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成人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疾病之一,起源于骨髓白血病,由幼稚淋巴细胞或淋巴母细胞发展而来。临床多表现为发热、贫血等,老年患者病情发展较快。通常采用联合化疗并辅以有效的免疫药物等治疗方式进行治疗,但一般预后较差。
老年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发生可能与细菌感染、接触过大剂量的射线等有关,好发于接触某些化学物质者、60岁以上的男性。
细菌感染,感染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引发患者高热,因老年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体内免疫减弱,感染可导致疾病恶性发展。此外,还增加机体耗能。
感染人类T细胞淋巴瘤,易诱发老年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接触过大剂量的射线,易诱发老年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经常接触一些化学物质,如苯,易诱发老年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老年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占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16%~31%。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比例也在增加,一些回顾性研究显示,老年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从以前的18%升至30%。
60岁以上男性,尤其是接触某些化学物质者、使用某些治疗癌症的化疗药物者以及暴露于大剂量的辐射者,易发生老年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老年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典型症状有贫血(如面色苍白)、发热、出血及浸润表现(如胸骨压痛、淋巴结肿大),其并发症主要为肾功能不全、骨质疏松症、抑郁症等。
如面色苍白以及唇、牙龈、指甲苍白,骨髓中充斥着大量的白血病细胞,骨髓红系细胞的增殖受抑,应用化学治疗后药物又可加重贫血症状。
半数患者以发热为早期表现,可低热,亦可高达39~40℃以上,伴畏寒、出汗等,亦可因为感染加重发热,导致感染的原因是机体免疫功能的低下。
主要是骨髓巨核细胞增殖受抑导致血小板减少,化学治疗后由于同时抑制了巨核细胞的增殖,会加重出血症状。出血最严重的是颅内出血,颅内出血者常伴有颅内白血病细胞浸润,常是白血病致死的原因之一。
胸骨压痛,骨及关节的浸润出现疼痛症状;浸润淋巴结、肝、脾,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肿大;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表现,如头痛、恶心、呕吐,如有脑实质的浸润以及脊髓的浸润表现出相应的病理定位体征;睾丸受浸润,多为一侧出现无痛性肿大,活检时有白血病细胞浸润。
可能与白血病造成高钙性肾病有关,以及直接浸润或者免疫复合物肾炎等使肾小管变形坏死。
本身老年患者多存在骨质疏松,白血病患者体内电解质紊乱,钙盐沉积,加重骨质疏松。
老年人出现老年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症状时,需要立即就诊于血液内科,进行外周血象、骨髓检查等检查,以便明确诊断,注意与免疫相关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相鉴别。
对于具有高危因素如长时间接触放射物质、化学物质的人群,需要定期体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出现发热、出血、胸骨压痛、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时,需要立即就医。
多数患者考虑去血液内科就诊。
发热是间断性还是持续的?最高多少?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乏力、发热、淋巴结肿大等)
之前查过贫血吗?
近期有无感冒症状?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观察白血病含量,白细胞计数愈高,则原始淋巴细胞的比例亦愈高。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50×10^9/L,往往伴有明显的淋巴结、肝、脾肿大,并常为T细胞。此外,还能看到红细胞及血小板数量不同程度的减少。
确诊的必要手段,骨髓检查呈现细胞增生增高,并见大量淋巴系白血病细胞。
过氧化物酶阴性;糖原PAS反应阳性成块或颗粒状;非特异性酯酶阴性;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增加。
有中枢神经系统(脑及脊髓膜)浸润时,表现为CSF(脑脊液)压力增高,蛋白增多,糖降低,并可见白血病细胞。
部分患者伴有胸腔积液,还能粗略判断是否存在肺部转移。
满足以下四点、超过60岁的患者,可诊断为老年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如发热、贫血、淋巴结肿大、脾脏肿大等。
提示外周血中白细胞异常增多,但红细胞及血小板数量较低。
骨髓穿刺针抽取少量骨髓送检,镜下观察若发现分化不成熟白细胞可提示白血病。
通过骨髓组织的进一步检测,可将白血病进一步分型确定是否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如神经母细胞瘤的骨髓转移,该类细胞常成堆出现呈玫瑰花结状,必要时电镜检查作区别。
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弓形体病、巨细胞病毒感染均可有发热、淋巴结肿大及肝脾肿大,并外周血可见异形淋巴细胞,鉴别主要靠细胞形态学检查。
老年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治疗目前首选化疗,采用联合化疗并辅以有效的免疫药物,外加支持对症治疗,可最大限度提高无病生存期,患者需要长期间歇性治疗。
疾病发病机制以及后期化疗治疗副作用导致贫血,导致患者精神萎靡、易疲劳。一般宜使血红蛋白维持在50g/L以上。若单纯以纠正贫血为目的而输血,可输注红细胞悬液,以避免过多的输入白细胞及血小板而导致免疫反应。
白血病患者临床表现多有发热,感染也可导致发热。因此对体温>38℃者需进行痰液培养、X线胸部检查等。病程早期的发热多数是细菌感染,晚期病例的有机会感染卡氏肺孢子虫,常表现为肺孢子虫肺炎,治疗可用甲氧苄啶。少数可能是由于白血病本身的代谢所致,而未能找到感染病灶可给予对症处理,如吲哚美辛。
出血的原因主要是血小板减少,因此补充血小板是治疗出血的有效措施。可输注非连续单采血小板悬液或新鲜全血。
白血病系慢性消耗性疾病,应给患者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食物。此外,化、放疗的副作用也可引起患者消化道功能紊乱,应注意补充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化学药物治疗可分为两部分,即诱导治疗及诱导后治疗。诱导治疗的目的是使病情稳定,杀死尽可能多的白细胞细胞,尽可能达到完全缓解标准。诱导后治疗目的在于巩固治疗,尽可能的消灭人体内残留白血病细胞。两者治疗方案及治疗时间有所不同。
长春新碱+泼尼松(强的松)+柔红霉素。
长春新碱+泼尼松(强的松)+门冬酰胺酶。
长春新碱+泼尼松(强的松)+柔红霉素+门冬酰胺酶。
目的是逐步杀灭残存白血病细胞,包括巩固强化治疗及维持治疗。维持治疗方案在老年急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疗效不理想,因此老年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缓解后治疗以巩固强化疗法为主。巩固强化方案一般分为6个疗程。第1、4个疗程用原诱导方案;第2、5个疗程用依托泊苷及阿糖胞苷,第3、6个疗程用大剂量甲氨蝶呤和四氢叶酸钙,治疗3~5年。
骨髓移植是治疗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起到重建造血和重建免疫功能。其为白血病患者提供了长期无白血病存活机会,但老年患者存在高复发率、高治疗相关死亡率。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是一个革命性的分子靶向药物,对pH阳性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具有良好的疗效,但老年病人在服药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还有可能出现高复发率,因此可以依马替尼联合减量的化疗方案,改善生存。
这种方法采用患者自身的免疫细胞(T细胞)来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医生会从患者的血液中分离出T细胞,并给它们转入新基因,从而制备出具有特殊功能的新型免疫细胞,作用是这种细胞具有识别并杀死癌细胞的功能。
老年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总体存活时间较短,生存期一般短于6个月,难以治愈,可能会出现颅内出血等后遗症,同时患者需要按医嘱进行复诊,不适随诊。
本病一般难以治愈,而且患者病情通常较严重。
如果治疗疗效较差,早期死亡率12%~50%,生存期一般短于6个月,3年无病生存率不到20%。
颅内出血是老年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最严重的后遗症,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病属于消耗性疾病,日常饮食应注重营养支持,宜进食高蛋白、含铁质丰富的食物,以补充体内能量消耗。
宜摄入高蛋白饮食,如乳类、鱼虾、瘦肉、豆类等。
宜多进食含维生素丰富的食物,摄入大量维生素C,能增强机体抵抗力和免疫功能,富含维生素富的食物有油菜、柠檬等。维生素A可调动机体抗癌的积极性,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有胡萝卜、南瓜等。
多摄入含铁质丰富的食物,白血病的主要表现之一是贫血,鼓励病人经常食用富含铁的食物,如动物肝、血等。
老年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平时要养成良好的作息、卫生习惯,保持环境的卫生,同时需要定期监测白细胞数量,采用相应治疗的患者要遵医嘱执行治疗后的相关注意事项。
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各种诱发感染的因素。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比如勤刷牙,避免牙龈出血,勤洗澡。
室内温湿度应适宜,光线充足,空气流通,避免潮湿和保持清洁、卫生。
戒烟、戒酒。
注意放化疗的副作用,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要预防感染等,具体的注意事项遵医嘱执行。
对于老年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预防,主要是高危人群注意定期体检,避免接触高危因素,如避免接触化学药物及放射性物质,对于此病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4766点赞
[1]赵冰冰,熊红.老年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预后因素和治疗[J].内科理论与实践,2015,10(01):64-66.
[2]张之南主编.血液病学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9:877-880.
[3]代利霞,蔡冰冰,涂小琼.改良VDLP方案治疗初治老年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分析[J].临床肿瘤学杂志,2018,23(08):725-729.
[4]张楠楠,张睿娟,杨林花,张耀方,田雨露,王梅芳,董春霞.老年急性白血病患者诱导化疗期间感染的临床特点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7,36(12):1340-1344.
[5]邹德慧.《中国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与治疗的指南(2016版)》解读[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7,30(05):680-682.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