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性致死性失眠症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朊蛋白疾病,其病因亦为人朊蛋白基因178位密码子中的天冬氨酸被天冬酰胺替换所致,病理部位主要在丘脑前腹侧和背内侧核。成人发病以顽固性失眠为突出症状,表现为入睡困难、易醒、多梦、梦游等,症状缓慢进行性加重,病情进展后出现精神症状。本病亦无特殊治疗,死亡率100%。
家族性致死性失眠症病因比较明确,是由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引起。本病好发于有家族史的人群,无明显诱发因素。
人朊蛋白基因178位密码子中的天冬氨酸被天冬酰胺替换,可引发家族性致死性失眠症。
本病临床上少见,目前暂无准确流行病学数据。首次系统描述家族性致死性失眠症以来,人类对其认识不断加深,超过100个家族性致死性失眠症家系已被世界各地的报道。家族性致死性失眠症的平均发病年龄为50岁,病程为7~36个月,平均病程18个月。
有本病家族史人群,因本病属于遗传疾病,所以有家族史的患者更易发作。
家族性致死性失眠症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失眠、喉音、呼吸困难、共济失调、血压升高,部分晚期患者可出现反常呼吸、情感障碍、皮质性痴呆、木僵甚至突然死亡的症状。
睡眠障碍是本病发现最早,并且是最为突出的症状,包括失眠、喉音、睡眠相关的呼吸困难及不自主运动。
快速进展性痴呆,伴或不伴共济失调,有锥体系/锥体外系症状体征,以及精神症状。
包括血压升高、大汗、心动过速、不规则呼吸和构音障碍。
晚期可出现呼吸急促、反常呼吸、情感障碍、皮质性痴呆、木僵、运动减少、震颤、不能站立,最后进入昏迷,突然死亡。
本病由呼吸困难、缺氧导致。脑萎缩包括小儿脑萎缩、成人脑萎缩,以老年人多见。本病成年人发病,多发生于50岁以上,病程可达数年至数十年,男性多于女性,脑萎缩有弥漫性脑萎缩(包括皮层萎缩、小脑萎缩及皮层、小脑、脑干萎缩)及局限性脑萎缩(多见于局限性脑器质性病变后如外伤、血管病、颅内局限性感染后等)。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并发肺部感染并不罕见,主要与高龄患者合并肺部原发病,重症患者长期卧床,免疫介导的抵抗力下降及院内感染等因素有关。
家族性致死性失眠症患者出现顽固性失眠、喉音、步态不稳、癫痫发作或精神症状时,需要及时到神经内科或其他相应科室就诊,通过做神经心理学检查、脑脊液检查、电生理及影像学检查、朊蛋白基因测序确诊。
患者出现顽固性失眠、喉音、睡眠相关呼吸困难及不自主运动时应进一步检查。
患者出现共济失调、步态不稳、肢体震颤时应及时就医。
病情进一步发展出现痴呆和精神症状时应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神经内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良反应或并发症,如情感障碍、痴呆等,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如精神心理科等。
持续时间多久了?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失眠、精神异常、多梦、梦游等症状)
有没有做过什么检查?
家属中有没有人有相似症状?
既往是否患有其他疾病?
利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估患者整体认知功能。利用临床痴呆评定量表进行痴呆临床分期,利用世界卫生组织-加利福尼亚听觉词语学习测试检查患者词语记忆。
脑脊液检查包括常规、生化、副肿瘤综合征抗体谱、自身免疫性脑炎病毒、结核相关抗体及14-3-3蛋白。腰椎穿刺实验提示14-3-3蛋白多为阳性,但也存在阴性。
多导睡眠图、视频脑电图、头颅CT、MRI检查。可显示病理部位,检测是否出现轻至中度的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常累及深层,有的病例可累及海马回下脚、下橄榄体、小脑皮质。脑电图是否有特殊表现,即睡眠期间表现为梭形波,快速眼运动相异常;在觉醒期间表现为进行性扁平背景活动,不能用药物诱导出睡眠活动。脑MRI检查主要表现皮质是否出现萎缩。
抽取静脉血检测基因序列,可发现基因是否突变,可确诊本病。
家族性致死性失眠症的诊断根据最新指南分为三种类型,即可能的家族性致死性失眠症、很可能的家族性致死性失眠症以及确诊的家族性致死性失眠症。
躯体睡眠相关障碍+1或2项其他核心特征。
躯体相关睡眠障碍包括失眠、深睡眠丧失、片段睡眠以及REM睡眠减少或丧失,喉部喘鸣、睡眠呼吸紊乱以及不自主运动。
伴或不伴有共济失调,锥体束征或锥体外系症状/体征以及精神症状。
进展性交感神经性症状如高血压、出汗、心动过速、呼吸不规律。
如果以下提示性特征中出现一项或多项,且出现≥2项核心特征,则可诊断为很可能的家族性致死性失眠症。
失眠的阳性家族史。
躯体性失眠,睡眠相关呼吸困难,喉部喘鸣以及由多导睡眠图证实的不自主运动。
影像学检查显示丘脑葡萄糖摄取减低。
如果朊蛋白基因检测结果为阳性,则可确诊家族性致死性失眠症。
与家族性致死性失眠症同属遗传性朊蛋白病,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临床以进行性痴呆、肌阵挛、锥体束或锥体外系损伤症状为主要表现。脑部CT和MRI早期可无明显异常,中、晚期可见脑萎缩。MRI显示双侧尾状核、壳核T2加权像呈对称性均质高信号,很少波及苍白球,无增强效应。家族性致死性失眠症病理部位主要在丘脑前腹侧和背内侧核。皮质常显示轻至中度的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常累及深层。有的病例可累及海马回下脚、下橄榄体、小脑皮质,以此可以相互鉴别。
格斯特曼综合征是一种以慢性进行性小脑共济失调、构音障碍和痴呆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其病因为人朊蛋白基因一PRNP的遗传性基因突变所致,最有价值的辅助检查是脑电图,在疾病晚期与家族性致死性失眠症有相似特征性改变,即在慢波背景上出现1~2Hz周期性棘波、尖波或三相波。家族性致死性失眠症脑电图可有特殊表现,睡眠期间表现为梭形波,快速眼运动相异常,觉醒期间表现为进行性扁平背景活动,不能用药物诱导出睡眠活动,以此可以相互鉴别。
家族性致死性失眠症患者,即使诊断明确,治疗并不乐观。同大多数阮蛋白病类似,家族性致死性失眠症缺乏有效的治疗,主要为地西泮、复达欣、沐舒坦、奥拉西坦注射液等药物终身对症治疗。
适用于焦虑症及各种功能性神经症,尤针对焦虑性失眠,但对于本病效果不佳。
适用于呼吸道、皮肤、胃肠道的感染,过敏者禁用。
使痰液易于咳出,祛痰效果良好。
可改善脑代谢,营养脑神经。适应症为用于脑损伤及其引起的神经功能缺失、记忆与智能障碍的治疗。
本病无需进行手术治疗。
家族性致死性失眠症患者预后极差,目前无法治愈,且无明确存活周期,如患者出现症状复发,需要及时就诊。
本病目前无有效治疗方式,不能治愈。
本病无明确存活周期,与患者个体的症状严重程度和发病时间相关。
家族性致死性失眠症患者若症状复发或出现新的症状,需随时到医院复诊。
家族性致死性失眠症患者无需进行特殊饮食调理。
家族性致死性失眠症患者日常要做好安全护理和认知功能训练,如尽量在床边活动,家属应多与病人交流,同时重点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症状缓解后,病人可下床行走,应做好安全护理,病人尽量在床边活动,活动时穿防滑鞋,地面湿滑时不要下床活动。
病人记忆力差,家属应该主动和病人交流,并且进行提问,以便及时了解病人认知情况。
家属密切观察病人的意识、呼吸、瞳孔、体温等生命体征,及时治疗,避免猝死。
若病人入院时Branden评分提示有发生压疮的危险时,给予气垫床使用,并2h翻身1次,每次翻身时给予叩背,促进痰液排出,防止肺部感染的发生。
家族性致死性失眠症主要是遗传因素引起,且无特异性的治疗方式,因此无法进行有效的筛查和预防。
4367点赞
[1]贾建平,陈生弟.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297.
[2]唐舒锦,莫蓉,谭双全,范玉华.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临床表现及多导睡眠图特点分析[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18,25(6):408-411.
[3]靖冬来,陆慧,黄朝阳,周爱红,左秀美,刘琳,刘阳,武力勇.家族性致死性失眠症八例[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9,52(1):34-40.
[4]廉羚,陈伟能,黄芷琳,谢友娜,姚晓黎.睡眠障碍伴多系统改变的家族性致死性失眠症1例[J].中华全科医学,2019,17(9):1609-1610.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