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烹调综合征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现,多见于食用中餐后。本病病因尚未阐明,可能是由于食入的鸡、鸭、鱼、肉等鲜味食品中丰富的谷氨酸钠所致,其进入人体后可能转化为有毒有害物质,或与其他物质共同作用,可能干扰心脏和大脑神经细胞正常代谢,使生理功能发生紊乱。也有研究认为是食物中的高钠将引起暂时性高钠血症,导致饭后30分钟到1小时左右,患者突然出现头晕、脑胀、上肢麻木、心慌、心悸、呼吸急促、血压增高等症状的出现。
目前小儿烹调综合征发病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主要病因可能有钠盐摄入过多、食入过量谷氨酸钠,好发于爱食用鸡、鸭、鱼等鲜味食物的儿童、有家族病史的儿童。暴饮暴食、烹饪菜肴加入过量味精等因素均可能诱发本病。
中餐制作时钠盐使用量可能较大,可导致暂时性高钠血症,引起细胞内低钾,造成患者出现肌肉麻痹、无力、心悸等症状。
谷氨酸钠是味精的主要成分,鸡、鸭、鱼、肉等鲜味食品中也富含谷氨酸钠,其进入人体后可分解为谷氨酸和酪氨酸等,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可能转化为有毒、有害物质或与其他物质作用,顺血流到达心、脑等部后干扰细胞代谢,引起生理功能的紊乱,导致疾病症状的出现。
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不仅会增大谷氨酸钠、组胺等物质的摄入量,同时增加肠胃负担,导致身体不能及时排出有害物质,不利于健康。
过量摄入谷氨酸钠,可能影响大脑代谢功能,引起不良反应,出现小儿烹调综合征相关症状。
本病属于良性自限性疾病,发病通常具有一过性,短时间内可自行恢复。在全世界多地均有出现,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暂无明确的流行病学资料。
鸡、鸭、鱼、肉等鲜味食品中富含谷氨酸钠,其进入人体后可分解为谷氨酸和酪氨酸等,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酪氨酸可能分解为鲸胺,过量鲸胺可能会对大脑正常代谢与功能产生干扰,引起紊乱。
如果家族中有确诊病例,该个体携带某特定基因,可能会导致机体对谷氨酸、鲸胺等物质耐受性差,易于发病。
小儿烹调综合征的典型症状为头痛、颈部和上肢感觉异常、心慌、胸闷不适、乏力等,部分患者还可出现急性胃肠炎、呕吐、心绞痛、窦性心动过速等并发疾病。
头痛为小儿烹调综合征最典型症状,疼痛类型、程度各人差异较大,可能表现为钝痛、胀痛等。患儿也可能出现流泪、眼眶疼痛、面部肌肉紧绷等。
脖颈和上肢可能出现烧灼、刺痛或麻木等异常,可向两肩、肩胛和脊柱上段放射,上肢可能出现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疼痛。
谷氨酸钠代谢物可能会影响心肌功能,导致患儿出现心律不齐、心慌等症状。
由于心、脑功能受到影响,患者可能出现胸闷、胸腋冷汗、呼吸急促等症状。
部分患者可能有全身乏力、倦怠,可能伴有恶心、晕眩的感觉,病情严重者甚至会出现晕厥。
部分患者因过量饮食,可能造成消化不良,直接引起呕吐,或因谷氨酸钠出现乏力、头晕,伴有恶心、呕吐的症状。
谷氨酸钠在胃肠细菌作用下,可能代谢产生有毒、有害物质,随血流经心脏,影响心肌细胞功能,造成功能紊乱,引发心绞痛、心动过速等不适感。
当小儿烹调综合征患儿在进食后出现头痛、颈部和上肢感觉异常、心慌、乏力等症状时,应立即去儿科或急诊科就诊。通过体格检查、血液检查、心电图、过敏原检测、CT等检查项目结合临床表现进行诊断,注意本病需与急性食物中毒、食物过敏相鉴别。
用餐后出现头痛、心慌、乏力等症状,需要及时就医,避免病情发展。
患儿优先考虑去小儿急诊科就诊。
目前是否出现头痛、心慌、气喘等症状?
症状持续多长时间了?
既往有哪些病史?
家族中是否有人确诊类似疾病?
一起用餐的人是否出现类似症状?
医生通过问诊、视诊、叩诊、听诊等方法,初步评估患儿健康状况,诊断病情。问诊可了解其饮食情况、家族病史、既往病史等,辅助诊断。视诊、叩诊、听诊等方法可检查患儿表现和基本生命体征,可通过临床症状判断是否符合疾病表现,同时判断是否有如窦性心动过速等并发症出现。
通过对血液中各成分和生化指标的检查,对疾病诊断起到辅助作用,同时与临床症状相似的疾病进行鉴别诊断。重点检查血电解质,小儿烹调综合征发病原因可能为钠盐摄入过多导致血液电解质紊乱,从而导致的肌肉麻痹、心慌、心悸等症状,因此检查血电解质水平有助于疾病确诊并及时进行纠正不良状态。
判断患者是否出现心律失常、心动过速等症状,从而及时进行治疗。
通过此项检查排除食物过敏的可能性,从而辅助诊断。
对头部进行CT等影像学检查,排除因其他头颅疾病导致出现头痛,有助于疾病确诊。
小儿烹调综合征的确诊需要结合患者就诊前饮食情况、临床表现、各项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诊断。患者进餐后30分钟到1小时左右出现头痛、颈部和上肢感觉异常、乏力等临床症状,各项检查排除头颅其他疾病、食物中毒、食物过敏等疾病,血液检测发现电解质紊乱,基本可确诊。
急性食物中毒通常病情较急,一起食用的人可能会出现相同的症状,通过询问患者用餐情况,进行初步判断,后通过血液学检查进行鉴别。
食物过敏的患者通常有具体的过敏原,通过过敏原检测可以明确过敏原,通过该检查可与小儿烹调综合征相鉴别。
小儿烹调综合征通常症状持续时间不长,经过休息即可自行恢复。如果头疼、肌肉不适等症状严重时,可以使用药物缓解疼痛。如果不接受治疗,病情严重者可能出现心律失常、眩晕等症状,因此出现强烈不适或症状长时间没有缓解应及时就医。
小儿烹调综合征患者可自行恢复,症状持续时间长短存在差异,但一般均无需特殊治疗,经过充分休息即可消除不良反应,恢复健康。症状严重者可给予镇静剂、镇痛剂缓解症状。
盐酸羟嗪为一种阿片类受体激动剂,能有效止痛,缓解头痛、胸部不适等症状,同时具有缓解轻度紧张、焦虑、不安等情绪的作用。但是婴幼儿禁用,6岁以下儿童慎用。
小儿烹调综合征暂无手术治疗方式。
小儿烹调综合征是一种自限性疾病,通常经过休息,短时间内即可自行恢复。症状较严重者,在经过规范药物治疗后也能有效减轻症状,短时间内基本均可治愈,预后良好,不影响自然寿命。
小儿烹调综合征能治愈且不会反复发作。
小儿烹调综合征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小儿烹调综合征一般经过正常治疗后无需复诊。
生长期儿童的自控力较差,容易偏食,监护人应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儿童良好的饮食习惯,规律饮食,多样化选择食物,粗粮、细粮结合,荤素搭配,保证营养全面。
宜食用新鲜蔬菜、水果,适量饮用茶水,均能促进胃肠道蠕动,有助于人体排出有毒有害物质,有助于病情恢复和长期健康。宜食用粗粮,能获取更多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利于机体健康。
忌油腻、辛辣、高盐食物,以免增加机体负担。
如果患者既往有相关病史,应尤其注意,避免再次进食同样食物,防止出现不良反应,降低发病风险。
小儿烹调综合征与遗传因素有一定关系,因此家族中如果有确诊病例,可能会提高发病风险,应格外关注儿童饮食状况,警惕疾病发生。
预防小儿烹调综合征的首要原则是防止谷氨酸钠摄入过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合理、规律饮食,防止暴饮暴食,烹饪时减少味精使用,能有效避免谷氨酸钠超量,从而预防小儿烹调综合征的发生。
合理膳食,三餐规律,防止暴饮暴食,以防增加胃肠负担,诱发疾病。
在烹调菜肴时不加或少加味精,以防谷氨酸钠超量。
多吃富含纤维素和维生素的新鲜蔬菜、水果,适量饮水,促进胃肠蠕动。
4151点赞
[1]欧阳军.食物味虽美别把“疾病”吃上身[J].烹调知识,2015(11):32-35.
[2]王荣华.当心“饮食综合征”的侵袭[J].烹调知识,2015(7):24-26.
[3]孙立华.节日期间谨防“节日病”[J].求医问药,2005(2):42-43.
[4]李非扬.节假周末:健康备忘——吃好喽,别沾上"美味综合征"[J].中国健康月刊,2003(4):12-15.
[5]李泽华.西方人的"中国餐馆综合征"[J].中国保健营养,2001(9):30.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