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肺吸虫病是指肺吸虫侵入人体后,移行至脑组织后所致的一种脑部寄生虫病。肺吸虫在脑内的不断移行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的机械性损伤,其代谢产物可引起一系列的免疫病理反应,主要表现为头痛、瘫痪和癫痫发作。
虫体刚侵犯颅内或刚从囊肿样病变中传出所致,起病较急。
虫体在颅内停留较久后,出现圆形或卵圆形囊肿型肉芽肿所致。
虫体离去或死亡较久后,病变纤维化所致。
虫体侵入脊髓所致,较少见。
脑肺吸虫病的病因主要为肺吸虫感染,进入人体内的肺吸虫移行进入并寄生于脑内造成机械性损伤,其代谢产物则引起一系列免疫病理反应。主要的感染方式为食用肺吸虫感染的食物和水。
有生吃或半生吃溪蟹、蝲蛄的习惯,如腌蟹、醉蟹、烤蝲蛄、蝲蛄酱、蝲蛄豆腐等,这些烹调方法不能完全杀死其中的肺吸虫幼虫,从而导致感染。人也可因生食含有肺吸虫幼虫的肉或肉制品而感染。溪蟹、蝲蛄等中间宿主死后,幼虫脱落到水中,若生饮流行区含幼虫的水也可导致感染。
身体本身患肝炎及糖尿病等疾病者,由于自身体质差,免疫功能较低下,易被感染。
喜欢生食或喜欢饮用生水,会导致致病幼虫更易进入人体,易被感染。
脑肺吸虫病是一种传染病,是人畜共患病,在世界上的分布以亚洲地区为最多,并以中国为主。日本、朝鲜、韩国、俄罗斯、菲律宾、马来西亚、越南、老挝、泰国、印度均有病例。在非洲、南美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报道。中国除西藏、新疆、内蒙古、青海、宁夏未见报道外,目前至少有27个省、市、自治区有本病的报道。本病多见于丘陵或山岳地带,近年来,由于带有病原虫的虾蟹逐渐流入城市,城市发病率逐年增高。
经食物和水传播。
由于儿童及青少年抵抗力较低导致容易感染。
由于生食会使致病幼虫更易进入体内导致容易感染。
由于更易接触到致病幼虫导致容易感染。
脑肺吸虫病的典型症状为头晕、头痛、偏瘫、癫痫等,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根据病变位置的不同,可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共济失调、精神异常、下肢麻木等症状。
起病急,表现为头痛、呕吐、颈项强直、Kernig征阳性。常伴有出血症状。
虫体在脑内长时间停留后出现,颅内压升高,出现剧烈头痛、呕吐、恶心。患者可伴有局灶性脑损伤,出现运动及感觉功能的障碍,如下肢麻木、瘫痪。
精神异常、智力减退、癫痫部分性发作或全身性发作、偏瘫、感觉障碍、抽搐、惊厥。
早期下肢麻木、刺痛或伴有腰痛,继之出现一侧或双侧下肢瘫痪、尿便失禁等脊髓压迫症状。
脑肺吸虫容易并发一些其他类型的肺吸虫病,主要有胸肺型肺吸虫病、腹肝型肺吸虫病、皮下型肺吸虫病。
胸肺型为肺吸虫寄生于胸肺部所致,最常见,以咳嗽、胸痛、咳出果酱样或铁锈色血痰等为主要症状。当虫体在胸腔窜扰时,可侵犯胸膜导致渗出性胸膜炎、胸腔积液、胸膜粘连、心包炎、心包积液等。
腹肝型为肺吸虫寄生于腹部所致,表现为腹痛、腹泻、大便带血等症状,腹痛部位不固定,多为隐痛。也可引起腹部器官广泛炎症、粘连、偶可引致腹膜炎及腹水。虫体侵及肝脏时可引起肝损伤或肝肿大。
皮下型为肺吸虫寄生于皮下所致,主要表现为皮肤表面包块,包块大小不一,大多为1~3cm。 表面皮肤正常,肿块触之可动,常呈单个散发,偶可见多个成串,多呈游走性。
多见于脑膜脑炎型肺吸虫病,虫体刚侵及颅内或刚从囊肿样病变穿出时损伤蛛网膜,造成出血。
脑肺吸虫病还可并发颅内高压,主要由于虫体在脑内大量繁殖,造成颅内容物的总容积增加,导致颅内压力增高并超出其代偿范围,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等。
癫痫主要是由虫体在脑内移行造成的脑损伤,及其代谢物造成的免疫病理损伤引起脑神经异常放电所致。
脑血吸虫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改善症状和预防并发症极其重要,尤其对于流行区人群(如居于丘陵及山岳地区的人群),要及时进行痰检或粪检及相关的免疫学检查。对于有疑似有脑肺吸虫病临床表现的患者更应该及时就诊,以明确诊断。
对于流行区人群,痰检和粪检是非常有必要的。无论是否是流行区人群,一旦痰检或粪检中出现虫卵,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在痰检或粪检中出现虫卵,并出现头痛、发热、头晕、恶心、呕吐、偏瘫、癫痫、视力下降,高度怀疑脑肺吸虫病时,应及时就医。
已经确诊脑肺吸虫病的的患者,若出现精神异常、运动或感觉障碍,甚至昏迷时,应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神经内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胸肺型肺吸虫病、腹肝型肺吸虫病等,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如呼吸内科、消化内科等。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是否居于丘陵或山岳地区,或去过这些地区旅游?
是否生食过溪蟹,蝲蛄等水产,或喝过生溪水?
是否食用或接触过野生动物?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头痛、头晕、呕吐等)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血痰、腹痛、便血、精神异常等症状)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取患者痰液、粪便离心沉淀后镜下观察或直接取患者脑脊液镜下观察,是诊断该病的主要依据。
主要包括皮内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循环抗原检测。皮内试验阳性符合率高达95%,但只能说明有过肺吸虫感染,主要用于脑肺吸虫病的过筛检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具有90%敏感性和100%的特异性,是目前普遍使用的检测方法。循环抗原检测具敏感性高和可考核疗效的优点。
头颅影像学检查可见囊肿,包括头颅CT检查和头颅MRI检查。
血常规可检测出患者是否出现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血沉加快的现象。
处于流行地区或有生食或半生食溪蟹、蝲蛄或饮生溪水史。
痰检、粪检或脑脊液检查发现肺吸虫虫卵。
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持续增高且排除其他寄生虫感染。
肺吸虫皮内试验、血清或脑脊液抗体及循环抗原检测阳性。
脑部影像学检查显示异常。
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癫痫发作及其他神经系统表现。
因为渗出增多,可致颅内压升高,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如绦虫、血吸虫也会在脑内繁殖,导致颅内压增高,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表现。
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表现,但是脑肿瘤主要好发于老年人。
如结节性硬化、多发性硬化等非感染性炎性疾病,也可在影像学上有与该病相似的表现。
本病目前多采用药物驱虫治疗。对于药物治疗后病情继续恶化或病情较为严重者,采用手术治疗去除活虫,防止病情恶化;对于症状较为严重者,可采用相应的对症治疗方法。
广谱抗寄生虫药物,广泛用于治疗各种吸虫病、囊虫病和包虫病等, 也是治疗脑肺吸虫病的首选药物, 疗效高, 且不良反应轻。严重心、肝、肾病患者及有精神病史者慎用。
治疗肺吸虫病疗效满意, 但对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的肺吸虫病治愈率较低。对伴有肝、肾、心脏疾病者及妊娠期病人应禁用。
对肺吸虫病有良好疗效,毒性极低,且具有剂量小、疗程短的优点。但是三氯苯达唑治疗肺吸虫病病例不多。
开颅手术治疗指征为病变较大、重症高颅压、已经形成包囊或囊肿者及用药后病情继续发展者。手术方式的选择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在开颅时如穿入囊肿则可抽得灰黄色稠厚“脓液”,“脓液”大多无细菌感染,但有大量虫卵,手术应将囊肿和周围的病理组织整块切除;若纤维化形成肉芽肿或钙化,应将肉芽肿或钙化组织切除;若病变位于重要功能区,应切开囊壁,吸出囊内容物,并取出所有成虫或虫卵,防止复发;对于多发小病灶,当颅内压增高而威胁生命时,则行一侧或双侧颞肌下减压手术。术后常规处理与一般开颅手术相同,术后应继续服用药物2个疗程。
治疗期间有癫痫发作者应给予抗癫痫治疗,如使用卡马西平、拉莫三嗪等药物,防止癫痫发作对患者造成不可逆的脑损伤。
颅内压较高者应适当给予脱水剂和地塞米松针,这样不仅可以降低颅压以预防脑水肿,还可以减轻神经系统症状。
脑肺吸虫病的临床治疗有较好的疗效,症状较轻、及时治疗的患者可以得到治愈,重症患者及时治疗后可以改善预后,且能阻止病情恶化。
大部分脑肺吸虫病可以治愈,部分重症患者可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
脑肺吸虫患者如果症状较轻,治疗及时,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脑肺吸虫病治疗出院后,1个月后到门诊进行复查,如恢复效果较好,6个月后再到门诊复查一次。
脑肺吸虫病患者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多吃蔬果,合理搭配膳食,注意营养充足,避免食用不熟的食物和饮用生水。
忌生食或半生食溪蟹、蝲蛄及其制品。
忌饮用生水。
避免过热、过坚硬、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宜清淡、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术后膳食宜均衡,多食蔬果,多饮水。
脑肺吸虫病患者的护理以促进患者脑功能恢复正常为主,注意饮食清洁卫生,加强术后护理,促进疾病早期治愈。
了解各类驱虫药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并正确服用。
脑肺吸虫病的症状较多,面对不同的症状表现,应及时采取相应的临床护理措施。
若患者进行了开颅手术,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血压、意识等变化,患者卧床静养一段时间后可进行适度活动。
复诊时进行粪检或痰检,检测是否有虫卵,进行相关免疫学检查,检测是否存在肺吸虫的抗原或抗体。
用药期间要注意观察患者有无不良反应,如轻微头昏、恶心、呕吐、胸闷等,并且定期检测患者肝功能。在用药阶段遵医嘱予以保肝治疗,防止肝功能异常。
脑肺吸虫病为传染病,其预防措施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即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建立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对预防疾病发生或避免疾病进一步加重有重要意义。
脑肺吸虫病的早期筛查方法为皮内试验,其阳性符合率高达95%,宜作为常规的筛查方法,但仍有有漏诊或误诊的可能性。皮内试验阳性,建议进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或循环抗原检测进一步诊断。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食物尽量煮熟食用,特别是溪蟹,蝲蛄等一些水产,不饮用生水。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随地大便或吐痰,防止虫卵从体内排出,污染水源。
儿童在户外活动时,应避免接触可携带肺吸虫的生物,如避免接触溪流中的溪蟹、蝲蛄等。
4369点赞
[1]诸欣平,苏川.人体寄生虫学[M].第九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洪晓军.神经内科学.高级医师进阶[M].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6.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