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EB病毒原发感染所致的一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疾病,其典型临床“三联症”为发热、咽峡炎和颈淋巴结肿大,可合并肝脾肿大,外周血中异型淋巴细胞增高。本病是一良性自限性疾病,无特效治疗,以对症及支持治疗为主,多数预后良好,少数可出现噬血细胞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发病原因主要为病毒感染诱发,其中包括EB病毒感染以及腺病毒、巨细胞包涵体病毒等感染,可通过唾液、输液和性传播。本病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
EB病毒主要感染B细胞,继之引起T细胞的免疫反应,形成周围血中可见到的异型淋巴细胞,也就是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
腺病毒、巨细胞包涵体病毒等感染也可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本病无明显的诱发因素。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于EB病毒原发感染所致,EB病毒可分为1、2型。我国EB病毒流行株以1型为主,2型则非洲多见。本病世界各地均有发生,多呈散发性,但也不时出现一定规模的流行。全年均有发病,以秋末至初春为多。人群感染率高,在我国约90%的个体为病毒携带者,多为幼儿时期感染。本病主要见于儿童和青少年,性别差异不大。6岁以下小儿得病后大多表现为隐性或轻型感染,15岁以上感染者则多呈典型症状。
本病主要通过唾液飞沫传播,病毒大量存在于唾液腺及唾液中,可持续或间断排毒达数周、数月甚至数年之久,通过呼吸道传播。另外,也可以通过密切接触传播。
免疫系统相对不成熟,而又生活在家庭、幼托机构等人员密集场所,更易感染。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上以发热、咽喉痛、肝脾和淋巴结肿大、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增多并出现异型淋巴细胞等为特征。多数患者有乏力、头痛、畏寒、鼻塞、恶心、食欲减退、轻度腹泻等前驱症状。本病的并发症有脾破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肝脏损害、心脏损害等。
一般均有发热,体温38℃~40℃,无固定热型,热程大多1~2周,少数可达数月。中毒症状多不严重。
绝大多数患儿可表现为咽部、扁桃体、腭垂充血、肿胀,可见出血点,伴有咽痛,部分患儿扁桃体表面可见白色渗出物或假膜形成。咽部肿胀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及吞咽困难。
全身淋巴结均可肿大,在病程第一周就可出现。以颈部最为常见。肘部滑车淋巴结肿大常提示有本病的可能。肿大淋巴结直径很少超过3cm,中等硬度,无明显压痛和粘连,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时,可引起腹痛。肿大淋巴结常在热退后数周才消退,亦可数月消退。
肝大者约占20%~62%,大多数在肋下2cm以内,可出现肝功能异常,并伴有急性肝炎的上消化道症状,部分有轻度黄疸,约半数患者有轻度脾大,伴疼痛及压痛,偶可发生脾破裂。
部分患者在病程中出现多形性皮疹,如丘疹、斑丘疹、荨麻疹、猩红热样斑疹、出血性皮疹等,多见于躯干。皮疹大多在4~6日出现,持续一周左右消退。消退后不脱屑,也无色素沉着。
可有Coombs试验(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出现于病程的1~2周,且大多可在一个月内停止发展。可发生粒细胞减少、全血细胞减少或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嗜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
0.37%~7.3%患儿可出现此类合并症,症状差异很大,包括脑炎、无菌性脑膜炎、吉兰-巴雷综合征、视神经炎以及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等,其中尤以横贯性脊髓病变为最严重,可突然出现双下肢瘫痪及尿潴留。虽神经系统病变多能恢复,但也可发生后遗症或死亡。
国外资料显示80%~90%的IM(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发生肝功能损害。EB病毒感染所致的肝损害不是对肝细胞的直接损害,而可能是EB病毒作为一种免疫启动因子而致的间接免疫损伤。曾报告有肝坏死,也可有食道静脉曲张。
偶可因扁桃体明显肿大及咽部淋巴组织增生引起呼吸和吞咽困难。也可并发胸膜炎或胸腔积液、间质性肺炎等。
不常见,约1%~6%,心电图可见非特异性T波改变或轻度传导不正常。心肌炎和心包炎则少见。
可并发结合膜炎、视神经炎、视网膜炎、巩膜炎、葡萄膜炎、复视、偏盲、斜视、眼睑下垂等。
血尿、蛋白尿、肾炎、肾病综合征以及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等。
很少见,多发生于病程第2~3周,也可成为首发症状。一旦发生腹痛应高度怀疑脾破裂发生,偶有无腹痛而表现为休克者。
腮腺炎、睾丸炎、中耳炎等。
患儿出现发热、咽峡炎、肝脾大、淋巴结大、皮疹或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等并发症时,需要及时到儿科就诊,做血常规、血清嗜异凝集反应、EB病毒特异性抗体测定、EB病毒DNA的检测确诊。本病需要与巨细胞病毒感染、病毒性肝炎、风疹、儿童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等进行鉴别。
出现发热、咽峡炎、肝脾大、淋巴结肿大、皮疹等临床症状以及瘫痪、肝功能损害、呼吸困难等并发症表现,需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儿科就诊。
发热持续了多久?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咽痛、淋巴结肿大等)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皮疹、睑水肿等)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是否做过相关检查?检查结果是什么?
外周血象改变是本病的重要特征。早期白细胞总数可正常或偏低,以后逐渐升高>10^9/L,高者可达(30~50)x10^9/L。白细胞分类早期中性粒细胞增多,以后淋巴细胞数可达60%以上,并出现异型淋巴细胞。异型淋巴细胞超过10%或其绝对值超过1.0x10^9/L时具有诊断意义。部分患儿可有血红蛋白降低和血小板计数减少。
起病1周内患儿血清中出现IgM嗜异性抗体,能凝集绵羊或马红细胞,阳性率达80%~90%。凝集效价在1:64以上,经豚鼠肾吸收后仍呈阳性者具有诊断价值。此抗体体内持续存在2~5个月。5岁以下小儿试验多为阴性。
间接免疫荧光法和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中VCA-IgM、低亲和力VCA-IgG和EA-IgG。VCA-IgM阳性是新近EBV感染的标志,低亲和力VCA-IgG阳性是急性原发感染标志,EA-IgG一过性升高是近期感染或EBV复制活跃的标志,均具诊断价值。
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能快速、敏感、特异地检测患儿血清中含有高浓度EBV-DNA,提示存在病毒血症。
可通过视诊和触诊观察淋巴结有无肿大、肝脾有无肿大。
部分患儿可出现心肌酶升高、肝功能异常、肾功能损害、淋巴细胞亚群CD4/CD8比例降低或倒置。
主要表现为发热、咽峡炎、颈淋巴结肿大、肝脏肿大、脾脏肿大、眼睑水肿。
抗CA-IgM和抗CA-IgG抗体阳性,且抗NA-IgG阴性。
抗CA-lgM阴性,但抗CA-IgG抗体阳性,且为低亲和力抗体。
双份血清抗CA-IgG抗体滴度4倍以上升高。
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比例≥10%。
满足上述临床表现中任意3项及实验室检查中第4条可作为临床诊断病例。如满足上述临床表现中任意3项及实验室检查中第1~3条中任意一条,可作为实验室确诊病例。
该病毒是引起嗜异性凝集试验阴性的单核细胞增多症最常见的病因,临床也可表现为发热、肝脾肿大、血象变化,但咽痛及淋巴结肿大少见。异常淋巴细胞增多不及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明显。年幼儿嗜异性凝集试验常阴性且临床表现不典型,与CMV感染难以鉴别,可凭借血清学检测确诊。
可表现有发热、轻度淋巴结肿大,也可出现异常淋巴细胞,但通常少于10%。肝酶水平早期即可明显升高,特异性肝炎病毒血清学检测可帮助诊断。
同样有类似表现,异常淋巴细胞仅轻度升高,血清学检测可确诊。
临床可表现为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及异常,血常规淋巴细胞轻度升高,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及风疹病毒抗体检测可明确诊断。
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疾病,特征是发热、淋巴结肿大,几乎所有淋巴细胞均为成熟的小淋巴细胞。常见于小儿,可呈流行,与EBV感染无相关性。
临床表现相似,以颌下淋巴结和颈前淋巴结肿大多见,不伴有肝脾肿大,咽培养有助于诊断,但需排除咽部带菌者。
同样可表现有发热、淋巴结肿大、咽炎、皮疹和无菌性脑膜炎体征,但嗜异性凝集试验阴性,可通过检测血HIVP24抗原及特异性核苷酸序列的检测加以鉴别。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需要一般治疗、药物治疗进行改善,如病情合并脾破裂时,需要进行脾切除术,通过2~4周的治疗周期可达到明显缓解。
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加强护理。
脾肿大患者应注意防治脾破裂,避免任何可能挤压或撞击脾脏的动作。
患儿尤其青少年应在症状改善后2~3个月甚至6个月才能剧烈运动。
抗病毒治疗可选阿昔洛韦、更昔洛韦及伐昔洛韦等药物,但其确切疗效尚存争议。
对本病无效,仅在继发细菌感染时应用。可选用青霉素或红霉素治疗细菌诱发的咽峡炎。
此类药物主要应用于比较危险的情况,如出现呼吸困难、溶血性贫血。
如出现脾破裂时,应立即输血,需要进行脾切除术改善。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为自限性疾病,预后大多良好,少数恢复缓慢。病死率约为1%~2%,多由严重并发症所致。
本病可以治愈,部分患者会出现反复,恢复缓慢。
本病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但约有1%~2%的患者可由于严重并发症致死。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饮食方案主要是尽可能地使患儿多进食,遵守少食多餐的原则,适当降低食物温度。饮食应以营养丰富、易消化、富含维生素且容易吞咽为原则,避免辛辣、不易消化的食物,确保患儿摄入充足。
饮食须保证清淡且容易消化,补充热量和蛋白质、维生素。针对咽喉肿痛的患儿可给予鸡蛋糕、豆浆、果汁等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禁止患儿暴饮暴食,以免增加心脏负担。
禁止给予患儿干硬或者辛辣刺激性食物。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需要加强对患儿的一般护理、饮食护理,心理干预。需要密切观察是否出现细菌感染、肝脾破裂和骨髓抑制等严重并发症,同时需要及时就诊,避免引起生命危险。
遵医嘱用药,不随意增加药量,若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及时就诊。
鼓励患儿适当活动,避免剧烈、长时间运动,必要时遵医嘱服用促进胃肠道蠕动的药物,结合推拿,防止排便异常。
家长应加强看护,给予行为纠正,防止患儿搔抓皮肤。
家属应为孩子单独准备一套日常用品,定期杀菌消毒,降低传染的可能。
对于年长患儿,通过语言鼓励、解释、暗示和安慰等方法进行心理支持,对于年幼患儿,采用微笑、肢体接触、眼神等非语言方式,与患儿保持良好沟通,以亲切的态度关心患儿,让患儿感受到安全感。
密切观察是否出现细菌感染、肝脾破裂和骨髓抑制等严重并发症,出现异常情况时,及时就医。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主要是通过唾液飞沫传播,因此对该病的的预防主要是针对保护易感人群和切断传播途径,如加强护理、体格锻炼和注意个人卫生。
婴儿时期应注意营养,尽量母乳喂养,及时增添辅食,培养良好的饮食及卫生习惯。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
保持环境清洁干燥,室内通风。
不与他人共用餐具,不与患者接触,避免感染。
4537点赞
[1]江载芳,申昆玲,沈颖.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全2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916-919.
[2]桂永浩,薛新东.儿科学[M].第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434-437.
[3]吴梓梁.小儿内科学[M].第9版.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974-975.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