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肥厚性胃炎是良性增生性胃病的一种,指胃黏膜过度增生而使胃壁广泛增厚的疾病,属于特殊类型的慢性胃炎或胃病。本病病因目前尚不明确,且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症状轻者一般无需治疗,症状严重的患者需根据情况选择药物或者手术治疗,大部分患者经过治疗后预后良好。
根据大体的病理表现,疾病可以分为弥漫型和局限型。
病变范围从贲门纵行至幽门。胃增大、柔软,胃黏膜表面覆盖较多的黏液,胃黏膜的正常结构消失,代之以巨大的增生肥厚的皱襞,形似大脑的沟回,黏膜表面可有糜烂或出血。
好发于胃底、胃体、胃大弯处。黏膜皱襞呈局限型增生,形似脑回并形成结节突入胃腔,与正常黏膜之间界限清楚。病变以胃黏膜的过度增生肥厚为主,一般仅局限于黏膜层,不往深层如肌层、浆膜层浸润。
巨大肥厚性胃炎的发病原因目前尚未确定,可能的致病因素包括化学刺激、变态反应、病原体感染、遗传因素、激素紊乱、内分泌失调、自身免疫异常等。
本病至今病因不明,目前推测主要可能是与以下方面原因相关,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遗传易感性,曾出现双胞胎和多组家族性巨大肥厚性胃炎感染的病例,提示本病可能有遗传易感性,但其遗传特点和基因定位尚不明确。
先天畸形或由化学、热、酒精、烟、碱食物因子毒素的刺激作用。现研究多认为在多种刺激因素的作用下,胃黏膜局部的转化生长因子α表达过度,使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信号传导增强,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自身免疫异常:既往曾有部分患者应用糖皮质激素效果确切,可能是通过抑制自身免疫反应达到效果。但目前该机制仍不清楚,且仍有较多患者激素使用无效。
幽门螺杆菌感染:此病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阳性率可达75%,根治性治疗后症状可缓解,部分可治愈。
病毒感染:如儿童巨细胞病毒感染。
儿童患者的发病可由于巨细胞病毒和疱疹病毒感染所致,有人统计约有1/3的巨大肥厚性胃炎的患儿合并巨细胞病毒感染。部分难治性巨大肥厚性患儿经过抗病毒治疗后可明显好转。
发病可能与有幽门螺杆菌抗体造成的免疫损伤有关。
巨大肥厚性胃炎是一种罕见的慢性病,病程2个月至22年不等,平均2年。
本病多见于30~60岁的男性,男女比例3~4:1,偶可见于儿童,儿童多呈良性经过,病程有自限性,典型的病例在数周内完全恢复。
可能与男性常常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比如吸烟、饮酒、熬夜、进食不规律、喜食烧烤类、油炸类食品等。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巨大肥厚性胃炎的发病率较正常人明显升高。部分幽门螺杆菌阳性的病人通过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可以达到疾病缓解的目标。
巨大肥厚性胃炎的症状不具有特异性,常见的有腹痛、恶心、呕吐以及腹胀、纳差等其他消化不良的表现。部分患者还可有消化道出血和全身症状。
一般有上腹痛、饱胀不适、纳差、恶心、呕吐等消化不良的症状,原因是胃腺黏液细胞增生,分泌胃酸和胃蛋白酶的细胞减少,息肉样的皱襞堵塞幽门可发生呕吐。临床上极易将其与慢性胃炎、胃溃疡、胃癌等疾病相混淆而误诊。
因病变的黏膜可有出血点和糜烂,甚至溃疡,巨大肥厚性胃炎患者常有黑便和呕血。少数病例可出现急性大出血,出血的原因为胃黏膜表面的糜烂或溃疡侵蚀大血管。严重的病人一次出血量甚至超过2500ml,出现失血性休克。
巨大肥厚性胃炎还有乏力、消瘦、贫血、低蛋白血症导致的下肢水肿等全身表现,以低蛋白血症为其特征。蛋白丢失的原因可能是胃黏膜中的胃腺过度分泌白蛋白,而白蛋白的重吸收却发生障碍所致。
巨大肥厚性胃炎与胃肠道恶性肿瘤有一定关系,其增生的腺体与癌细胞有移行,是癌前病变的一种,但其癌变率较慢性萎缩性胃炎低,约为10%~15%。
巨大肥厚性胃炎可能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观察发现可伴发溃疡性结肠炎,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可能与炎症介质和免疫调节因子相关。
巨大肥厚性胃炎患者出现反复呕吐,会导致水电质紊乱。
该症状为巨大肥厚性胃炎的显著特征,患者自身无法感知,可通过实验室检查明确诊断。
疾病加重的情况下,患者会出现极度消瘦、营养障碍等表现。
当患者出现反复上腹痛、黑便、贫血、消瘦等症状时,需及时就诊,当患者出现呕血、黑便等症状时,应立即就医。
对于一般人群应定期体检,筛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尿常规、粪便常规等项目,若发现有低蛋白、贫血、失血的情况,需在医师的指导下进一步完善检查。
发现腹痛、恶心、呕吐等胃部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需考虑到巨大肥厚性胃炎的可能。
若出现黑便、贫血、消瘦、双下肢重度水肿,及进食困难、剧烈的恶心、呕吐,应立即就诊。
患者一般优先考虑到消化内科就诊。
若患者症状较重,有梗阻和失血的表现,如剧烈的恶心、呕吐、持续的黑便,可到胃肠外科就诊。
目前主要有什么不舒服?
有没有腹痛?腹痛时间有多久了?是持续性的还是间断发作?
有没有恶心、呕吐?呕吐的胃内容物是什么颜色的?
有没有双下肢水肿、全身乏力等症状?
既往有什么胃肠道的疾病吗?
有没有自行服用过什么药物?疗效如何?
肝功能中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常显著降低,临床表现为难以纠正的低蛋白血症。
基础胃酸检查pH值呈中性或偏碱性,而肌肉注射五肽类胃泌素后pH值仍为7~8。主要因为胃体黏液细胞化生,取代主细胞和壁细胞,导致胃酸分泌减少。胃液内的蛋白含量显著增加,可达到9.1g/L(正常为1.7g/L)。
粪便常规隐血试验常阳性,表明胃部有活动性出血。
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可出现减低,提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弥漫型上消化道钡餐透视可见增粗肥厚的胃黏膜,排列紊乱、迂曲增多且较广泛、呈连续性,巨大的黏膜皱襞多沿胃大弯延伸,界限不清,增粗的黏膜仍有移动性和可变性,胃壁柔软、蠕动稍减弱。局限型病变常表现为肿块样充盈缺损,病变区蠕动减弱,边缘欠光整,但胃壁柔软,皱襞形态随胃的充盈和压迫程度不同而发生改变,较易与恶性肿瘤鉴别。
镜下可见胃黏膜皱襞明显增粗,迂曲,形似脑回,皱襞表面可见充血、水肿、糜烂或出血,可呈大小不等的结节状或息肉状,病变有时可累及胃窦部。向胃腔内充气后,曲折蜿蜒的胃皱襞仍不能展开,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指标之一。
活组织检查发现胃腺上皮细胞高度增生,即可确诊本病。组织学改变为黏膜层增厚,黏液细胞增多,胃小凹增生延长、迂曲,伴有囊样扩张,腺体萎缩。需注意本病的胃黏膜极其肥厚,所取的活检标本不宜太浅、太少。
部分病人可采用CT帮助诊断,其表现有:
黏膜皱襞明显粗大、星指状、脑回或息肉状,皱襞间隙较规则,少部分不规则,但间隙基底部的胃壁基本正常。
胃的浆膜面光整。
病变以弥漫型多见,尤以胃底、胃体部大弯侧明显。
胃皱襞厚度随胃的充盈程度而改变是特征性的表现。
可见到胃壁明显增厚,以黏膜层增厚为主。
本病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影像学检查提示胃黏膜皱襞粗大、低蛋白血症和组织学表现胃小凹上皮增生是本病的特征性表现,出现上述三联症可诊断本病。
本病临床较为罕见,症状不典型,极易误诊,需与引起胃黏膜皱襞粗大的疾病相鉴别。
浸润性生长的胃癌呈皮革表现,胃黏膜皱襞粗大,可有不规则的前溃疡,胃壁僵硬,蠕动消失,胃腔明显缩小,充气不能撑开。
胃恶性淋巴瘤胃镜下以弥漫浸润性多见,胃壁增厚、胃腔狭窄、皱襞粗大、组织脆弱、易出血,有多发糜烂溃疡,溃疡大而深,表面覆盖污秽白苔。组织学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巨大肥厚性胃炎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的确切有效的治疗措施。症状不明显者可无需治疗,需定期随访。对于轻症和早期的患者,多采用保守的治疗措施,包括对症、抗幽门螺杆菌、保护胃黏膜等治疗。症状严重者多采用手术治疗,外科手术切除仍然是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
本病治疗主要包括休息、营养支持和对症处理,对有明显低蛋白血症和贫血的患者,适当补充白蛋白和浓缩红细胞,注意维持机体酸碱平衡,纠正电解质紊乱。
多采用更昔洛韦静脉滴注,药物过敏者禁用。对于病情严重或者病程迁延不愈的患儿,抗病毒治疗可使之获益。在以下情况下需进行抗病毒治疗:
免疫抑制状态的患者合并巨细胞病毒感染。
免疫系统尚未成熟的新生儿患者。
经过2周支持治疗仍未好转的患者。
建议采用四联方案,如经典的“奥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枸橼酸铋钾”,疗程10~14天。药物过敏者需在医师指导下更换药物方案。
对于高胃酸分泌者,应酌情使用抑酸剂如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或者H2受体拮抗剂雷尼替丁等,若消化不良症状明显,可加用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片。对于频繁呕吐者给予胃肠减压治疗。
对于病情迁延不愈或严重低蛋白血症或消化道出血的病人,可以考虑手术治疗,若胃镜及活组织检查不除外与胃癌共存者,应选择手术治疗。手术可以彻底的切除病变部位,还有助于明确诊断。对于病变局限者选择胃部分切除术;对病变弥漫者应进行胃大部切除或全胃切除术。目前认为胃大部切除后发生吻合口瘘的危险性增高,且留有残胃,可能会导致疾病的复发或癌变,故全胃切除优于大部切除。同时为避免围手术期的营养不良,应注意营养支持。
通过输血可以改善贫血严重者的情况。
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饮食,如肠内营养液。
巨大肥厚性胃炎预后一般,少数病人及儿童患者常可自行缓解,部分演变成其他类型的胃炎如慢性萎缩性胃炎,有的长期迁延不愈,约有10%~15%的病人可发生癌变,后两者均需及时手术治疗。
部分患者手术或药物治疗可以治愈,极少的恶变、晚期患者无法治愈。
本病一般不影响寿命,合并有恶变的患者可降低预期寿命年。
少数症状较轻的病人常无需特殊治疗,但需密切监测病情变化,3~6个月复查一次胃镜,随着病情的稳定,逐渐延长复查的周期。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停药一月后需复查相关指标,明确根除情况。手术的病人根据病理情况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化疗或综合治疗,术后一个月需至医院随访观察。
巨大肥厚性胃炎患者应少食多餐,选择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易消化的饮食,避免摄入刺激性食物。术后患者应先禁食,逐渐过渡到流质饮食。
胃酸低的患者,食物应完全煮熟后食用,以利于消化吸收,并进食刺激胃酸分泌的食物,如肉汤、鸡汤等。
高胃酸者应避免进食酸性、多脂肪的食物,如柠檬、西红柿、肥肉、奶酪等。
术后应禁食,在肛门排气后可先给予流质饮食,如米汤、青菜汤、水果汁等。若进食后无明显恶心、呕吐,排气后三天可予以半流质饮食,如稀饭、蛋羮、面条、藕粉等。
巨大肥厚性胃炎的患者应加强护理,以达到改善症状,缓解病情,避免疾病迁延不愈的目的。主要包括一般护理、用药护理、病情观察、心理护理等方面。
注意饮食的情况,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保证进餐环境的清洁、空气新鲜和温度适宜。避免在进餐中讨论重要的事情和争吵等不良刺激,以免影响食欲。鼓励患者晨起、睡前、进食前后刷牙、漱口以保持口腔清洁,促进食欲。
注意生活规律,避免过度疲劳,应劳逸结合。急性发作期应注意休息,保证环境安静、舒适,采取合适的体位以减轻腹部不适。注意腹部保暖缓解腹痛。
禁止服用对胃黏膜有刺激的食物、药物。
对于常用的药物应详细了解药效、药物的禁忌、服用的方法和药物可能的副作用,一旦出现不适症状及时通知医生。
应注意严密观察患者的症状,如腹部不适、恶心、呕吐等有无改善或复发,定期测量体重,检测血红蛋白、粪便常规等检查,以了解病情的变化。
患者不适的症状如反复出现,因其不了解病情可出现焦虑、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应及时向患者讲解疾病的有关知识,多加劝慰,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合并恶性病变的情况,应注意避免在患者面前讨论病情。
巨大肥厚性胃炎有一定恶变的可能,应提高对疾病的重视程度。通过远离诱发因素、改善生活方式,达到预防疾病发生的目的。
应重视常规体检,密切关注血常规、肝功能、粪便常规等指标。出现胃部不适,应尽早完善X线钡餐造影、胃镜等影像学检查。
体检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应进行系统规范的治疗,药物使用注意足量、足疗程,以达到根除细菌的目的。
戒烟、酒,避免不良理化因素、毒素的刺激。
4037点赞
[1]陈灏珠,林果为.实用内科学.第14版 下册[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1914.
[2]葛均波,徐永健,王辰.内科学.第9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357.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