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瘤是一组原发于淋巴结或结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在儿童及青少年的恶性肿瘤中仅次于白血病及脑瘤占第三位,约占儿童时期恶性肿瘤的12%~15%。小儿霍奇金淋巴瘤的病理学分型、分期与成人相同,但其临床表现及治疗上与之有所差别。儿童淋巴瘤恶性度高、临床进展快、误诊率高。但近年来儿童淋巴瘤疗效有明显提高,小儿霍奇金淋巴瘤的5年无病生存率已达90%以上。对儿童而言,治疗的目标不仅是治愈肿瘤,还包括无晚期并发症及最佳的生活质量。
根据不同的炎性背景细胞的情况分为结节硬化型、淋巴细胞丰富型、混合细胞型以及淋巴细胞消减型四种不同亚型:
多见于10岁以下儿童。发现时多已为晚期,颈部及腹腔淋巴结区多受累,伴结外侵犯,与EBV感染高度相关;
为青春期儿童最常见的亚型,多侵及颈部、锁骨上及纵隔淋巴结;受累的淋巴结因含有特征性的丰富胶原而发展为巨大瘤块,最终治疗结束后可能也不会完全消失;
常见于男性患儿,通常表现为颈部、腋窝或腹股沟/股三角区等淋巴结区的局限性病灶,可先于或与生发中心转移灶共存;
儿童罕见,以骨及骨髓等部位的广泛转移为临床特征。
小儿霍奇金淋巴瘤的病因可能与机体免疫功能异常相关,而且病毒感染也常与本病密切相关。另外,细胞遗传学研究发现小儿霍奇金淋巴瘤遗传基因不稳定,也与该病的发生有关。
流行病学研究认为EB病毒感染大多与混合细胞型霍奇金淋巴瘤相关,男性居多,好发于10岁以下的儿童,较多见于教育程度或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患者。
细胞遗传学研究发现小儿霍奇金淋巴瘤遗传基因不稳定,其核型异常复杂,非整倍体和超二倍体很常见。
免疫力低下。
病毒感染。
我国每年新发儿童淋巴瘤病例约6000~8000例,其中约80%~85%为非霍奇金淋巴瘤,15%~20%为霍奇金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约占儿童时期恶性肿瘤的4.8%,其发病情况与社会经济状态相关。社会经济地位不高者通常与EB病毒感染相关,相对发病早,男孩更多见。
原发性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的小儿,实体器官移植(肾脏移植、心脏移植)及异源骨髓移植者所致免疫抑制也增加了患病的风险。
家族中有非霍奇金淋巴瘤或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病史的人群,发病危险性增加。同卵双胞胎患霍奇金淋巴瘤的风险高于异卵双胞胎。
几乎所有病人均有全身受累的病史,明显不同于原发于眼眶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其首发症状多为无痛性颈部或锁骨上淋巴结增大(占60%~80%),可累及全身其他器官,有多个淋巴结硬性增大及压迫症状。肝牌大不常见(约10%),并可伴有周期性发热,盗汗,疲乏等全身症状。霍奇金淋巴瘤眼眶侵犯者比较少见,可发生在全身症状之前、同时或后期。眼眶侵犯者以单侧或双侧眼眶无痛性肿物进行性增大为特征。眼眶发病部位无特别倾向,随眼眶肿物发生部位而显示眼球位置的改变以及眼球运动障碍等体征,与其他的眼眶淋巴瘤和炎症性肉芽肿相似。眼眶浸润病程较长者,CT扫描可发现眶骨缘有不规则压迫性改变。
是该病临床上最常见的表现。典型的淋巴结表现为橡皮样,质硬而无触痛。随着疾病进展,肿大的淋巴结融合成巨大肿块。HL早期病情进展缓慢,病变常沿淋巴结引流方向扩散。
为首发症状者较少见,可出现相应部位的局部症状和压迫症状。
发热、盗汗、瘙痒及消瘦等全身症状较多见。30%~40%的HL病人以原因不明的持续发热为起病症状。这类病人一般年龄稍大,男性较多,常有腹膜后淋巴结累及,周期性发热( Pel-Ebstein热)约见于1/6的病人,可有局部及全身皮肤瘙痒,多为年轻女性,瘙痒可为HL的唯一全身症状。
5%~16%的HL病人发生带状疱疹。饮酒后引起的淋巴结疼痛是HL病人所特有,但并非每一个HL病人都是如此。
小儿霍奇金淋巴瘤可合并免疫功能紊乱,如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有贫血、黄疸、网织红细胞升高、Coombs试验阳性。合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时,有血小板减少、出血倾向、血小板相关抗体增高、骨髓巨核细胞成熟障碍。
小儿霍奇金淋巴瘤并发胸腔积液的机制是肿瘤压迫胸导管和淋巴管而致其受损渗出。少量积液常无症状,中量积液表现为活动后心悸气短,大量积液则由于纵隔移位,静息状态下也可表现为心跳加快、气促、呼吸困难。
首发症状为贫血、黄疸、血红蛋白尿;脾脏常肿大,质中,无压痛,浅表淋巴结可不肿大。
多为继发白血病或转化为其他类型淋巴瘤。小儿霍奇金淋巴瘤患者治疗后长期存活病例多,继发二次肿瘤的报道也较多,需要长期密切观察。
小儿霍奇金淋巴瘤往往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病程短,一旦发现该疾病的相关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挽救生命,提高生存率。
出现无痛性、质硬、橡皮样颈部或锁骨上淋巴结肿大时,应立即就医。
出现不明原因发热、盗汗、体重减轻时,应及时就医。
优先考虑去小儿血液内科就诊。
晚期腹腔内脏器瘤细胞浸润性肿块,脾脏及深部淋巴结肿大者,可以到肿瘤内科就诊。
有哪些不适?持续多久?
孩子患病以来情绪怎么样?
有无其他慢性疾病?
是否服用其他药物?(如免疫抑制剂等)
家中有无此类疾病的患者?
是确诊的主要依据。但是儿童淋巴结反应性肿大更为常见,因此需在多个疗程抗感染治疗无效后,再进行淋巴结活检。活检时应选择受炎症干扰较小的部位,完整切除肿大、丰满、质韧的浅表淋巴结,以便观察淋巴结结构。
多为非特异性,早期无明显改变,晚期常有贫血。
小儿霍奇金淋巴瘤可发生灶性骨髓转移,因此骨髓活检比骨髓涂片容易发现肿瘤细胞,在治疗前应常规作骨髓活检。约3%病例骨髓涂片可找到RS细胞,骨髓活检发现RS细胞阳性率高于涂片。
与预后相关,红细胞沉降率、β2-微球蛋白、血清乳酸脱氢酶是临床常用的预后指标。红细胞沉降率在活动期常增快,缓解期恢复正常;β2-微球蛋白、血清乳酸脱氢酶持续升高提示预后不良。
累及纵隔可表现为纵隔增宽。
分期首选影像方法,应尽量采用CT平扫+增强的方法,这样能够更精确的观察纵隔、心包、胸膜、肺和胸壁疾病,并能发现上腹部及腹膜后肿大的淋巴结和肝、脾病变。胸片阴性者CT可检出5%~30%肺部病变。
亦为分期常用的手段,对于浅表淋巴结的发现及随诊十分重要,根据淋巴结结构有无破坏和血流情况可协助判断肿大淋巴结的良恶性。但是腹部、盆腔肿大的淋巴结和器官易漏诊。与CT检查有很高的互补性。可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组织活检。
鉴别治疗后纤维化与肿瘤残存或复发时有一定的优势。
目前临床应用较多,对判断肿瘤恶性程度和病变活动特异性高。建议患者在化疗前、化疗2~3个疗程后及化疗结束后进行检查,有助于指导下一步治疗。
本病存在细胞免疫缺陷﹐表现迟发性皮肤免疫反应低下。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的RS细胞CDI5及CD30抗原表达阳性,是识别RS细胞的重要免疫标志。
当疑有纵隔、肺门淋巴结及肺部淋巴瘤时,可做胸后前位及侧位X线摄片。骨X线检查核素扫描等。眼眶CT扫描显示眼眶内弥漫的不规则的软组织肿块。泪腺区的病变可产生骨质压迫症,但不常发生真正的骨质侵蚀破坏。
小儿霍奇金淋巴瘤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如颈部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结合颈部淋巴结活检病理组织检查即可得出诊断,结合分期检查和分期诊断,有利于进一步制定治疗方案。
多有感染灶,急性期表现为红、肿、热、痛,质地多较软,活动。而小儿霍奇金淋巴瘤的淋巴结肿大多较大,质地韧,多普勒彩超可见形态破坏,血流丰富。
多有身体其他部位结核表现,如肺结核、肠结核等,注意结核中毒症状与小儿霍奇金淋巴瘤的B症状有相似之处,但病理检查淋巴结核可见典型的干酪样坏死,可与小儿霍奇金淋巴瘤鉴别。
又称Kikuchi-Fujimoto病,以长期发热、浅表淋巴结肿大,肝脾大、皮疹、白细胞下降等为主要临床特征,为病毒感染后自限性疾病,抗生素治疗无效;一般2~4周后体温下降,淋巴结活检可明确诊断。
临床表现为发热、无痛性淋巴结肿大,分局灶型和全身型。有其特殊的病理改变,分透明细胞型和浆细胞型。局灶型肿物切除后可长期存活,全身型多有发热伴多发淋巴结大,临床过程类似恶性疾病。
与小儿霍奇金淋巴瘤有许多相似之处,且两种疾病都可有CD30的强烈表达,易误诊。但两者差异显著,小儿霍奇金淋巴瘤为B细胞疾病,而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大部分为T细胞来源。
当代发达国家的小儿霍奇金淋巴瘤治疗方案不断更新,早已摒弃部分毒副作用大的的治疗药物,达到了90%~95%以上的无病生存率。目前国外先进国家对于小儿霍奇金淋巴瘤治疗的目标为治愈疾病,避免远期并发症。目前常用的治疗为联合化疗加受累野低剂量照射。
本病除了采取化学药物治疗外,对于高热患者可以使用退烧药物,对于放疗出现皮肤红肿者,可以使用维生素AD软膏缓解症状。
小儿霍奇金淋巴瘤以放化疗治疗为主,无手术治疗。
小儿霍奇金淋巴瘤对放疗敏感,20世纪70年代以前,无论年龄、分型和分期的差别均采用放疗。70年代以后才有专门以儿童为对象的治疗方案。目前对生长期儿童主要采用联合化疗加肿瘤浸润野低剂量放疗,有试图进一步减少或删除放疗的倾向。对已完全发育的青少年局限性病变采用肿瘤扩大野高剂量放疗。
用于Waldeyer或耳前淋巴结病变。上颈部病变并以放疗为单一治疗手段时应同时作Waldeyer野预防性放疗。
包括颌下、颏下、颈部、锁骨上下、腋下、纵隔和肺门淋巴结。
包括脾和主动脉旁淋巴结。
包括髂总、髂外、腹股沟淋巴结。
小儿时期最常用的方案,采用氮芥、长春新碱、甲基苄册和泼尼松四种药物联合治疗,用药14日,休息14日为1个疗程,共用6个疗程。8岁以上儿童或年龄在8岁以下,其肿瘤发生部位不影响生长发育者,在2个疗程后开始放疗,然后再进行化疗,也可用环磷酰胺300 mg/m^2静脉注射代替氨芥(COPP),用甲氨蝶呤代替甲基苄脚。
以上方案中的长春新碱以长春花碱6 mg/m^2代替。
以上两种方案副作用较小,骨髓抑制现象于每疗程的停药期间得以较快地恢复。凡是未接受过化疗的,或单纯应用放疗而复发的,采用以上方案6个疗程后,约80%获得完全缓解。
酶蛋白体抑制剂硼替佐米抑制NF-kB;免疫靶向治疗即包括EB病毒特异性CTL免疫治疗,以及HL中CD20或CD30等单克隆抗体靶向治疗,以及放射标记的抗体治疗等也在进行中。
抗CD30抗体,又名SGN-35,2011年8月美国FDA批准应用于成人难治复发CD30阳性HL的靶向治疗。小儿霍奇金淋巴瘤而言,也正在做有益的尝试,以期减少放、化疗损伤的毒副作用,提高远期生活质量。
难治复发小儿霍奇金淋巴瘤2期临床研究,考虑将抗CD30抗体与吉西他滨联合应用以增加抗肿瘤作用,结果可期。
小儿霍奇金淋巴瘤难治/复发者应用高剂量化疗后进行自体干细胞移植,5年总生存率为68%。
小儿霍奇金淋巴瘤在合理的治疗下预后良好,治愈率可达80%~90%,但反复复发的晚期广泛病变预后仍不良,小儿霍奇金淋巴瘤可见远期复发。远期死亡者死于治疗相关并发症多于疾病本身。常见的与放疗、化疗相关并影响远期生活质量的并发症有放疗部位的软组织、骨骼发育不良及畸形,放疗野内脏器功能障碍,心、肺功能障碍,不育和第二肿瘤等。
下列各种因素在霍奇金淋巴瘤初诊时有提示预后的价值:
疾病的临床分期疾病的范围愈小、预后愈好。
组织学亚型淋巴细胞为主型和结节硬化型较混合细胞型预后为佳 , 而后者又较淋巴耗竭型为佳。
肿瘤细胞负荷大者预后差。
全身症状发热、盗汗、体重减轻较无这些症状者差。
年龄大于40岁者较差。
疾病部位的数目、结外病变的数目以及有无骨髓病变影响预后。
性别女性较男性疾病进展慢。
小儿霍奇金淋巴瘤合理治疗下预后良好,治愈率可达80%~90%。但长期随访后远期肌肉、骨骼发育畸形、性腺、肺、心血管疾病以及第二肿瘤的发生率显著增加,远期不良反应逐渐显现,有报告16岁以下的霍奇金淋巴瘤治疗结束随访30年,第二肿瘤的累积发生率甚至达到了26.3%。
小儿霍奇金淋巴瘤早期发现,给予积极的放射治疗、化疗综合治疗,5年无病生存率已达90%以上。中高危患儿仍需强化治疗以增加对疾病的控制,早期应用大剂量化疗以提高治疗反应,大部分5年无事件生存率可以达到80%~90%,但大于90%仍存在挑战。
小儿霍奇金淋巴瘤2年内每2~4个月进行1次复查(包括血常规、β2-微球蛋白、血清乳酸脱氢酶、对受累部位进行影像学检查),之后3~5年内每3~6个月进行1次复查。
小儿霍奇金淋巴瘤患儿应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少量多餐,保证充足的饮水量。避免在化疗前后2小时内进食,进食后取坐位或半卧位,以减轻恶心、呕吐。
保证蔬菜、水果,全谷类及豆类占到每餐餐盘的2/3。多选择深色的蔬果如深绿叶菜、西红柿、西兰花、芦笋、草莓、蓝莓、胡萝卜和哈密瓜等。
鱼、禽类、瘦猪肉、奶酪及其他动物性食物,应保证只占到餐盘的1/3或更少,尽可能避免吃加工肉如咸肉、香肠、火腿等。
应避免含糖饮料,限制高能量密度的食物,如甜点心、甜食、腊肠、肥肉、油炸食品;限制摄入红肉,如猪肉、牛肉及羊肉。
限制过咸及盐加工食品的摄入,如咸菜、泡菜、咸肉等。
小儿霍奇金淋巴瘤患儿建议合理饮食、休息和锻炼,提高机体抗病能力,防止感染。保持良好的情绪和积极的心态,以维持良好的免疫状态。家属应了解疾病的性质、主要表现、坚持进行化疗和放疗的意义及护理的方法。改善小儿营养状况、防止感染、出血和皮肤损伤。
治疗期间或急性期应卧床休息,缓解期或全部疗程结束后仍应充分休息,以减轻消耗。可适当进行室外运动,如散步、慢跑等,以提高机体免疫力。
摄入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柔软易咀嚼饮食,勿进食油腻、生冷、刺激性和易产气食物。
正确应用化疗药物并注意观察药物的疗效。家属熟悉常用药物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皮炎、脱发、骨髓抑制和肝肾损害等,发生不良反应时及时遵医嘱对症处理。
每日定时开窗通风换气或紫外线病室照射,地面消毒,限制探视,加强皮肤黏膜和口腔等部位的护理,严格无菌操作等,以防发生感染。
避免阳光直射和搔抓皮肤,勿穿着过紧的衣服以减少对皮肤的刺激;发热者及时进行病原体的检测并遵医嘱应用有效抗生素。
放射损伤皮肤的护理:
局部皮肤发红、痛痒,应及早涂油膏保护。
局部皮肤灼痛,可予0.2%薄荷淀粉或氢化可的松软膏外涂。
局部皮肤刺痒、渗液、水疱,可用2%甲紫、冰片蛋清或氢化可的松软膏外涂。
大面积皮损时,要停止放疗并对症处理、合并感染时需抗感染,保持创面清洁、干燥,以利愈合。
小儿霍奇金淋巴瘤的病因不明,目前还没有特异而有效的预防方法。但预防与小儿霍奇金淋巴瘤有关的病毒感染,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复查对预防疾病发生、复发,或避免疾病进一步加重有益处。
避免引起本病的危险因素,预防病毒感染,如EBV、HIV和MV等。
积极治疗与本病发生可能相关的其他疾病,如慢性淋巴结炎、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去除环境因素、避免接触致癌物质,如避免接触各种射线及一些放射性物质;避免接触有关的毒性物质,如苯类氯乙烯橡胶砷汽油有机溶剂涂料。
避免食用致癌食物,不吃被污染的水和食物,不吃发霉变质的食品,尽量少吃腌制品,减少油炸食物的摄入,因其含有高浓度的多种致癌物。
小儿霍奇金淋巴瘤具有家族聚集倾向,有家族史者建议定期体检。
4609点赞
[1]魏秀红,任华蓉.内科护理学(第4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
[2]沈晓明,桂永浩.临床儿科学(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06.
[3]克晓燕,高子芬.淋巴瘤诊疗手册-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4]曹小萍,章皓.血液系统疾病病人护理.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08.
[5]黄晓军,吴德沛.内科学、血液内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6]沈洪兵.流行病学.第三巻(第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9/1.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