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灶性硬皮病又称硬斑病,是一种限局性皮肤肿胀,逐渐发生硬化或萎缩的皮肤病,好发于头皮、前额、腰腹部和四肢。根据皮肤病变形状,可分为点滴状、斑片状、带状和泛发型。本病不同于系统性硬皮病,仅局限于皮肤。
多发于颈、胸、肩、背、臀或股部等处。
最常发生于腹部和背部,其次为四肢和面颈部。
皮肤硬化常沿肋间神经或一侧肢体呈带状分布,也可发生于前额近正中部,向头皮延伸,呈刀砍形。
皮损形态与斑块状硬斑病类似。
即深部脂膜及筋膜硬化的硬斑病。
一种最近报告的硬斑病,发生于儿童,发病年龄自1~14岁,多见于女孩。
局灶性硬皮病的病因尚不清楚,目前认为与免疫系统功能失调,激活、分泌多种自身抗体、细胞因子等因素有关。
局灶性硬皮病的病因不明,目前认为局灶性硬皮病是由于免疫系统功能失调,激活、分泌多种自身抗体、细胞因子等因素,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活化,进而刺激成纤维细胞合成胶原的功能异常,导致血管壁和组织的纤维化。
局灶性硬皮病诱发因素不明,可能与伯氏疏螺旋体等感染、创伤等局部刺激有关。
局灶性硬皮病好发于女性,中青年多见,其中女性发病的平均年龄早于男性,与男性患者相比为3:1,发病年龄在11~40岁,且好发于头皮、前额、腰腹部和四肢。
局灶性硬皮病好发于女性,中青年多见。
致残性全硬化性硬斑病多见于儿童,女孩较多见。
局灶性硬皮病表现为皮肤损害,内脏器官一般不受累及,病人通常只发生皮肤增厚、硬化等症状。
损害为5分硬币大小,白色或象牙色的集簇性或线状排列的斑或斑片,圆形,有时稍有凹陷。病变活动时周围有紫红色晕,早期质地硬,后期质地可变软或有“羊皮纸”感觉。
初呈圆、椭圆或不规则形淡红色、紫红色水肿性斑片,稍高出皮面,经数周或数月后逐渐扩大,直径可达1~10cm或更大,周围可有轻度紫红色晕,中央略凹陷,呈象牙色,表面干燥、平滑,具蜡样光泽,触之有皮革样硬度,有时伴毛细血管扩张,毛囊口非常突出,以致像猪皮的外观。
局部皮损显著凹陷,常开始即成萎缩性,皮肤菲薄不发硬,程度不等的贴着于骨面上。额部带状硬斑病大多单独出现,某些病例可合并颜面偏侧萎缩。带状损害常累及浅部及深部皮下层,如皮下脂肪、肌肉和筋膜,最终硬化固定于下方的组织,常引起严重的畸形。在肘、腕、指等关节面越过时,可使关节活动受限,并发生肢体张弓状挛缩和爪状手。
损害数目多,不少于3处的质硬斑块,至少累及头颈、左右上肢、左右下肢、躯干前侧或躯干后侧7个解剖部位中的两处。分布广,可见于全身各个部位,以四肢为主,一般不发生于面部,损害常有融合倾向,常经过3~5年停止发展。
部分会侵及真皮及真皮深层、浅部肌肉。
真皮、皮下组织、筋膜、肌肉及骨骼发生炎症和硬化,好发于四肢,特别是伸侧,手、足、肘和膝呈屈曲挛缩,很少侵犯内脏,无雷诺现象,患者可有硬化性苔藓样皮损,身体其他部位可有典型硬斑病表现。
局灶性硬皮病累及骨关节,可能会影响四肢活动性。
局灶性硬皮病出现在头颈部,可能会出现永久性眼部损害。
斑块出现在皮肤暴露的地方,会严重影响美观,会给患者心理造成严重负担,部分患者会出现自卑,甚至有心理障碍。
局灶性硬皮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同时其危害性也在显著增加。因此,一旦出现皮肤红斑等相应症状,应立即就医,缓解病程,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儿童出现硬化性苔藓样皮损,以及身体其他部位出现典型硬斑病表现时,要立即就医。
皮肤出现白色或象牙色的集簇性或线状排列的斑或斑片,呈圆形,有时稍有凹陷,大小为5分硬币大小时,应及时就医。
多数患者通常优先考虑去风湿免疫科就诊。
皮损主要发生在哪些部位?
皮损出现是时间有多久了?
有没有出现活动障碍?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用过什么治疗或处理方式?
病情是否可以自发缓解?是否有关节挛缩?
雷诺现象早、中期,通过显微镜下发现甲皱襞毛细血管扩张,此症状需鉴别硬皮病、皮肌炎或其他自身免疫病。用少量的K-Y凝胶减少甲床光的折射,然后镜下10~20倍放大观察,多个毛细血管襻膨胀和(或)毛细血管扩张、萎缩,都预示可能是硬皮病或者皮肌炎。
抗核抗体(ANA)是硬皮病和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等结缔组织病的重要筛查指标,尤其是出现以下症状:手指的广泛肿胀、腕管综合征或伴随手指僵硬、苍白等。95%的硬皮病患者ANA阳性,许多患者体内存在抗拓扑异构酶抗体或者抗着丝点抗体(ACA),用此来筛查硬皮病特异,较为常见但不敏感。
采用13MHz超声诊断局灶性硬皮病,敏感度为92%,特异度为100%,有可能替代组织病理学检查。对儿童局灶性硬皮病患者进行超声检查,发现在活动性皮损中血流增加、回声增强、皮下脂肪减少,而在稳定期皮损中仅发现皮下脂肪减少,这些超声检查法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取小块皮肤组织进行病理活检,可以明确诊断。
在患者出现皮肤增厚、变性、纤维化后,局灶性硬皮病的诊断往往不难,有时甚至无需进行皮肤活检。可及时进行甲皱襞毛细血管检查、血清学相关抗体及超声检查来进一步确定诊断结果。
多见于青年人,剧烈活动后发病,表现为四肢皮肤肿胀、绷紧并伴有肌肉压痛、松弛,无雷诺现象,无内脏病变,ANA阴性,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加。根据皮肤活检及相关临床表现可对二者进行鉴别。
食用毒油或长期接触二氧化硅、聚氯乙烯、L色氨酸等,可发生硬皮样综合征,可通过临床辅助检查以明确诊断。
治疗局灶性硬皮病主要的方法有光疗法、系统治疗、外用药物等,对于新发、潜在性的泛发型及进展型局灶性硬皮病适合用光疗治疗,一些深达筋膜、肌肉的病例可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相对表浅(累及表皮或真皮浅层)的局灶性硬皮病可选择外用药物治疗。
局灶性硬皮病小片损害可选用普鲁卡因加皮质类固醇悬液,如泼尼松龙或去炎松,局部皮内注射或皮损内注射,也可外用氟化皮质类固醇制剂。对于进展性或重症局灶性硬皮病,宜全身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临床已使用甲氨蝶呤、青霉胺、霉酚酸酯、硫唑嘌呤、羟氯喹及环孢素,并取得一定成功。对快速进展型,起始治疗可用甲泼尼龙静脉冲击。除此之外,外用药物还可使用0.005%卡泊三烯或0.1%他克莫司治疗,对早期、炎症期皮损的疗效好。
局灶性硬皮病通常无需手术治疗。
肢体受累可应使用物理疗法,如音频、蜡疗、推拿、按摩等。坚持体疗、配合蜡疗能很快改善局灶性硬皮病的肢体关节挛缩及活动受限,恢复肢体功能。
对于严重的或者泛发的硬皮病,可选择紫外线治疗。
局灶性硬皮病早期很少累及内脏,经过积极治疗,预后一般较好。但大部分患者在意识到病症发生时或经过确诊后,却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间,大大影响了治愈率。
局灶性硬皮病经过积极治疗可有效改善症状,但是难以彻底治愈。
局灶性硬皮病早期积极进行治疗,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根据局灶性硬皮病患者的病情不同,复诊的时间也不尽相同,治疗过程中遵医嘱进行即可。
宜吃新鲜水果、蔬菜等维生素、膳食纤维含量丰富的食物。
宜少量多餐,应给予清淡、易消化、高热量、高蛋白、低盐饮食。
进食时适当抬高床头,吞咽困难者应给予半流质饮食,避免大量进食维生素C,维生素C可刺激胶原形成,还可能会增加其沉着。
关注局灶性硬皮病患者心理状态,避免患者精神紧张和过度劳累。除此之外,还要避免经常摩擦肢端。注意保暖,尽量避免感冒等感染情况的发生。
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避免用冷水和强碱性肥皂洗手、脚或其他部位的皮肤,以防加重关节僵硬。
尽量居住在安静、干净的环境中,尽量放松心态,保持心情愉悦。
随时观察皮肤损伤的范围及皮肤弹性的变化,禁止拖、拉、推等动作,要选择舒适、柔软、保暖性强的衣物,宜穿棉质的内衣,手、足以棉手套、棉袜保护。
监测皮损的变化、皮损的改变,有肢体受累的患者一定要观察肢体恢复状态。
部分患者骨骼肌受累、肌力下降,出现下蹲困难。因此,家属应给予必要的生活护理,如帮助患者排便、洗脸、穿衣、梳头等。
避免劳累,可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防止关节变形和肌肉萎缩。坚持按摩肢体,注意保暖,防止外伤。
按医嘱服药,勿随意减少或停用激素,加强营养,注意个人卫生,增强机体免疫能力。
局灶性硬皮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尚无有效等预防措施,但可以通过改善生活方式、注意饮食、定期体检等,改善和控制并发症。
患儿周围毛细血管扩张,呈紫红色或色素加深时一定要引起重视,及时完善相关以明确诊断,尤其是儿童。
注意卫生,加强身体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防止感染。
早诊断、早治疗,遵医嘱进行规律用药,即使在疾病缓解期也不要擅自停药。
注意个人饮食,以清淡饮食为主,多吃营养丰富和维生素含量高的食物。
如感染出现咽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时,要及时治疗。
长期接触氯乙烯、甲苯、甲醛等有害物质的人群,要注意定期进行体检。
4858点赞
[1]葛均波,徐永健,王辰.内科学[M].第9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郭刚,马希展.局灶性硬皮病237例临床分析[J].第16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病学术会议论文集.2018.
[3]周志愉,肖益辉,熊魏.中西医治疗局灶性硬皮病的研究进展[J].临床医学进展.2019.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