺激。血崩的患者一定要遵从医嘱,进行规律的治疗,持续用药。
根据患者不同的临床表现,辨证施治,选择合适的方药进行对症治疗,指导病人正确服用。
注意外阴部清洁,避免剧烈的运动,出血期间不能进行性生活,以免加重出血的症状。
血崩的患者一定要遵从医嘱,进行规律的治疗,持续用药,加减药物时需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用药期间要严密监测出血的具体情况。若出血量增多不能自止时,一定要及时前往医院进行就医。
由于导致血崩的原因较为复杂,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改正不良的生活方式,及早改善体质,对于预防疾病发生或避免疾病进一步加重均有重要的意义。
要减少不洁的房事以及过度的流产,避免损伤冲任、精血,导致血崩疾病的发生。
要根据气候环境的变化,减少外界环境的刺激,避免外邪侵袭,损伤气血。
养成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忧思郁怒或七情过极,五志化火,损伤冲任而发为血崩。
血崩的患者不宜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导致统摄失职或生化不足而导致疾病的加重或者并发症的出现。
4156点赞
[1]方平惠,程红.浅析傅青主女科血崩辨治特色[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31(05):7-8+24.
[2]王荣,黄晶,吴效科.崩漏的中西医结合护理[C].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2015全国中西医结合月经病专题学术会议论文及摘要集.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2015:339-340.
[3]倪伟.内科学[M].第3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7.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