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癌是发生于子宫的一组恶性肿瘤,其包括子宫内膜癌和宫颈癌等,而且以这两种类型最为常见,患者主要表现为异常阴道流血或排液等。通常需要根据患者的癌变程度、生育需求、全身状况等,选择手术、放疗、化疗和激素等治疗。
子宫内膜癌又称子宫体癌,是指发生于子宫内膜的一组上皮性恶性肿瘤,以来源于子宫内膜腺体的腺癌最常见。该类型子宫癌多发生于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平均发病年龄为60岁,其中75%发生于50岁以上妇女。
也称子宫颈癌,是发生在子宫颈部位的恶性肿瘤,是女性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高发年龄为50~55岁。近年来由于子宫颈癌筛查的普及,可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子宫颈癌和癌前病变,让本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下降。
子宫癌的确切病因仍不清楚,而且子宫内膜癌和宫颈癌的病因也不同,目前认为主要是雌激素过度刺激子宫内膜,也有非雌激素因素引起的子宫内膜癌,而宫颈癌的发生主要与HPV感染有关。
其发生可能是在无孕激素拮抗的雌激素长期作用下,发生子宫内膜增生症如单纯型或复杂型,伴或不伴不典型增生,继而癌变。
与基因突变有关,如抑癌基因P53突变,抑癌基因P16失活等,这类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形态属少见类型。
宫颈癌的发生主要与HPV感染有关,其中有多个性伴侣、性行为不洁、初产年龄小、多孕多产、其他病毒感染等,均可增加宫颈癌患病率。
本身患有多囊暖巢综合征等生殖性内分泌疾病。
肥胖、糖尿病、高血压,是子宫内膜癌三联征。
不孕不育或患有卵巢肿瘤。
不良生活习惯,如抽烟、喝酒,作息时间不规律等。
多个性伴侣、初次性生活<16岁、早年分娩、多产。
子宫癌是世界范围内影响妇女第6位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其发病率有明确的地区差异,与地区经济发达程度及生活水平密切相关。从出生到74岁妇女累计发病风险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相差达3倍。
根据中国恶性肿瘤年报报道,子宫癌发病率为5.84/10万,其发病率低于宫颈癌,居妇女恶性肿瘤的第8位。
50~60岁妇女。
围绝经期与绝经期妇女。
子宫癌的临床表现主要是早期阴道不规则流血、流液、下腹疼痛,晚期会有明显的体征,如子宫明显增大等。
子宫内膜癌主要表现为绝经后阴道流血,量一般不多。尚未绝经者可表现为月经增多经期延长或月经紊乱。宫颈癌患者主要表现为接触性出血,也可以出现不规则阴道流血。
子宫内膜癌多为血性液体或浆液性分泌物,合并感染则有脓血性排液,恶臭。宫颈癌患者阴道排液表现为白色或血性、稀薄如水样或米泔状,有腥臭味。
晚期癌肿浸润周围组织或压迫神经而引起下腹及腰骶部酸痛,并可向下肢放射。约有10%患者诉有下腹抽痛。当宫颈闭锁而致宫腔积脓者,表现为下腹胀痛。
晚期患者可出现贫血、消瘦、恶液质,发生远处转移者则有相应部位的症状。其中宫颈癌患者还可以有尿频、尿急、便秘、下肢肿痛等压迫症状。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中最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也是人体中最常见的肿瘤之一,又称为纤维肌瘤、子宫纤维瘤,约35%子宫内膜癌患者伴有子宫肌瘤。
乳腺癌是发生在乳腺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子宫内膜癌患者并发乳腺癌的发生率也较一般妇女高,可能是两者的发生均与雌激素有关。
子宫癌容易并发宫腔积液,患者可出现腹痛、发热、小腹下坠等表现,需要积极进行治疗。
子宫癌早期无明显表现,后期症状表现较明显,若出现典型的阴道流血、阴道异常流液等需要及时就诊以明确诊断。
患者出现阴道流血,尤其是绝经后阴道流血,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已经确诊子宫癌患者,出现病情加重应及时治疗。
大多数患者优先考虑妇科就诊。
确诊为子宫癌也可在肿瘤科就诊。
目前有何不适症状?(阴道流血、下腹痛)
年龄多大?是否绝经?
这种症状持续了多长时间?
有其他妇科疾病吗?
有家族史吗?
首先应明确出血或阴道排液来源,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出血或排液。应评估子宫大小、活动性,还应评估子宫屈度以助内膜活检操作。子宫内膜癌或增生过长病人子宫可正常大小或增大。癌灶浸润周围组织时,子宫可增大固定或宫旁扪及不规则结节状物。应触诊锁骨下淋巴结了解有无远处转移。
经阴道超声检查可了解子宫大小、宫腔形状、宫腔内有无赘生物、子宫内膜厚度、肌层有无浸润及深度。
采用直径3mm负压吸引管伸入宫腔吸取子宫内膜进行病理检査。
诊断性刮宫用于诊断的指征,是目前最常用最理想的方法,从宫颈管和宫腔刮取组织。
宫腔镜的优势在于可在直视下对子宫内膜进行定位活检或可疑病灶切除。应对所有病变和随机背景内膜活检。不应仅行宫腔镜检查而不同时行内膜活检。
其中子宫内膜癌无特异敏感的标志物,但部分患者出现某些指标的异常,可以辅助诊断疾病及监测术后病情情况。
细胞学检查是早期宫颈癌筛查的基本方法,细胞学检查特异性高,但敏感性较低,患者需要定期复查。
可与宫颈细胞学检查联合应用,进行子宫颈癌的筛查。
取内膜或宫颈异常部位的组织,做成病理切片进行检查,是诊断癌变的金标准。
结合临床典型表现和病史,出现阴道流血、流液,有子宫内膜癌发病高危因素者如肥胖、不育、绝经延迟者。
有HPV和细胞学检查的异常,进行诊断性刮宫和病理检查发现相关癌细胞,则可由诊断为子宫癌。
以月经紊乱,如经量增多、经期延长及不规则阴道流血为主要表现。妇科检查无异常发现,病理组织学检查是鉴别诊断的主要依据。
主要表现为血性白带,检查时可见阴道黏膜变薄、充血或有出血点、分泌物增加等表现,治疗后可好转,必要时可先作抗感染治疗后,再作诊断性刮宫排除子宫内膜癌。
有月经过多或经期延长症状,可行超声检查,宫腔镜及诊刮来确定诊断。
均可有阴道排液增多或不规则流血,宫颈活检、诊刮及影像学检查可协助鉴别诊断。
子宫癌的治疗原则是以手术为主,辅以放疗、化疗和激素治疗等综合治疗。应根据病人年龄、全身情况、癌变累及范围及组织学类型,选用和制订适宜的治疗方案。
孕激素治疗,仅用于晚期或复发病人。以高效、大剂量、长期应用为宜,至少应用12周以上方可评定疗效。可延长病人的疾病无进展生存期,对生存率无影响。常用药物甲羟孕酮、己酸羟孕酮。
抗雌激素制剂治疗,适应症与孕激素相同。可先用他莫昔芬2周,使孕激素受体含量上升后再用孕激素治疗,或与孕激素同时应用。
近年来亦有采用芳香化酶抑制剂或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行激素治疗的报道,如雷洛昔芬。
剖视宫腔,确定肿瘤生长部位、累及范围,并取癌组织带子宫肌层作冷冻切片了解浸润深度。对浆液性腺癌、透明细胞癌病人常进行大网膜活检或切除。
一般适用于已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在盆腔内进行清扫手术。手术切除的标本应常规进行病理学检查,癌组织还应行雌、孕激素受体检测,作为术后选用辅助治疗的依据。
仅用于有手术禁忌症或无法手术切除的晚期内膜癌病人。对Ⅰ期G1,不能接受手术治疗者可选用单纯腔内照射,其他各期均应采用腔内腔外照射联合治疗。
主要是为控制、缩小癌灶创造手术机会或缩小手术范围。
对手术病理分期后有复发高危因素的病人,是重要的辅助治疗,或作为手术范围不足的补充治疗。
为晚期或复发子宫内膜癌的综合治疗措施之一,也可用于术后有复发高危因素病人的治疗以期减少盆腔外的远处转移。常用化疗药物有顺铂、阿霉素、紫杉醇、卡铂、环磷酰胺、氟尿嘧啶等,多为联合应用。
子宫癌若早期发现早治疗,预后效果较好,但是子宫癌预后的影响与病理分期、分级及淋巴转移都有关。
子宫癌早治疗且没有远处转移者能达到临床治愈。
子宫癌根据分期不同,治疗方式不同,患者的存活时间也不一样,不可一概而论。
本病患者一般术后2~3年内每3个月随访一次,3年后每6个月1次,5年后每年1次,必要时可作CT及MRI检查。
子宫癌是较严重的妇科肿瘤疾病,平时应戒烟酒、控制体重,少吃富含雌激素的食物,多吃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多喝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忌豆制品类食物、蜂蜜、花生酱等雌激素丰富的食物。
饮食宜清淡,多喝水,保持排便通畅。
术后遵医嘱从短期禁食、少量流食,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
多食富含蛋白质的食品,如各种肉类等,有助于促进切口愈合。
子宫癌术后应注意伤口卫生,保持乐观心态;放疗患者应积极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注意皮肤卫生,适量锻炼以提高免疫力。
患者应积极了解抗癌知识,定期做妇科体检。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戒酒,控制体重。
运动:每天可以保持30分钟的运动,以提高身体免疫力。
患者应该注意观察是否有阴道流血等症状,及时复查就医。
患者要放松心情,不要过分紧张,对于疾病的治疗一定要有信心。
子宫癌尚无确切而有效的预防方法,但针对其风险因素可以进行预防,且建议绝经期妇女或者50岁左右的妇女应重视阴道异常的表现,要定期体检,积极治疗。
子宫癌早期一般通过定期体检来筛查,内膜吸取活检是一线筛查手段。
普及防癌知识,定期体检。
重视绝经后妇女阴道流血和围绝经期妇女月经紊乱的诊治。
正确掌握雌激素应用指征及方法,不可私自用药。
对有家族史的人群应进行密切随访或监测。
注意保持阴道卫生,勤换内裤,避免多个性伴侣,注意自我保护,避免感染性疾病。
糖尿病、内分泌失调、卵巢肿瘤等患者,需要积极治疗。
4227点赞
[1]沈铿,马丁.妇产科学[M].八年制第三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2]谢幸,苟文丽.妇产科.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
[3]徐丛剑,华克勤.实用妇产科学[M].第4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