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胆总管结石以胆总管中小段为主,伴随着结石的增大、增多,结石的大量堆积和扩张或者上下移动,通常会致使肝总管受到累及。原发性胆总管结石是临床中非常多见的疾病,其具有较为明显的地域差异,病因和形成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临床表现常有阵发性上腹部绞痛,寒战、发热和黄疸三者并存。经治疗后预后良好。
原发性胆总管结石是发生在胆总管的原发性胆管结石,病因和形成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研究结果认为,这种结石的生成与胆道感染、胆汁淤滞、胆道寄生虫病有密切关系。
原发性胆总管结石在形成的过程中,细菌感染可以说是其始动因子,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有研究者通过对胆汁进行细菌培养与电镜研究,结果发现,超过90%以上的原发性胆总管结石患者均存在细菌感染。
原发性胆总管结石形成中与胆汁淤滞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有研究者在动物试验中通过改变豚鼠体内胃肠激素水平,结果发现,随着激素的变化,在未发生胆汁淤滞时,就已经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这表明胆汁代谢障碍中激素改变并非属于其影响因素,而是致病原因。生长抑素与胃动素以神经递质、内分泌和神经分泌等多种途径参与对胆道能的调节,并对胆汁排泄和胆系运动功能造成影响。当体内MTL水平出现下降时,导致胆平滑肌的收缩功能下降,从而减少Oddis括约肌的收缩波幅和波数,对胃肠移位性复合运动造成干扰,并因此引起胆汁淤滞,使其形成结石。
国内报道,胆囊及胆总管同时存在结石者占胆石病例的5%~29%,平均18%。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地理环境、饮食结构和卫生条件的差异很大,其发病构成比亦有较大差别。总的状况为,我国南方地区和农村的原发性胆管结石发病率要比西北地区和城市的发病率高。目前我国原发性胆管结石仍然是肝胆外科的重要课题。
如喜进食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肥胖人群。
此类患者体内对雌激素灭活功能降低,以及胆囊收缩功能下降、胆囊排空不畅等因素,可导致此病。
阵发性上腹部绞痛,寒战、发热和黄疸三者并存(夏科三联征),是结石阻塞继发胆道感染的典型表现。
上腹绞痛、对穿性背痛、寒战、高热、黄疸:胆总管结石最典型的临床表现是上腹绞痛和对穿性背痛,寒战、高热和随后发生的黄疸三大症状。
囊性包块:若胆管下端梗阻完全,胆囊管通畅,胆囊壁尚未纤维化萎缩,表现右上腹有肿大压痛的囊性包块。
肝脏呈对称性、弥漫性肿大、压痛,患者表现出弛张性高热、肝细胞损害和胆汁淤滞等一系列中毒性症状,总称为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
全身毒血症和中毒性休克:若就诊较晚或未予及时、有效解除梗阻,感染进一步加剧,全身毒血症和中毒性休克致重症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感染性休克表现:如胆道感染严重,并发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时,病情发展迅速,近半数病人很快出现烦躁、谵语或嗜睡、昏迷以及血压下降和酸中毒等感染性休克表现,如不及时治疗,常在1~2日内甚至数小时内因循环衰竭而死亡。
胆道出血是胆道疾病和胆道手术后的疑难并发症,也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胆道出血可来自肝内胆道和肝外胆道系统,以肝内胆道出血最多见。按胆道出血的原因大致可分为感染性胆道出血、创伤性胆道出血、肿瘤性胆道出血、血管性胆道出血,我国以胆道结石感染为最常见原因。肝内胆管与肝动脉和门静脉分支紧密伴行是发生胆道出血的解剖基础。胆管炎症、胆管壁破溃与相邻血管形成内瘘是引起胆道出血的常见病理基础。肝内胆管大量出血主要是胆管动脉痿所致,少量胆道出血多为胆管和胆囊黏膜糜烂所致。
胆管炎性狭窄又称为胆管良性狭窄,是指在胆道感染基础上发生的胆管炎症,黏膜糜烂、溃疡形成,纤维组织增生、痕组织形成而致的胆管狭窄。胆管炎性狭窄可发生于肝内小胆管至胆总管下端的各个部位,但多见于胆总管下端、左右肝管开口部及左肝管横部,多呈环形或长段形,常继发于原发性胆管结石、化脓性胆管炎、胆道蝈虫病等。狭窄上方的胆管扩张,重者可呈囊状扩张,内含胆色素结石。长时间的胆管狭窄,可引起肝实质不同程度的损害及纤维化,严重者病变肝叶(段)发生萎缩,其余肝组织代偿性增大。晚期可引起胆汁性肝硬化和门静脉高压症。
肝脓肿是胆道感染的严重并发症,细菌性肝脓肿中大多数为胆源性脓肿。
急性胆石性胰腺炎占急性胰腺炎病因构成比的60%,是常见急腹症。
胆总管结石易导致严重不良后果,应尽快就医治疗,手术后大多数患者可痊愈,部分患者有复发可能,需再次手术或内镜治疗。
若反复出现腹痛、寒战、高热、黄疸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若持续出现较为剧烈的腹痛,且患者出现意识丧失、昏迷等情况,应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肝胆外科就诊。
症状持续多久了?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腹痛、发热,皮肤、巩膜黄染等)
其它部位有疼痛感吗?
既往采取过什么治疗?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当合并胆管炎时,实验室检查改变明显,如血常规显示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血清总胆红素及结合胆红素增高、血清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升高,尿常规显示胆红素升高、尿胆原降低或消失,粪中尿胆原减少。
除含钙的结石外,X线平片难以观察到结石。超声检查能发现结石并明确大小和部位,可作为首选的检查方法,如合并梗阻可见肝内、外胆管扩张,胆总管远端结石可因肠袢或肠气干扰而观察不清,但应用内镜超声检查可不受影响,对胆总管远端结石的诊断有重要价值。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PTC)及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为有创性检查,能清楚地显示结石及部位,但可诱发胆管炎及急性胰腺炎和导致出血、胆漏等并发症,有时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需作Odi括约肌切开,使括约肌功能受损。CT扫描能发现胆管扩张和结石的部位,但由于CT图像中胆道为负影,影响不含钙结石的观察。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是无损伤的检查方法,尽管观察结石不一定满意,但可以发现胆管梗阻的部位,有助于诊断。
B超检查提示胆总管扩张、胆管内有结石,即可诊断。
核素扫描可显示胆管狭窄、扩张及梗阻部位,有助于诊断。
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高、核左移,可有梗阻性黄疸的检验表现,血胆红素增高且有异常波动,肝、肾功能可能有不同程度的损害。
原发性胆总管结石大多采用手术治疗,目前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手术后恢复快等优点,配合其他内镜、中医治疗,可达到较好的医疗效果。
利胆功效非常显著,其主要对胆汁成石因素进行改变,并对胆汁酸非依赖性胆汁分泌进行刺激,通过拮抗胆囊收缩素来实现原发性胆总管结石的治疗。有研究者在原发性胆总管结石治疗中,通过为患者提供丙谷胺口服用药,连续治疗1个月,结果显示,总有效率达到了93.9%。
主要对胆固醇结石进行溶解,同时还可对其形成进行阻止。
具有减缓导致炎症的化学过程及通过防止平滑肌收缩,阻止胆石嵌入和胆管阻塞的机械过程,因此,可有效阻止原发性胆总管结石的形成。
随着我国微创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原发性胆总管结石治疗中,腹腔镜、胆道镜与十二指肠镜逐渐成为了其微创治疗的主要手段,尤其是三镜联合治疗更是得到了国际上的共同认可。三镜联合治疗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组合方式,使三镜各自的优势互补,从而更好的发挥临床治疗效果。此外,三镜联合治疗由于其组合方式多样,不同的组合又包含了不同的禁忌症和适应症,具有更广的适应范围,可为更多的患者提供切实有效的治疗。
在原发性胆总管结石外科治疗中,开腹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可以说该病治疗的鼻祖,也是目前采用内镜治疗的金标准。尽管随着内镜技术的成熟,不少人认为传统开腹式取石术将被逐渐取代,但这种传统治疗方法仍然不可取缔,在内镜治疗失败后,可根据患者情况转行开腹式手术,这不仅能够提高手术成功率,同时也避免了患者遭受二次创伤。
尽管在原发性胆总管结石治疗中,目前仍然以手术和西医保守治疗为主,但随着中医辨证分型理论的推广,其在原发性胆总管结石治疗中也发挥了非常显著的作用。中医治疗主要包括内服汤剂、穴位贴敷、针灸和按摩等治疗方法,且多以汤剂内服和外部刺激同时治疗。
逆行胰胆管造影术除被用于原发性胆总管结石诊断之外,同时也是原发性胆总管结石治疗的重要方法。近几年,随着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技术的日渐成熟,其诊断角色逐渐被淡化,并发展成为一种微创治疗手段,且以临床效果显著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在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治疗原发性胆总管结石中,多将其与其他治疗方法联合使用,如内镜下乳头柱状气囊扩张术、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以及中医治疗等。
原发性胆总管结石经过积极有效治疗后,可获得治愈效果,但是本病存在复发可能。
原发性胆总管结石手术后可完全治愈,但存在复发的可能,应注意定期复查。
原发性胆总管结石经积极手术治疗后可完全治愈,一般不影响患者寿命。
原发性胆总管结石应注意规律、健康饮食,三餐要在固定时间食用,少食用油腻及刺激性食物,如香辛料、碳酸饮料、酒精等促进消化液分泌的食物。
原发性胆总管结石的护理主要为术后护理,在术后以抗感染治疗为主,可以采取碘伏清洗消毒,护理应保持伤口的清洁、卫生。此外,恢复期间病人要适当的活动,然后要多翻身拍背,定期换药,保持伤口的干燥。
如果出现腹痛、黄疸或者发热等临床症状时应该及时的就诊,避免出现疾病复发的情况。
原发性胆总管结石尚无针对性预防措施,但原发性胆总管结石与体内脂类代谢关系密切,规律饮食、健康饮食、定期体检,可很大程度避免此病的产生。
4589点赞
[1]陈孝平,汪建平.外科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布卢姆加特,黄洁夫.肝胆胰外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