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心绞痛是发生在60岁以上老年人,由于心肌耗氧与供氧之间暂时不平衡所引起的心肌缺血缺氧的临床症候群。患者绝大多数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由此引起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老年人心绞痛表现多不典型,以不稳定型多见。大部分老年人心绞痛常缺乏心前区疼痛,表现为心前区不适、心悸、乏力等,也有患者表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或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老年人心绞痛的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必要时可进行手术治疗。
是由运动或其他心肌需氧量增加情况所诱发的心绞痛。
1~3个月内心绞痛的发作频率、持续时间、诱发胸痛的劳力程度及含服硝酸酯类后症状缓解的时间保持稳定。
患者既往未发生过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目前发生由心肌缺血引起的心绞痛,时间未到1个月。
原有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3个月内疼痛的发作频率增加、症状持续时间延长,含服硝酸甘油后症状缓解所需时间延长或需要更多的药物,或诱发症状的活动量降低。
与劳力性心绞痛相比,疼痛持续时间一般较长,程度较重,且不易为硝酸甘油所缓解。
在休息时或熟睡时发生的心绞痛,发作时间较长,症状也较重,硝酸甘油疗效不明显,或仅能暂时缓解。
常在夜间发作,发作时心电图显示有关导联的ST段抬高,常由血管痉挛引起心肌缺血所致。
女性多于男性,休息时可发作,冠脉造影正常或无大于50%的狭窄,运动诱发胸痛时可伴有心电图ST段缺血型改变或无ST段改变。
发生在心肌梗死后2周内的不稳定型心绞痛。
劳力性和自发性心绞痛混合出现。
老年人心绞痛90%以上由冠脉粥样硬化引起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所致,少数是由于冠脉发生异常收缩、痉挛导致冠脉功能性狭窄所致,好发于既往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糖尿病等患者。情绪波动、重体力劳动、饱餐等因素可诱发该病的发生。
老年人心绞痛90%以上由冠脉粥样硬化所致,其可引起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
可导致冠脉功能性狭窄,引起冠脉供血不足。
可引起冠脉供血不足,心肌缺血缺氧引起心绞痛。
晨起6~12时交感神经活动增加,机体应急反应增强,心肌收缩力、心率、血压增高,冠状动脉张力增高。
饱餐特别是进食多量脂肪后,血脂增高,血黏稠度增高。
重体力活动、情绪过分激动、血压剧升或用力大便时,致左心室负荷明显加重。
老年人心绞痛发生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属于常见病,且心绞痛的发病率与严重性随年龄而加重。男性多于女性,城市多于农村,城市人群患病率为9.24%,农村人群患病率为5.09%,其中60~69岁心绞痛患病率为6.78%,70~79岁患病率为7.9%,80岁以上患病率为6.56%。
此类患者可使管腔狭窄或闭塞,引起供血不足。
此类患者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进而使管腔狭窄或闭塞,引起供血不足。
此类患者易引起冠状动脉痉挛,引起供血不足。
老年人心绞痛是急性暂时性心肌缺血、缺氧引起的症候群,表现为胸骨后方或心前区闷痛或紧压感,有时有濒死的恐惧感,严重时可出现急性心肌梗死、猝死等并发症。
胸痛,为胸骨后或心前区闷痛或紧压感,可向左上臂、颈部、肩背部放射,疼痛持续时间常为1~5分钟,偶有15分钟,有时有濒死的恐惧感。劳累时发生的胸痛,休息后多于1~5分钟内缓解,或发作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可于1~2分钟内缓解。
呼吸困难,部分患者表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或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老年人心绞痛还可能会出现表情焦虑、面色苍白、出汗、血压异常等症状。
心绞痛如果处理不及时,冠状动脉缺血时间较长或发生闭塞时,可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表现为胸痛剧烈且持续时间延长,心电图表现为ST段弓背向上抬高,病理性Q波等,肌钙蛋白明显高于正常。
由于冠脉血流突然急剧下降,可导致心肌严重的缺血或恶性心律失常,导致患者患者突然意识丧失,呼吸、心跳停止,如抢救不及时,会导致患者死亡。
如果老年人心绞痛反复发作,心肌长期缺血会导致心功能逐渐减退而出现心力衰竭的症状,表现为患者的活动耐量逐渐降低,活动后会出现心悸、喘憋等症状,重者休息状态下也会有咳嗽、咳痰、喘憋等症状,血利钠肽检查会升高,心脏彩超检查会出现心室增大、节段性运动不良、射血分数降低等表现。
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出现心前区疼痛者,根据疼痛的性质、持续时间、程度到心内科或急诊科就诊,做心电图、心梗三项等检查明确诊断。该病需要与急性心包炎和主动脉夹层等疾病进行鉴别。
对于出现反复发作的胸骨后或心前区疼痛,应及时就诊。
伴有呼吸困难、胸痛症状持续时间较长,含服硝酸甘油疗效欠佳者,应立即就医或拨打120。
老年人心绞痛优先考虑到心血管内科或急诊科就诊。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胸痛、心悸、出汗、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
上述症状时持续性的还是阵发性的,持续多长时间?
发病前有无诱发因素?
以前是否有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病史?
父母、兄弟姐妹是否有相似病史?
不同程度的ST段压低或T波倒置;但变异型心绞痛者表现为暂时性ST段抬高。
心绞痛者心梗三项均正常,即肌钙蛋白正常值小于0.2μg/L,肌酸激酶同工酶正常值是0~25U/L,肌红蛋白正常值为6~85μg/L,可排除心肌梗死。
可以判断心脏的形态和大小,了解肺部情况。
心脏彩超检查在于研究心肌灌注和发现左室室壁运动异常,常有节段性运动不良的表现。
老年人心绞痛可通过既往病史、临床表现以及相关检查结果明确诊断。
既往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或有糖尿病、高血压病、脑梗死等病史。
出现反复发作性的胸骨后或心前区疼痛,有时伴有出汗、恶心、呕吐等症状。
心电图表现为不同程度的ST段压低大于0.05mV或T波倒置,变异型心绞痛者表现为暂时性的弓背向上抬高,心梗三项正常。
胸痛一开始即达高峰,常放射到背、肋、腹、腰和下肢,两上肢的血压和脉搏可有明显差别,可有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表现,无血清心肌坏死标记物升高,超声心动图检查、磁共振检查可见主动脉双重官腔图像。老年人心绞痛表现为胸骨后方或心前区闷痛或紧压感,大部分老年人心绞痛常缺乏心前区疼痛,心脏彩超检查常有节段性运动不良的表现。心电图表现为不同程度的ST段压低或T波倒置。
急性心包炎可有较剧烈而持久的心前区疼痛,常与发热同时出现,呼吸和咳嗽时加重,心电图除avR外,其余导联均有ST段弓背向下的抬高,T波倒置,无异常Q波出现。老年人心绞痛表现为胸骨后方或心前区闷痛或紧压感,大部分老年人心绞痛常缺乏心前区疼痛,心电图表现为不同程度的ST段压低。
老年人心绞痛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常用的药物有硝酸甘油、阿司匹林、美托洛尔等,常选的手术方式有冠状动脉造影及血管重建术,病情严重者需行外科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对于心绞痛反复发作尤其合并低氧血症者应给予吸氧治疗。
大部分不稳定型心绞痛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症状可迅速缓解,变异型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含化硝酸甘油效果欠佳。
阿司匹林属于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需终身服用,行冠脉支架植入术者硫酸氢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至少服用1年。
美托洛尔属于β受体阻滞剂,可通过减弱心肌收缩力、降低心率缓解缺血。
可以解除冠状动脉痉挛,减少回心血量和室壁张力,降低需氧量。
通过扩张冠状动脉以及减轻心脏前后负荷而发挥作用,目前广泛应用于心绞痛患者。
老年人心绞痛如果症状发作频繁、程度较重、持续时间较长,可行冠状动脉造影+支架植入术,完成血运重建,改善心肌血供。
可使缺血心肌重新获得较充足的血供,适应症包括左冠状动脉主干病变、多支病变合并左心室功能受损者,梗死后严重心绞痛、严重心绞痛同时需行心瓣膜置换、室壁瘤切除或室间隔穿孔修补术者。
老年人心绞痛不能治愈,病情稳定的患者接受规律的二级预防后,患者能长期存活,不影响患者的自然寿命,长期反复发作可导致心力衰竭,病情严重者预后较差。
老年人心绞痛不能治愈,治疗及时且无并发症者,患者恢复良好,但仍需长期服药治疗。
老年人心绞痛如果治疗及时一般不会影响患者的自然寿命。冠脉造影显示左冠状动脉主干存在病变者,年病死率可高达30%。
老年人心绞痛出院2周到1个月复诊,如恢复良好,可以延长复诊时间。病情稳定者可半年复诊一次,如病情有变化者,应及时复诊。
患者应保持低盐、低脂饮食,以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饮食为主,多吃蔬菜与水果,少吃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等高胆固醇食物,可以少食多餐,避免过饱饮食。
避免肥肉、内脏、烧烤、油炸、糕点等高胆固醇饮食,炒菜宜用植物油,少食动物内脏等含胆固醇高的食物。
采取低盐、低脂、低糖饮食,限制腌制食物等高盐饮食,可以吃豆类、蛋类、瘦肉、脱脂乳制品、绿叶菜等食物。
选择新鲜蔬菜,没有糖尿病者可以多吃水果。
少食多餐,避免饮食中有刺激性食物,禁烟、忌酒,不喝浓茶及咖啡,避免过度兴奋引起心跳加快。
老年人心绞痛患者应加强护理,保持环境安静舒适,减少探视,遵医嘱按时用药,避免情绪波动,控制好基础病变的指标,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活动,并逐渐增加活动量。
按医嘱按时服用抗血小板聚集、降脂,改善心肌血供等药物。
避免情绪波动、过饱饮食、大便干燥等情况。
注意控制好体重、血压、血糖、血脂等基础病变的相关指标。
有长期吸烟、饮酒史者应戒烟、戒酒,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病情稳定后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活动,并逐渐增加活动量,提高心功能。
家属以患者应密切观察患者胸闷、胸痛、心悸等临床症状的变化,同时阿司匹林会有胃部不适、皮肤黏膜出血等不良反应,用药期间应注意是否有胃痛、反酸、是否有皮肤黏膜瘀斑、牙龈出血、黑便等症状,出现异常应及时告知医生。
老年人心绞痛的预防以病因预防为主,通过改善饮食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积极控制基础疾病的相关指标等方式减少该病的发生。
对存在基础病变的高危人群应应定期体检,无症状者可定期行心电图检查,明确是否存在心肌缺血的情况。
有胸闷、胸痛症状者可行心梗三项检查,必要时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明确冠状动脉病变情况。
如果家族成员中有患冠状动脉疾病或心脏病的,建议每年体检一次,可以早期发现心脏疾病并及早治疗。
积极控制危险因素,例如患有高血压、糖尿病或血脂异常者,积极遵医嘱治疗。
注意健康饮食,以低盐低脂、少吃多餐为主,不可暴饮暴食。
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适当活动,不可剧烈运动。
4975点赞
[1]胡大一.心血管内科学高级教程[M].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126-164.
[2]葛均波,徐永健,王辰.内科学第9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213-245.
[3]刘春梅,张丽,胡磊.老年病治疗学[M].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8:10-21.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