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脓性中耳炎临床上在耳鼻喉科较为常见,也是小儿损失听力的常见病因。分为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和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好发于儿童,冬春季多见,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主要致病菌为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等。主要表现为耳痛、耳鸣、听力减弱、流脓,治疗原则是控制感染,通畅引流,祛除病因,预后良好。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骨膜或深达骨质的慢性化脓性炎症,以间断流脓、鼓膜紧张部穿孔和听力下降为特点,常因急性中耳炎未获恰当的治疗迁延而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耳科常见病,治疗原则为祛除病因、控制感染、清除病灶、通畅引流和改善听力。
化脓性中耳炎按照起病的急缓程度可分为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和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是中耳黏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好发于儿童,冬春季多见,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
中耳黏膜、骨膜或深达骨质的慢性化脓性炎症,以间断流脓、鼓膜紧张部穿孔和听力下降为特点,常因急性中耳炎未获恰当的治疗迁延而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耳科常见病。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一般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主要致病菌为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等,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常因急性中耳炎未获得恰当的治疗迁延而来。
主要致病菌为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等,较常见的感染途径有: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细菌经咽鼓管侵入中耳,引起感染。
急性传染病:如猩红热、麻疹、百日咳等,可通过咽鼓管途径并发本病,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亦可为上述传染病的局部表现。此型病变常累及骨质,破坏听骨,酿成严重的坏死性病变。
不当的捏鼻鼓气或擤鼻涕:游泳或跳水、不当的捏鼻鼓气或擤鼻涕以及咽鼓管吹张或鼻腔治疗等,细菌循咽鼓管进入中耳。
婴幼儿咽鼓管解剖特点:婴幼儿咽鼓管管腔短、内径宽、鼓室口位置低,咽部细菌或分泌物易逆行侵入鼓室。例如平卧哺乳时,乳汁及胃内容物可经咽鼓管逆流入中耳。
鼓膜穿刺、鼓室置管、鼓膜外伤,致病菌由外耳道直接进入中耳。
此种情况在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情况中极少见。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致病因素有以下几点:
多因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未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迁延为慢性。
鼻腔、鼻窦及咽部的慢性疾病可导致中耳炎反复发作,经久不愈。
全身抵抗力低下或病菌毒力过强及耐药菌感染可能使急性化脓性中耳炎迁延为慢性。
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等。其中革兰氏阴性杆菌较多,可有两种以上细菌的混合感染,近年来无芽胞厌氧菌混合感染有逐渐增多趋势。还可伴发真菌感染,多为外耳道内真菌感染,中耳内的真菌感染很少见。
急性呼吸道感染常发生在体质差的人,也容易发生患有鼻炎、鼻窦炎、扁桃体炎等鼻腔,鼻窦和咽部疾病的人,患急性呼吸道感染时,容易波及咽鼓管引起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患急性呼吸道感染时,往往因为用力擤鼻涕、乘飞机飞行、游泳、跳水、做鼻腔冲洗或做咽鼓管吹引术而引发。
患猩红热、麻疹等急性传染病时,常常合并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喂奶姿势不当或乳汁量太多、太急,婴儿来不及吞咽,引起呛咳,易使乳汁挤压流入咽鼓管。
有些因素会造成咽鼓等管腔狭窄,影响其正常功能,也最易引发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比如腺样体肥大、鼻咽部肿痛、鼻咽部粘连、软腭麻痹、鼻后孔息肉、下鼻甲后端肥大、萎缩性鼻炎形成痂皮等。
在不干净的水中游泳、跳水。
医生在治疗鼻腔鼻咽部出血时,所用的鼻咽部填塞栓子必须及时更换,否则也会引起咽鼓管功能障碍。
有些人有挖耳朵的坏习惯,挖耳很可能造成鼓膜外伤,在洗头或洗澡时,污水自鼓膜外伤处可进入中耳,而引起感染。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好发于儿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好发于长期具有耳部炎症的患者。
儿童和抵抗力较差的人群易好发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长期存在耳部炎症的人易好发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患有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患者如果病程迁延不愈,容易发展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会表现耳痛、耳鸣、听力减弱、耳内流脓,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除耳痛、耳鸣、听力减弱外,还有反复流脓、鼓膜紧张部穿孔等。
多数患者鼓膜穿孔前疼痛剧烈,搏动性跳痛或刺痛可向同侧头部或牙齿放射,鼓膜穿孔流脓后耳痛减轻。
病程初期常有明显耳闷、低调耳鸣和听力减退,鼓膜穿孔排脓后耳聋反而减轻,原因是影响鼓膜及听骨链活动的脓液已排出,耳痛剧烈者,听觉障碍常被忽略,有的患者可伴眩晕。
鼓膜穿孔后耳内有液体流出,初为脓血样,以后变为黏脓性分泌物。
轻重不一,可有畏寒、发热、倦怠、食欲减退,小儿全身症状较重,常伴呕吐、腹泻等类似消化道中毒症状。一旦鼓膜穿孔,体温很快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明显减轻。
流脓可反复发作,随着感染的控制脓液可消失,亦可因机体抵抗力下降等诱因再次流脓,甚至持续流脓。分泌物为黏脓性,如有肉芽组织生长偶可混有血迹。
多为传导性聋,轻者可无自觉症状,当组织粘连或听小骨破坏等病变严重时,气骨导差可至40dB以上,甚至会出现混合性聋。
部分患者可有低调耳鸣,病史较长并有高调耳鸣提示内耳损伤。
颅内静脉血栓形成,急性的化脓性中耳炎,很容易引起横窦或乙状窦的血栓形成,叫做颅内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可以出现头痛、恶心、呕吐,还有发热。
颅内感染,耳部的炎症也可以引起头颅的颅内感染,出现癫痫发作、头痛、恶心、呕吐。
发现患者有耳部不适及听力障碍请及时就医,及时诊断,及时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出现耳痛、耳鸣、耳部流脓、听力障碍等异常情况,需及时到耳鼻喉科就医。
出现畏寒、发热、倦怠、食欲减退、呕吐、腹泻、眩晕等全身症状时,需及时就诊于急诊科。
大多数患者选择耳鼻喉科进行就诊。
流脓的情况持续多久了?脓液是否有臭味?
听力下降的情况有多久了?
有没有耳鸣的情况出现?
对什么药物和其他过敏吗?
最近有上呼吸道感染吗?
用过耳部触诊,乳突部可由轻微压痛,鼓窦区压痛明显。
常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传导性耳聋、混合性耳聋或感音神经性耳聋。
检查白细胞是否增高,鼓膜穿孔后血象逐渐正常。
常用的耳镜检查有普通的西格氏耳镜、电子耳镜以及显微耳镜。颞骨CT可显示外耳道前后壁、鼓膜、鼓室、听骨链、前庭窗、耳蜗、半规管及前庭、前庭导水管及内耳道,面神经管的迷路和鼓室段以及咽鼓管的骨段。
起病早期,鼓膜松弛部充血,锤骨柄及紧张部周边可见放射状扩张的血管。继之鼓膜弥漫性充血、肿胀、向外膨出,正常标志消失,局部可见小黄点。如炎症不能得到及时控制可发展为鼓膜穿孔,一般开始穿孔较小不易看清,穿孔处有搏动亮点,称之为“灯塔征”,实为脓液从该处涌出。坏死型者鼓膜迅速融溃,形成大穿孔。
乳突部可有轻微压痛,鼓窦区较明显。
多为传导性聋,少数患者可因耳蜗受累而出现混合性聋或感音神经性聋。
白细胞总数增多,中性粒细胞增加,鼓膜穿孔后血象渐趋正常。
鼓膜紧张部穿孔,大小不一,多为单发。残余鼓膜可有钙化,亦可伴有穿孔缘周围的溃疡和肉芽组织生长。部分愈合的鼓膜则显菲薄,若有感染存在可明显增厚、充血,失去正常半透明状态。鼓室内壁黏膜可充血,甚至肿胀增厚,亦可形成肉芽、息肉由穿孔处凸入外耳道。外耳道与鼓室内可有脓性分泌物,应注意观察有无真菌感染。穿孔是鼓膜连续性的中断。中耳胆脂瘤造成的松弛部上皮凹陷和粘连并无鼓膜连续性的中断,其“松弛部穿孔”在多数情况下只是凹陷口,这与紧张部的穿孔不同。
纯音听力测试为传导性聋或混合性聋,程度不一。
轻者可无异常改变,严重者中耳内充满低密度影像,提示伴有黏膜增厚或肉芽形成。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要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主要表现为耳内疼痛、耳廓牵拉痛明显。外耳道口及耳道内肿胀,晚期局限成痈肿,鼓膜表面炎症轻微或正常,一般听力正常。
大多并发于流感及耳带状疱疹,耳痛剧烈,听力下降不明显。检查见鼓膜充血形成大疱,一般无鼓膜穿孔。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要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反复流脓,鼓膜表面有较多肉芽与溃疡,但无穿孔,颗骨CT亦正常,可予鉴别,常因未能清净脓汁而无法窥清鼓膜导致误诊。
中老年人好发,多为鳞状细胞癌。常有长期流脓史,近期有血性分泌物与耳痛,可有面瘫与张口困难。鼓室内或外耳道内有新生物,触之易出血。晚期有第Ⅵ、Ⅸ、Ⅹ、Ⅺ脑神经症状。中耳CT可见局部腐蚀样骨质破坏,而非边缘钝化的压迫吸收,新生物活检有助于鉴别。
常继发于肺结核或其他部位的结核,起病隐匿,脓液稀薄,鼓膜紧张部大穿孔或多发性穿孔,有时可见苍白肉芽,听力损害明显,中耳CT示骨质破坏或死骨形成,肉芽活检或取分泌物涂片、培养多可确诊。
化脓性中耳炎的治疗原则为祛除病因、控制感染、清除病灶、通畅引流和改善听力,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短期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长期持续治疗。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治疗原则是控制感染,通畅引流,祛除病因。
及早应用足量抗生素控制感染,一般可用青霉素类、头抱菌素类等药物。如早期治疗及时得当,可防止鼓膜穿孔。鼓膜穿孔后取脓液作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参照其结果改用敏感的抗生素。全身症状重者给予补液等支持疗法。
可用1%酚甘油滴耳,消炎止痛,含有血管收缩剂的滴鼻液滴鼻,仰卧悬头位,可改善咽鼓管通畅度,减轻局部炎症。如全身及局部症状较重,鼓膜明显膨出,经一般治疗后无明显减轻,可在无菌操作下行鼓膜切开术,以利通畅引流。对有耳廓后上区红肿压痛,怀疑并发急性乳突炎者,行CT扫描证实后应考虑行乳突切开引流术。
鼓膜穿孔后
清洗:先以3%过氧化氢溶液彻底清洗并拭净外耳道脓液或用吸引器将脓液吸净。局部应用抗生素水溶液滴耳,禁止使用粉剂,以免与脓液结块影响引流。
乙醇制剂滴耳:脓液减少、炎症逐渐消退时,可用3%硼酸乙醇甘油、3%硼酸乙醇、5%氯霉素甘油等滴耳。感染完全控制、炎症彻底消退后,部分患者的鼓膜穿孔可自行愈合。
积极治疗鼻腔、鼻窦、咽部与鼻咽部慢性疾病,如肥厚性鼻炎、慢性鼻窦炎、腺样体肥大、慢性扁桃体炎等,有助于防止中耳炎复发。
引流通畅者以局部药物为主,急性发作时宜全身应用抗生素。
局部用药,鼓室黏膜充血、水肿,分泌物较多时,给予抗生素溶液或抗生素与糖皮质激素混合液滴耳。鼓室黏膜湿润、脓液较少时,可用乙醇或甘油制剂等。
局部用药注意事项,清除鼓室内分泌物是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治疗成功的关键之一。用药前以3%过氧化氢溶液洗耳,洗净后再点药。忌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耳毒性药物滴耳,以免引起听力下降。忌用粉剂,因其可能堵塞穿孔妨碍引流。尽量不用有色药物,以防影响局部观察。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流脓停止耳内干燥后,鼓膜小的穿孔可自愈。穿孔不愈合应及时行鼓室成形术,彻底根治中耳慢性病变以保留或改善听力。如贴膜试验阳性,上鼓室和乳突无不可逆性炎性病变,可单纯行鼓膜修补术。分离鼓膜等操作时必须动作轻、准,尽量减少对听骨链的触动以避免内耳损伤。对于贴膜试验弱阳性和阴性者,应在术中探查听骨链并酌情做听骨链重建后修补鼓膜。鼓膜修补的方法有三种:
将外耳道后壁皮肤与骨壁分离,达鼓环时继续从鼓膜上皮层和纤维层之间分离达骨性外耳道前壁。将筋膜放入纤维层和上皮层之间后复位分离的上皮层和皮肤。优点:鼓膜为生理位置,不易岀现鼓室粘连和鼓膜的浅表愈合;筋膜从上皮层和纤维层两面接受血液供应,方便固定,容易成活。要求术者具备一定的手术经验和技巧。
从鼓室内将筋膜与鼓膜黏膜面相贴,此法较简便易行。但仅从黏膜面接受血液供应,且容易与鼓室内壁相粘连。
去除鼓膜上皮层,在其上敷筋膜。单面接受血供,同时易形成鼓膜的浅表愈合;上皮去除不彻底,可形成鼓膜夹层胆脂瘤,已少有人主张使用。
化脓性中耳炎经过积极有效的治疗是可治愈的,大多早期积极治疗的患者预后良好,无不良后果。
化脓性中耳炎经过积极有效的治疗是可治愈的。
不论是急性化脓性中耳炎还是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一般都不影响自然寿命。
在化脓性中耳炎治愈后,建议每两星期复诊一次,如有不适症状,随时就医。
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应忌食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合理饮食,丰富营养等可缩短病程。还要忌烟、酒,多饮水,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忌辛辣食品:辛辣食品多食易生燥热,使内脏热毒蕴结,从而使本病症状加重。
忌海鲜发物:带鱼、虾、蟹等腥膻之品会助长湿热,不利于炎症的消退,故应忌食。
忌烟、酒:嗜烟、嗜酒可明显延长此病病程,应忌烟、忌酒。
宜多食用含维生素丰富的食物:例如小麦、高粱、芡实、蜂蜜、豆腐、鸡肉、韭菜、牛奶等;宜多食水果和新鲜蔬菜,对伤口愈合和身体健康都有帮助。
多饮水,保持肠道通畅。
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应注意外耳道卫生,保持干燥洁净,不要过分紧张,以免加重病情,还要注意监测病情的发展,以便随时调整后续的治疗方案。
了解各类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指导病人正确服用。
洗头、洗脸时可用干棉球阻塞外耳道口,防止耳内进水,不要抠耳朵,以免加重感染。
保持口腔及鼻腔清洁,积极治疗鼻部及咽部慢性疾病,避免化脓性中耳炎复发。
积极监测患者病情,以便及时调整患者用药及治疗方案。如有复发的征象,及时就医。
接受鼓室成形手术者,术后勿用力擤鼻,短期内不要乘飞机。
恢复期间或有鼓膜穿孔者,不要游泳,以免鼓室进水。
预防化脓性中耳炎应锻炼身体,防止感冒,需积极治疗鼻、咽部疾病。婴儿哺乳喂养时,还应注意喂养姿势的正确,防止呛咳。
有耳部不适请及时就医,以达到早期筛查的效果。
合理膳食,三餐规律,宜清淡饮食,低脂、少油、少糖、少盐,定时、定量进餐。
积极防治上呼吸道感染和呼吸道传染病。
普及有关正确擤鼻涕的卫生知识,擤鼻涕时不要过分用力,以防鼻涕进入鼓室引起感染。
婴儿哺乳喂养时,应取半坐位,防止呛咳。
积极锻炼身体,每天运动一小时,对于提高身体免疫力很重要,减少感冒次数。
4102点赞
[1]孙虹,张罗.耳鼻喉头颈外科学[M].第9版.北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93-97.
[2]黄选兆,汪吉宝,孔维佳.实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855-856860-862,909.
[3]马成玲.儿童化脓性中耳火的家庭护理[J].儿健康必读.2020(3):162.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