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系膜缺血又称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包括动脉和静脉栓塞、血栓形成,以及继发于低血流状态的血管收缩。动脉病变主要有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和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静脉病变主要有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动脉疾病比静脉疾病多见。本病多采用手术或介入治疗。通过积极有效治疗患者一般可以治愈,但病情发展严重时,可能会出现一系列后遗症。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主干口径较大,与腹主动脉呈倾斜夹角,栓子易于进入。起病急,如栓塞发生在分支,侧支循环较好,急性发病后可自行缓解。
血栓形成最常见于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开口处附近。由于发病前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已有病变,进展较慢,有一定程度侧支循环形成。临床上可分为慢性、亚急性和急性三种类型。
肠系膜血管血流量下降,血管床呈收缩状态。如时间稍长,即使原发因素已被解除,但系膜血管仍持续收缩。
起病有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之分。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发病与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相似,但症状持续时间更长。
急性小肠炎酷似阑尾炎;慢性小肠炎酷似克罗恩病;肠梗阻则常伴细菌过度生长和盲袢综合征。
急性肠缺血最常见的原因是肠系膜动脉栓塞或在原有动脉硬化基础上的急性血栓。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局灶性节段性小肠缺血也会导致急性肠系膜缺血症的发生,本病好发于有房颤各种心脏疾病的老年人、各种原因所致有血液高凝状态的患者。
最常见,多源于心脏疾病(如心房颤动、心肌梗死)伴发的附壁血栓(多来自左心房或左心室)脱落,心内膜炎患者的瓣膜赘生物或血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偶见细菌栓子。因肠系膜上动脉与主动脉夹角较小,近乎平行状态,血栓进入肠系膜上动脉并嵌顿于此,引起肠管血供障碍。约50%发生在肠系膜上动脉的第一分支,30%发生于肠系膜上动脉的起始部位。
占10%~15%,多继发于肠系膜上动脉粥样硬化,缺血的发生较动脉栓塞缓慢。低血容量或心排血量突然降低、心律不齐、血管收缩剂或过量利尿剂为常见的诱因。
占20%~30%,源于失血、药物、精神等因素导致的肠系膜上动脉持续性痉挛,病死率超过70%。起病多多为低血容量性休克、充血性心衰、严重心律失常致收缩压降低或血管痉挛引起小肠动脉血流不足。
约占10%,有原发性和继发性,后者常见于门静脉系统血流淤滞,多为肝硬化;局部肠系膜血流受阻,如肿瘤压迫、肠扭转等;腹腔内感染等;腹部手术或外伤,如脾切除术时残留血管盲端及继发性血小板增多;血液高凝状态,如口服避孕药、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肿瘤释放凝血因子等。静脉血栓形成后,肠系膜血管床压力升高呈淤血状态,间接导致肠道血供障碍。
急性肠系膜缺血的患者占年入院患者的1/10000,死亡率约为24%~96%。在急性肠系膜缺血中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最常见占40%~50%,其他依次为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占25%、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占10%、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占10%、局灶性节段性小肠缺血占5%左右。老年患者的病情会很重,急性肠系膜缺血在60岁以上患者造成死亡的相对危险性是3.0。
此类病人易好发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是急性肠系膜缺血最常见的类型,多源于心脏疾病如心房颤动、心肌梗死,伴发的附壁血栓脱落多来自左心房或左心室。
易好发继发性肠静脉血栓,继发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多由于门静脉系统血流淤滞,如口服避孕药、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肿瘤释放凝血因子等。
急性肠系膜缺血症腹痛多位于脐周或上腹部,腹痛程度与体征的不一致。动脉栓塞者常表现为突发剧痛,动、静脉血栓形成者起病较隐匿,可有数周至数月的餐后腹痛反复发作、吸收不良和体重下降。容易并发肠坏死、肠穿孔、腹膜炎等症状。
早期为绞痛,腹部体征与症状不相符,可仅有轻压痛,肠鸣音正常或活跃。肠鸣音活跃或亢进,是肠缺血早期的表现,这是由于肠道平滑肌不能松弛所导致的胃肠道排空表现。肠道排空表现包括恶心、呕吐、腹泻等。
患者可能会出现腹膜刺激征,肠鸣音消失,发热、脉速等情况。
腹膜刺激征,肠鸣音消失,发热、脉速等。
晚期患者会出现肠鸣音减弱,当肠道缺血和坏死加重,肌紧张和反跳痛就会很明显。还会出现发热、少尿、脱水、意识不清、心动过速甚至休克。
脐周阵发性绞痛,常见于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型肠系膜缺血,同时还伴有腹胀、纳差。
肠坏死是一种起病急,容易有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的疾病,由于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后,肠系膜血管床压力升高呈淤血状态,间接导致肠道血供障碍。治疗关键是加强全身支持营养,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抗休克,抗生素预防感染。如果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可以行外科手术切除治疗。
肠穿孔指的是肠管破裂,导致肠内容物溢出至腹膜腔,是多种肠道疾病的并发症之一。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就是剧烈的腹痛、腹胀,腹肌比较紧张,患者会出现压痛、全身中毒的症状。危害比较大,肠穿孔如果比较严重,可以出现休克,甚至是死亡。
腹膜炎是腹腔脏层腹膜和壁层腹膜的炎症,可由细菌感染,化学性或物理性损伤等引起,急性肠系膜缺血导致肠道屏障受损使细菌及毒素转移到腹腔中导致腹膜炎。
当患者出现阵发腹痛、恶心、呕吐,肠鸣音减弱症状时需要及时就医,可就诊于消化内科,并做相关检查明确诊断,但要与急性胰腺炎、急性肠梗阻、消化道穿孔等疾病进行鉴别。
患者有阵发腹痛、恶心、呕吐情况下需要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患者有持续性腹痛、肠鸣音减弱症状及时就医。
患者有腹膜炎、休克、发热、少尿等病情加重的情况应立即就医。
急性肠系膜缺血症的患者优先考虑去消化内科。
出现腹痛症状去消化内科。
出现持续腹痛、腹膜炎、休克症状应该就诊于急诊科。
腹痛是持续性还是阵发性?
是否存在恶心、呕吐、腹泻等情况?
患者有无心房颤动、心内膜炎等心脏疾病?
家族中有无类似疾病?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血栓形成的标志物,诊断此病的特异性约80%,敏感性约60%。
诊断此病的金标准,可鉴别栓塞和血栓形成,明确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症血管的狭窄程度和范围,且可同时做治疗。
早期多无明显异常,主要用于排除其他急腹症,如消化性溃疡穿孔、胆石症和绞窄性肠梗阻。
多排螺旋CT的发展,尤其是三维重建,提高了肠系膜血管疾病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发现肠系膜动、静脉阻塞,对静脉血栓形成诊断效果更佳,虽低于血管造影,但作为一种无创手段可用于早期检查。
对于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上静脉主干阻塞或狭窄具有较好的敏感性或特异性,但对于分支阻塞及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诊断效果差。
内镜可观察肠黏膜缺血情况和程度,对诊断结肠缺血有一定价值。
患者具有剧烈腹痛、强烈的胃肠道症状、有心血管疾病伴栓塞史者,应拟诊此病。
进一步影像学检查或术中探查发现肠系膜血管栓子、血栓形成或狭窄,伴肠道缺血性损害可确诊。
急性胰腺炎,指多种病因导致胰酶在胰腺组织内自我消化,引起胰腺组织水肿、坏死等炎症反应的疾病,急性胰腺炎的腹痛呈放射性,有明显的腹膜刺激征。而急性肠系膜缺血患者早期并无腹膜刺激征,一般体征与症状不符,通过临床检查可以进行判断。
疼痛非常剧烈,腹部立位腹平片可见腹腔内有游离气体,通过腹部X线检查可以进行鉴别,观察患者有无游离气体即可确诊。
急性肠系膜缺血单纯的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控制危险因素能缓解肠系膜循环及其他血管床动脉硬化的进展。静脉应用广谱抗生素,覆盖革兰阴性菌及厌氧菌以预防细菌通过缺血肠黏膜转位引起败血症,主要治疗方法包括抗凝、溶栓和手术治疗。
静脉补液使患者血液粘滞度降低,其次对于腹泻患者应及时补充氯化钾等无机盐,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常用的溶栓剂有尿激酶、链激酶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等,其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可与血栓特异性结合,将纤维蛋白溶解为单体,效果好,出血并发症少。
常用抗凝剂有肝素和低分子肝素,二者疗效相同,后者半衰期长,出血并发症少。
手术治疗包括切除坏死肠段、取出栓子和旁路移植术,切除范围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多数学者主张除彻底切除坏死肠段外,两侧各15cm的正常肠管也应切除,但坏死过于广泛时应尽量保留肠段,以免造成短肠综合征。
介入治疗,血管造影的同时对病变给予处理,如球囊扩张、支架置入、经导管药物局部治疗等,是对未坏死肠管的首要治疗手段。
急性肠系膜缺血经积极治疗后能够治愈,治愈后一般不影响自然寿命,当发展到肠坏死时死亡率较高,手术会出现短肠综合征、营养不良等后遗症,患者需要定期复诊。
急性肠系膜缺血经积极治疗后能够治愈。
急性肠系膜缺血患者治愈后,一般不影响自然寿命。急性肠系膜缺血发展到肠坏死,死亡率可高达60%~70%。如能早期诊断治疗,生存率可明显改善此病病死率为70%~100%。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者存活率为27%~79%,接受抗凝治疗者病死率为13%。
短肠综合征是由于肠系膜缺血并坏死引起的,当肠道坏死广泛,切除大范围的肠道。
小肠是吸收营养的一个器官,所以小肠切除以后消化吸收面积显著的减少,残余的肠道无法吸收足够的营养物质维持患者的一个生理代谢的需要,导致机体营养不良。
术后三个月监测肠系膜的血运,未手术者坚持服用药物半年后复诊。
急性肠系膜缺血症的患者要注意调整饮食结构,戒烟戒酒,保持清淡饮食和低盐、低脂饮食。多吃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食物。
宜食用富含维生素的水果和蔬菜,如香蕉、草莓、柚子、苹果、西瓜、猕猴桃等。
宜食用软质的食物,如豆腐等。
宜摄入高蛋白的食物,如鱼肉等。
禁食辛辣刺激的食物,如烧烤、花椒、辣椒等。
急性肠系膜缺血患者术后尽量避免剧烈运动,待痊愈后然后逐渐增加运动强度;未进行手术的患者亦不可进行剧烈运动,症状明显者应卧床休养。
在治疗过程中家属及患者应注意腹痛疼痛性质的变化,及时与医生沟通,以免发生肠坏死。
急性肠系膜缺血目前针对对易好发急性肠系膜缺血症、各种心脏疾病的老年人和各种原因所致有血液高凝状态的患者以及出现腹痛与腹部体征不符时及时做腹部X线和腹部CT。对已经确诊的患者密切关注患者情况,防止恶化。
4453点赞
[1]林果为,王吉耀,葛均波.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254.
[2]吴肇汉,秦新裕,丁强.实用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2563.
[3]刘玉村,朱正纲.外科学-普通外科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454.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