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贫血是指由于慢性感染、炎症、结缔组织病、恶性肿瘤等导致的一种贫血,表现为红细胞寿命缩短、铁代谢障碍、炎症性细胞因子增多导致红细胞生成素减少,及骨髓对贫血的代偿性增生反应抑制,是慢性疾病的常见并发症。患者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皮肤黏膜轻度苍白、低热,但可被原发基础疾病的症状掩盖。本病主要通过对症治疗以及红细胞生成素、硫酸亚铁片等药物改善,预后效果根据原发疾病的严重程度决定。
慢性病贫血是由于慢性感染、炎症、结缔组织病、恶性肿瘤等导致的一种贫血。本病主要好发于结缔组织病患者、慢性感染患者、恶性肿瘤患者。
肺脓肿、肺结核、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骨髓炎、慢性尿路感染、盆腔炎、脑膜炎、慢性深部真菌病及艾滋病等感染性疾病导致。
部分慢性非感染性结缔组织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热等会造成慢性病贫血。
肺癌、淋巴瘤、白血病、骨髓瘤等。
如血管炎等。
慢性病贫血是仅次于缺铁性贫血的第2位的高发病率贫血,患有结缔组织病、慢性感染、恶性肿瘤的患者是高发人群,暂无准确的发病率等流行病学数据。
慢性病贫血好发于患有结缔组织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感染(如脑膜炎、肺结核)、恶性肿瘤(如肺癌、胃癌)的人群。
慢性病贫血患者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皮肤黏膜轻度苍白、低热、心慌、胸闷,部分患者可表现为各种原发基础疾病的症状,本病可合并出现贫血性心脏病以及免疫力下降。
慢性病贫血导致神经系统损失,造成头晕、头痛,同时可伴有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表现。
因为贫血导致皮肤黏膜苍白,一般程度较轻。
在没有明显诱因的情况下发作,休息后可缓解。
没有明显诱因的发热,体温一般在37.3~38℃之间。
可以表现为各种原发基础疾病的症状,如淋巴结肿大、疲劳等,而且常可掩盖典型症状。
严重长期贫血使血液载氧能力明显下降,对机体各系统供氧不足,因而心输出量增加,心脏负荷加重。进而导致心脏功能和结构异常,导致心跳加快、呼吸困难、易疲劳等症状。
各种原发基础病,如肿瘤、慢性感染,多为长期疾病,可导致免疫力下降。
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头晕、头痛、皮肤黏膜轻度苍白、低热、心慌、胸闷等症状应立即就医,一般建议到血液科就诊,情况危急时可送往急诊,通常可做外周血液检查、生化检查以明确病情。慢性病贫血需要与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转铁蛋白缺乏症等疾病进行鉴别。
当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头晕、头痛、皮肤黏膜轻度苍白、低热、心慌、胸闷时要及时就医。
当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心悸甚至昏迷时应立即就医。
一般建议到血液科就诊,情况危急时可送往急诊科。
以前是否出现过相应症状?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头晕、头痛、发热等)
家属是否有类似症状?
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是否去其他医院就诊过?
外周血液检查可判断贫血的类型,检测出患者是否为正常细胞性、正常色素性、小细胞和低色素性贫血。
可检测出患者的血清铁和总铁结合力情况,是否出现血清铁、总铁结合力降低、血清铁蛋白增高、铁粒幼细胞数量减少、血清红细胞生成素水平降低等情况。
如果患者出现心悸、气短等症状,也可做心电图、心脏超声检查,判断心脏受损情况。
患者出现头晕、头痛、皮肤黏膜轻度苍白、低热、心慌、胸闷等症状。
血液、生化检查显示血清铁降低,总铁结合力也降低,血清铁蛋白增高,血清可溶性运铁蛋白受体并不增高,但伴缺铁时也可增高,红细胞游离原卟啉和锌原卟啉仅轻度升高。骨髓铁染色可染铁增多,但铁粒幼细胞数量减少,血清红细胞生成素水平降低,可以明确为贫血。
同时伴有肿瘤、慢性感染等疾病,并排除疾病本身造成的失血等因素导致的贫血。
慢性病贫血时虽然血清铁也低,总铁结合力常低于正常,故转铁蛋白饱和度正常或稍低,血清铁蛋白及骨髓铁正常或增多。红细胞游离原卟啉在慢性病贫血和缺铁性贫血时都是增加的,缺铁性贫血时红细胞游离原卟啉增加得更高、更快。慢性病贫血时红细胞游离原卟啉增加常较缓慢,且不明显,可通过血清铁检查以及骨髓铁染色进行鉴别。
遗传或不明原因导致的红细胞铁利用障碍性贫血。表现小细胞性贫血,但血清铁蛋白浓度增高、骨髓小粒含铁血黄素颗粒增多、铁粒幼细胞增多,并出现环形铁粒幼细胞。血清铁和铁饱和度增高,总铁结合力不低。但慢性病贫血血清铁降低,总铁结合力也降低,以此可以相互鉴别。
地中海贫血有家族史,有溶血表现,血片中可见多量靶形红细胞。胎儿血红蛋白或血红蛋白A2增加。血清铁蛋白、骨髓可染铁、血清铁和铁饱和度不低且常增高,慢性病贫血无家族史和溶血表现,以此可以进行鉴别。
转铁蛋白缺乏症是由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先天性)或严重肝病、肿瘤继发(获得性),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清铁、总铁结合力、血清铁蛋白及骨髓含铁血黄素均明显降低。慢性病贫血血清铁降低,总铁结合力也降低,但血清铁蛋白增高,以此可以进行鉴别。
慢性病贫血的治疗病程较长,需要进行长期治疗改善,本病主要是针对基础疾病来控制、改善贫血症状,如卧床休息、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同时可配合红细胞生成素、硫酸亚铁片等药物改善贫血。如老年患者伴有严重的贫血症状,可进行输血治疗。
慢性病贫血患者常伴有严重的基础病,所以要卧床休息,密切监测各种生命体征,包括呼吸、心率、血压等。
可改善贫血,减少输血量,改善生命质量。
补充铁剂对慢性病贫血本身无效,仅适用于慢性病贫血伴缺铁时。
本病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针对相应原发病进行的手术治疗不属于本病范畴。
如果有严重贫血症状,特别是老年患者,可以输血治疗。
慢性病贫血患者预后根据不同的病因而不同,慢性感染、结缔组织病等原因导致的贫血,恢复情况较好,不易复发,但是恶性肿瘤导致的贫血,一般难以纠正,恢复情况差。患者需要根据原发疾病的不同遵医嘱定期复查。
慢性感染、结缔组织病等原因导致的贫血,恢复情况较好,不易复发。恶性肿瘤导致的贫血,一般难以纠正。
慢性病贫血患者的生存时间由其基础病决定,慢性感染、结缔组织病等原因导致的贫血,治愈后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但是恶性肿瘤导致的贫血,生存率视肿瘤严重程度、治疗效果而定。
慢性感染、结缔组织病等原因导致的慢性病贫血患者,治愈后应遵医嘱每个月定期检查血常规、血生化。
慢性病贫血患者尽量合理膳食,平衡膳食营养,增加膳食中的优质蛋白质摄入,注意补充含铁丰富的食物,如鸡肝、猪肝。
慢性病贫血患者应保证规律作息、避免劳累,保持情绪稳定,保证良好生活习惯,适当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本病患者要严格遵医嘱用药。
可适当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可以进行适当的有氧运动,每次运动大于30分钟。
合理作息,避免劳累。尽量忌烟酒,保证良好生活习惯。
慢性病贫血患者要严格遵医嘱足量、足疗程服药,不可随意停药或改变药量。
慢性病贫血的发生与慢性感染、炎症、结缔组织病、恶性肿瘤等疾病密切相关,所以如果出现这些疾病,要及时治疗,避免贫血发生。
在慢性病治疗过程中,持续监测外周血常规和血液生化检查,如果出现贫血指征,要及时治疗。
4288点赞
[1]王珺,陈信义.慢性病贫血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进展[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5,16(03):71-74.
[2]邵红,严敏.慢性病性贫血患者低分子肝素治疗的临床和试验研究[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19,34(04):31-34.
[3]王磊,左力.炎症对慢性肾脏病贫血的影响[J].中国血液净化,2017,16(08):505-508.
[4]中华医学会编著.临床诊疗指南-血液学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4.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