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憩室是发生在胃壁的局限性向外膨出的囊样突出或袋状扩张,好发于胃底贲门部,大多数表现为单发,是一种发病率非常低的消化道憩室类疾病。其发病机制及原因尚不清楚,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类,以先天性为多见。在钡餐造影中检出率0.04%~0.1%,胃镜检出率0.03%~0.3%,绝大部分为单发。本病无症状者不需要治疗,无合并症者行内科治疗。有症状者宜进食易消化而少刺激性食物,服用抗分泌药、胃黏膜保护剂及抗生素。
多发生于胃后壁,其次是食道与胃连接处下方区域。
多属牵拉性,缺乏胃肌层组织。
胃憩室在国内极为少见,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胃壁肌肉的先天性发育不全、胃部本身已存在病变以及曾做过腹部手术有关,好发于胃壁缺损者、长期服用胃黏膜损伤药物者,胃肠蠕动较慢者容易诱发。
由于胃壁局限性的薄弱,进食后胃蠕动和内容物造成胃腔的高压力,使薄弱处的胃壁向腔外膨出。
腹部手术尤其是胃肠道手术,可对胃部周围组织产生一定损伤,如胃肠粘连等,极易对胃壁产生牵拉,形成憩室。
胃炎、溃疡、肿瘤及周围组织的炎性改变等粘连牵拉可导致憩室形成。
患者吞咽大量食物进入胃内,但胃排空能力下降,内容物滞留,可造成胃腔内压力增高,使较薄弱处的胃壁向外膨出,形成憩室。
如阿托品等,此类药物可抑制胃肠蠕动,减缓胃的排空,引起胃内容物的滞留使胃内压力增高。
胃憩室为罕见疾病,发病率极低,据文献报道,通过上消化道造影发现胃憩室的概率仅为0.04%。
胃壁局部组织缺损,由纤维组织进行修复,其对压力的缓冲作用减弱,当胃内压力增高时,易发生憩室。
如大剂量阿司匹林、糖皮质激素等,可对胃黏膜造成一定的损伤,易发生本病。
尤其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可破坏胃部的酸性环境,减弱黏膜的抵抗力。
胃憩室多数为意外发现,常见症状为剑突下疼痛、腹胀、反酸、嗳气、烧灼感等,严重者可出现胃穿孔、胃出血等并发症。
多由于憩室较狭长或憩室口较窄,造成胃液和食物残渣潴留,导致憩室炎,临床症状表现为腹痛。
憩室内有良性或恶性肿瘤存在,患者可出现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
憩室开口狭小时,食物易在憩室内潴留,加上胃酸和消化酶的作用,易引起反酸、嗳气、烧灼感等症状。
严重者可出现吞咽困难,发生消化道出血时,可出现黑便等症状。
多见于体积较大且颈部狭窄而导致食物残留的病人,可出现腹部刀割样疼痛,严重时可导致急性弥漫性腹膜炎,出现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若治疗不及时可出现休克。
出血量较少时多表现为黑便,出血量大的情况较为少见,可表现为呕血,一旦出现,可引起失血性休克,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
由胃憩室炎症造成的胃黏膜充血发红的糜烂性病变,常表现为上腹痛、反酸、恶心、胃部烧灼感。
当憩室未并发炎症或未出现其他病变时,患者一般不出现任何临床表现,一旦出现腹部不适症状,如腹痛、腹胀、反酸、嗳气、烧灼感等症状时,应及时到急诊科、消化内科就诊,并进行X线检查、胃镜检查、病理检查等检查来确诊,注意与左肾上腺囊肿、胃溃疡等疾病相鉴别。
在腹痛、腹胀等情况下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出现吞咽困难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出现黑便、呕血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出现休克、昏迷时应立即就医。
优先考虑去消化内科。
出现休克、昏迷等急症时去急诊科。
出现了哪些症状?持续了多长时间?
哪些因素可使症状加重或缓解?
是否患有胃溃疡、胃炎等胃部其他疾病?
是否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基础疾病?
发病以来的饮食、睡眠以及大小便情况如何?
镜下见大部分胃黏膜完整,局部缺损,黏膜下层水肿,血管扩张充血,可见少量淋巴细胞浸润。
X线消化道造影下,胃憩室常表现为孤立的突出于胃腔的囊袋状、球形或半球形充盈影,大小不等,边缘光滑整齐,其形态可随钡剂充盈的多少及体位变换而改变,最具特征性的征象是可见胃黏膜经憩室的颈部进入憩室。
胃镜下可见胃壁局限性囊样或袋状外突,憩室口呈边缘清楚的圆形或椭圆形,直径可因胃的节律性收缩而改变,憩室内可见正常胃黏膜皱襞,有时其内可见食糜存留,甚至充血、水肿、溃疡、出血等,憩室周围黏膜完全正常。
主要用来判断是否存在细菌感染,若存在细菌感染,则结果可显示白细胞计数增高,中性粒细胞占比增加,若存在长期消化道出血,则可出现血红蛋白降低。
用来判断是否存在消化道出血,隐血试验阳性,则说明存在消化道出血。
依据患者剑突下疼痛、腹胀、反酸、嗳气、烧灼感等常见临床表现,结合X线消化道造影见孤立的突出于胃腔的球形或半球形阴影,胃镜下见胃壁局限性囊样或袋状突出等相关检查结果可进行诊断。
肾上腺为腹膜后位器官,与胃底毗邻,因此发生于胃底的憩室极易与左肾上腺的疾病相混淆,绝大数肾上腺囊肿为无功能性囊肿,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当肾上腺囊肿体积较大压迫肾动脉、静脉时,可导致患者出现高血压症状,手术解除囊肿压迫后血压可恢复正常,若囊肿压迫消化道,则引起相应区域的疼痛,甚至梗阻等,通过X线检查可以相鉴别。
两者都可出现上腹部疼痛、腹胀等,但胃溃疡多为周期性疼痛,秋冬季节多发病,大部分可出现餐后痛,抗酸剂治疗有效,胃镜检查可予以鉴别。
多为中老年人发病,为消耗性疾病,存在消瘦、乏力,消化道不适症状较重。病变累及食管下段时,可出现吞咽困难,并发幽门梗阻时可出现呕吐隔夜宿食等症状,胃镜检查及病理检查可予以鉴别。
胃憩室在我国发病极为少见,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明确,治疗上,目前以腹腔镜下胃憩室切除为主,术后一般需要0.5~1个月左右的恢复时间。
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主要是通过抑制H-K-ATP酶,减少胃酸的分泌,同时可使胃蛋白酶的分泌减少。
如米索前列醇、枸橼酸铋钾等,可通过增加胃黏膜细胞前列腺素的分泌或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保护层等机制,有效预防和治疗胃黏膜损伤。
主要用于存在细菌感染者,如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常采用质子泵抑制剂、铋剂加两种抗生素,如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等方案进行治疗。
对于引起临床症状的胃憩室,如反复上腹部疼痛、憩室炎、憩室穿孔等内科保守治疗无效或憩室体积较大、憩室颈狭小、室内常有胃内容物残余,可行手术治疗。相比传统开腹手术而言,腹腔镜手术在手术的精细解剖上更具有优势,副损伤更少。
胃憩室发病虽然罕见,但大部分病人都可痊愈,不影响自然寿命,不留有后遗症,总体预后良好,建议患者每年复查一次,避免出现复发。
胃憩室能够治愈。
胃憩室经正规治疗后,大部分病人都可痊愈,一般不影响自然寿命。
胃憩室治疗后应定期复查,每年做一次胃镜检查。
胃憩室可造成食物残渣的残留,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刺激,因此胃憩室患者饮食宜清淡,避免辛辣刺激,多食用易消化的食物。
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忌烟忌酒,减少对憩室黏膜的刺激。
少食质地较为坚硬的食物,如若食用,注意细嚼慢咽,充分咀嚼。
多食用新鲜蔬菜和水果,以及牛奶、豆制品、精瘦肉等食物,保证维生素及蛋白质的足量摄入。
胃憩室是胃壁向外膨出的囊样突出或袋状扩张,因此易引起憩室内食物残渣滞留,良好的饮食习惯、卫生习惯,以及良好的家庭护理,对于憩室炎的恢复等有很大的帮助作用,注意观察症状,避免加重。
注意手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不用脏手触碰食物,用餐碗筷尽量专人专用,避免交叉感染。
保证居住环境的卫生条件,多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清新,温湿适宜。
术后应注意适当的卧床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注意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
术后需要短期禁食,多下床活动,防止腹部脏器出现粘连,术后伤口处定期换药,1~2天换药1次,避免沾水或其他液体,避兔出现感染。
服用抗生素、质子泵抑制剂、胃黏膜保护剂等药物时,患者应遵照医生建议服用,每隔半月至1个月左石复查,复查时医生主要会询问平时有无腹痛、恶心、呕吐等不适,根据复查情况进行药物调整,不能擅自停。
患者应注意自我监测,即原有症状,如腹痛、腹胀、反酸、嗳气等症状有无加重,注意观察每次大便的颜色,若颜色发黑,应及时到医院进行相关检查。
由于患者对病情的不了解,心理负担较重,家属应主动关心患者,及时给予患者心理疏导,尽可能地消除患者内心的焦虑,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患者及其家属日常生活中应留意病情变化,一旦出现新的症状或原有病情加重,应及时就医。
胃憩室发病极为少见,且病因目前尚不清楚,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是良好的身体素质、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好发人群的早期筛查,对于憩室炎症及其他可能病变的发生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若本身已患有其他胃部疾病,如胃溃疡、胃癌等疾病,曾做过腹部手术,或长期服用胃黏膜损伤药物等,应定期到医院检查,建议每半年做一次消化道造影或胃镜检查,以便及时发现。
适当安排体育活动,改善身体素质,但也要注意休息,做到劳逸结合,增强机体对外界病原体等有害因素的抵抗力。
患有胃炎、胃溃疡等胃部其他疾病时,应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保持大便通畅,可多食用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芹菜等,养成定时排便的良好习惯,以防腹内压增高。
4156点赞
[1]罗迦耀,彭翰斐,方祀福,龚瑾.胃底憩室误诊为左肾上腺囊肿1例[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8,40(06):599-600.
[2]刘国徽,苏国强,彭湘涛,陈洪建,孟英豪.胃窦憩室伴胃窦炎1例[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7,27(07):1212-1217.
[3]孙秀静,王燕斌,崔培林,徐有青.胃憩室28例的发病特征及临床特点[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5,14(05):383-385.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