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声性听力损失是因长期接触噪声刺激所引起的缓慢进行性感音神经性聋,又称慢性声损伤,损伤部位主要是内耳,损伤程度与噪声的强度和接触噪声的时间有关。噪声引起的听力损失是一个由生理反应到病理改变的发展过程,有别于由一次或多次高强度脉冲噪声瞬时暴露所引起的急性声损伤。
噪声性听力损失的产生主要取决于噪声的强度、接触噪声暴露的时间长短以及噪声的频谱性质等多方面因素。一般接触噪声的强度与听力损失程度呈正相关,即噪声强度越高,损失程度越严重。
噪声暴露的时间长短对于听力损伤具有同样重要意义,通常以噪声性听力损失高危人群超过5%为风险评判标准计算,常年暴露在85dB工作噪声环境的工人的风险期是20年,90dB为10年、95dB为5年,而100dB以上噪声风险则必须控制在5年之内。当然,噪声产生的听觉损害在发生时间上,存在明显个体差异,有的可短至数日,有的则可长达数年,不过暴露在强噪声环境下工作平均34个月将不可避免地损失听力。
对噪声频率和频谱分析,可看出较高率噪声引起的听觉损害发生较早,并且比较严重。研究发现,人类对低声音刺激的耐受力要比中频和高频强,中心频率在2000~4000Hz的噪声,最易引起人类耳蜗相应区域的毛细胞损害。
年龄在噪声性听力损失的发生中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一般年龄越大对噪声性损害的敏感性越高。换言之,随着年龄增长,听觉器官似乎也变得更加脆弱,因为老年因素降低了机体对损伤的自我修复能力,当然也不能完全排除年轻时曾有过“可逆性”听觉系统损害,遗留下的潜在“暗伤”,可能使人在老年一旦暴露于噪声环境,便表现出其极脆弱的抗损伤能力。
一般感音神经性聋患者更容易发生噪声性听力损失,当感音神经性耳聋处于“复聪”状态时,即患者既听不到弱声信号,又无法忍受强声刺激,致使其可听范固变得狭窄,因而提高了患者对声音增加时的敏感度。
噪声对听觉的损伤是工人和军人多发的职业病和听力致残因素,我国大约有1000万工人在强噪声环境作业,有听力损失的人员约占1/10。
噪声性听力损失好发于工人、军人、从事电竞行业的年轻人、需要长时间电话回访的客服人员等。
噪声性听力损失主要症状是耳鸣、听力下降、头痛、头昏,时间较长者可出现神经、心血管、内分泌和消化等系统的症状。
早期即可出现耳鸣,常出现在听力下降之前,多为双耳持续性高调耳鸣,少数为其他性质的耳鸣,耳鸣的频率常与听力损失最严重的频率相近。
为缓慢进行性听力减退,初因程度轻,能完全恢复或因劳累及高频区,对语言交流影响不大,未被及时觉察,随着听力损害的加重、语言频率受累,致语言交流障碍时被发觉。
长期的噪声,尤其是噪声加震动的刺激,可以引起前庭功能障碍,表现为眩晕、视物摇动、平衡和协调运动障碍、眼球震颤等。
长期接触噪声者可引起头痛、头晕、易疲劳、情绪不稳定、食欲减退、恶心、消瘦等症状,视力减退、视物模糊、视野改变和辨色能力减退等视觉系统症状。
有的还可出现内分泌功能失调,如月经失调等,以及代谢性疾病,如骨与关节脱钙、骨质疏松等。
噪声性听力损失可引起血压升高、心悸等并发症。
噪声性听力损失可引起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和失眠等并发症。
患者出现听力下降、耳鸣等症状时优先考虑去耳鼻喉科就诊,并进行电耳镜检查、纯音测听、耳声发射等检查来确诊,需与感音神经性耳聋、爆震性耳聋、耳硬化症相鉴别。
患者具有噪声暴露病史,且有进行性听力下降、耳鸣症状时,应当及时就医。
患者考虑去耳鼻喉科就诊。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耳鸣、听力减退、眩晕等)
出现耳聋、耳鸣的时间?
目前耳聋的程度、耳鸣的性质?
有长期的噪音暴露史吗?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如感音神经性耳聋?
鼓膜一般正常,耳道无异常分泌物,标志清晰。
纯音测听呈感音神经性聋曲线表现。
反映耳蜗外毛细胞的主动运动功能。
噪声性听力损失诊断涉及劳动保护、职业病鉴定等复杂问题,应慎重对待,诊断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耳部检查鼓膜多无异常,主诉双侧耳鸣进行性耳聋,而无其他致病因素。
有明确的噪声暴露史。
纯音测听呈感音神经性聋,早期典型曲线为4000Hz呈V形下降,以后邻近频率听力亦下降,曲线呈U形,晚期则所有频率均下降,但高频区仍甚于低频区。
电耳镜检查鼓膜一般正常,耳道无异常分泌物,标志清晰。
是一种多因素疾病,感染、药物中毒、遗传、年龄老化及自身免疫、听神经病均可引起该病,但无噪声暴露病史,可与之鉴别。
是指由于枪炮射击、炸弹,及其他爆炸物爆炸产生的压力波引起中耳、内耳损伤,导致的急性听力下降,爆震性暴露史可与之鉴别。
是由于骨迷路原发性局限性骨质吸收,而代之以血管丰富的海绵状骨质增生。当病变侵犯卵圆窗时可引起镫骨固定,失去传音功能,使听力进行性减退,听力检查出现卡哈切迹可与之鉴别。
噪声性听力损失需要通过药物来治疗,包括血管扩张药、腺嘌呤核苷三磷酸、维生素B等药物,治疗期间应脱离噪声环境。晚期患者可根据听力下降的程度选择佩戴助听器、植入振动声桥或者人工耳蜗。
早期可在休养的同时应用维生素及血管扩张药物治疗,若病期已久,螺旋器及螺旋神经节细胞已变性,则治疗难以奏效,影响日常生活者可配用助听器、植入振动声桥或者人工耳蜗。
噪声性听力损失一般可给予扩张血管药物,如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改善微循环药物,如川穹嗪;能量合剂,腺嘌呤核苷三磷酸;维生素B1、B12等药物对症治疗。
噪声性听力损失无需手术治疗。
噪声性听力损失难以治愈,但一般不会影响患者自然寿命,建议患者定期到医院复查耳部情况,避免病情加重。
噪声性听力损失一旦形成,往往难以治愈。
噪声性听力损失经过临床治疗一般不会影响患者自然寿命。
噪声性听力损失一般三个月或半年复诊,复诊需观察患者听力恢复情况,注意是否有听力的继续下降,以便于医生对患者病情的掌握。
本病无特殊的饮食调理,营养均衡,避免辛辣、油腻食物即可。
对于噪声性听力损失的护理,主要是噪声环境工作时必须使用防护用具,及时与医护人员沟通交流,倾诉心理状况,便于针对性治疗,在治疗时注意观察病情的变化情况。
遵医嘱按时应用扩血管等药物,观察用药后效果,注意用药后反应。
注意个人防护,噪声环境工作时必须使用防护用具,而且必须作为操作常规坚持使用。
起居规律,防止风寒的侵袭,远离高分贝噪声场所。
耳聋影响工作生活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佩戴助听器,平时注意出行安全。
注意观察病情的变化情况,如果患者进行性听力减退、耳鸣、耳道疼痛的症状加重,建议及时就医。
多与病人接触,耐心倾听病人谈话,对重度耳聋病人可选用写字板、手势或肢体语言等交流方式与其沟通,帮助其解除顾虑、增强信心,使其配合治疗。
噪声对人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想要避免噪声性听力损失,要做好早期筛查及日常预防工作,如远离噪声区,少去高噪声环境的娱乐场所。
对在强噪声暴露环境作业人员定期进行听力筛查,上岗前应进行基础听力筛查,定期进行听力筛查。
一般噪声暴露级为85~90dB,每3~5年做一次测试;95~105dB,1~2年做一次测试;115dB以上每隔半年做一次测试。
测试结果记录个人听力档案,稳态噪声的最大暴露声级不得超过140dB,如发现有听力损失应及早采取有效措施。
避免长时间在噪音过大的场所停留,如练歌房等。
在有噪声污染场所工作的人员注意个人防护,可佩戴耳塞或者耳罩,保护听力。
避免长期使用耳机听音乐,音响尽量把音量调低。
4448点赞
[1]朱妙章.大学生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33.
[2]丁大连,蒋涛,亓卫东.内耳科学[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33-134.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