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附件炎是由女性上生殖道感染未能得到及时正确的诊断或治疗,发生的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之一,以输卵管组织破坏、广泛粘连、增生及瘢痕形成为特点,出现输卵管卵巢粘连、输卵管卵巢肿块、输卵管卵巢囊肿等。可引起女性上生殖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如淋病奈瑟球菌、沙眼衣原体、支原体,以及存在于阴道的菌群,如厌氧菌、阴道加德纳菌、流感嗜血杆菌、肠道革兰阴性杆菌、无乳链球菌等,均可参与该病的发生,常见临床表现有腹痛、发热、阴道分泌物增多、月经不调等。
炎症后输卵管组织破坏、广泛粘连、增生及瘢痕形成,出现输卵管卵巢粘连。
输卵管伞端闭锁、黏液性分泌物渗出,形成输卵管卵巢肿块,若被浆液性渗出物代替,可形成慢性输卵管卵巢囊肿。
慢性附件炎的发病原因多为人流、剖宫产或其他妇科宫腔手术等操作不规范导致的细菌感染,好发于性活跃期女性、子宫腔内手术操作后女性、免疫力低下女性,性卫生不良等因素容易诱发。
人流或剖宫产或其他妇科宫腔手术等操作不规范,致使病原微生物上行性感染盆腔附件,从而发生慢性附件炎,具体如下:
如拟杆菌属、加德纳菌属、奇异菌属、纤毛菌属,及消化链球菌属等。
如淋病奈瑟菌、衣原体及生殖支原体等。
如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及金黄葡萄球菌等。
如大肠埃希菌、脆弱拟杆菌、B族链球菌及弯曲菌属等。
经期性交、使用不洁月经垫等均可引起病原体微生物侵入而引发炎症。
如刮宫术、输卵管通液术、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术、宫腔镜检查等。
未能得到及时正确的诊断或治疗。
慢性附件炎属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之一,年龄因素的影响在盆腔炎性疾病中表现的十分突出,年轻者的发病率远远高于年纪较大者,在我国以25~30岁为发病高峰年龄。性生活开展时间越早,该病发生率越高。
年轻女性容易发生,可能与性生活频繁相关,性活跃期妇女尤其是初次性交年龄小、有多个性伴侣、性交过频,以及性伴侣有性传播疾病高发。
由于宫腔手术所致生殖道黏膜损伤、出血、坏死,导致下生殖道内源性病原体上行感染。
病原体微生物在全身及阴道局部细胞免疫能力下降,经阴道、宫颈等侵入输卵管黏膜层或浆膜层。
慢性附件炎患者的症状可因炎症轻重及范围大小而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可表现为不孕、异位妊娠、慢性盆腔痛、盆腔炎反复发作、白带异常、盆腔充血等。若治疗不及时,可发生相关并发症,如肝周围炎、盆腔脓肿、弥漫性腹膜炎、输卵管阻塞或积水、宫外孕等等。
炎症形成输卵管卵巢粘连、瘢痕、肿块,常引起下腹部坠胀、疼痛及腰骶部酸痛,常在劳累、性交后及月经前后加剧。
盆腔炎造成的输卵管组织结构的破坏,局部防御功能减退,若还有同样的高危因素,可造成再次感染导致盆腔炎反复发作。
慢性附件炎属于上生殖道感染,可引起下生殖道感染,从而出现阴道分泌物增多、白带发黄、外阴瘙痒等症状。
若再次感染可出现下腹痛、发热、阴道分泌物增多等症状,若病情严重,可有寒战、高热、头痛、食欲不振,月经期发病可出现经量增多、经期延长。
附件炎向盆腔扩散,向上蔓延至肝周,出现右上腹疼痛是并发肝周围炎。
当有大量脓性渗出液积聚于粘连的间隙内,可形成散在小脓肿,积聚于直肠子宫陷凹处则形成盆腔脓肿。
盆腔脓肿破入腹腔可引起弥漫性腹膜炎。
附件、输卵管、卵巢粘连阻塞可致不孕。
附件、输卵管、卵巢粘连阻塞引起异位妊娠发生率增加。
慢性附件炎出现下腹痛、发热、阴道分泌物增多、不孕等症状,应及时就诊,妇科B超等检查可明确附件区病变情况,注意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囊肿等疾病相鉴别。
性活跃期女性定期妇科体检非常有必要,一旦体检中发现慢性附件炎的症状、体征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发现不孕、异位妊娠、慢性盆腔痛等症状,高度怀疑慢性附件炎时,应及时就医。
已经确诊慢性附件炎的患者,若见下腹痛、发热、阴道分泌物增多,应立即就医。
慢性附件炎患者优先考虑去妇科就诊。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慢性盆腔痛是一过性还是持续的?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不孕、异位妊娠、慢性盆腔痛等)
是否有过以下症状?(如下腹痛、发热、阴道分泌物增多等症状)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阴道微生态检查观察有无阴道炎症、子宫颈分泌物沙眼衣原体,及淋病奈瑟菌检测、子宫颈分泌物培养及药敏试验。子宫颈分泌物的取材要特别注意先用棉签擦去子宫颈口表面的分泌物,再用长拭子插入子宫颈口,停留数秒,并旋转1周后取出。
抽取静脉血检测血常规、C反应蛋白及红细胞沉降率等。
其目的是直观地观察到患者盆腔内的情况,观察到患者的附件各器官是否有异常发生。
子宫一侧或两侧附件区可触到呈条索状增粗输卵管,并有轻度压痛,或盆腔一侧或两侧触及囊性肿物,是输卵管积液的可能。
有盆腔炎病史及症状和体征明显者,如妇科检查或妇科B超显示子宫一侧或两侧触到呈条索状增粗输卵管,并有轻度压痛,或盆腔一侧或两侧触及囊性肿物,活动多受限,诊断多无困难,但不少病人自觉症状较多,而无明显盆腔炎病史及阳性体征,诊断困难时可行腹腔镜检查。
需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囊肿、卵巢癌等相鉴别,妇科超声及其他影像学检查由助于鉴别。
都可以表现为慢性盆腔痛,但子宫内膜异位症女性糖类抗原125、糖类抗原199可以升高,妇科超声表现为附件泥沙样回声包块或子宫低回声团块等,可以与慢性附件炎相鉴别。
卵巢囊肿在妇科超声下可表现为附件包块,呈无回声、低回声、高回声等,若慢性附件炎引起输卵管积液,可能难以鉴别,需要手术进一步诊断。
卵巢癌在妇科超声下可表现为囊实性或乳头状等回声,肿瘤指标异常升高,或侵犯卵巢周围组织,可在MRI下进一步鉴别。
慢性附件炎以抗菌药物治疗为主,主要包括头孢西丁、甲硝唑、左氧氟沙星等药物,正确、规范使用抗菌药物可使大部分患者治愈,必要时可行手术治疗,一般需要治疗14天左右。
以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为主,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如头孢西丁,抗菌药物静脉滴注,或二代头孢菌素或三代头孢菌素类(头孢曲松)类抗菌药物静脉滴注。
如所选药物不覆盖厌氧菌,需加用硝基咪唑类药物,如甲硝唑静脉滴注。
左氧氟沙星为喹诺酮类抗菌药物静脉滴注。
药物治疗48~72h,体温持续不降、感染中毒症状未改善或发现有盆腔脓肿包块增大者,应及时手术。若出现腹痛突然加剧,寒战、高热、恶心、呕吐、腹胀,检查腹部拒按或有感染中毒性休克表现,应怀疑脓肿破裂。若脓肿破裂未及时诊治,死亡率高。因此,一旦怀疑脓肿破裂,需立即在抗菌药物治疗的同时行手术探查。
经药物治疗2周以上,附件肿块或囊肿持续存在或增大,可择期手术治疗,手术可根据情况选择开腹手术或腹腔镜手术。若脓肿位置低、突向阴道后穹隆时,可经阴道切开引流,超声引导下脓肿穿刺引流术也在临床开展应用。
常用的物理治疗如离子导入、激光治疗、微波治疗等,可通过改善盆腔局部血流循环供应而改善机体免疫力,达到治疗效果。
在抗菌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一些中医中药在治疗中发挥一定的作用,特别是在减少慢性盆腔痛等方面。在抗菌药物的基础上辅以康妇消炎栓、桂枝茯苓胺囊、红花如意丸,可以减少慢性盆腔痛后遗症的发生。
患者出现症状前60天内接触过的性伴很可能感染淋病奈瑟菌或沙眼衣原体,应对性伴进行检查及相应治疗。如检测出性传播疾病相关的病原微生物,性伴需要同时接受治疗。
不孕者多选择辅助生殖技术助孕。
慢性附件炎经过有效规范的治疗均可治愈,不会影响患者的寿命,建议患者治疗结束后4~6周到医院检查,避免复发。
慢性附件炎能治愈,部分患者会出现反复发作的现象,较顽固。
慢性附件炎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但如果慢性附件炎感染严重未得到有效控制,可引发脓毒血症、休克等危急重症。
对于药物治疗的慢性附件炎患者,如果未见好转,则建议进一步检查并调整治疗方案。对于沙眼衣原体和淋病奈瑟菌感染的患者,还应在治疗结束后4~6周重新检查上述病原体。
慢性附件炎患者应加强对饮食的重视,通过饮食补充营养,维持正常代谢,患者应多进食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的饮食,少食辛辣刺激食物,有助于患者康复。
术后少食辛辣刺激食物,以免引起体内湿热。
术后应提高免疫力,多进食高蛋白的饮食,如牛奶、瘦肉。
维生素的摄入量可每天从一定量的新鲜绿色蔬菜、水果中摄取。
若为普通患者,应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加强营养,多吃鱼类、蛋类、肉类等。
慢性附件炎的患者应当注意按医嘱服用药物,保持外阴清洁,注意监测手术阴道情况,患者在治疗期间同房,性伴侣也要接受治疗。
抗生素类药物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和毒副作用,应该遵照医嘱进行服用,严禁滥用抗生素。
经期要勤换卫生巾,避免经期性交。
普通患者应适量进行运动,以增强体质;手术患者应遵医嘱逐渐开展运动,如进行慢走、散步等轻度运动。
手术后注意观察阴道是否有流血或者流出液体的情況,观察流岀液体的颜色、量、流血量的大小等情况。
患者出现症状前60天内接触过的性伴很可能感染淋病奈瑟菌或沙眼衣原体,应对性伴进行检查及相应治疗。如检测出性传播疾病相关的病原微生物,性伴需要同时接受治疗。
慢性附件炎有复发率高和迁延难愈的特点,其发病受多种因素影响,临床应针对其发病因素对患者及易感人群进行健康宣教,以达到治未病的作用。
对于性卫生不良的女性,建议到医院做阴道分泌物、B超等检查来筛查。
不要过早性生活,避免出现炎症。
产后、流产后、放置官内节育器后都要更加注意个人卫生。
对于患有急性附件炎的患者要积极治疗,避免延误病情发生本病。
4865点赞
[1]沈铿,马丁妇产科学.八年制第三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267-273.
[2]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感染性疾病协助组盆腔炎症性疾病诊治规范(2019修订版)[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9,(07):433-43.
[3]张展,刘朝晖.盆腔炎性疾病的诊治进展[].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9,35(04):473-477.
[4]刘晓娟,范爱萍,薛凤霞.2015年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关于盆腔炎性疾病的诊治规范解读[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15,42(06):674-675+684.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