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钙血症是指血清蛋白浓度正常时,血清钙浓度低于2.25mmol/L,一般发生在甲状旁腺功能受损、急性重症胰腺炎、坏死性筋膜炎、肾衰竭、消化道瘘的病人,主要表现为口周和指(趾)尖麻木及针刺感、手足搐搦、腱反射亢进,甚至发生呼吸困难、昏迷等。
凡可造成钙的供给不足、吸收不良、调节障碍、排出过多,或先天性骨和肾的细胞膜受体缺陷,对甲状旁腺激素完全或部分无反应,或靶组织细胞对环磷酸腺苷无反应等疾病均可诱发本病。
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前者是一组多原因疾病,如先天性甲状旁腺发育不全或不发育、自身免疫性多腺体综合征Ⅰ型等;后者较为常见,多因甲状腺手术时误伤或切除甲状旁腺引起,也可因颈部恶性肿瘤放射治疗所并发。
因食物中维生素D摄入减少或少接触阳光,或由于慢性胰腺疾患、慢性胆道阻塞、慢性小肠疾患等引起维生素D的吸收不良,或由于肝肾功能不全、长期服用苯妥英钠而致活性维生素D生成障碍,维生素D缺乏可使小肠对钙的吸收减少而引起低钙血症。
肾功能不全、衰竭,摄入大量磷酸盐及肿瘤化疗后造成急性肿瘤细胞坏死等,均可引起高磷血症。高磷血症可抑制活性维生素D3的形成,使小肠对钙的吸收减少,磷酸盐在体内可形成磷酸钙沉积于组织等,均致低钙血症。
病变广泛且有大量胰腺组织坏死的胰腺炎患者,在病程2~3天可因脂肪坏死分解,脂肪酸与血中Ca2+结合,形成脂肪酸钙沉积,可以消耗一定量的Ca2+。此外,受损的胰腺能释放胰高血糖素,可刺激降钙素的释放,使血钙进一步降低。
乳腺、肺、前列腺等的恶性肿瘤并有成骨细胞性转移时,大量吸收血中的钙以形成新骨,因而引起血钙减少。甲状腺髓样癌可分泌降钙素及其类似物质,从而引起低钙血症。另外,淋巴瘤、白血病化疗时大量组织被破坏,使磷酸盐释放入血,血钙可明显下降,称为肿瘤溶解综合征。
皮质激素可抑制骨质吸收、拮抗活性维生素D3而减少小肠对钙的吸收,促进肾脏对钙的排泄增加而导致低钙血症,见于库欣综合征或大量使用皮质激素时。
长期慢性肾衰竭使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磷滤过减少,使血磷升高,维持钙磷乘积,血钙下降。长期肾功能不全、营养不良、大量蛋白消耗、蛋白质代谢障碍、血浆蛋白降低,使蛋白结合钙含量减少,也会引起低钙血症。当出现大量肾组织破坏,肾脏合成高活性的1,25-(OH)2D3减少,会使胃肠道吸收钙的能力明显下降。
血镁浓度能影响甲状旁腺激素的分泌和作用,轻度低血镁可刺激甲状旁腺激素的分泌,而严重低血镁及高血镁可抑制其分泌,且低血镁可降低甲状旁腺在受体部位的作用。
在患者精神紧张等原因出现过度换气时,可发生呼吸性碱中毒,导致血浆中钙离子与蛋白质结合增多,因而会发生低钙血症。
如正在服用苯妥英钠、利福平等药物期间;因消化不良、腹泻而导致钙吸收减少;外科手术后;因肝脏疾病引起低蛋白血症时,都容易出现低钙血症。
严重感染会引起电解质代谢紊乱,从而易出现低钙血症。
部分H+和Ca2+竞争性与血浆蛋白结合。当碱中毒时,与白蛋白结合的H+从白蛋白上脱离,则这部分白蛋白与Ca2+结合,从而血浆中的游离钙减少,出现低钙血症。
当血液中磷的浓度过高时,会加重肾脏的排泄负担,磷在体内蓄积导致血磷持续升高,直接刺激甲状旁腺分泌甲状旁腺激素,导致血钙降低。
此时期血钙参与了胎儿和母体全部的生理功能,妇女需要大量的钙质,要同时供给胎儿的正常发育和自身的代谢需要。另外,此时的血容量会骤然增加,体内的血钙浓度将随之降低。
月经来潮、精神创伤、过度疲劳等因素作用下易发生低钙血症。
低钙血症较少见,只有少部分特定人群易发病,如婴幼儿、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绝经期妇女等。
总体发病率不高,目前缺乏相关的流行病学研究。
绝经期妇女、老年人、接触阳光过少者。
患有肾功能不全、甲状旁腺减退症、恶性肿瘤、急性胰腺炎、维生素D缺乏者等。
过度减肥、慢性腹泻等导致营养不良者。
多次妊娠、长期哺乳者。
长期应用抗癫痫药、鱼精蛋白、肝素等影响钙吸收的药物者。
低钙血症经常没有典型的临床症状,临床症状的轻重与血钙降低的程度可能不完全一致,而与血钙降低的速度、持续时间有关。若血钙快速下降,即使血钙水平仍在2mmol/L,也会引起临床症状,低血钙的临床表现主要和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增高有关。
血清钙在1.75~2.25mmol/L,临床上可没有明显的手足搐搦,称为“隐性搐搦症”。患者仅有感觉异常,四肢和面部、口唇周围有刺痛、发麻感,手足痉挛、僵直,容易被忽视或误诊为“神经症”。
当血清钙<1.75mmol/L时出现手足搐搦症:呈双侧对称性肘、腕及手掌指关节屈曲、指间关节伸直,大拇指向掌心内收,形成鹰爪状。此时双足常呈踝关节伸直,脚内翻、趾屈曲,膝关节及髋关节屈曲。患者表情痛苦,搐搦一般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缓解,也可有腹痛、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患病初期数周或数月发作1次,以后发作逐渐频繁,至每日数次。
当血清钙<0.87mmol/L时,患者全身骨骼肌及平滑肌均呈严重痉挛状态,面部肌肉持续性严重收缩呈苦笑面容。当喉肌痉挛时可致喘鸣、胸部紧缩感,支气管痉挛时发生哮喘、呼吸困难、发绀,甚至出现窒息、呼吸暂停等极其危急的情况,膈肌痉挛可有呃逆。消化道平滑肌痉挛可有吞咽困难、肠绞痛、胆绞痛、频繁腹泻,有时酷似外科急腹症。心肌受累的表现有心动过速、心律不齐、心绞痛、心力衰竭,可致猝死。全身骨骼肌痉挛可酷似癫痫大发作,但意识一般清醒。口角歪斜、吐白沫,可有昏迷及大小便失禁等癫痫大发作表现多见于小儿,不少病例因此被长期误诊为癫痫。
疲倦无力、神情不安、恐惧、焦虑、抑郁、迟钝、嗜睡、幻觉等,有时有颅内高压症,如头痛、呕吐和视乳头水肿与手足搐搦症同时出现。
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少、心动过速、心律不齐、胃酸缺乏、食欲差、腹泻,心电图可见相应表现。
慢性低钙血症患者的骨样组织钙化不良,发生佝偻病或成人骨软化症。幼儿可出现牙釉质发育不全和恒牙不出、牙齿钙化不全、乳牙脱落,成人易早脱牙。
末梢血管痉挛、供血不足使皮肤、毛发、爪甲营养障碍,皮肤粗糙、脱皮屑、色素沉着、湿疹或牛皮癣样病变,毛发干燥脱落、指甲薄脆断裂。
严重低血钙可发生严重的精神异常、严重的骨骼肌和平滑肌痉挛,从而发生惊厥、癫痫样发作、严重喘息,甚至呼吸暂停、心搏骤停而致死。
低钙血症可引起窦性心动过速、心律不齐、房室传导阻滞,在极少数情况下可引起充血性心力衰竭。
低钙血症可使迷走神经兴奋性提高,发生心脏停搏。
低钙血症会有患骨质疏松症的风险,长期消耗骨骼中的钙会大大降低骨质和骨量。
低钙血症是较常见的电解质紊乱现象,引起低钙血症的原因有很多,一旦血钙快速下降会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需及时至医院就诊。
出现肌肉痉挛、感觉异常等症状,需要及时就医。
患者平时非常容易骨折或多次骨折,需要及时就医。
如果患者出现低血钙危象,发生惊厥、癫痫样发作、严重喘息,甚至呼吸暂停、心搏骤停,需要立即就医。
患者可就诊内分泌科,呼吸暂停、心搏骤停患者可就诊急诊科。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手足抽搐、喉鸣、易激动、乏力等)
是否有与甲状旁腺有关的疾病家族史?
既往是否有低蛋白血症、胰腺炎、慢性肾功能不全肿瘤、碱中毒等病史?
是否曾行甲状腺、甲状旁腺手术?
是否在服用抗癫痫药、双膦酸盐、降钙素、普卡霉素等药物?
血清钙<2.25mmol/L,常降低至1.25mmol/L以下,主要是离子钙的浓度降低。
多数成年患者血清无机磷可上升到1.94~2.58mmol/L,部分成人和幼年患者可以更高。
因低镁血症时,血清镁的恢复是低钙血症纠正的前提,因此需要加以注意。血磷水平对甲状腺旁腺功能检查的诊断有意义,因此也需要注意。
用于校正血清总钙水平。
了解维生素D营养状态。
低血钙表现:QT间期延长,ST段平坦、延长,T波低平、倒置,严重时发生Ⅱ度房室传导阻滞甚至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存在阳性发现,如维生素D缺乏引起的低钙血症,患者的维生素D测定含量会有明显不足,如急性胰腺炎引起的低钙血症,血淀粉酶测定会时常高于3倍以上。
根据典型的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症状和体征,结合血总钙和游离钙水平,即可作出低钙血症的诊断,病史可帮助了解低血钙病因。
血钙是低钙血症重要的诊断依据,血总钙水平≤2.13mmol/L,有症状者血总钙值一般≤1.88mmol/L,血游离钙≤0.95mmol/L。血总钙水平测定简便、易行,但由于40%~45%的血钙为蛋白结合钙,而主要与钙结合的蛋白是血白蛋白,因此,在诊断时应注意血白蛋白对血钙的影响。
高血磷常提示甲旁减、假性甲旁减、肾功能衰竭,而低磷血症常见于锥生素D代谢紊乱或肠道吸收障等。
甲旁减时血碱性磷酸酶正常,肾功能衰竭、维生素D缺乏时血碱性磷酸酶可升高。
可帮助区分是否因甲状旁腺功能受损引起低钙血症。
此为营养性佝偻病,儿童患病率高,成人发病症状轻,其生化学主要特征为血浆1,25-(OH)2D3缺乏,应与低钙血症引起的神经肌肉系统表现加以区分,血清钙含量的测定可以明确诊断。
症状与低钙血症相仿,两者不易鉴别,且可同时存在,血液生化测定有助于诊断。
急性低钙血症需要升高血钙至正常或接近正常范围,消除手足抽搐、喉痉挛、癫痫发作等症状。慢性低钙血症的治疗原则是纠正低钙血症,避免治疗后继发的高尿钙、高血钙,预防因长期低钙血症造成的慢性并发症。
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是预防低钙血症的关键,因此,应积极查明病因,做根除性治疗,纠正维生素D缺乏应长期口服钙剂及维生素D制剂。
如急性胰腺炎引起的维生素D缺乏,应给予禁食、胃肠减压、营养支持等及相关药物治疗。
如慢性肾衰竭引起的维生素D缺乏,需积极避免和纠正慢性肾衰竭进展的危险因素,并采取血液透析、肾移植等替代治疗。
因呼吸过于急促而发病者,需尽量平复心情,通过深呼吸的方法放慢呼吸频率,缓解呼吸性碱中毒并发的低钙血症。
合并低镁血症者,需适当补镁,纠正血镁后才能纠正低钙血症。
低钙血症患者伴有神经肌肉症状如搐搦等,需紧急处理,可立即用10%葡萄糖酸钙缓慢静注,若0.5小时后发作仍未缓解,可重复1次,症状缓解后可按需要静脉滴注葡萄糖酸钙或氯化钙。静脉滴注钙剂时浓度不应过大,防止外渗后造成对静脉和软组织的刺激。同时要经常查血中钙离子浓度,使血钙维持在2.25mmol/L左右,待病情稳定后改为口服钙剂。
对于慢性低钙血症及低钙血症症状不明显者可给予口服钙盐,常用的有乳酸钙、葡萄糖酸钙,并口服氢氧化铝凝胶,可使肠管内磷固定,抑制肠道对磷的再吸收。
因维生素D缺乏引起的低钙血症,或其他原因的低钙血症,经用钙盐补充未能纠正者,可给活性维生素D或普通维生素D。维生素D的剂量因人而异,并需观察血钙水平,以避免高钙血症及对肾功能的有害作用。此外,加用结合磷的抗酸剂如氢氧化铝凝胶。治疗甲状旁腺功能减退者的低钙血症,除口服大剂量钙盐及维生素D外,并用噻嗪类利尿剂和限制钠盐,这种治疗可增加总体钙和游离钙的水平及减少尿钙。
对于有肾衰竭、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低钙血症患者,需注意补充骨化三醇。
大量输血者,每输血600~1000ml后静注10%葡萄糖酸钙,以防低血钙的发生,伴有血清白蛋白降低的低血钙者并不需要补充钙剂,仅要纠正低蛋白血症。酸中毒可掩盖低血钙症,纠正后应及时补钙。
本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低钙血症的预后与其病因和是否治疗得当有关,一般情况下低钙血症通过补充钙剂易于纠正,患者预后良好,对生活、工作、学习无明显影响。
病因明确的低钙血症患者能否治愈取决于病因能否去除,而慢性低钙血症通过有效的治疗可以缓解或消除临床症状,但需要长期用药治疗。
患者生存时间取决于疾病控制程度,如果能够去除病因,对自然寿命无影响。
根据医嘱定期复查血清钙等。
低钙血症患者的日常饮食需要合理的选择,因为正确的选择一些食物可以更好的帮助改善低钙血症的症状,有利于消除症状,对疾病的治疗起着正向、积极的作用。
宜食用钙质含量高的食物,如牛奶、奶酪、泥鳅、虾皮、海带、芝麻酱、花生、豆腐、甘蓝菜、花椰菜、白菜、油菜等。
宜食用含维生素D高的食物,如海鱼、动物内脏、蛋黄等。
饮食中要控制油脂及胆固醇的摄入量,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低钙血症的护理一方面要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另一方面是对患者进行必要的保护,防止抽搐发作时造成骨折等严重后果。患者要树立治疗疾病的信心,并定期监测血钙水平。
常规监测血钙水平,一旦出现血钙水平过低或过高,及时就诊并采取积极措施。
高钙低磷饮食,多晒太阳。
与病人多沟通,缓解其紧张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做好安全防护教育,嘱低钙血症患者治疗期间避免外出。
对严重手足抽搐的患者建立安全保护措施,如加床栏、加强监护等。
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密切监测患者血钙水平,防止出现高钙血症,尤其是甲状旁腺机能低下者,同时要反复查心电图以监测QT间期。
低钙血症早期可以没有任何症状,若不加以重视,严重时会发生精神异常、昏厥甚至呼吸骤停等危险,所以平时应加以预防,对于高危人群给予早期筛查。
患有甲状旁腺减退症、慢性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等的患者积极监测血钙水平,绝经期妇女易出现低钙血症,体检时注意检查血钙水平,如有异常及时就诊。出现嘴唇、舌头和手脚感觉异常、皮肤干燥或肌肉痉挛等表现时需警惕,以上为早期低钙血症临床表现,出现者应立即至医院进行血钙水平的检测。
积极控制会影响血钙水平的原发疾病。
多补充含钙量和维生素D量丰富的食物,注重膳食营养均衡,增加日晒。
绝经期妇女或骨质疏松患者应常规补钙,但长期服用钙剂和维生素D制剂者应大量饮水,定期化验血钙和尿钙水平。
4625点赞
[1]方朝晖.中西医结合内分泌代谢疾病诊治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914-928.
[2]张文武.急诊内科学(第4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3107-3137.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