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瘤样肉芽肿是一种发生在淋巴结外,以血管为中心,伴血管损伤的淋巴增生性疾病。可累及多个系统,是血管炎和肉芽肿的一种少见类型。主要累及肺脏,也可累及肺外的组织,其最后确诊需要活检病理检查。目前来说,淋巴瘤样肉芽肿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在病程的早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也可以应用激素与免疫抑制剂联合治疗,比单用激素治疗效果更好,本病预后与肺和肺外部位受累程度以及组织学分级相关,多预后不良。一旦神经系统受累,病死率高达80%以上。
依据病损中一种特殊细胞的数量和组织坏死程度,本病可分为Ⅰ级、Ⅱ级和Ⅲ级,分级越高,预后越差。参考世界卫生组织(WHO)淋巴组织肿瘤分类标准,根据EB病毒阳性的不典型B细胞的数量以及坏死组织的多少,分为3个病理级别。Ⅰ级病变含有少数或者无EB病毒阳性细胞(每高倍视野少于5个),通常缺乏坏死,可认为是良性病变;Ⅱ级病变有散在EB病毒阳性细胞(每高倍镜5~20个),存在灶状坏死组织,不广泛存在,认为是交界性病变;Ⅲ级病变存在大量EB病毒阳性细胞(每高倍镜下大于20个),存在大量坏死组织,为肿瘤性疾病分类。
淋巴瘤样肉芽肿的具体发病原因和危险因素尚不明确。EB病毒感染者、干燥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结节病等患者好发此病。
淋巴瘤样肉芽肿该病具体病因尚不明确,目前临床认为,淋巴瘤样肉芽肿由EB病毒感染和各种因素所致的免疫抑制状态联合引发。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内源性T细胞缺乏及免疫抑制剂应用等。
淋巴瘤样肉芽肿该病比较罕见,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中年人为多见,男女发病比例约为2∶1,大约有70%病例在3年内死亡。本病50%病例可波及皮肤,四肢可见红斑性、斑疹性或小斑块样损害。
超过90%的健康人群存在EB病毒感染,并且这种感染将持续终生。EB病毒感染与多种恶性肿瘤相关。
淋巴瘤样肉芽肿患者常常伴有自身免疫性或系统性疾病,如干燥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结节病、抗合成酶综合征、胆汁性肝硬化、溃疡性结肠炎和淋巴造血系统疾病等病。年龄较小的病例多合并遗传性或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另有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相关性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报道。
长期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者也是易感人群。目前已知可致淋巴瘤样肉芽肿的免疫抑制剂主要包括甲氨蝶呤、硫唑嘌呤等。
淋巴瘤样肉芽肿的表现缺乏特异性,多表现为全身症状、肺部症状、神经系统损害、皮肤损伤。部分患者可有肝大、肝功能衰竭。可并发呼吸困难,因大咯血而死亡,也可发生肺叶支气管部分阻塞、失语、轻偏瘫、失明等并发症。
呼吸道症状常为主诉,患者大多有咳嗽、咳痰、呼吸困难或气喘、胸痛等。肺部受累是本病最常见的早期表现,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消瘦,少数患者也可只有肺部X线异常而无临床症状。肺实质大片破坏引起呼吸衰竭也是本病的主要死亡原因。本病发生呼吸道受累的范围一般不大,但有时也以呼吸道病变为主要临床特征,表现为阻塞性细支气管炎。
神经系统表现有周围神经病、脑神经麻痹和各种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神经系统受累时可出现失语、头痛、感觉异常、偏瘫、共济失调、精神错乱、抽搐等。可发生于肺病变以前、中间、甚至肺部病变缓解时。周围神经病变多为非对称性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可累及脑和脊髓的任何部位,周围神经受累出现下肢感觉异常。可发生在其他系统病变出现之前。
皮肤受累时可大片浸润性红斑结节、溃疡,皮损可以先于肺脏受累2~9年出现。由于皮肤损害发生率高、活检容易以及病变的典型组织学所见,因此在疑诊淋巴瘤样肉芽肿时应仔细进行皮肤科检查。最常见的典型的皮损所见是红紫色斑疹、丘疹或为硬而隆起的皮下结节(有时发生溃疡),大小1~4cm,直径2~3cm,多位于肢体。
约半数患者有肾脏组织学改变但无临床症状。临床上明显肾脏受累罕见。
部分患者可有肝大、肝功能衰竭。少数患者有淋巴结肿大、脾大和腹水等肝大,也可为本病的早期表现。由于本病广泛浸润肝脏,可造成进行性肝功能衰竭,而死亡多数病例可出现淋巴结肿大,个别病例可出现巨脾并伴有淋巴瘤样肉芽肿浸润,可引起白细胞计数减少。
淋巴瘤样肉芽肿并发症最常见的为呼吸困难,可因大咯血而死亡,也可发生肺叶支气管部分阻塞,肺实质大片破坏引起呼吸衰竭也是本病的主要死亡原因。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可累及脑和脊髓的任何部位,可出现失语、轻偏瘫、失明、运动失调、截瘫等症状。
当患者出现咳嗽、呼吸困难、失语、偏瘫、皮肤受累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大多淋巴瘤样肉芽肿患者优先考虑去肿瘤科、呼吸科、皮肤科等就诊,做血常规、尿常规、X光、生化、免疫学检查和病理检查。需要与淋巴瘤、阻塞性支气管炎、肺转移性肿瘤、韦格内肉芽肿等病进行鉴别。
当患者出现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皮肤出现红斑结节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当患者出现偏瘫、共济失调、精神错乱等症状时应立即就医。
当患者出现呼吸症状如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可就诊于呼吸科。
当患者出现皮肤症状如红斑结节、溃疡等时,可就诊于皮肤科。
当患者需要切除病变时,可就诊于肿瘤科。
有没有患过自身免疫性疾病?
主要有哪些症状?(咳嗽、呼吸困难、皮肤受累等)
症状持续多久?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是否曾接受器官移植?是否曾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
少数患者有严重贫血,白细胞可升高或降低,淋巴细胞可增多,血沉加快。血沉可正常或增快。类风湿因子可阳性。类风湿因子常阳性,抗核抗体常阴性。可有贫血,白细胞减少或增多,淋巴细胞增高或降低。
一般正常,有时可见有轻度蛋白尿和白细胞。
当肝实质广泛受侵犯时,转氨酶可升高。
约半数患者可有IgG或IgM升高,细胞免疫试验多为阴性,类风湿困子、狼疮细胞、抗核抗体均为阴性。免疫球蛋白检查免疫球蛋白IgA、IgG可轻度增高。
主要在真皮浅层附属器周围有中性粒细胞浸润,还可见淋巴细胞、浆细胞和组织细胞,偶见异形淋巴样细胞,其核大、深染,形态不规则,可见不典型有丝分裂。
X线胸片所见依病变进展时期而不同,典型者表现为两肺中、下叶有多发性结节状阴影,大小不一,直径自数毫米至10厘米不等,1/3伴有厚壁空洞形成,20%左右仅为单侧肺结节阴影。少数表现为肺大片浸润性阴影,1/3可见胸膜腔积液,但肺门淋巴结不肿大。偶尔可见两肺呈弥漫性网状结节性和绒毛状肺泡浸润或呈多发性结节性病变。
临床上出现肺部病变,或伴随皮肤、神经系统病变,或伴肝、脾、淋巴结肿大时,要考虑到淋巴瘤样肉芽肿的可能。进一步可行胸部X线检查,如出现多发结节影伴空洞形成是重要的诊断线索,但必须经病理证实才能最后确诊。本病肺部病变极为常见,常为患者就诊的主诉,应引起重视。
该病也常见血管浸润及广泛坏死,但淋巴瘤样肉芽肿患者主要表现为纵隔增大、肺门淋巴结肿大以及肝、脾、浅表淋巴结肿大。典型淋巴瘤常伴浅表、肺门、纵隔淋巴结及肝脾肿大。浸润细胞常为单一种细胞。免疫过氧化物酶检查为单克隆免疫球蛋白。
由于肉芽肿病变破坏支气管壁及纤维增生而造成管腔狭窄或闭塞,可误诊为阻塞性支气管炎。必须取肺组织活检以排除阻塞性支气管炎。
肺转移性肿瘤也常可表现为肺部多发性结节,当尚未发现原发灶时应与淋巴瘤样肉芽肿鉴别。转移性肿瘤的结节常为圆形,边缘清晰、光滑,密度均匀,无空洞,一般无大片浸润影。而淋巴瘤样肉芽肿常表现为伴有空洞的结节形成,可见到肺大片浸润性阴影。病理上两者截然不同。肺转移瘤大多可查到原发灶,如肝、前列腺、乳腺等,伴有原发病灶的症状可资鉴别。
韦格内肉芽肿与淋巴瘤样肉芽肿相似,肺部受累最为常见。但本病临床上更为少见,无性别差异,以40~50岁多见。患者除有发热、关节痛、肌肉痛、贫血、白细胞增多、血沉增快外,呼吸道症状早期表现为鼻、中耳、鼻窦的炎症及咽喉、支气管的溃疡性损害。在中、末期出现灶性肾小球肾炎,皮肤及黏膜广泛性出血性皮疹,弛张热,多因尿毒症或全身衰竭而死亡。
对病变较局限的患者,多主张积极手术治疗,术后可行全身系统治疗。早期病例对干扰素反应良好,也可单用糖皮质激素,对晚期病例可选用治疗淋巴的联合化疗方案,约半数患者可完全缓解。也有用利妥单抗治疗成功的报道。对联合化疗无反应者还可尝试造血干细胞移植。
用于本病的药物包括皮质类固醇、利妥昔单抗、α-2b干扰素和联合化疗。皮质类固醇可以一过性改善神经症状和肺部症状,但不能长期控制疾病。零星数据表明利妥昔单抗治疗本病有效。对于Ⅰ级和Ⅱ级淋巴样肉芽肿,应给予干扰素治疗,可以达到持久缓解。
肺部病变较为局限的淋巴瘤样肉芽肿患者,多主张积极手术治疗以切除病变。
少数患者单纯放疗亦有效,目的是杀死肿瘤细胞。
而对于3级淋巴样肉芽肿,应给予免疫化疗,推荐方案为剂量递增的利妥昔单抗、泼尼松、依托泊苷、长春新碱、环磷酰胺、多柔比星。
对联合化疗无反应的患者,可尝试大剂量化疗加干细胞移植,以替代异常的免疫系统。
部分病例病情波动偶有病灶自发消退,但多数患者的病程则更具侵袭性。病死率为28%~71%,多数死亡在2年内发生。一组大宗报告中患者经抗生素、激素和化疗治疗后中位生存期为14个月,60%的患者在诊断后3年内死亡。常见的死亡原因为呼吸衰竭、肺出血、中枢神经受侵或转化为侵袭性淋巴瘤。
淋巴瘤样肉芽肿目前尚不能治愈。
淋巴瘤样肉芽肿预后不良,大多在发病后3年死亡。
遵循医嘱按时定期复查。手术切除淋巴瘤样肉芽肿后,应严格遵医嘱用药和复查。一般为每6个月到医院复查1次,主要复查胸腹部CT等项目。
淋巴瘤样肉芽肿患者应加强营养,饮食应当以清淡、易消化为宜,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避免腌制、发霉、辛辣等食物。
注意术后饮食,从流食可以逐渐的过渡到半流质饮食。还需加强营养,禁食生冷、油腻,饮食宜温热。注意适当的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质和微量元素的食物,禁食生冷、油腻食物,避免过多吃咸而辣的食物,不吃过热、过冷、过期及变质的食物。
淋巴瘤样肉芽肿患者应做好术后护理、放化疗护理,保持身心健康,劳逸结合。避免精神刺激,可使患者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状态。
患者应遵循医嘱按时定期服药,若出现水肿、发热、头痛等不良反应,需及时就医。
保持皮肤清洁,每日用温水擦洗,尤其要保护放疗照射区域皮肤,避免一切刺激因素如日晒、冷热、各种消毒剂、肥皂、胶布等对皮肤的刺激,内衣选用吸水性强柔软棉织品,宜宽大。
若化疗后出现恶心、呕吐、食欲缺乏等不良反应,严重时需及时就医。
术后注意保持引流管通畅,避免挤压,观察引流液的颜色及量,若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
根据病情,适当运动。
观察尿液颜色、性质及量,如有异常立即通知医生。观察放疗、化疗时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
淋巴瘤样肉芽肿的预防还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如果有可以改变的危险因素,应当及时治疗预防。
淋巴瘤样肉芽最早期的症状就是发现浅表淋巴结的肿大,还会伴有局部炎症反应,或者出现破溃,病人可以有不明原因的发热乏力,食欲下降和体重减轻。对于有EB病毒及HIV感染者、干燥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结节病等人群,可通过胸部X线、CT等检查进行早期筛查。
维护环境卫生,加强身体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功能,防止感染,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严格遵医嘱用药,按时复查。
积极防治EB病毒及HIV感染。
4296点赞
[1]杨春蓉,郑晓丹,胡余昌,周小鸽.肺淋巴瘤样肉芽肿5例临床病理分析[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6,32(08):924-926+930.
[2]林娟,晋龙,陈竹凤,童康梅,陈小岩.肺淋巴瘤样肉芽肿50例临床病理分析[J].白求恩医学杂志,2018,16(04):388-390.
[3]何丽蓉,郝华,况九龙,曾林祥,颜春松.伊马替尼治疗小肠间质瘤继发肺淋巴瘤样肉芽肿1例[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20,36(04):492-493.
[4]石远凯,刘德培.中华医学百科全书5临床医学.肿瘤学[M]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7.41-42.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