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是指由于脑血管病变如脑梗死、脑出血、脑静脉病变等导致的神经认知障碍,好发于65岁以上的老年人,尤其是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等慢性病的人群。对于中老年人该病较为常见,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记忆障碍,如识记障碍、近记忆障碍、言语障碍,后期可见人格改变、情感障碍、精神病性症状,但患者的自知力通常保持良好。根据发病后的严重程度,可以分为轻度血管性神经症的障碍和重度血管性神经认知障碍。目前还没有特效药治疗该病,以预防为主。
根据发病后临床表现的不同以及病情的严重程度,可以分为轻度血管性神经认知障碍和重度血管性神经认知障碍。
指脑血管病变较轻,导致的神经认知障碍也较轻。主要临床表现为轻度记忆力下降,身体不适感如头晕头痛、肢体麻木、失眠或嗜睡。
又称为血管性痴呆,是一种由于脑血管病变,以痴呆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也称为多发性梗死性痴呆,一般进展缓慢,常因卒中发作导致急性加剧,病程波动,呈阶梯式发展,常可伴有局限性神经系统体征。
脑血管病变所致精神障碍的主要原因就是脑血管的病变引起脑组织血液供应障碍,从而导致脑功能的衰退。其他的诱因包括老年人的血管硬化、弹性功能减弱,以及许多慢性病因素,如高血压、冠状动脉疾病、房颤、糖尿病、高血脂等。
疾病因素主要是指脑血管的病变,脑血管的病变不仅会引起脑组织的血液供应障碍,若血管破裂流出的血液还可增大脑室内的压力,进一步影响脑功能,可见于脑血管病变,导致脑缺血、缺氧,出现相应的精神障碍,又或者因为脑部出现水肿而使脑组织受压、软化或坏死,进而出现精神障碍。
脑血管病变所致的精神障碍,危险因素与年龄有关,高龄者更易发生脑血管病变。类似的危险因素还有各种慢性病,如高血压、冠状动脉疾病、房颤、糖尿病、高血脂,同时拥有长期大量的吸烟史也是脑血管病变的重要因素。
资料显示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病变所引起的精神障碍,患病率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症,在65岁以上人群中的患病率为1.2%~4.2%,发病与年龄有关,男性多于女性。
脑血管病变所致的精神障碍最常见于65岁以上的人群,尤其是伴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
脑血管病变所致的精神障碍患者早期症状主要有主动性下降及轻度记忆力下降,晚期患者痴呆和情绪不稳,少数患者可出现人格改变,可伴发抑郁、情绪不稳、情绪失控等并发症。
患者早期除了有主动性下降及轻度记忆力下降外,无明显的痴呆表现。特征性症状为躯体不适感,以头晕头痛、肢体麻木、失眠或嗜睡、乏力和耳鸣多见,此时注意力不易集中,情绪易于激动,自我克制力减弱,情感脆弱以及可表现轻度抑郁。
晚期患者可表现出明显的痴呆和情绪不稳,痴呆主要表现为记忆力障碍,如识记障碍、近记忆障碍、言语障碍;情绪不稳可因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哭泣或大笑,可出现强制性哭笑或情感淡漠。
部分患者亦可有各种妄想,如关系妄想、被害妄想、嫉妒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多数患者可有神经系统的提升,不同部位的脑出血或脑梗死有不同的神经系统体征,如偏瘫、失用、失认及阳性锥体束症。
人格改变一般由强烈的应激因素引起,如果应激因素消失或者改变,有可能恢复到原来人格,如果持续存在,可能会造成永久性的人格改变。
本病引起的精神障碍可能持进行性进展,长期发展可能会引起抑郁症。核心症状表现为心境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失,其余症状还包括心理症状群,包括思维迟缓、认知功能损害、负性认知模式、自责自罪、自杀观念和行为、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焦虑、精神病性症状、自制力缺乏,还包括躯体症状群,包括睡眠障碍、进食紊乱、精力下降、性功能障碍。
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长期发展患者可能有广泛性焦虑障碍状态,即以焦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精神障碍,患者常常有不明原因的提心吊胆、紧张不安、显着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以及肌肉紧张、运动性不安等。
普通人群出现躯体不适感、头晕、头痛并有卒中病史,要及时就医诊治,进行实验室检查、神经心理检查,以便明确诊断,注意与阿尔茨海默病、路易体痴呆相鉴别。
普通人群突然出现躯体不适感、头晕、头痛、肢体麻木、失眠、嗜睡、乏力、耳鸣等症状显著,都需要进一步检查。
患者表现出明显的认知损害,或者经旁人观察发现患者存在明显的认知损害,并且存在血管危险因素、卒中病史等,应及时就医。
患者首先考虑前往神经内科进行就诊,如突发脑卒中影响到患者的正常生理功能,可前往急诊科,脑血管病变所致后的精神障碍可前往精神专科医院或者综合医院的精神心理科就诊。
躯体不适感是突发的还是持续性的?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头晕头痛、肢体麻木、失眠或嗜睡、乏力、耳鸣)
是否有过以下症状?(如情绪不稳、情感失禁、激惹性增高、强制性哭笑、情感淡漠)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如房颤、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酗酒、肥胖)
之前有没有进行过相关检查?做过相关治疗?
实验室检查包括查找血管性认识障碍的危险因素,如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症、抗心磷脂抗体综合症,以及排除其他导致认知障碍的原因,如甲状腺功能低下、HIV感染、梅毒性血管炎、肝肾功能不全等。
对患者的神经心理功能进行检查,进行全面的神经心理学评估,从而判断患者目前属于轻度血管性神经认知障碍,还是重度血管性神经性障碍。
对于头部进行高分辨率CT或者核磁共振的检查,可为该病提供支持病变的证据,如卒中病灶的部位、体积、白质病变的程度等,还能帮助对该病进行分型诊断,并且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认知障碍,如炎症、肿瘤、正常颅压脑积水等。
患者主诉或知情者报告有认知损害,而且客观检查也有认知损害的证据,或者客观检查证实认知功能较以往减退,同时患者还存在血管危险因素,卒中病史、神经系统局灶体征、影像学显示的脑血管病证据,只需具备以上证据的一种,并且证明认知障碍与血管因素有因果关系,即可确诊为脑血管病所致的精神障碍。
阿尔茨海默病起病隐匿,进展缓慢,记忆等认知功能障碍突出,多数无偏瘫等主导性神经系统定位体征,神经影像学表现为显着的脑皮质萎缩,以上特征支持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脑血管病所致的精神障碍多数患者会表现为偏瘫、共济失调等,神经影像学常显示患者有脑器质性病变。
该病的三大核心症状为波动性的认知障碍、反复生动的视幻觉、椎体外系症状。可伴有短暂的意识障碍、反复跌倒以及晕厥,但影像学上无梗死灶,神经系统检查无定位体征。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如为脑梗死引起,则影像学有明显的梗死灶。
帕金森病痴呆早期出现椎体外系受累症状,如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等表现。认知功能的损害一般出现在晚期,而且以注意力、计算力、视空间、记忆力等受损为主,一般无卒中病史,无局灶性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影像学上无梗死、出血及白质病变等。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由脑器质性病变引起,可有卒中病史,影像学有梗死病灶。
脑血管病变所致的精神障碍患者应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如进行药物治疗等,同时进行认知干预等辅助治疗,维持患者的心理状态,患者多采用长期持续性治疗。
脑血管的危险因素是导致该病发生的重要原因,因此针对这些病因的治疗在疾病治疗方面起着积极而有效的作用,常见治疗包括通过口服阿司匹林来抗血小板凝聚,通过对情绪的合理宣泄或口服降压药防治高血压,通过适量运动以及合理饮食来防治糖尿病等。
双氯麦角碱可以用于治疗认知功能损害,能促进脑细胞代谢,继发性增加脑部的血流量,不良反应可见偶尔发生的轻度恶心和胃肠道不适,对本品过敏者以及严重心脏病患者应禁用。
吡拉西坦为脑代谢改善药,可以用于脑外伤、脑血管疾病等所致记忆及思维功能减退,对本品过敏者、孕妇、哺乳期妇女、早产儿和新生儿禁用。
喹硫平为抗精神病药,可以用于治疗精神病性症状,无论原发性还是继发性。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口干、心动过速、便秘、头昏或昏厥、肝功能异常、体重增加、嗜睡、静坐不能、失眠、兴奋或激越、视物模糊等,禁用于对本品的任何成份过敏的病人。
本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认知干预,以正确的理论知识来改变患者不合理的认知。如医生通过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本病的病因、症状及恢复结果等基本知识,有利于帮助患者及其家属建立对本病正确的看法,主动配合治疗,促进患者恢复。
如脑血管疾病所引发的精神障碍患者能早期治疗,则愈后相对较好,若患者症状较重或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通常会导致预后不良,患者复诊时即可对其预后进行初步的评估。
病情较轻者可以达到临床治愈,病情较重者治愈困难。
病情较轻患者的生存期通常不会受到太大影响。如果病情较重,生存期可能会受到影响。
可在药物治疗2~6周后再进行复诊,通过神经影像学检查以及对患者精神状态的评估,来判断脑血管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的症状是否得到缓解。
患者饮食调理并无十分确切的疗效,但是仍然可以从饮食当中避开某些易感因素,从而避免身体对于外界的刺激做出应激反应,同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保持均衡的营养,有助于患者体力和精力的恢复。
饮食中应避免摄入咖啡因以及含有咖啡因的食物或者饮料,以免使患者暂时性的兴奋扰乱正常的精神状态,不利于疾病的康复。
应避免进食过多的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大蒜、洋葱等辛辣食物,尤其是在晚餐的时候,因为这些食物可以导致人胃部的灼烧感以及消化不良,这对于身体也是一种应激因素,影响疾病的预后。
要戒烟限酒,因为吸烟可以导致人的血管发生病变,饮酒也可以让大脑功能出现短暂性的退化,故需严格避免抽烟,也要限制酒精的摄入。
避免进食高脂高糖的食物,避免加重血管的堵塞和血小板的聚集。糖尿病患者进食大量的糖后还会引起各种并发症。
脑血管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发病后会对患者的精神状态以及认知功能造成一定的损害,患者的家庭成员有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支持以及相关的包容,同时也要对患者起着监督的作用。
患者在患病后常常出现焦虑不安或者低落的情绪,因此为患者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对患者疾病的预后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家庭成员应对患者进行足够的包容和理解,鼓励和支持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同时帮助患者远离各种应激因素,有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和进行相对的预防。
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是本病的高位因素,因此患者在家可自行监测血压、血糖等指标,特别是有脑血管疾病史的患者家里应常备测血压、血糖的仪器,防止血压、血糖突然升高加重病情。
患者应注意控制情绪,防止出现较大情绪波动,可加强与家人朋友沟通,减少脑血管疾病复发的风险。家属应注意摒除负面情绪,为患者居家治疗提供良好的家庭氛围,如经常与患者一起运动,与患者多说话等。
对于患者尚处于轻度的认知功能损害时,一些日常的活动仍然能够进行,但是对于一些复杂的操作或者重体力劳动是否仍然能够继续进行,还需要向医生寻求建议,不可自我盲目判断,以免引起病情加重。
脑血管病所致的精神障碍的患病人群多为65岁以上的老年人,因此对于患有危险因素的老年人,应进行针对性的查体,改变相应的生活方式,防止危险因素的进一步加重,可以有效预防脑血管病的发生。
经过观察发现,高血压、冠状动脉、疾病、房颤、糖尿病、高血脂、吸烟、高灵激光坐动式等多为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因此如果至少存在这些危险因素当中的一个,就应该及时做好体检筛查,如每半年对脑部血管进行影像学检查,可避免发生脑血管病,也避免出现其导致的精神障碍。
对于一些高危因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不良的饮食习惯所导致,因此健康饮食可以降低脑部血管发生病变的几率,而其病变后所导致的精神障碍的发病率自然也会降低。
对于血压较高的患者,应积极地寻求专业人士的建议,需要口服降压药一定要按照医生的嘱咐按时服用,不可漏服或不服,以免引起血压过高,同时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也有助于防止其他的心血管疾病。
保证充足睡眠,调整作息,不熬夜,每日23点之前休息,保证每日至少8小时睡眠。
4229点赞
[1]李凌江,陆林.精神病学[M].八年制第三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283-285.
[2]郝伟,陆林.精神病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101-103.
[3]贾建平,陈生弟.神经病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231-234.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