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管圆线虫蚴移行症是我国较常见的一种蠕虫蚴移行症,病原体为广州管圆线虫幼虫或成虫早期(性未成熟)阶段。临床上较常发生内脏受侵犯,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导致发热、头痛、呕吐、抽搐、昏迷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或脑膜炎。广州管圆线虫蚴移行症主要是因进食了含有广州管圆线虫幼虫的食物、水而感染。
广州管圆线虫蚴移行症是由于人生吃含有第三期幼虫的淡水螺肉而被感染,生吃淡水鱼类、虾类、蟹类或当婴幼儿在有蛞蝓滋生的地方爬行,亦有可能被感染,感染方式为经口感染。
广州管圆线虫第三期幼虫对人体有较强的感染力,第三期幼虫在人体内移行时,侵入小肠组织,进入血液循环系统,随血流到达肺、脑、肝、脾、肾、心、肌肉等各种器官组织,引起广州管圆线虫蚴移行症,较常侵犯中枢神经系统。
广州管圆线虫蚴移行症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呈散在分布,夏、秋季发病率较高。多见于有生吃螺类、鱼类、虾类和蟹类习惯的人群,此类人群发病率较高。
人因进食生的或未煮熟而含有广州管圆线虫蚴的淡水螺类、陆生螺类、蛞蝓、淡水鱼类、虾、蟹、蛙等而被感染。
广州管圆线虫的终宿主为哺乳动物,当中间宿主,主要是陆生螺类与淡水螺类,将第一期幼虫吞食后,可在其体内发育为第二期和第三期幼虫。第三期幼虫对人体有较强的感染力,人多因生吃含有第三期幼虫的淡水鱼类、虾类、蟹类或当婴幼儿在有蛞蝓滋生的地方爬行被感染,引起广州管圆线虫蚴移行症。
当人饮用含有广州管圆线虫第三期幼虫污染未经过高温煮沸灭菌的生水时,可被感染引起广州管圆线虫蚴移行症。
因其接触螺类生物,接触广州管圆线虫的几率较高,故患病的风险较大。
广州管圆线虫蚴移行症最明显的症状为急性剧烈头痛或脑膜脑炎表现,其次为颈项强直,可有其他系统症状。
广州管圆线虫幼虫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或脑膜炎。此病以脑积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升高为特征,除大脑和脑膜外,病变还可波及小脑、脑干和脊髓。
出现充血、出血、脑组织损伤及肉芽肿炎症反应。最明显的症状为急性剧烈头痛或脑膜脑炎表现,其次为颈项强直,可伴有颈部运动疼痛、恶心、呕吐、低度或中度发热。
广州管圆线虫蚴移行症患者约30%出现肢体感觉减退、痛觉过敏,轻度至完全瘫痪、大小便失禁、病理反射阳性、视力减退、脑神经损害征,如嗜睡与昏迷等脑膜脑炎表现。早期眼底检查多无异常,后期则可出现视盘水肿、视网膜静脉扩张。
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表现为弛缓性瘫痪逐渐发生,呈上行性及对称性,伴感觉障碍,由幼虫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导致。
广州管圆线虫幼虫在人体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较明显,症状较重,可损害脑神经,造成脑积水。除大脑和脑膜外,病变还可波及小脑、脑干和脊髓,可造成肢体偏瘫等。
若发病前4周内有生吃淡水鱼类、虾类、蟹类或蛙类等进食史,同时伴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者应及时医治,患者优先考虑去感染科就诊,本病要与其他寄生虫病相鉴别诊断。
进食接触史不详者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发病前4周内有进食生的或未煮熟的淡水螺肉、蜗牛肉史,生吃淡水鱼类、虾类、蟹类或蛙类等史等患者,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要及时就医。
有接触广州管圆线虫史后出现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意识障碍等情况的患者,应立即就医。
如果出现了头痛、发热、呕吐、抽搐、意识障碍等症状时,需要去感染科、神经内科就诊。
现在有什么症状?是否特别严重?
症状持续多久了?
是否还有其他症状?
发病前一个月左右是否有生食或半生食现象?是否有饮生水的习惯?吃蔬菜、水果前是否彻底清洗?
使用过药物治疗吗?
白细胞总数可在正常范围,但以轻度升高为多,常超过10×10^9/L。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外观清亮或稍黄浊,白细胞数升高,达(50~1400)×10^6/L,多核细胞与单核细胞大致各半,嗜酸性粒细胞占0.10~0.62。蛋白质正常或升高,0.27~1.09g/L,糖和氯化物多在正常范围。
CT与MRI可发现脑组织中有斑片状改变,面积为0.5~1cm2,边界模糊、不整。
肺组织中常有小结节病灶,多散在分布于两肺的周边部,小结节周围呈磨砂玻璃样浸润性改变。
患者的α波变慢较常见。
可在患者的脑脊液中发现广州管圆线虫的第四或第五期幼虫,检出率为10%~44%。肉眼观察呈淡黄白色细棉线状,长1.3~4.5cm。
阳性可作为明确诊断依据。脑脊液中广州管圆线虫蚴的可溶性抗原检出率高于血清中的检出率。
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血清中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提示为新近感染,血清特异性抗体阳性,结合有关的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可明确诊断。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本检测方法已较成熟,是一种可用于临床病例诊断的简便、快速、特异性强的检测方法,目前临床实验室中最常用于本病诊断的免疫学方法。
本病可根据接触史、典型症状及相关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具体如下:
有广州管圆线虫蚴接触史。
典型的广州管圆线虫蚴移行症的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外周血液及脑脊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是其特点。
镜检病原体、特异性抗原检测、特异性抗体检测等阳性可明确诊断。
广州管圆线虫蚴移行症的治疗周期为8~20天,主要包括一般治疗,病因治疗和其他治疗。主要治疗药物包括阿苯达唑、伊维菌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地塞米松等,经积极治疗后可有效缓解病情。
患者应卧床休息,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饮食,按病情需要适当给予输液,以补充维生素,电解质和葡萄糖。对昏迷患者应加强护理,防止褥疮和吸入性肺炎。
并发症与合并症治疗:广州管圆线虫蚴移行症可出现吉兰-巴雷综合征、脑神经损害、肢体瘫痪、脑积水等并发症,亦可合并细菌、真菌感染。一旦出现应作相应处理。
当患者出现烦躁不安、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血压升高、心率变慢、双侧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应迟钝等颅内高压症时,应及时应用20%甘露醇注射液,静脉注射或快速静脉滴注,必要时可于4~8小时后重复应用,以降低颅内压、防止脑疝的发生。
动物实验显示,用氟苯达唑或帕苯达唑治疗也可取得较好的疗效。但噻苯达唑、甲苯达唑和左旋咪唑的疗效较差。
伊维菌素是一种广谱抗寄生虫药物,对蛔虫、鞭虫、钩虫、班氏丝虫、马来丝虫、盘尾丝虫等线虫类寄生虫的杀灭作用较强,可能对本病亦有疗效。
病原治疗期间同时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明显减少由治疗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如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癫痫大发作等。常用药物为地塞米松,总疗程为8~20天。
广州管圆线虫蚴移行症若能及时诊断与治疗,通常治疗疗效较好,预后佳,不容易复发,患者可维持正常的生活质量。
经过积极治疗通常能够治愈,预后均比较好。
本病一般不影响患者自然寿命。
极少数严重病例可致死或留有后遗症,脑损伤可能造成单侧肢体瘫痪等后遗症。
患者复诊时检查体内是否存在广州管圆线虫,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患者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是目前临床实验室中最常用于本病诊断的免疫学方法。
患者应规律、健康饮食,不食生肉或不熟肉类,不喝生水,注意饮食卫生。
广州管圆线虫蚴移行症治疗期间合理调节饮食结构,宜食煮熟的食物,宜食用清淡、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及易咀嚼的食物,
患者忌饮用生水、生肉。
患者忌食过硬、辛辣、刺激性食物,禁烟、酒。
广州管圆线虫蚴移行症患者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非常重要,患者在治疗期间要注意观察症状,一旦出现加重的情况,要及时去医院。随病情的痊愈,可以逐渐开始恢复正常的体育运动。按照疗程服驱虫药,定期去医院复查,直至痊愈。
患者要养成吃熟食的生活习惯,不生吃或吃不熟的淡水螺肉、蜗牛肉、淡水鱼类、虾类、蟹类或蛙类。
患者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睡眠,增加锻炼,提高免疫力。
广州管圆线虫蚴移行症患者在治疗期间要注意观察症状,一旦出现加重的情况,要及时去医院。
广州管圆线虫蚴移行症患者要定期进行心理疏导,剧烈的疼痛使患者痛苦不堪、烦躁不安。因此需要医护人员、家人主动与患者沟通,鼓励患者表达感受,评估恐惧、焦虑的来源及患者应对能力,给予其精神上的支持。
患者要定期进行心理疏导,保持心态稳定平稳,随病情的痊愈,逐渐的开始恢复正常的体育运动。
按照疗程服驱虫药,定期去医院复查,直至痊愈。
不让婴幼儿在有蜗牛、蛞蝓出没的地上爬行。
由于广州管圆线虫蚴移行症是由于感染广州管圆线虫而导致,故防止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可预防广州管圆线虫蚴移行症的发生。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对预防疾病发生,或避免疾病进一步加重有益处。
本病是寄生虫感染疾病,暂无有效的早期筛查手段。
由于广州管圆线虫蚴移行症是由于感染广州管圆线虫而导致,故防止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可预防广州管圆线虫蚴移行症的发生。
避免食入未熟的中间宿主和转继宿主,蔬菜、水果食用前充分清洗,不饮生水。
接触本虫宿主的人员需注意避免污染。
食物制备过程中注意将菜品生熟分开。
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干净、整洁,加强灭鼠。
4307点赞
[1]诸欣平,苏川.人体寄生虫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86-189.
[2]杨绍基.蠕虫蚴移行症的诊断和治疗──感染性疾病(11)[J].新医学,2005(07):425-427.
[3]闫琳,李莹,杨舒然,李宁,杨大进.我国南方部分地区螺类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的调查分析[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9,35(11):1063-1067.
[4]廖瑶,孙希,吴忠道.广州管圆线虫感染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9,31(01):98-102.
回复快