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脓性颅骨骨髓炎是细菌通过直接蔓延或血行途径引起颅骨内骨髓的化脓性炎症,是由头面颈部的臃肿处理不当、头部伤口感染等引起的。大多数来自直接感染,如开放性颅骨骨折、开颅或颅骨钻孔术、颅骨牵引术后感染等,以及放射性治疗、皮肤移植失败等使颅骨裸露而遭受感染。颅骨骨髓炎可发生于颅骨的任何部位,但以颅盖的额、顶骨最为多见。
化脓性颅骨骨髓炎主要通过头面部感染的直接蔓延引起,少数通过其他远隔部位感染经血行途径引起。
化脓性颅骨骨髓炎为致病菌通过多种途径侵入颅骨内引起的一种非特异性炎症反应,以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为多见,其他尚有绿脓杆菌、白色葡萄球菌、厌氧菌等,也有多种致病菌混合感染的。
常是因患有头面部疖肿、鼻旁窦炎、口腔咽喉炎及身体其他部位及头部的伤口化脓性感染灶,细菌经蔓延及血行播散侵入颅骨,再经导静脉进入板障形成血栓及化脓,阻断内外板及板障的血供,炎症进一步发展使板障内压力增加向周围膨胀,导致骨板破坏以致崩离形成死骨,从而使炎症向骨膜下及颅内扩散,引起头皮下炎症,进一步发展形成脓肿,破溃后形成慢性窦道及向颅内侵犯引起颅内并发症。
但临床上最多的原因是颅脑开放伤后的初期清创不彻底及开颅术中或术后伤口被污染所引起。
化脓性颅骨骨髓炎患者,70%由于头面部感染或继发于头部外伤,顶部发病率最高,颅内压并发症高达31.7%,其中脑脓肿占2/3,硬脑膜外脓肿占1/3。
多发生在颅骨手术或骨折外伤的患者。
寒战、高热、头皮局部红肿热痛等症状时化脓性颅骨骨髓炎急性期最常见的症状。
化脓性颅骨骨髓炎可发生于颅骨的任何部位,但以颅盖的额、顶骨最为多见。起病有急有缓,急性期多为毒力较强的致病菌所致,可呈暴发型,起病急骤,病人突然高热寒战,体温可高达40℃左右,全身中毒症状严重,如精神萎靡、周身酸痛、乏力、嗜睡,外周血象中的白细胞增高,其中多形核白细胞占90%以上。与此同时,局部颅骨发生炎症性浸润,与其相应的头皮可表现为红肿热痛,进而出现有波动感的头皮下脓肿,其破溃后形成经常向外排出黄色、灰色、绿色等的黏稠或稀薄的脓液及小块死骨,进入反复发作经久不愈的窦道,渐转为慢性过程。
在毒力较弱的致病菌侵入颅骨后,引起病人的全身及局部反应均较轻,呈慢性发展过程,可表现低热,外周血象中的白细胞中度增高,以中性多形核细胞为主。局部头皮有中度红肿热痛,并逐渐发展成为有波动感的脓肿,在其破溃后形成慢性窦道。在头部外伤及颅脑手术后的病人中,多因伤口感染扩散,引起颅骨炎症反应,病变进一步发展,伤口破溃流脓形成慢性窦道。
本病多在形成头皮下脓肿或窦道后才就诊,一般于起病后1个月以上甚至有数月和数年者。如炎症不能及时得到控制,则可穿破硬脑膜向颅内扩延,引起颅内并发症,据文献报道约占30%,其中主要为脑脓肿,余为硬膜外和硬膜下脓肿和脑膜炎。可因其侵犯的部位、范围及严重程度不同而引起不同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如头痛、呕吐、高热、谵妄、抽搐、昏迷、脑膜刺激症及颅内压增高,肢体瘫痪,失语等表现,严重时导致脑疝而危及生命。
化脓性脑膜炎是全世界发病率和高病死率的疾病之一。最常见的致病菌为肺炎球菌、脑膜炎双球菌及流感嗜血杆菌B型,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变性杆菌、厌氧杆菌、沙门菌及铜绿假单胞菌等。
指由化脓性细菌引起的脑组织的化脓性感染。病原可分为耳源性、鼻源性、血源性、隐源性或损伤性。主要表现为隐性感染、颅内压增高及脑局灶性症状和体征。可能病因有:无感染灶菌血症,脑外伤及术后,颅脑手术相关脓肿形成(脑出血术后脓肿形成,脑肿瘤术后脓肿),中耳炎,鼻炎,心内膜炎,先心病,呼吸系统感染,皮肤感染等。
患者以往有颅骨手术史,突然出现高热、寒战等症状时,请立即就医。
出现以下症状需要及时就医:
突然高热寒战;
头皮局部红肿热痛;
头皮下局部波动感;
头皮破溃流脓。
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
头痛伴恶心、呕吐;
意识不请;
昏迷。
当患者出现意识不清、昏迷等,应就诊于急诊科。
如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到相应科室就诊,如感染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
有无头面部手术史?
主要存在什么症状(如:高热、头痛)?
症状出现持续多上时间?
有无药物治疗史?
有无其他症状或不适?
当医生怀疑是化脓性颅骨骨髓炎时,将通常进行血常规,如有流脓还将脓液涂片镜检、培养等检查。根据血常规结果,通过头部X线、CT、MRT等检查予以确诊。
检查目的是确认患者是否存在感染及感染程度,是诊断感染性疾病必不可少的项目。
目的是观察颅骨是否有损伤等,对发现病灶性及感染范围有一定帮助。缺点是敏感度较低,感染早期常无异常变化。
目的是观察颅骨是否有损伤等,还可以发现颅内是否有脑脓肿并发症,是目前诊断化脓性颅骨骨髓炎最佳诊断方法之一。
目的是可观察炎症病灶及软组织,是目前诊断化脓性颅骨骨髓炎最佳诊断方法之一。
根据病史及临床诊断可以明确诊断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高,一般都在10×10^9/L以上,中性粒细胞可占90%以上。脓液直接涂片染色检查可找到化脓性细菌,培养可发现化脓性细菌生长。
急性期2周以上才可发现在X线平片上显示有单发或多发的大小不一的边缘不整齐的低密度骨缺损或圆形、或椭圆形或地图状、或虫蚀样低密度区,其中约有50%存在小块死骨或在被破坏的颅骨边缘有明显的反应性骨质增生的高密度骨硬化带。
CT检查可早于X线平片发现阳性表现,显示局部颅骨低密度,还可发现颅内并发症,如硬膜外或下半月形高密度灶及圆或椭圆形边界高密度环,中央为低密度区,周边伴有低密度水肿的脑脓肿,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
应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单纯的头皮下脓肿,临床上应与单纯的头皮下脓肿相鉴别,单纯的头皮下脓肿脓液主要在帽状腱膜下而非在骨膜下。
颅骨结核,也应与颅骨结核相鉴别,病人无与结核病人的接触史,周身亦无结核病灶发现。窦道排出之脓液中无干酪样物,涂片染色镜检及动物接种均无结核杆菌发现。
脑脓肿,如并发脑脓肿时应与结核球相鉴别,脑脓肿于CT及MRI检查时可显示圆形高密度环,中央为低密度区,而结核球则显示为圆或椭圆形均匀一致的高密度影,或混杂密度区,静脉注入对比剂后病灶可明显增强。
如能在颅骨骨髓炎早期及时正确应用抗生素,炎症一般可以得到有效控制。若颅骨已遭严重破坏、脓肿已经形成,需要手术联合抗生素进行治疗。
作用是杀灭细菌控制炎症。具体用药的种类和方法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如头孢曲松、左氧氟沙星)。在骨髓炎症早期还未化脓时单独应用强效抗生素一般能够有效控制炎症的进展,预后较好。
颅骨已遭严重破坏、脓肿已经形成,需要手术联合抗生素进行治疗,手术方法有以下几种:
治疗的作用是清除受感染及坏死的组织。适用于窦道形成早期。医生会在局部麻醉后,用碘伏消毒窦道周围皮肤,用挖匙从窦道口深入,彻底去除炎性肉芽组织及坏死性骨质,直至形成新的创面,用3%过氧化氢、0.9%氯化钠液交替冲洗,擦干,随后放置引流条,最后敞开伤口引流。优点是:手术创伤小。缺点是:对于炎症、坏死范围较广泛或深部脓肿常无法彻底治愈。
治疗的作用是清除受感染及坏死的组织,适用于各期化脓性颅骨骨髓炎患者,但对于慢性骨髓炎急性发作期者不适用。医生会在局部麻醉后,用碘伏消毒皮肤,切开头皮,暴露病灶,从骨缺损缘行颅骨钻孔后,用咬骨钳彻底咬除已经被破坏的变颅骨,直至达到正常颅骨处,清楚游离的坏死骨碎片,将窦道一并切除,伤口内用无菌盐水及过氧化氢交替反复冲洗干净,并置入油纱条予以引流,最后敞开伤口引流。优点是:治疗效果好。缺点是:创伤大、恢复慢。
化脓性颅骨骨髓炎早期若及时就医性病灶清除术及抗生素治疗,一般预后良好。若诊治不及时,已形成死骨及慢性窦道,如处理不甚及时得当,除可复发外,还可致颅内并发症,预后较差。
一般可以治愈,预后良好。
一般对生存没有影响。
多食用高营养食物,加强营养促进伤口愈合。同时倾向食用具有清热消毒的食物,预防和控制伤口感染。
宜吃高蛋白的食物,如鱼肉蛋白质含量高,氨基酸种类繁多。容易吸收。
宜吃高维生素食物;如苦瓜性味寒凉,且维生素C含量高,容易消化吸收,可增加机体的免疫力,促进炎症的恢复。
宜吃利尿性的食物。如冬瓜具有利尿的特性,且维生素寒凉高,有利于减轻颅内压力增高。
忌吃酒精类的食物;酒精具有刺激性,对中枢具有直接的麻痹作用。
忌吃燥热行的食物。如野鸡肉 野鸡肉热性大,不适合感染性疾病的人群服用。可以吃性味平凉的鸭肉。
化脓性颅骨骨髓炎患者,要严格遵照医嘱用药,及时换药、拆线,术后尽早下床运动,注重饮食调节,加强营养促进伤口愈合,保持良好心情,提升战胜疾病信心。
遵医嘱指导患者用药,在手术后早期进行下床运动,按照医嘱定时复查,包括血常规、头部CT等。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饮食,加强营养、促进伤口愈合。
保持良好心情、家人应给与心灵上的支持,多给与患者鼓励,缓解患者低落情绪,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
按照医嘱说明换药、拆除伤口缝线,保持换药纱布的干净、清洁,若纱布被水、脓液等浸透,则应及时更换。如果再次出现发热、头痛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以免复发耽误诊治。
化脓性颅骨骨髓炎患者应注意防止挤压或撞伤损伤部位,出现炎症等情况及时就医,防止伤口进一步感染。
头颈面部出现臃肿、炎症等情况时要及时就医,切勿挤压。
头部有伤口时避免进一步污染并及时就医处理。
身体其他部位发生感染时及时就医。
4521点赞
[1] 缪斯. 颅骨化脓性骨髓炎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 [J]. 亚太传统医药, 2012
[2] 陈青宇,赵越. 派力奥联合窦道搔刮术治疗有窦道慢性根尖周炎的临床效果观察[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2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