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现丝虫病是常现丝虫寄生于体腔、肠系膜、肾周围或腹膜后组织所致的寄生虫病。本病通过库蠓叮咬传播,临床上患者可出现发热、疼痛、淋巴水肿等症状,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并发关节炎、心包炎、严重患者出现心力衰竭。常用乙胺嗪、呋喃嘧酮、甲苯达唑和左旋咪唑联合治疗好转。本病流行于中非、南美洲,通过库蠓传播。某些流行地区,人群感染率在90%以上。常现丝虫病治疗周期长,严重感染发生后期水肿、心包炎者需要手术治疗。
常现丝虫病由常线丝虫的成虫寄生在人体各组织导致的发病,可通过蚊虫叮咬进行传播。本病好发于生活条件较差人群以及野外作业、活动、露营人群,可由自身免疫低下诱发。
常线丝虫的成虫、感染期幼虫、微丝蚴对人体均有致病性,可寄生在人体的不同部位,特别是淋巴系统或淋巴结。
如孕妇、婴幼儿、老年人等以及免疫功能异常人群易感,无法抵御病原虫的感染或感染后治疗效果不理想。
本病分布遍及全球,发展中国家发病率高,多数为隐性感染或原虫携带状态,我国大部分农村属重度和中度感染,并且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奥氏库蠓、格氏库蠓等是本病传播的主要媒介。雌蠓通常选择有机质丰富的潮湿地产卵,幼蠓可滋生于沼泽、稻田、污水沟和小溪等各种水体中,人在劳作时易被库蠓叮咬感染,库蠓在白天完成对人的吸血活动,随之传播该病。
野外作业、活动、露营者经常暴露皮肤于环境中,易被库蠓虫叮咬。
库蠓易在潮湿、环境差的场所繁殖,居住地的生活卫生环境污染严重,生活条件较差的人群易感。
常现丝虫病患者常表现为发热、疼痛、淋巴结水肿和象皮肿,部分患者可在运动或进食后出现牛奶颜色的尿。本病治疗不及时可出现关节炎、心包炎,甚至心力衰竭的并发症。
患者体温可达到38℃~39℃,可伴寒战、头痛。
发热时感觉全身乏力、肌肉和关节疼痛明显。
皮肤下有积液,局部肿胀感,皮肤紧张,压着坚实。
部分患者出现运动或进食后出现牛奶颜色的尿。
如寄生虫寄生于关节及其周围组织,可因感染引起炎性疾病,关节疼痛和关节肿胀是主要表现。
心包因细菌侵犯感染,可能发生急性炎性反应和渗液,以及心包粘连、增厚、缩窄、钙化等慢性病变。
本病引起的心包炎严重感染出现的心力衰竭,常见表现为呼吸困难、乏力、液体潴留。
当常现丝虫病患者出现相应的感染症状如发热、头痛、肌痛、淋巴结肿大时应尽早到感染科就诊,一般经血常规、病原学检查出常线丝虫蚴可确诊。本病需要与盘尾丝虫病等疾病相鉴别。
出现发热、头痛、肌痛、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在体检或其他情况下发现血管神经性水肿、皮肤瘙痒等症状,应及时就诊。
常现丝虫病患者大多优先考虑去感染科就诊。
有没有过常现丝虫病流行区?
最近有没有被蚊虫叮咬?
出现症状有多久了?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发热、疼痛、淋巴水肿)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通过血常规可以判断患者感染程度,通常可见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多。
将可疑患者的血液镜检可找到微丝蚴,厚血片染色检查法可以查到微丝蚴,而且经染色可鉴别虫种。
血清学检测主要包括间接荧光抗体试验、间接血凝抑制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补体结合试验。但本虫与其他丝虫有交叉反应,假阳性率高,有一定的局限性。
X线、超声心动图等,重症病例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时,影像学检查可帮助诊断和评估疾病的进展。
患者有野外活动或劳作史,到过常现丝虫病流行区,出现头痛、肌痛、腹痛、关节痛、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可高度怀疑为本病,在患者或感染者外周血中检发现常现丝虫蚴虫可明确诊断。
手臂、面部等出现的急性淋巴管水肿与罗阿丝虫引起的症状相似,本病与其他疾病的鉴别可经过病原学检查查到微丝蚴虫后,染色镜检,根据其体形较细小、无鞘膜、尾端钝圆及体核特点做出诊断和鉴别诊断。
常现丝虫病常用药物治疗缓解相关症状,一般口服甲苯达唑疗效较好,乙胺嗪单一疗程效果欠佳,常需几个疗程。当出现并发症严重感染时需联合手术治疗,本病治疗周期约为1~2个月。
本药为治疗首选药物,口服本品对微丝蚴有较好的杀灭作用,疗效较好。
毒性小,为本病首选药物,对微丝蚴及成虫有杀灭作用。能使血中的微丝蚴集中到肝脏的微血管中,被吞噬细胞所消灭。主要有短程、中程、长程、间歇疗法。
对丝虫成虫和微丝蚴均有杀灭作用,可作为乙胺晓的补充药物使用。
左旋咪陛是一种广谱驱肠虫药,本药对成虫和微丝蚴均有杀灭作用,常与阿苯达唑联合治疗,还可提高病人对细菌及病毒感染的抵抗力。
适用于皮肤及皮下组织病变明显,肢体周径比健侧增粗在10cm以上者。
旨在重新修复易被阻断或损害的淋巴通道,以恢复肢体的淋巴回流。适于中度病例。皮肤尚柔软,周径增粗小于10cm,感染轻的病例。巨大阴痪或乳房象皮肿可手术整形。
下肢象皮肿手术系因淋巴结水肿导致皮肤增厚、表面粗糙甚至坚硬如象皮得名。丝虫引起的下肢象皮病,在丝虫未治愈之前,或下肢象皮病合并急性炎症时,不应手术。患肢微静脉-淋巴管吻合显微外科手术治疗。
睾丸鞘膜翻转术指手术切除多余的睾丸鞘膜,然后将鞘膜翻转至睾丸后面缝合的一种治疗睾丸鞘膜积液的常用手术治疗方法。适合鞘膜积液积液较多者,切除大部分壁层鞘膜,将残余鞘膜翻转缝合于睾丸、精索后,可降低精索部的淋巴回流,积液少于500ml者可注射硬化剂。
常现丝虫病的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基本都可治愈,不会影响自然寿命,患者需在出院后一个月后复查。
常现丝虫病患者经药物治疗后一般能治愈。
常现丝虫病患者没有其他严重感染经治疗后能痊愈,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患者出院后一个月复查病原学检查等。
常现丝虫病患者应注意膳食多样化,禁忌食用、饮用未知来源、不洁净的水源及食物,同时注意饮食干净,多食用高蛋白食物,加强营养有助于病情恢复。
忌直接食用未知来源、不洁净的水源及食物。不吃或少吃烧烤类食物。
宜食用经清洗干净、高温煮熟透的食物,蔬菜瓜果食用前也要彻底清洗。
多吃高蛋白食物,如牛奶、牛肉、羊肉、鸡肉、鱼肉、鸭肉等。
常现丝虫病患者的护理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坚持疗程用药,改善症状,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设置防蚊防虫设施,适当锻炼,增强自身抵抗力,还需注意保持患者生活环境的干净、整洁、无污染状态,术后的无菌护理,减少再次感染机会。
口服用药,规律并坚持疗程服药,不能因症状好转而中断治疗,并且要定期复查避免进一步感染。
野外作业时或活动时都应穿长衣长裤,避免过多皮肤暴露吸引蚊虫、吸血库蠓叮咬。
患病期间适当锻炼,注意休息,避免劳累,结合合理的饮食,维持正常的免疫力。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出汗后及时更换衣物。
患者应观察头痛、关节痛、神经精神症状、肝脾肿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症状是否有减轻、改善,定期观察乳房是否有结节。
手术后的患者,如皮肤组织修复术后,需注意保持伤口清洁和预防感染。
严格遵医嘱用药,有出现任何不适的症状如发热、头痛、关节疼痛等应及时就诊。
常现丝虫病需要通过提高卫生知识水平、搞好环境卫生以及针对农民、野外作业人员应做好防护措施去预防,同时可针对本病高危人群,每半年进行病原学、血常规筛查。
在常线丝虫流行区,人群需要进行有效的预防,每半年进行一次病原学筛查有助于预防疾病的发生。
提高卫生知识水平,了解寄生虫的感染方式及预防措施。
搞好环境卫生,做好水源、粪便及禽畜管理。
农民、野外作业人员应做好防护措施,穿长衣长裤,尽可能少暴露皮肤,或在暴露的皮肤涂擦驱避剂,如避蚊胺、二氯苯醚菊酯等,防止吸血库蠓吸血传播本病。
4430点赞
[1]李兰娟,任红.传染病学[M]第9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300-311.
[2]王宇明,李梦东.实用传染病[M]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1243-1252.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