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急性小管间质性肾炎是一种临床上的常见病,常伴随肾小球和肾血管正常或轻度病变。该病是由广泛应用的许多药物,如抗生素、利尿药、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引起的免疫介导的肾脏急性小管间质性损害,主要发生在老年人当中。该病的治疗周期大概为4~8周,周期较短,治疗效果好,预后佳。
引起过敏性急性小管间质性肾炎的药物种类较多,其中尤以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头孢霉素类等引起的本病多见。此外,抗病毒药、利尿剂、非甾体类抗炎药可引起此病。该病好发于老年人、过敏体质者,可能是由于血容量不足等原因诱发。
主要为青霉素族及头孢族抗生素,如青霉素G、甲氧苯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先锋霉素Ⅰ、先锋霉素Ⅳ、头孢氨噻肟、头孢噻吩等。
如庆大霉素、对氨水杨酸、磺胺、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醉、多黏菌素B、黏菌素、四环素、万古霉素、5-环鸟苷、呋喃坦丁、强力霉素及红霉素等。
如苯氧苯丙酸、炎痛喜康、布洛芬、消炎痛、萘普生、阿司匹林、二氟苯水杨酸、扑热息痛、对乙酸氨基酚、非那西丁、罗非昔布、塞来昔布及保泰松等。
如呋噻米、双氢克尿噻、氨苯喋啶、吲哚帕胺。
如甲氰咪胍、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硫唑嘌呤、环孢菌素、干扰素、别嘌呤醇、巯甲丙脯酸、心得安、甲基多巴、苯丙胺、苯妥英钠、苯巴比妥及苯茚二酮等。
服用药物过量,导致药物组织浓度高,特别是细胞内浓度高。
血容量不足、脱水、休克、心衰导致药物在体内浓度过高。
酸碱平衡紊乱,药物代谢缓慢,药物在体内蓄积。
药物引起的间质性肾炎发病率难以估计,明确诊断有赖于肾活检。在大量随机肾活检病例中,急性间质性肾炎的发病率为0.6%~3.4%。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行肾活检,急性间质性肾炎占12.7%~17.4%。
药物性急性间质性肾炎可发生于各种年龄,但非甾体抗炎药引起的本病主要发生在老年人。
本身服用药物易导致过敏。
此类患者代谢减慢,药物在体内蓄积,也易导致此病。
80%患者于首次给药2~3周后起病,也可短至1天、长至2个月以上发病。再次给药者潜伏期较短,多为3~5天。不同药物引起的临床表现多样。临床表现为全身过敏反应、尿检异常和肾功能不全,部分隐匿起病蛋白尿、血尿及发热常见。部分病例24小时尿蛋白大于3.5g,皮疹、血嗜酸细胞增多及嗜酸细胞尿,可见于大部分病例。传统认为的“发热、皮疹、关节痛”三联征少于30%。
常见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过敏性急性小管间质性肾炎,其他药物引起者少见。主要包括药物热、药疹和嗜酸细胞增多。药物热多为低热,可以在感染发热消退后再次出现发热。药疹可为多形性鲜红痒疹、多形性红斑或脱皮样皮疹。可见过敏性关节炎、淋巴结肿大、溶血或肝功能损害等。
包括尿检异常和肾功能损害等,表现为急性肾功能损害、轻度蛋白尿(<1g/d)、血尿、白细胞尿和腰痛,一般不伴有高血压和水肿,部分可见肉眼血尿或红细胞管型。大量蛋白尿主要见于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者,偶见于应用青霉素、利福平、干扰素和D-青霉胺后。
既可有糖尿、氨基酸尿等近端小管损伤的表现,也可有低渗尿、低钾、肾性贫血及肾小管酸中毒等远端小管损伤的特征。
本病可伴有膜性肾病、新月体肾炎,临床表现典型的肾病综合征,尿中出现大量的补体C3物质,肾小球常有系膜增生伴有免疫复合物成分沉积。
部分患者的肾功能会急剧下降,甚至会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之后,患者可以出现血压升高、明显少尿等症状。
随着肾功能的不断恶化,心力衰竭患病率明显增加,其原因多与水钠潴留、高血压有关。发生急性左心衰竭时可出现呼吸困难、不能平卧、肺水肿等症状,但一般无明显发绀。
在部分轻中度慢性肾衰竭(GFR>25ml/min,或Scr<350umol/L)患者,由于肾小管分泌氢离子障碍或肾小管碳酸氢根离子的重吸收能力下降,可引起阴离子间隙正常的高氯血症性代谢性酸中毒,即肾小管性酸中毒。当GFR降低<25ml/min(或Scr>350umol/L)时,代谢产物如磷酸、硫酸等酸性物质因肾排泄障碍而潴留,可发生高氯血症性(或正氯血症性)高阴离子间隙性代谢性酸中毒,即尿毒症性酸中毒。
患者出现发热、皮疹、血尿、腰痛、药疹等症状,应及时就诊于医院的肾内科,并做血常规、尿常规等相关检查明确诊断,与急性肾小管坏死、急进性肾小球肾炎疾病进行鉴别。
老年患者有药物服用史,一旦发现低热、药疹(多形性鲜红痒疹、多形性红斑或脱皮样皮疹)等症状,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发现白尿、血尿、白细胞尿和腰痛,应及时就医。
已经确诊过敏性急性小管间质性肾炎的患者,若出现神志不清、呼吸困难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当出现发热、皮疹、药疹等症状时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肾内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可到相应的科室就诊。(如神志不清可去急诊科或神经内科就诊)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血尿、腰痛)
出现症状多久了?
曾到别的医院就诊过吗?做过哪些检查?服用什么药物?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可提示有无感染。
肉眼或镜下血尿、白细胞尿,如经Wright(瑞氏)染色,主要为嗜酸性粒细胞;可见轻、中度蛋白尿,如肾小球受损可产生大量蛋白尿。对于疾病的诊断有辅助作用。
BUN(血尿素氮)、Scr(血肌酐)升高,血免疫球蛋白IgE含量升高,部分患者可见血肌酐急性升高。可初步判断患者的病情。
明确疾病的病理,进一步确诊患者的病理类型,肾活检本病病理改变为双侧肾脏弥漫性病变。
如果患者有以下几种情况出现,考虑可能有过敏性急性小管间质性肾炎的可能:
患者用药前临床及实验检查均无肾损害证据。
有明确用药史,并在用药期间或用药后3周内出现不能用原发病解释的发热、尿少、多形性或一过性皮疹、关节痛、腰痛、血尿或多尿、急性肾炎综合征、肾病综合征、肾衰等表现。
用药后致肾小管损害为主的肾功能异常者。用药后即有临床兼有实验室检查异常者为显性药物性急性间质性肾炎。仅有实验室检查异常者为隐性药物性急性间质性肾炎。
必须行肾活检,肾间质弥漫或多灶性的炎症细胞浸润导致的间质水肿,肾小管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乃至肾小管上皮的小灶状坏死及再生。
尿沉渣常有颗粒管型和小管上皮细胞管型。尿中出现嗜酸性白细胞,尤其是尿嗜酸性白细胞计数大于尿白细胞总数的5%,是最佳的临床诊断依据。
急性肾小管坏死的主要原因,是患者有肾毒性药物应用史或者患者起病之前有低血压、脱水、休克等,导致肾脏灌注不足引起肾缺血,导致急性肾小管坏死。患者往往表现有严重少尿、无尿,尿中可以出现脱落肾小管上皮细胞,这些病史及症状有利于急性肾小管坏死的诊断。如果患者有药物应用史,同时伴有全身过敏现象。如出现皮疹、血中IgE升高,尿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贫血,根据典型症状有助于鉴别诊断。
病情发展快,临床表现有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患者在短期之内肾功能急剧上升,从而导致尿毒症的发生,部分患者通过实验室检查还可以发现有一些特异相关抗体,比如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和抗肾小球基膜抗体阳性等,根据相关检查可鉴别诊断。
过敏性急性小管间质性肾炎提倡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本病治疗以去除病因为主,尽早停用可能的致病药物是本病治疗的最有效方法。另外,还包括药物治疗(如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等)、透析治疗等。
去除诱发因素是防治此类疾病的关键。大多数药物诱导的肾炎,停止使用致病药物后其肾功能损害多可逆。对一些由不明药物引起的患者,应停药或使用其他药物代替以确保致病药被排除。为防止中药性肾病,对不明原因的肾小管坏死和慢性间质纤维化,应仔细排除植物毒素的作用。
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甲泼尼龙等可以迅速缓解全身过敏症状,并加快肾功能的恢复。若有明显肾功能减退,或肾活检病理显示间质浸润较严重、有肉芽肿形成等,应尽早给予激素治疗。
少数重症患者伴有急性肾功能衰竭,如应用于糖皮质激素治疗2周病情仍无明显改善,可试用环磷酰胺治疗。目前还没有前瞻性、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证明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效果。延迟恢复的肾功能在病程后期也很难再有所改善,病理上已有明显的肾间质纤维化、小管萎缩时均不宜再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
当肾功能不全发展至终末期时,可采用肾移植的方法进行治疗,肾移植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但不是所有的患者都适合,某些患者在一定的情况下术后甚至会出现危及生命的严重并发症。
大约有1/3患者需要透析替代治疗。抗肾小管基底膜抗体阳性的患者,可以考虑血浆置换。
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对急性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注意调节血容量以保证足够的尿量,同时避免水负荷过多。少尿型患者的血尿素氮≥100mg/mL或血肌酐≥8~10mg/mL时应尽量在并发症发生之前开始透析。非少尿而临床情况较稳定者,无需紧急透析,可等待肾功能的恢复,但如保守治疗欠佳,应尽快开始透析。
过敏性急性小管间质性肾炎的患者一旦停止使用致病的相关药物,药物相关性通常可自行恢复。多数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肾功能可恢复并脱离透析。此病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后一般不影响自然寿命,应该定期根据医生医嘱进行复诊。
大多数患者停药后几天内会得到缓解,极少数遗留肾功能不全,并最终进展至终末期肾病。
过敏性急性小管间质性肾炎的患者经积极、有效、正规的治疗后,一般不影响自然寿命。
患者应遵医嘱定期复查,复诊时按照医生要求做相关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
过敏性急性小管间质性肾炎患者的护理,应促进患者症状减轻并消退,合理、均衡地分配各种营养物质。在日常生活中饮食上要注意禁忌食用辛辣、燥热、刺激性食物和高脂肪的食物,尽量少吃油炸、烟熏以及腌制的食物,低盐、低磷、低钾饮食,多食用优质蛋白的食物来增强免疫力和抵抗力。
维生素应充分供给,注意补充含B群族维生素和维生素A、维生素C和叶酸等丰富的食物。患有贫血者,适当补充B族维生素、铁及叶酸丰富食物,如动物肝脏、绿叶蔬菜等。
多吃蔬菜,如冬瓜、丝瓜、西瓜、竹笋、萝卜、青菜等。如伴有高血压者,可吃藕、玉米、芹菜。并发血尿,尿中红血球多者,可吃荠菜、马兰头等野菜。
忌食辛辣、煎炸、水产品(如虾、蟹)、辣椒、蒜、生葱、香菜、狗肉、马肉、驴肉。
以低盐饮食为主,清淡而富含维生素食物,各类病人可适当加少量调味品,如少量香油、味精等。要进食优质蛋白,低磷、低钾饮食
平时要戒烟、淡茶,饮酒则当适可而止,不可过量。
有肾病的人不能吃高蛋白和高盐分含量的食物、烟熏以及腌制的食物。
过敏性急性小管间质性肾炎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合理加强营养、提高自身抵抗力,避免发生并发症,同时放松心情,不要过分紧张,以免加重病情。对于透析患者要控制水钠的摄入量。
应当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合理加强营养、提高自身抵抗力。
遵医嘱用药,注意药物用法、剂量、疗程和注意事项,勿随意停药,如有异常及时就诊。
对于肾移植的患者需要卧床,但家属需注意适当翻身以防止褥疮。恢复期患者可下床活动,但防止剧烈的运动。
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意识、皮肤黏膜温度和色泽,尿量及24小时出入水量等,有无神志不清、呼吸困难等症状。
透析患者要控制水钠的摄入量,测量记录患者每日的排尿量。透析患者一般每日水分的摄取量为每日尿量加500mL,每天在固定时间测量体重,两次透析期间体重以不超过2~3kg为原则。
过敏性急性小管间质性肾炎的预防主要是慎重使用各类易引发本病的相关药物,对有过敏性疾病者应积极对症治疗,预防引起间质肾炎的发生。
该病目前暂无早期筛查的方法,但是对于出现发热、皮疹、蛋白尿、血尿、白细胞尿和腰痛等症状的患者,可定期行血常规和尿常规检查。
保持一日三餐有规律,少吃油炸食物,少吃或者不吃高胆固醇、高脂类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避免暴饮暴食规律作息,合理膳食,增强自身抵抗力。
加强身体锻炼,增强个人体质,以增强机体抗病的能力。
了解卫生保健知识,对于过敏性急性小管间质性肾炎的发生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药物敏感人群应尽量避免服用易致此病的药物,利尿药如呋塞米、氢氯噻嗪等,抗生素如青霉素等,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对乙酰氨基酚等。
4307点赞
[1]姜红,安东.药物所致急性间质性肾炎[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9,24(02):91-95.
[2]余学清,陈崴.急性药物过敏性间质性肾炎的诊断及治疗[J].医师进修杂志,2003(05):5-6.
[3]洪庆成,王薇.实用儿科新诊疗[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1:149.
[4]王海燕.肾脏病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